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然
慢性心衰是出現在心血管疾病末期的臨床綜合征,它由多種不同原因引起, 是多種嚴重心臟病的最終結果。慢性心衰的臨床癥狀復雜, 臨床發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 對人民健康構成巨大威脅。根據流行病學統計結果顯示, 全社會應密切關注慢性心衰在世界范圍內發病率逐年上升的事實。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HA)的統計報告, 在美國, 有大約529.35 萬的慢性心衰患者, 并且每年新增人數超過31.87 萬例。亞洲心衰流行病學研究表明, 心血管疾病、癌癥已取代傳染病成為亞洲國家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的疾?。?]。近年來, 對中國部分地區臨床心衰病例的調查研究發現, 我國慢性心衰的臨床發病率并不低, 其死亡率遠高于同一階段的其他心血管疾病。同時, 由于患者長期臥床等原因,極易出現惡心嘔吐癥狀,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臨床常采用利尿劑進行治療, 但療效并不顯著。研究表明[2], 在慢性心衰惡心嘔吐治療方面, 中醫藥具有明顯的效果, 可以顯著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惡心嘔吐癥狀。外治法是一種中醫臨床傳統治療方法, 使用外治法治療慢性心衰患者的臨床報告并不少見, 但大多數是小樣本或個人經驗總結, 故為了充分發揮中醫外治在臨床治療中的優勢, 開展嚴格設計的試驗研究非常重要[3]。中藥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壓豆治療基于中醫經絡理論, 以及“內病外治”理論, 并結合運用現代藥物制備技術, 將中醫藥的作用與慢性心衰相關經絡的作用結合起來, 最大限度地發揮中醫藥在治療心臟疾病中的作用[4]。穴位貼敷具有益氣溫陽、活血化瘀的功效, 可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惡心嘔吐癥狀, 體現中醫特色。作者選擇60 例慢性心衰惡心嘔吐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分析中藥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壓豆治療的效果?,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1 月~2022 年1 月在大連市中醫醫院治療的60 例慢性心衰惡心嘔吐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 每組30 例。對照組中男15 例, 女15 例;年齡55~71 歲, 平均年齡(64.16±3.21)歲。試驗組中男16 例, 女14 例;年齡56~71 歲, 平均年齡(65.19±3.2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患者年齡40~80 歲, 符合慢性心衰診斷標準;②均有惡心嘔吐癥狀;③患者紐約心臟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Ⅱ~Ⅲ級;④不存在影響實驗結果的重大醫學疾病, 患者2 周內用于治療心衰的藥物劑量沒有變化;⑤患者愿意接受本方案治療、思路清晰地配合治療、隨訪, 依從性良好,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存在心源性休克, 或存在重要人體器官衰竭導致心衰患者;②存在合并嚴重原發性疾病, 如腦血管、肝、腎、肺和肢體運動障礙者;③孕婦或精神異常者;④存在惡性腫瘤或肝腎功能障礙者;⑤對中藥過敏者;⑥合并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 或并發泌尿系統、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等危及生命的疾病者;⑦存在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炎癥性皮膚病等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患者接受常規治療。限制液體攝入,改善生活方式, 控制血壓、血糖, 常規使用靜脈和口服利尿劑, 迅速緩解心衰癥狀。排除禁忌證后, 早期聯合使用β 受體阻滯劑和醛固酮受體拮抗劑, 必要時使用血管擴張劑, 首選硝酸甘油, 如果最大劑量達不到標準, 則用硝普鈉靜脈注射代替。保持病房環境, 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連續治療15 d。
1.3.2 試驗組 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壓豆治療。耳穴壓豆:選取耳穴包括胃穴、神門穴、內分泌穴、交感耳穴、肝穴, 使用探針對患者耳部進行試探, 在最敏感處取穴, 常規消毒, 使用王不留行籽貼并固定, 指導患者正確按壓耳穴, 5 次/d,3~5 min/次, 以有酸麻脹痛為宜。穴位貼敷:取吳茱萸粉 10 g, 加以蜂蜜大約2 ml、姜汁大約5 ml 調至糊狀,取蠶豆大小貼于內關穴和中脘穴上, 4 h/次, 連續治療15 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滿意度、惡心嘔吐分級情況、臨床療效。
