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月發 郭玉秀 李 妍 胡從海 陳 楊
(滄州師范學院 河北 滄州 061001)
以現代產業學院為共生界面的共生單元存在較多的質參量兼容特質,努力提高質參量兼容度將有助于提高共生效率。優化共生界面、助力共生效能、調配共生能量、優化共生環境等重要發展策略,將有效促進現代產業學院高質量建設與可持續發展。
優化完善校企合作共生界面,推進共生要素學校與企業二者長期穩定深度融合。在共生主體高校和企業間構建“高校知識傳播—企業技術創新—產業轉型升級”的跨行業組織載體即現代產業學院,深入推進“訂單式”“定制式”“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1]。現代產業學院作為產教融合創新組織形式,其運行架構需在實踐摸索中不斷發展和完善。構建由政府、學校、行業和企業等多元主體組成的現代產業管委會,負責產學研權利分配、專業建設與評價、學科發展與規劃等政策文件制定,對現代產業學院相關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修訂、專業課程建設與完善、教師隊伍培養與建設[2]、行業企業專兼職教師選派與任用、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規劃與建設等重要問題都要校企合作多方參與,從企業行業專家、高校教師、高校畢業生中選舉部分人員成立監事會,監督重要核心決策,逐步形成集中化管理、常態化控制和制度化保障的運行管理機制。
在現代產業學院組織架構體系內,高校和企業在專業人才流動、專項資金循環、專門技術共享等方面存在著質參量兼容。企業是知識、技術、人才的應用方和技能的生產方,而高校是知識、技術、技能的傳授方和人才的輸出方。優化現代產業學院內各共生單元的生態位關系,將有利于共生關系命運共同體關系向更高層次轉化。落實國家現代產業學院戰略決策,融合地方高校和企業的技術、資金、人力、信息等資源,產教融合、產學結合、產研結合、協同育人、共同發展,共同進步,是提高共生單元質參量兼容度的重要策略。
2.1 調整專業結構對接產業結構,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新時代現代產業學院的建設要為地方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和專業集群建設服務,以培養滿足區域經濟穩步發展的專業化、復合型、創新型高質量人才,這也符合應用型高校轉型的需要。現代產業學院的發展要以地方支柱產業、戰略新興產業和高精尖特產業需求為導向,結合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硬件設施、發展方向等主動調整專業布局及課程設置,制定校企共同參與的專業設置方案,對標行業標準、企業標準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設置課程體系、教學及考核大綱、人才評價標準等,鼓勵大學生通過專業學習積極獲取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便掌握就業競爭主動權。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科研做在生產實踐中”“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把學校建在開發區里”,可以及時了解產業發展現狀和人才流動方向,準確掌握產業發展的真正需求和人才培養方向[3]。
2.2 深化教育改革縱向發展,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實現校企協同育人。①建立“政府+高校+ 行業+ 企業”的校行企協同育人機制。高校專業導師派駐企業,協同管理實踐教學質量監控、實習學生常態化督導、產學研項目開發、日常事務協調等;企業專家參與雙導師制+現代學徒制,負責學生的實踐教學、項目管理等。雙導師制體現了專業教師和企業專家共教共管,有利于實踐教學質量的快速提升,也體現出人文關懷和特色教育。現代學徒制體現了現代師傅帶徒弟的新模式,展現出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的對接,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針對性[4]。在“政府+高校+行業+企業”模式推動下,實現了行業企業需求與畢業生專業實踐能力的無縫對接。②多方共同制定修訂現代產業學院人才培養方案。現代產業學院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離不開地方政府部門的高層引領,地方行業專家、企業專家、學校專家以及畢業生代表的共同參與。