楊 航
(葫蘆島市自然資源事務服務中心 遼寧 葫蘆島 125000)
美國白蛾屬于一種全球性生長的林業蟲害種類,自身具有較大的危害性,是現階段我國林業發展道路中值得認真解決的問題。自我國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各行業得到更多發展空間,林業也因此蓬勃發展,整體經營規模在不斷擴大,涵蓋面積愈加廣泛,而一系列的病蟲害問題也就隨之而來[1]。近年來,經過諸多林業工作者的不斷努力,美國白蛾這一害蟲的發展規律已經被基本掌握,并根據此類規律,探索出一系列針對美國白蛾的防治舉措,在實踐中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成效,其危害性得到了有效控制。本文就“林業害蟲美國白蛾的發生與防治”展開深入剖析。
“美國白蛾”(Hyphantria cunea)又稱為“秋幕蛾”,屬于燈蛾科、白蛾類中的一種,整體形態為白色,屬于影響農林植物的害蟲之一,原產于北美洲,主要分布于美國和加拿大南部,其生態分布范圍在19°~55 N°。其中雌蛾體長為9 ~15 mm,翅展為30 ~42 mm;而雄蛾體長為9 ~13 mm,翅展為25 ~35 mm。美國白蛾的傳播途徑比較廣泛,食性雜是它的基本特性,是我國外來的入侵物種,早在20 世紀70 年代末,在我國遼寧省丹東市首次被發現。縱觀我國林業發展歷程,病蟲害中美國白蛾特點比較顯著,在我國多個地區廣泛存在,其分布地區領域比較廣泛,整體繁殖速度較快,能夠在1 年繁殖出3 代,幾乎在老樹皮下、枯樹葉中,便能時常發現白蛾的繭,在經過冬季后,這些繭逐漸形成幼蟲,其生產階段主要分為羽化階段、幼蟲階段、成蟲階段。①羽化階段。該階段發生于每年春季的5 月份,春季回暖時期是若蟲(稚蟲)或蛹蛻皮為成蟲的關鍵時期,幼蟲整體數量快速增加,危害性也逐漸變大,對樹木、農作物帶來危害[2]。②幼蟲階段。幼蟲階段是美國白蛾快速生長的特殊時期,由于幼蟲本身的耐饑餓能力比較強,即便半個月不吃食物,也能正常存活并且不會影響繁殖,這是美國白蛾大量繁殖的主要因素之一。③成蟲階段。基本上,成蟲階段主要分為3 個時期,分別是在每年的7 月、8 月、9 ~11 月。在7 月1 整月中,都屬于成蟲發育期;而在8 月份也就是第2 個生長階段,該時期的成蟲危險性巨大,對樹木、農作物帶來的損壞也是不容小覷的;在下年度的9 ~11 月中,成蟲為順利度過寒冷的冬天,開始進行自我羽化,從頭部到胸部,再從胸部到足部,在外殼完全退掉后,白蛾會將自己隱藏在隱蔽處,一般會在周圍樹木上,整體適宜高度不會過高,在1.5 m 左右的高度停留。
2.1 繁殖與適應能力強。美國白蛾屬于一種擁有較強繁殖能力的害蟲,并且適應性極強,能夠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生存下來。筆者通過走訪病蟲害(美國白蛾)嚴重的林區后發現,美國白蛾對生存環境的溫度要求并不高,高低溫切換比較自如,高溫40 ℃以上,或低溫-15 ℃以下的環境中都可以正常存活,但這些特點是林業常見害蟲并不具備的基本特點,因此即便地區環境的溫差較大,依然會有存在美國白蛾的可能性,并且該蟲害種類的分布廣、生產能力強、繁衍速度快,防治起來具有超高難度。
2.2 啃咬植物種類繁雜。在美國白蛾的生長過程中,不同植物種類都會成為其啃咬、破壞對象,例如楊樹、柳樹、槐樹、榆樹、梧樹等常見植物種類,便是該蟲害的重點破壞對象。并且,我們日常生活中小麥、玉米等農作物,也會受到美國白蛾的危害而降低實際產量,甚至會使農作物出現枯萎、死亡現象[3]。相比于其他害蟲種類,美國白蛾的食量比較驚人,因此在美國白蛾的泛濫地區,往往會存在農田絕收、樹木枯萎等問題。
2.3 傳播途徑比較廣泛。在美國白蛾的生長過程中,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幼蟲傳播,其傳播途徑、危害范圍與繁衍數量不可忽視。具體來講,在美國白蛾的繁殖期間,在經歷過結繭而形成的幼蟲,不但可以通過樹木植物、農作物進行傳播,還可以依托生態環境、車輛或人體完成遷移,并在遷移過程中尋找適宜環境,逐漸孵化為幼蟲,使得該地區出現美國白蛾蟲害。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白蛾這一害蟲的發生具有一定規律,雖然其本身適應能力強,但同樣會受到濕度、溫度、光照等條件的限制,并且對3 個生長階段也會帶來不盡相同的影響。針對美國白蛾的幼蟲羽化時期,光照條件至關重要,適宜的光照往往影響羽化效果,并且生長環境中的濕度與溫度,會影響美國白蛾的羽化時間,造成羽化推遲[4]。為此,在開展美國白蛾蟲害防治工作時,我們需要合理選擇適宜天氣,最好在溫度回升、氣候濕潤的春天。
