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偉
甘藍,又稱大頭菜、卷心菜等,是十字花科蕓薹屬的二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國北方重要蔬菜品種。因其能夠有效提高人體免疫力等,也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最佳蔬菜之一。
秋冬季栽培大棚甘藍,每年8月份育苗,9、10月份定植,元旦以后上市,此時正值蔬菜市場淡季,有效地填補了市場空白,增加了蔬菜供應。同時,與露地甘藍相比,大棚栽培減少了環境逆境因素對生長的影響以及病蟲害對甘藍的危害,也提高了產量,節省了防蟲打藥等人力物力,使品質有了一定的提升,價格比露地甘藍提高1~2倍,價格達到5元/kg左右,每畝產量為4000~5000kg,個別地塊能達到6000kg以上,經濟效益比較可觀。現將冬春季大棚甘藍栽培新技術總結如下。
一、品種選擇
冬春季大棚甘藍栽培須選用冬性強、抽薹晚、生育期短、商品性好的早熟品種。如中甘11號、中甘8398號等品種,這類品種菜葉臘質少,口感好,品質佳,但不抗霜霉病、不耐貯藏和運輸,產量略低。近幾年從韓國引進的世農2008等品種因抗霜霉病、臘質厚、耐貯運、產量高等特性逐漸得到廣大農戶的認可,但這類品種對細菌性病害的抗性較差。生產中需要注意防治此類病害。
二、播種育苗技術
甘藍喜肥水但不耐澇,重茬易發病蟲害。選用土層深厚,土質疏松,保肥保水能力強,灌溉、排水條件良好,沒種植過甘藍、油菜、白菜、芥菜、蘿卜等十字花科蔬菜的生茬地進行育苗。
(一)育苗設施
甘藍喜冷涼,高溫生長受抑制,淋雨易引發病菌危害,所以高溫季節育苗需要采用遮陰防雨棚。遮陰防雨棚的寬度是育苗畦寬的1.5~2倍,上覆舊薄膜或竹簾、草苫等,四周卷起,離地約100㎝即可。
(二)營養土配制
選用近三年未種過十字花科蔬菜的肥沃土壤6份,加入4份充分腐熟的圈肥,耙壓混合均勻后過篩。過篩后,每方營養土中加入過磷酸鈣1kg,磷酸二銨1.5~2㎏,或N∶P∶K(15∶15∶15)復合肥1~1.5㎏,再每畝加入25%吡唑醚菌酯100g、20%溴氰蟲酰胺50g、40%菌核凈40g,充分混合均勻之后鋪施到育苗床表面,整平壓實,然后蓋膜悶捂7~10天即可播種。
(三)種子處理
播種前5~6天,要對種子進行發芽試驗,以確定種子播種量。播前可用30℃溫水浸種2~4小時,不催芽,也可用干種子直播。
(四)播種方法
秋冬季大棚甘藍播期一般在8月開始播種。育苗設施采用遮陰防雨棚。播前育苗床澆足底水,最好用溫度較低的井水。水滲下后撒一層細土,找平床面。然后將種子撒播于床面,每1m2用種2~3g,為撒播均勻,可以將種子與細沙混合。播種后覆蓋細土約1㎝左右,覆土時可以在苗床表面橫置直徑1㎝左右的楊樹條、高粱稈等作“標尺”,防止覆土厚薄不勻影響出苗質量。
(五)苗床管理
出苗前要注意保持床面濕潤,防止失水板結。促進出苗,同時應注意遮陰,最適溫度為:白天保持在20℃左右,夜間為10℃~13℃,預防高溫危害。出苗后,間苗1~2次,最后定苗距離5~6㎝左右。此期應重點注意防止苗期猝倒病,防治效果可靠的藥劑如拜耳霜霉威鹽酸鹽,同時注意對蚜蟲、菜青蟲和病毒病等病蟲害的防治。當苗齡50天左右時,于定植前7~10天逐漸降溫、控水“煉苗”。此期壯苗標準應具有5~6片真葉,葉片肥厚、蠟粉多,無病蟲危害。
三、整地施肥
將大棚內外清理干凈。大棚甘藍種植一般每畝施優質腐熟圈肥4~5m3,N∶P∶K(19∶12∶15)復合肥30~40㎏,為改善品質,提高抗逆性,可結合施用優質鈣肥50kg,以起到預防“干燒心”的效果。將上述肥料均勻撒施在田間,同時,可以把40%菌核凈按每畝400g混合5kg熟土,均勻撒在地面,預防甘藍的死棵爛苗,然后深翻20㎝左右,耙細整平后做畦。畦向以南北為最好,畦長視地而定。做畦標準為:畦面寬0.6m左右,畦面高15cm,畦埂高10cm,畦間距0.3~0.4m。整平畦面,夯實畦埂。
四、定植
充分“煉苗”后,苗床澆透水,水分滲下后起苗。壯苗標準:6~7片真葉,根系發達,莖粗,葉厚,色深,苗齡50~60天。起苗時應注意根據苗子的大小、強弱進行分級。
定植標準是:行距45~50㎝,株距30~35㎝,每畝定植4000~4500株。分級定植方便管理,也有利于實現高產優質。大苗壯苗適當稀植,小苗弱苗適當密植。定植后及時澆透水,澆水量以浸沒畦埂一半以上為宜。
