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娟
(國有駐馬店市薄山林場 河南 駐馬店 463218)
駐馬店是河南省重點小雜果生產基地,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對棗果的需求,棗樹栽培面積由80 年代的1.5 萬hm2至今已發展到3.8 萬hm2,特別是山區發展較為迅速。大多數的果農在棗樹栽培過程進行粗放管理,并沒有按照棗樹桃小食心蟲的發生規律和特點去進行有效的防控,結果造成滿樹花、滿樹果,有1/4 的棗樹果實在未充分成熟前脫落(蟲果所致),導致棗果質量差,產量低,直接影響了果農的經濟收入和栽培棗樹的積極性,為此,于2019 年~2021 年對棗樹桃小食心蟲進行了綜合防治,效果良好,現將棗樹桃小食心蟲的發生特點及綜合防治措施介紹如下,供林業科研工作者和果農借鑒參考。
1.1 成蟲。全身灰白色或淺灰褐色,雌成蟲長7 ~8 mm,翅展16 ~18 mm,雄成蟲體長5 ~6 mm,翅展13 ~15 mm。前翅近前緣中部處有一藍黑色近乎三角形的大斑,基部及中央部分具有7 簇黃褐色或蘭褐色的斜立鱗片,前緣凸彎,頂角顯著。雌雄頗有差別,雄性觸角每節腹面兩側具有纖毛,雌性的觸角無此種纖毛;雄性的下唇須短,向上翹,雌性的下唇須長而直,略呈三角形。后翅灰色,緣毛長,淺灰色。
1.2 卵。深紅色,呈豎橢圓形或桶形,以底部粘附于果實上。卵殼上具有不規則略呈橢圓形刻紋,端部1/4 處環生2 ~3 圈“Y”狀刺毛。
1.3 幼蟲。末齡幼蟲長13 ~16 mm。全體為桃紅色,幼齡幼蟲體色為淡黃白色。前胸氣門前具毛2 根。第8 腹節的氣門較其他各臀節的更靠近背中線。腹足趾鉤排成單序環。無臀櫛。
1.4 蛹。體長6.5 ~8.6 mm,蛹體淡黃白色至黃褐色,體壁光滑無刺。翅、足及觸角端部不緊貼蛹體而游離。繭有2 種:一是扁圓形的越冬繭,由幼蟲吐絲綴合土粒作成,十分緊密。另一種是紡錘形的“蛹化繭”,亦稱為“夏繭”,但也有由幼蟲吐絲綴合細土粒而成的,質地疏松,一端留有準備成蟲羽化的孔。
主要為害棗,以幼蟲蛀果為害。幼蟲蛀果后由蛀入孔流出白色黏液,黏液干涸后在入果孔處留下一點白色蠟質物,隨著果實的生長,入果孔愈合成針頭大的小點,其中心為白色(干涸物質)周圍有一圈紅色。點的四周有半徑為1 mm 左右的綠色部分,其外緣部分很快就變為紅色,并略呈凹陷,所以顯得入果點及綠色部分稍稍突出,最后綠色部分也逐漸變紅。
幼蟲蛀果后,一般先在果皮下潛食一段時間,在果實外面可以看到淺褐色的潛食痕道,不久即停止前進,固定于一點再潛食幾圈后,即直接食至果核處,咬食果肉,并排下蟲糞。若將被害果剖開,可見到果核四周充滿蟲糞,這就造成所謂的“豆沙餡”,果實不堪食用。
棗樹桃小食心蟲在駐馬店每年發生1 ~2 代,以1代為主,以老熟幼蟲結扁圓形繭在土中或緊貼棗樹根頸部越冬。越冬繭在棗樹樹冠下皆有分布,但在一般情況下有一定程度的集中現象,即愈近樹干密度愈大,距樹干半徑50 cm 范圍內的繭數占63.4%。在棗樹行間間作作物種類不同的情況下,略有差異,在間作高稈作物的情況下,越冬繭分布范圍較為分散;而間作矮稈作物時,仍以靠近樹干周圍繭數較多。在山區栽培的情況下,因地形復雜,而冬繭分布較為分散。越冬繭在土中垂直的分布是愈接近地表密度就愈大,0 ~10 cm 占90%左右。在山區緊貼在棗樹根頸部周圍的越冬繭的密度也非常大,通過定點調查得知,在46 株棗樹根頸部有越冬繭6 342 個,而最多的1 株棗樹有越冬繭668 個,最少的是5 個,平均137.8 個。越冬幼蟲自6 月上、中旬開始漸段性出土,一直可延續到8 月上、中旬結束,盛期在7 月中、下旬,長達2 個月左右,在調查中發現,連續出土的時間為1 個月左右。越冬幼蟲出土時間與年降雨次數及年降雨量有著密切的關系。越冬幼蟲出土后,88%~93%在9 ~11 月羽化,平均歷期約為10.4 d。第1 代幼蟲脫果后92% ~94%在10 ~12 d 羽化,平均歷期為10.8 d 左右。