2.4 危害性較大。與其他常見蟲害種類相比,美國白蛾的生存環境、適應能力以及繁衍速度都大不相同,因為自身的生存能力強,極易在不同環境領域中存活。而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我國在美國白蛾蟲害的防治方面缺少豐富的實踐經驗,缺少了天敵的制約,不能及時采取有效手段進行改進,進而導致整個害蟲群體的密度快速發展。正因如此,美國白蛾的防治與控制工作,成為現代林業工作者需要深度思考的關鍵話題。
筆者結合自身多年工作經驗,對美國白蛾的防治工作進行了探究,并總結出幾點防治策略,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物理防治。針對美國白蛾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我們需要充分考慮環境生態問題,在詳細了解美國白蛾生長特性的基礎上,適當引入物理防治技術,將蟲害問題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人工獵殺。在每年春季4 月下旬~5 月上旬(美國白蛾產卵期),合理安排工作人員進行卵塊采摘并集中銷毀。在具體處理方法中,可以通過深挖泥土的方式,將蛾蛹深埋至泥土深處,為徹底杜絕美國白蛾的繁衍生存,可以大量搜集一些掉落的樹枝枯葉,將其均勻灑落在地面中,進行集中焚燒。第二,采用燈誘法。在成蟲的發生時期,在重點區域懸掛黑光燈進行害蟲誘殺,以此減少蟲源。在誘蟲燈的設置環節,應妥善選擇蟲害發生嚴重地區,在四周空曠區域合理布置,能夠取得比較理想的防治成果[5]。在距離選擇方面,應保證每個誘蟲燈的間距在100 ~200 m,其中心點應控制在半徑50 m 范圍中,并定期進行噴藥毒殺燈誘成蟲,在此基礎上,應認真檢查具體防治情況,認真記錄當日誘殺情況與成蟲數量,為美國白蛾防治方案制定、后期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數據參考。
3.2 化學防治。蟲害化學防治技術,顧名思義就是利用化學藥物,開展科學性的蟲害防治工作,常見方法為農藥噴灑,此類防治方法比較尋常且效果立竿見影,但出于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因此藥劑量要根據當地美國白蛾蟲害數量、樹木損壞程度來確定,避免藥劑量把握不當導致大量樹木受損。具體來講,我們可以通過噴霧式方法進行,以美國白蛾的幼蟲時期為切入點,安排專人進行農藥噴灑,以無公害、無污染的生物農藥為首選,農藥中所含有的苦參堿乳油、青蟲菌乳劑等配料,能夠起到很好的蟲害控制與預防作用,在樹木低處位置適量噴灑,能夠有效節省藥物投入成本,并且將環境污染程度降低到最小。在蟲害藥物防治推行期間,最好在樹木生長階段的4 ~8 月,在技術、人員與環境的多重保障下,盡可能降低美國白蛾對林業發展帶來的影響。
3.3 生物防治。在采用生物防治方法進行蟲害控制時,我們可以從“誘捕器布置”“昆蟲天敵控制”兩個方面進行,具體方法如下:①誘捕器的懸掛設置。一般情況下,誘捕器會懸掛在美國白蛾喜食的樹枝中,利用性信息素,對成蟲雄蟲進行誘捕,能夠將成蟲數量控制在最低,有效緩解蟲害對植物本身帶來的影響與破壞[6]。該方法是目前我國廣泛應用的一種美國白蛾防治方法,具有十分顯著的防治成效,實踐經驗頗為豐富,在多個地區被廣泛應用。②昆蟲天敵控制。近年來,在我國多個地區的有害生物防治研究中,發現白蛾周氏嚙小蜂、白蛾黑基嚙小蜂等昆蟲是美國白蛾的天敵,許多地區便以此為突破口,在美國白蛾的化蛹初期和老熟幼蟲期,根據蟲蜂1∶3 的比例,適量釋放昆蟲天敵種群數量,并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進行補充,為天敵昆蟲創造有利的自然增殖條件,使林木害蟲的持續控制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實際應用成效將會事半功倍。
3.4 構建完善的檢測預報體系。林業蟲害防治工作是一項較為繁瑣的任務,需要相關部門給予高度重視,攜手為美國白蛾蟲害防治提供技術保障,加強制度建設,構建科學完善的檢測預報體系,在技術手段、專業人員與制度體系的多重保障下,將林業害蟲美國白蛾的防治工作準確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