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飛
(夏邑縣農業農村局 河南 夏邑 476400)
馬鈴薯與水稻、玉米、麥子、高粱并稱為全球五大農作物。馬鈴薯是茄科、茄屬的1 年生草本植物。馬鈴薯喜冷涼且干燥的氣候,生長周期短、產量高,以疏松且肥沃的水質土地最為合適,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均有栽種。馬鈴薯以其種植方法簡單,成活率高,管理方便,產量高等優點為廣大種植戶所喜愛。雖然馬鈴薯的種植優勢明顯,但是在種植過程中也會遇到不可避免的病蟲害問題,馬鈴薯黑脛病就是需要廣大種植戶特別關注的一種病害。該病的病毒傳播速度快,一旦感染,會給種植戶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
馬鈴薯黑脛病是由馬鈴薯黑脛病病原引起的一種病癥。在馬鈴薯的整個生成周期內均會感染馬鈴薯黑脛病,該病主要感染的部位有薯塊以及根莖等。對于受感染的馬鈴薯,其根莖部位病理表現為發黑、腐爛等,一般情況下表現為表皮裂口,病癥嚴重時則會出現腐爛等現象。帶病的植株通常會出現生長緩慢、顏色呈淺綠色、葉片出現卷曲、節間明顯縮短等現象。如果種薯感染了該病菌,通常會出現薯塊不發芽、發芽后無法成活、無法正常出苗、甚至是薯塊腐爛等現象。對患病植株的根莖進行縱向解剖可以發現維管束呈現褐色。
馬鈴薯黑脛病的發病規律復雜,該病從馬鈴薯的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發病,其主要為害植株莖基部和薯塊。馬鈴薯黑脛病的發生經常造成缺苗斷壟及塊莖腐爛。帶病種薯在經過種苗種植后,則會成為馬鈴薯黑脛病的主要傳播途徑。病薯如果在土壤中沒有完全分解,那么殘留在土壤中的病菌也會成為該病的傳染源。感染馬鈴薯黑脛病的種薯會在土壤中腐爛,導致不能正常發芽出苗。發病后的種薯同時會釋放大量的病菌,污染周邊土壤,進而也會對土壤周圍的植被造成侵害。當環境濕度較大,溫度適宜時,則可通過皮孔侵害薯塊。馬鈴薯黑脛病病菌在田間主要通過水、昆蟲、植株身上的傷口等傳播。在收獲馬鈴薯時如果沒有及時清理病薯,來年則會成為主要的發病源;若是在貯藏時窖溫偏高,也會引起爛薯等情況的發生。
3.1 環境條件。馬鈴薯黑脛病病菌在潮濕且溫度較低的環境下時更有利于傳播擴散。在馬鈴薯的生長周期中,灌溉頻次、土壤水分含量、病薯的帶病程度等均會影響該病的發病率。該病病菌在土壤干燥、溫度較高時不宜存活,在土壤潮濕、溫度較低時可存活較長時間。
3.2 侵害部位。馬鈴薯黑脛病主要是通過薯塊的生長裂縫、切面傷口、皮孔等侵入感染薯塊內部。因此,在馬鈴薯收獲時,要避免在馬鈴薯塊上形成創傷口,包括機械傷害、害蟲為害等造成傷口的情況。
4.1 選用抗病品種。選用能抵抗黑脛病的馬鈴薯品種,能從根本上降低黑脛病的發生概率。同時再結合科學的種植方式、先進的管理技術,如在馬鈴薯的生長周期內科學的灌溉、施肥、殺蟲、除草、松土、打理等田間管理工作,可預防該病發生。
4.2 建立無病留種田。種薯育苗時挑選健康無病癥的種薯,及時剔除破損薯塊及患病薯塊,強化種薯脫毒。建立無病留種田能夠有效地切斷黑脛病的傳播源頭,為馬鈴薯的種植提供基本保障。
4.3 農用工具及時消毒。對農用工具,如切刀、案板、收割機器等實行嚴格的消毒管理。對于患病種薯要及時清理,并采取無害化處理措施。對種薯切塊后需要及時做好拌種處理,最好縮短貯存時間盡早完成播種。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優先選用整只薯塊進行育苗,可避免種薯切塊時產生傷口而引發感染。
4.4 種植馬鈴薯的地勢要利于排水。馬鈴薯要種植在高地、干燥、利于排水的地方,嚴格禁止在低洼、潮濕、易于水澇的地方種植。這樣能夠有效減少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從而降低馬鈴薯黑脛病的發生概率。
4.5 化學防治。選用6%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對種薯進行0.5 h 的浸泡,完成后取出晾干播種。對于已經感染黑脛病的馬鈴薯,用30% 精甲·咯·嘧菌酯和33%春雷·喹啉酮兩者混合,也可用11%精甲·咯·嘧菌酯,進行藥劑噴霧治療。在馬鈴薯的種植周期內要保持較高的觀察頻次,一旦發現異常,要及時采取應對措施,以有效的避免或降低馬鈴薯黑脛病感染、發病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