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快速轉頭。轉頭時,頸部也會跟著轉動。頸部包含頸椎、氣管、食管和密集的神經、血管等,是重要的“生命線”。脖子兩側的頸動脈為大腦提供80%以上的血液,大腦發出的信號都要經過頸部下行。頸部快速轉動時易導致頸動脈受壓迫、管腔變窄、血流量減少,出現大腦供血不足、缺氧等現象,容易導致頭痛、頭暈,嚴重時可誘發心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頸部骨折,甚至引起暈厥等。
2.彎腰夠腳面。老年人做彎腰夠腳面這個動作,對脊柱、骨骼、肌肉等都會造成不良影響,容易出現肌肉損傷甚至骨折。因為人們上了年紀后,連接臀部和背部的關節力量開始減弱。
3.站著穿褲子、鞋子。老年人的韌帶和關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老化或病變,站著穿褲子或鞋子,不僅容易因平衡性差而導致摔倒,造成骨折,而且有可能由于低著頭而刺激心腦血管,導致血壓升高。因此,老年人穿褲子、鞋子時,應坐著穿或倚靠在可以固定的地方穿。
4.仰臥起坐。老年人做仰臥起坐,存在三大風險:一是雙手抱頭需要前驅力量,但老年人很可能因手臂肌肉力量不足而導致身體不平衡;二是做仰臥起坐要用到人體的整個脊柱,而很多老年人頸椎、腰椎都有問題,再加上骨質疏松,極易造成運動損傷;三是頭部的位置變化較大,且以低頭為主,心腦血管病患者可能因此造成血壓升高,發生意外。
5.軀干扭轉。從身體的一側,以腰部為軸心,盡可能旋轉到另一側,這個動作對提高身體柔韌性有一定的好處。但老年人背部肌肉力量下降,活動范圍也開始受限,做這個動作,很容易造成運動損傷,也可能因身體不平衡而導致摔倒。
6.倒著走路。與正常行走相比,倒著走路會更加促使心率加快,增加心臟負擔,而老年人心血管功能衰退,倒著走路可能使心血管不堪重負。而且,很多老年人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腦血管問題,如冠心病、高血脂、動脈硬化等,倒著走路很容易造成大腦或心肌缺血,從而出現頭暈、摔倒等情況。
7.彎腰取重物。在生活中,不少人都有過因彎腰取重物而導致“閃腰”的經歷。彎腰取重物是人人都要避免的動作,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尤其要注意避免。一般取重物時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將身體向重物靠攏;第二步,屈膝、屈髖,用雙手把重物拿穩;第三步,伸膝、伸髖,拿起物品。
8.猛起床。如果人們起床過猛,有可能造成血壓突然升高或體位性低血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或出現眩暈等癥狀。因此,人們尤其是老年人起床要遵循“221”原則:醒來后睜眼在床上躺 2 分鐘,起身后在床上坐 2分鐘,再坐在床邊等1分鐘,最后再下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