五、大棚甘藍田間管理技術
(一)溫度管理
定植后大棚溫度保持在白天20℃~25℃,夜間15℃左右,促進新根發育,促進緩苗;緩苗后大棚溫度控制在白天18℃~22℃,夜間12℃左右,白天25℃以上開始通風,白天最高不超過28℃,傍晚降到15℃左右時關閉通風口,待夜間溫度低于10℃時,大棚應加蓋草苫或保濕被進行保溫。
(二)生長期澆水、施肥技術
定植后10天左右澆緩苗水,緩苗水不宜過大,土壤濕度為田間持水量的70%-80%較好,初次澆水時,可以施用吲哚丁酸等生根劑每畝20g稀釋后隨水沖施。大棚內空氣相對濕度為80%~90%。
澆緩苗水后,連續中耕劃鋤2~3次,進行蹲苗。
結球期是甘藍生長量最大的時期,此期的生長量占總生長量的 70%~80%,甘藍結球期對氮、磷、鉀、鈣、鎂、硫的需求比例為9∶3∶13∶8∶ 3 ∶1。結球期保證充足的肥水條件,有利于葉球生長,并有利于減少先期抽薹,實際生產中,一般結合澆水等進行三次追肥,以提高產量和品質。
蓮座葉開始旺盛生長,葉面積迅速擴大。這時可適當控制澆水,進行中耕,促使植株長得壯而不過旺。同時,結合耕作措施,進行第一次追肥。按每畝追施N∶P∶K(19∶12∶15)三元素復合肥15~20㎏,并噴施1~2次0.2%的硼砂溶液和葉面鈣肥,促進蓮座葉的生長;開始結球時,每畝追施N:P∶K(15∶15∶15)復合肥15~20㎏,進行第二次追肥。
當蓮座葉基本封壟,球葉開始抱合時,甘藍進入生長中期,這時可以結合澆水等,用沖施方式選用優質多元素沖施肥20kg進行第三次追肥,促進葉球生長,提高產量。
(三)病蟲害防治
大棚栽培甘藍整個生育期較露地栽培受外界環境因素影響小,加上現在多數種植抗病品種,在合理輪作的情況下,大棚甘藍病蟲害較少,且集中在前期,對產品質量影響較小,主要包括霜霉病、蚜蟲、菜青蟲等。
1.霜霉病
危害癥狀:成株期葉片發病,多從下部或外部葉片開始。發病初期先在葉面出現淡綠或黃色斑點,病斑擴大后為黃色或黃褐色,枯死后變為褐色。病斑擴展受葉脈限制而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空氣潮濕時,在相應的葉背面布滿白色至灰白色霜狀霉層,故稱“霜霉病”。
防治方法:與非十字花科作物進行隔年輪作,合理稀植;加強田間肥水管理,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合理追肥;苗床要注意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首選藥劑為2.1%諾荷800倍液或50%嘧菌酯1000~2000倍液,交替使用2~3次,每7~10天1次,防治效果較好。其次可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2%g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每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2.蚜蟲
危害癥狀:蚜蟲在取食甘藍汁液的同時,還傳播病毒病,導致植株出現花葉、畸形、生長緩慢,包心不緊實甚至不包心。
防治方法:可選20%氰戊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1000~2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噴霧防治,應交替用藥,防止產生抗藥性。也可選用植物源殺蟲劑,如0.6%苦參堿800倍液、0.25%莨菪烷堿500倍液葉面噴霧。
3.菜青蟲
危害癥狀:以幼蟲取食甘藍葉片,同時其糞便污染造成危害。在幼蟲四齡期以后食量最大,危害最嚴重,所以在防治上必須在四齡之前進行。
防治方法:用1.8%阿維菌素乳油2000倍液,或0.5%蔬果凈700~800倍液,或25%滅幼脲3號懸浮劑1000倍液,或0.6%苦參堿800倍液噴霧防治。
六、采收
當甘藍的葉球大小定形、頂部變平,葉球緊實度達到八成時即可根據甘藍市場需求情況,陸續進行分批采收。采收前5~7天停止澆水,減輕腐爛,增加耐貯性。
采收時要在葉球下部保留兩到三片老葉,以保護葉球,減少病菌侵入并減輕運輸過程中遭遇的擠壓和機械損傷,提高葉球商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