行業專家根據行業發展最新方向提出地方人才培養需求;企業專家根據企業實際需求提出人才培養要求;學校專家根據學校發展實際提出培養建議,畢業生代表根據具體親身經歷提出培養建議,結合地方產業中短期發展規劃、專業培養目標和產教融合要求,與學校相關管理專家教授初步制定出人才培養方案,然后通過行業企業對專業需求反饋,對人才培養方案做進一步修訂調整,最終形成比較理想的切合實際的符合地方特色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③積極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合、賽教融合、創教融合、理實融合等多維融合模式,實現實踐教學多維創新體系的構建。在多維融合實踐教學過程中,還要特別融入思政教育、勞動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等。校企共同構建“基礎扎實牢+實踐能力好+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四層次實踐教學創新體系,實現專業與產業結合、科研與教學融合、經典案例與教學內容結合、專業實踐與創新創業結合,實現從實踐能力到創新能力的培養。④共建校內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通過實踐教學基地,實現師生共創、產學合作、工程訓練、畢業設計、技能考核、大賽實訓等。通過創新創業訓練、信息技術交流、產學研用合作等,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素質、工程理念、專業能力等,真正實現校企深度合作,產教融合育人。⑤深度融入信息技術教育,完善實驗實習實訓仿真技術,推進虛擬現實技術應用,推進數字化智慧教育進程。根據現有實驗設備、實訓器材、實習設施等共同編寫實驗實習實訓指導書,開發產教融合實踐校本教材,錄制實驗實習視頻,開發精品課程等滿足線上線下教學需要。將教學成功案例、經典研究報告、科研成果、發明專利等編入實踐教學教材。充分利用二維碼、QQ、微信、短視頻等現代互聯網技術應用于校企合作平臺,增強現場工作參與感。將教學內容案例、實驗實習項目、教研專利成果、虛擬仿真系統等以視頻、微課、慕課等形式展現在企業場景中,增強虛擬現實的線上教學應用。
2.3 創建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科技創新體系。通過現代產業學院構建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科技創新體系,解決行業企業生產出現的實際技術壁壘,破解產業關鍵技術、核心技術難題;推廣企業技術創新成果與高校專利成果轉化,實現現代產業學院科技服務職能;通過線上仿真實驗室或錄播視頻課程,使學生融入“解決復雜實際問題”的現場,實現現代產業學院科研項目育人目標。
3.1 共享產教融合人力資源,促進人力資源和諧共生。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增強專業教師在企業科研創新中的融入度,提高企業專家實踐教學質量。高標準引進人才,服務雙方產教融合。采用工學結合、學以致用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學生實踐教學環節建設。
3.2 共建實驗(訓)室,促進實驗(訓)室資源合作共享。合理調配教學資源,促進共生能量增值。學校提供場地資源,企業提供設備器材,教學資源共享共用。校企分配合作使用實驗室,科學合理對外開放。
3.3 共建實踐教學基地,優化基地共生共用模式。校企共建“實習、研發、創新、就業”四合一實踐教學基地,作為“雙師雙能型”專業教師培訓基地,開展師資交流、業務研討、技術研發、產學服務、教育培訓、實習實訓、共商共建等業務,推進實踐基地共生向更優模式轉化。
4.1 樹立政校行企命運共同體、共生共存理念,共享高質量發展紅利。地方政府應將產教融合、共生發展理念融入教育發展規劃,高屋建瓴,科學引領;地方高校應大力推進產教融合國家發展戰略,積極參與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地方企業更應主動參與校企深度合作,積極融入產教融合發展模式中。產教融合必須樹立政校行企命運共同體理念,共生共存,共享發展,促進地方社會、經濟、教育等全面發展。
4.2 健全完善產教融合相關法規政策,為產教高質量融合發展保駕護航。產教融合國家發展戰略為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明了方向,現代產業學院的運行還需地方政府相關制度保駕護航,才能實現產教深度融合的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運行。如制定稅收優惠、財政補助、榮譽表彰、評先評優、年終獎勵等政策,保障企業深度參與和主動融合;用法律政策保障校企合作企業、校企合辦實訓基地正常運行等。
4.3 繼續完善學業質量、教學質量等評價體系,維護產教融合多方利益。現代產業學院產教融合評價體系需要多維全面科學評價,包括學校教學評價、企業實踐教學評價和畢業生質量評價[2]。通過科學合理的評價維護產教融合各方利益,促進現代產業學院教育教學質量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