成蟲白天不活動,靜置于枝干上及葉面等處,受驚擾后可短距離的飛動,夜間甚為活躍。成蟲一般在夜間23:00 ~凌晨1:00 交尾。成蟲壽命3 ~4 d。雌雄性比約為1∶0.75,產卵期平均1.3 ~2.1 d。雌蟲平均產卵量約為27.9 粒(越冬代)和40.5 粒(第1 代),最多可產154 粒。在自然條件的情況下,卵絕大多數產在葉片背面基部(占73.3%),產在果實梗洼的占23.3%、胴部的占3.3%,其他部位尚未發現。在田間卵自7 月末開始發生,至9 月上、中旬結束,盛期在8 月中、下旬,第1 ~2 代卵期分別平均為6.8 d 和8.4 d。卵孵化率分別為92.3%和89.5%。幼蟲在果內生活期最短為9 d,最長為26 d,平均為17 d 左右。幼蟲扎果期自8 月初~9 月下旬棗采收,第12 代扎果期在8 月上旬~8 月下旬;幼蟲脫果期自8 月中旬~9 月下旬棗采收,高峰在8 月中、下旬~9 月中旬。扎果部位在近果頂(占43.1%)和果實胴部(占35.1%)最多;脫果部位在果實胴部(占31.8%)和近果頂部(占32.9%)最多。有蟲的果實落地以后,其中幼蟲絕大部分在2~6 d 老熟脫出(占80.4%);此外,在果實采收后有一部分幼蟲尚未脫出而被帶到曬棗場上,在曬棗的過程中脫在曬棗場上,因此定期撿拾樹下落棗和及時處理曬棗場上的越冬繭,可以作為防治此蟲的一種措施。脫果的幼蟲落地后有一定的避光和尋覓陰蔽場所結繭的習性。第1 代幼蟲脫果愈晚,進入滯育的數量愈多,8 月下旬脫果的幼蟲,其滯育率為92.5%。由此可知,第2 代發生數量的多少與當年整個發生期的早晚有著密切的關系。棗樹物侯晚,越冬的幼蟲出土也晚(6 月中、下旬),第2 代發生的數量一般較少,而以1 代為主和部分的第2 世代為害。
為害棗樹的桃小食心蟲具有發生期晚和產卵隱蔽的特點,另外因為棗樹栽培管理比較粗放,葉片及果實光滑不易著藥等特點,不能單純依靠樹上噴藥進行防治,應必須采取多措并舉的綜合防治措施,來壓低蟲口基數和控制第1 代幼蟲的發生。
4.1 生物防治。在棗樹桃小食心蟲發生期噴0.5 億~1.0 億/ml 的Bt 乳劑,不僅能殺死害蟲,而且還可以保護天敵;管理人員要經常觀察棗園,撿走蟲果;利用甲腹繭蜂來消滅桃小食心蟲效果也十分理想。
4.2 樹下作誘蟲帶。根據幼蟲背光和尋找蔭蔽場所越冬的習性,可在樹下作誘蟲帶,將越冬幼蟲誘集到比較集中的范圍內,便于翌年進行土壤施藥消滅。
4.3 人工挖越冬繭。在棗樹樹干周圍,特別是樹干根頸部位,貼附著不少的越冬繭,只要在越冬幼蟲出土前,組織人員進行挖繭,壓低蟲口基數,可減輕桃小食心書的為害。
4.4 定期撿有蟲棗果。從第1 代幼蟲脫果開始,每隔5 ~7 d 撿拾有蟲的落果,進行集中深埋,這項工作若定期進行,可有效的減少蟲源,對控制后期桃小食心蟲為害,有非常顯著的效果。
4.5 化學防治
4.5.1 鏟除蟲卵。要經常觀察產卵的數量,在產卵盛期至幼蟲孵化盛期7 月上旬~8 月下旬,樹體均勻噴灑辛硫磷乳液1 500 ~2 000 倍液或桃小靈2 000 ~3 000 倍液,殺蟲卵效果可達95%以上。
4.5.2 除治幼蟲。防治桃小食心蟲的關鍵時期是老熟幼蟲出土期和初孵幼蟲蛀果期,其次是老熟幼蟲脫果越冬前期,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情況及時掌握好這3 個時期,并做好預測預報工作,消滅幼蟲以蛀果之前為佳。具體做法是:①在老熟幼蟲出土前,用塑料膜在樹干周圍45 cm 處覆膜,并壓緊四周,消滅出土老熟幼蟲于塑料膜下。②在5 ~8 月于樹干基部堆土30 cm厚,使越冬幼蟲不能出土。③越冬幼蟲出土盛期在樹冠下及時噴灑50%辛硫磷液700 倍液,消滅出土幼蟲。
4.5.3 成蟲期防治。在成蟲發生期或卵的孵化期,用20%殺滅菊酯2 000 ~2 500 倍液或用25%滅掃利3 000 ~3 500 倍液連續噴灑2 次,每次間隔7 ~10 d,2 種藥液交替噴灑,可完全控制棗樹桃小食心蟲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