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玲,伍 珺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南京市第一醫院心內科,江蘇 南京 210006)
大部分呼吸衰竭患者病情危重,通常被收治到急診監護室。由于呼吸衰竭患者難以自主呼吸和換氣,故臨床中常對其進行機械通氣。有創機械通氣有助于通氣指標的優化,然而因該治療方法存在有創性的特點,使得呼吸機依賴、呼吸機肺炎等相關疾病的發生率較高,對臨床療效的提升造成一定制約。因此,應為患者制定高效的護理方案,促進治療效果的提升。常規護理較為常用,該護理模式將重心置于疾病,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然而存在針對性較差等弊端,導致護理效果不夠理想[1-2]。近年來,舒適護理在臨床護理中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該護理模式能夠提高護理質量,確保患者的健康安全。本文對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急診監護室2021 年7 月—2023 年3 月收治的86 例呼吸衰竭有創機械通氣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舒適護理對急診監護室呼吸衰竭有創機械通氣患者呼吸功能、并發癥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急診監護室2021 年7 月—2023 年3 月收治的呼吸衰竭有創機械通氣患者86 例,按照信封法分為常規護理組和舒適護理組,各43 例。舒適護理組:男25 例,女18 例;年齡33 ~78 歲,平均年齡(53.17±1.09)歲;透析時間1 ~5 d,平均透析時間(2.58±0.49)d。常規護理組:男26 例,女17 例;年齡34 ~79 歲,平均年齡(53.22±1.13)歲;透析時間1 ~6 d,平均透析時間(2.61±0.50)d。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原則。納入標準:患者被收治到急診監護室;患者確診為呼吸衰竭,且存在有創機械通氣指征;患者年齡>18 歲;患者知情并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患者存在意識、認知功能障礙;患者遵醫行為較差;患者中途退出研究。
常規護理組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包括:(1)病情監測:加強對患者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的監測,注重對患者臨床癥狀變化情況的觀察。(2)康復干預:在患者病情穩定后,引導其進行呼吸訓練、康復訓練等。(3)知識講解: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呼吸衰竭相關知識、治療注意事項。
舒適護理組在常規護理組的基礎上聯合舒適護理,其內容如下:(1)體位干預:加強對具體情況的觀察,為患者取舒適體位,為臨床癥狀的改善創造良好條件。將患者頭部、四肢墊高,促進血液回流,并定時為患者翻身,避免壓瘡的出現。(2)生理護理:應提高巡視力度,加強吸痰護理,在吸痰過程中盡可能減少給患者帶來的刺激,加強對其生命體征的監測。在吸痰操作前后應提供純氧吸入,防止發生窒息、低氧血癥,并抬高床頭,將上抬角度控制在30 ~45°范圍內,降低誤吸發生的可能性。(3)環境干預:將監護室溫濕度控制在適宜范圍內(溫度25 ~26℃,濕度50% ~60%)。完善日常室內消毒工作,完善衛生打掃工作,定時通風,確保監護室空氣新鮮,還應確保監護室光照條件良好。(4)音樂療法:每日定時進行輕音樂的播放,以緩解患者的消極情緒,幫助其建立健康心態。在樂曲選擇方面,應根據患者病癥、喜好等進行個性化方案的設計。(5)情志干預: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病情、個性以及身心狀態等的干預,通過鼓勵性語言、肢體語言等多元化方法加強和患者的交流,并及時提供心理疏導、安撫。將積極情緒的價值告知患者,并將調節情緒的方法介紹給患者,包括冥想、閱讀等,有效緩解患者的不安以及焦慮情緒。與此同時,注重典型成功案例的分享,幫助患者樹立康復信心。(6)社會支持:引導患者家屬多陪伴、支持患者,促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在患者病情好轉之后,引導其參與病情交流會,分享自身體會以及感受。
(1)呼吸功能,指標包括肺活量、呼氣量、潮氣量、氣道峰壓,通過聚慕肺功能檢測系統 CHESTAC-8900D 測量。(2)舒適度采用Kolcaba 舒適狀況量表[3]評估,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維度,分值越高說明舒適度越高。(3)氧化應激指標,包括SOD、MDA。取外周靜脈血,應用氧化應激指標檢測試劑盒加以檢測,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其中SOD 的檢測采用黃嘌呤氧化酶法,MDA 的檢測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4)護理滿意度通過護理滿意度量表進行判斷,量表總分為100 分,評分為0 ~59 分,視為不滿意;評分為60 ~80 分,視為基本滿意;評分為81 ~100 分,視為非常滿意。滿意率= 基本滿意率+非常滿意率。
選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舒適護理組患者肺活量、呼氣量、潮氣量高于常規護理組,氣道峰壓低于常規護理組(P<0.05)。見表1。
表1 護理后呼吸功能對比(±s)