1.4.1 療效判定標準 治療后4 周, 評估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患者臨床癥狀全部消失, 心功能改善>1 級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改善>70%, 心功能改善1 級,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改善≤70%, 心功能無改善, 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2 惡心嘔吐分級情況 觀察治療后兩組患者惡心嘔吐分級, 分為0~4 級, 患者無惡心嘔吐為0 級;患者存在輕微惡心為1 級;患者存在嚴重惡心, 并且存在暫時性嘔吐為2 級;患者存在嚴重惡心, 并且存在需要治療的嘔吐為3 級;患者存在難以控制的嘔吐, 為4 級。
1.4.3 臨床滿意度 按照作者自擬臨床滿意度問卷,分為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倽M意率=(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臨床總滿意率為93.33%, 高于對照組的73.3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滿意度比較[n(%)]
2.2 兩組患者惡心嘔吐分級情況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惡心嘔吐分級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惡心嘔吐分級情況比較[n(%)]
2.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3.33%, 高于對照組的60.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慢性心衰是一種臨床綜合征, 其由各種原因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導致患者心臟結構異常變化, 出現心臟正常收縮或舒張功能異常變化的疾病。慢性心衰患者的體征多樣、具有非特異性。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在過去10 年中, 中國慢性心衰的患病率已達到1.33%以上, 由其導致的死亡人數增加了6.7 倍, 過去4 年患者總死亡率達到53.29%, 死亡年齡逐漸年輕化, 最新指南也強調了慢性心衰控制的重要性[5]。
目前, 慢性心衰的治療多采用強心、利尿、擴血管的治療方法, 患者的癥狀可以明顯改善, 但其長期應用后可能出現用藥周期長、副作用明顯等缺點[6]。傳統醫學中沒有慢性心衰的名稱, 主要歸因于“心水”、“喘證 ”、“水腫” 等類別。祖國醫學認為,慢性心衰患者的惡心嘔吐癥狀, 主要是由于患者長期臥床, 導致正氣有損, 對脾胃運化影響, 致使脾不運化、痰濕聚于中焦。此外慢性心衰患者由于遷延不愈,導致情志不暢, 胃氣上逆, 進而出現惡心嘔吐癥狀。臨床治療慢性心衰惡心嘔吐應以和胃降逆止嘔為主要原則[7]。臨床西醫常采用利尿劑治療慢性心衰, 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慢性心衰患者的胃腸道水腫癥狀, 從而減輕惡心嘔吐。本文采用耳穴壓豆聯合穴位貼敷治療慢性心衰惡心嘔吐患者, 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臨床總滿意率為93.33%, 高于對照組的73.3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惡心嘔吐0 級10 例,1 級5 例, 2 級10 例, 3 級2 例, 4 級3 例;對照組患者惡心嘔吐0 級3 例, 1 級1 例, 2 級13 例, 3 級6 例,4 級7 例。試驗組患者的惡心嘔吐分級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3.33%, 高于對照組的60.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祖國醫學認為, 耳與經絡存在緊密聯系,通過經絡與臟腑緊密聯系到一起。胃穴可以降逆止嘔,對胃腸功能具有正向調節作用;內分泌穴不僅可以調節內分泌功能, 還可以調節神經功能, 抑制嘔吐反射的發生;神門穴最主要的功能為安神, “胃不和則臥不安”,胃部不適患者多有失眠發生, 同時還有鎮痛作用[8];交感穴可以調節循環功能;按壓肝穴, 可以起到疏肝理氣、和胃健脾之效。王不留行籽為最常見的耳穴按壓工具, 將其緊貼于耳穴上, 通過刺激上述穴位, 起到和胃、止嘔、溫中的作用, 有效減輕慢性心衰患者的惡心嘔吐癥狀[9,10]。穴位貼敷為最為成熟的中醫外治法, 歷史悠久, 藥物可以通過皮膚經絡由表及里, 運行全身, 起到調和陰陽、治療疾病的作用。同時為外治法, 又減輕了口服藥物對胃的刺激以及一些不良反應[11,12]。作者選擇吳茱萸進行穴位貼敷治療, 吳茱萸具有止痛散寒之效, 且吳茱萸中的主要成分為吳茱萸烯, 可以促進慢性心衰患者消化液的分泌, 從而起到止嘔的作用。作者選取雙側內關穴, 內關穴為治療心臟疾病的經驗穴, 中脘穴位于腹部, 具有和胃降逆、止痛的作用, 通過藥物刺激中脘穴和雙側內關穴, 可以起到止嘔之功。同時現代研究顯示, 中脘穴具有調節胃腸功能的作用。
綜上所述, 中藥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壓豆治療對慢性心衰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 且能夠緩解患者的惡心嘔吐癥狀, 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