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佳
全面從嚴治黨是我們黨永葆生機活力、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的必由之路,依規精準問責是基層治理中傳導責任壓力的制度方式。對黨員干部來說,組織“嚴管”就是“厚愛”。當然,“嚴管”具體怎么“嚴”、“嚴”到什么程度,在我們黨的黨章和黨規中也都有明確要求和嚴格限定。從媒體報道的案例來看,一些問責泛化、簡單化情形的背后,多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影子。
比如,某地整頓違規吃喝,結果盯上私人聚餐。“三人以上吃飯就算搞‘小圈子”,某部門同事自掏腰包聚餐,領導硬說有風險不讓搞,底下人就很納悶:難道基層黨員干部就不能聚一聚,自費吃頓飯?
毫無疑問,違規吃喝與自費聚餐有本質區別。紀律要求當然要落實,但不意味著規定一分,強做三分。一些不近人情、不合常理的做法,實際暴露出問責主體政策水平不高,對相關要求消化理解不到位,害怕自身擔責所以因噎廢食,甚至單純想以“高標準”“大力度”的形式來凸顯自身抓落實的決心。
盡管人人覺得“違規加壓”不合理,但畢竟此類形式主義頂著“政治正確”的大帽子,很多人也就閉口不言了。一旦這種“沉默的螺旋”形成,就于無形中助長了“問責內卷”。“問責成了筐,啥都往里裝。”倘若這一風氣彌散開來,結果便是頻頻誤傷。
問責既不能缺位,又不能越位,關鍵就在精準二字。如何做到精準?就是依據黨章和黨紀處分條例等黨內法規,原原本本執行,既不打折,亦不擴大。《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等文件明確了“三個區分開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發布了執紀執法指導性案例,強調問責工作的規范化精準化……這些表態傳遞著鮮明信號,那就是“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并重”。期待更多地方能夠在此基礎上拿出一套符合自身實際的可操作、可量化的機制。
組織敢于擔當,干部才會有底氣。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為干事者撐腰,這是組織的本分,也是發展事業的必須。
(摘自《北京日報》)
從歷史的角度看,我們要正面肯定中國企業在“世界500強”榜單上從無到有、到霸屏的追趕路程。但是,這一頁應當翻篇了。現在,中央明確提出追求高質量經濟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世界一流企業。中國的企業要盡快改變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的狀態。
——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北京大學教授何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