表1 護理后呼吸功能對比(±s)
組別例數肺活量(L)呼氣量(L)潮氣量(mL)氣道峰壓(cmH2O)舒適護理組 433.84±0.3384.15±6.19541.29±78.6024.16±3.03常規護理組 433.03±0.3576.95±6.58462.08±79.1327.02±3.57 t 值11.0425.2264.6574.005 P 值0.0000.0000.0000.000
護理前,兩組患者各項舒適度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舒適護理組患者各項舒適度評分均高于常規護理組(P<0.05)。見表2。
表2 舒適度對比(分,±s)

表2 舒適度對比(分,±s)
組別例數生理評分心理評分社會評分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舒適護理組4361.02±5.1286.14±5.9364.42±5.2788.44±6.0270.24±6.3090.04±5.66常規護理組4360.57±5.0681.24±5.7464.34±5.2183.49±5.8770.19±6.2786.18±5.73 t 值0.4103.8930.0713.8610.0373.143 P 值0.6830.0000.9440.0000.9710.002
護理前,兩組患者各項氧化應激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舒適護理組患者SOD 水平高于常規護理組,MDA 水平低于常規護理組(P<0.05)。見表3。
表3 氧化應激指標對比(±s)

表3 氧化應激指標對比(±s)
組別例數SOD(μg/gHb)MDA(mmol/L)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舒適護理組434215.26±136.616117.15±169.519.18±1.113.12±0.94常規護理組434217.30±138.015358.26±173.269.20±1.095.27±0.98 t 值0.06920.5310.01410.382 P 值0.9450.0000.9890.000
護理滿意度情況:舒適護理組非常滿意28例,基本滿意13 例,不滿意2 例,護理滿意率為95.35% ;常規護理組非常滿意23 例,基本滿意12 例,不滿意8 例,護理滿意率為81.40%。舒適護理組護理滿意率高于常規護理組(χ2=4.073,P=0.044 <0.05)。
呼吸衰竭可對患者的健康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有研究指出,呼吸衰竭的病因包括呼吸道病變、肺組織病變、胸廓病變以及肺血管疾病等。在呼吸衰竭的治療中,有創機械通氣有著廣泛的應用,能夠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改善呼吸功能。呼吸衰竭患者由于存在病情危重等特點,一般被收治到急診監護室,再加上具有身體狀況差、負性情緒嚴重等情況,使得護理難度較高[4-5]。
南丁格爾在護理中注重環境清潔,旨在提高患者舒適感,這為舒適護理萌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20世紀80 年代,臨床關懷護理開始被運用在臨床之中,基于生理以及心理減輕患者的不適,其中就包括舒適護理。在1995 年,kolcaba 提出了舒適護理理論,其重視患者的舒適感和滿意度。在1998 年,蕭豐富提出了“蕭氏雙C 護理模式”,為舒適護理的發展和實踐奠定了良好基礎。舒適護理秉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可以為患者提供系統性、主動性和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患者多層面的舒適度[6-7]。該護理模式能夠促使患者身心保持愉悅狀態,從而提高康復效率,優化預后效果。有研究指出,舒適護理更注重患者的感受,能夠有效滿足其舒適需求,為其提供更優質的體驗。同時,舒適護理加強了體位干預,有助于緩解臨床癥狀,提高生理舒適度,可有效預防壓瘡等并發癥的發生[8-9]。舒適護理也完善了呼吸道干預,使吸痰干預的規范性和有效性充分提高,不但能夠提高吸痰干預的效果,對于減少并發癥也有著積極作用[10]。研究表明,舒適護理加強了環境管理,可以為患者營造舒適、干凈的治療環境,為舒適度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11-12]。除此之外,音樂療法通過優美的音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培養健康心態。舒適護理不但注重生理干預,也完善了心理和社會層面的干預,能夠幫助患者緩解心理壓力,還有助于促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保持積極心態,對于家屬消極情緒的緩解也有著積極作用[13]。舒適護理重視康復干預,通過科學的康復鍛煉和肢體按摩等,可以提高康復效果,改善預后。本研究顯示,護理后,舒適護理組患者肺活量、呼氣量、潮氣量高于常規護理組,氣道峰壓低于常規護理組(P<0.05)。分析其原因為,舒適護理通過多元化的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生理舒適度,為呼吸功能恢復創造良好條件。護理前,兩組患者各項舒適度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舒適護理組患者各項舒適度評分均高于常規護理組(P<0.05)。分析其原因為,舒適護理的目標是提高患者舒適度,并通過多元化措施有效落實,能夠全面改善患者心理、生理以及社會層面的舒適度。護理前,兩組患者各項氧化應激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舒適護理組患者SOD 水平高于常規護理組,MDA 水平低于常規護理組(P<0.05)。分析其原因為,舒適護理完善了各個護理細節,能夠全面改善患者的生理狀態,減輕環境、負性情緒帶來的身心應激反應,進而促進相關指標的優化。
綜上所述,對急診監護室呼吸衰竭有創機械通氣患者進行舒適護理能促進其呼吸功能的恢復,改善其氧化應激指標,提高其舒適度和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