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秀榮
(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中醫院,山東 聊城 252200)
神經根型頸椎病指患者頸椎間盤髓核突出,關節突關節和鉤椎關節松動、增生、肥大,壓迫或刺激神經根引起的病證[1]。本病臨床表現為頸肩背部壓痛、上肢無力、上肢呈放射性疼痛、皮膚麻木、皮膚過敏等癥狀,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中醫認為,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于“頸肩痛”“痹證”等范疇,由患者正氣不足,外邪入侵,氣滯血瘀,痹阻脈絡所致。研究顯示,大椎可用于緩解椎-基底動脈血管痙攣,減輕頸椎間盤突出對椎動脈的壓迫,改善頸部血液循環[2];雷火灸可消炎鎮痛,改善患者頸肩疼痛和麻木癥狀[3]?;诖?本研究采用針刺大椎聯合雷火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在聊城市東阿縣中醫院康復科治療的6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信封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5~58歲,平均(43.68±5.91)歲;病程2~24個月,平均(11.54±3.47)個月。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4~57歲,平均(43.17±5.72)歲;病程1~23個月,平均(11.26±3.34)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要求[4]。
1.2 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標準 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診療規范化的專家共識》中有關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頸部疼痛,伴上肢放射痛;受累神經根支配區域感覺減弱,有肌力減退及肌肉壓痛體征,腱反射異常;臂叢神經牽拉試驗為陽性或椎間孔擠壓試驗為陽性;頸椎X線片可見椎間隙、椎間孔變小,椎體上、下緣增生,鉤椎關節部骨質增生;CT 檢查可見椎體后緣骨贅形成[1]。
(2)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辨證為頸椎病氣滯血瘀證:主癥為頸項強痛,動則加劇,痛點固定不移;次癥為上肢麻木,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或澀[5]。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年齡20~60歲;病程≤3 年;近兩周內未接受過其他治療;無認知功能障礙,意識清晰;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有針刺禁忌證或對本研究所用藥物成分過敏者;影像學檢查異常,但無明顯臨床癥狀者;頸椎嚴重畸形或骨質疏松者;合并脊髓型、椎動脈型等其他頸椎病者;發育性椎管狹窄者;胸廓出口綜合征、網球肘、肩周炎等所致上肢疼痛者;合并心腦血管、血液系統疾病者;有精神類疾病者;上肢肌力≤3級者;合并頸椎骨腫瘤、骨結核、骨髓炎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既往有頸部外傷或接受過頸椎手術治療者。
2.1 對照組 采用頸痛顆粒聯合旋提手法治療。①頸痛顆粒(山東明仁福瑞達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9991024,4 g/袋)開水沖服,每次4 g,每日3次,連續治療4周。②旋提手法治療。以按、揉、等手法松解患者頸部軟組織,每次5~10 min;將患者頭部旋提至最大屈曲,以肘部托患者下頜,輕輕向上牽引3~5 s;囑患者放松肌肉,用短力快速向上提拉肘部,操作成功有聲響;最后再以提、拿、拍等推拿手法放松患者頸肩部肌肉。隔日治療1 次,連續治療4周。
2.2 觀察組 采用針刺大椎聯合雷火灸治療。①針刺大椎治療。囑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肩背部位,對大椎周圍皮膚進行常規消毒,采用華佗牌0.3 mm×40 mm毫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直刺,進針25~30 mm,得氣后留針20 min,留針期間持續以平補平瀉手法捻轉毫針,使其保持得氣感。隔日治療1次,連續治療4 周。②針刺后采用雷火灸治療。取穴:頸夾脊、大椎、風池、肩井、阿是穴。囑患者取俯臥位,點燃趙氏雷火灸灸條[重慶市渝中區趙氏雷火灸傳統醫藥研究所,渝食藥監械(準)字2013第2270104號]并固定于雷火灸盒內,采用懸灸法,使灸條的火頭保持距皮膚2~3 cm高度,然后以長毛巾覆蓋灸盒,艾灸期間注意隨時吹紅火頭,以患者灸療部位皮膚發紅發燙、深部組織發熱為度。每次治療20 min,隔日治療1次,連續治療4周。
3.1 觀察指標 ①頸椎曲度和頸椎活動度。拍攝患者頸椎X 線側位片,采用Borden氏測量法測量頸椎曲度,正常范圍為7~17 mm;采用測角儀測定頸椎旋轉角度、前屈角度、側屈角度、后伸角度評價頸椎活動度,正常旋轉角度為60°~80°,正常前屈角度為35°~45°,正常側屈角度為35°~45°,正常后伸角度為35°~45°。②頸椎功能。采用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NDI)評價,該量表包含日常生活活動、頸痛兩個項目,總分0~50分,分值越低表示功能障礙越輕、頸椎功能越好。③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由患者評價自身疼痛感,總分0~10分,分值越低表示疼痛越輕。
3.2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頸痛等癥狀消失,頸椎曲度、活動度、功能恢復正常,可以正常參加工作、勞動;顯效:頸痛等癥狀基本消失,頸椎曲度、活動度、功能明顯改善,可以參加輕度工作、勞動;有效:頸痛等癥狀有減輕,頸椎曲度、活動度、功能有改善,但仍存在部分癥狀、體征功能障礙;無效:頸痛等癥狀未減輕,頸椎曲度、活動度、功能無改善。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頸椎功能及疼痛程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NDI、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DI、VAS 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頸椎功能及疼痛程度比較(分,±s)
表1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頸椎功能及疼痛程度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評分 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組別 例數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 30 33.16±7.33 11.38±2.35△▲ 5.14±1.03 2.73±0.64△▲對照組 30 33.25±7.46 15.16±3.21△5.22±1.24 4.05±0.86△
(2)頸椎曲度及頸椎活動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頸椎曲度及頸椎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頸椎曲度、旋轉角度、前屈角度、側屈角度、后伸角度均較治療前增大(P<0.05),且觀察組均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頸椎曲度及頸椎活動度比較(±s)
表2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頸椎曲度及頸椎活動度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頸椎曲度(mm) 旋轉角度(°)觀察組 30 治療前 4.92±1.15 46.56±3.52治療后 8.79±1.87△▲ 67.32±5.36△▲對照組 30 治療前 4.83±1.27 46.45±3.69治療后 6.56±1.52△ 57.82±4.65△組別 例數 時間 前屈角度(°) 側屈角度(°) 后伸角度(°)觀察組 30 治療前 27.43±4.34 29.51±3.42 29.75±3.68治療后 41.36±5.69△▲ 43.65±4.59△▲ 42.13±4.28△▲對照組 30 治療前 27.25±4.16 29.36±3.27 29.63±3.45治療后 32.32±5.21△35.72±4.02△ 34.24±3.83△
(3)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椎間盤關節突出,形成外突骨刺,導致椎間孔變小,壓迫頸動脈、椎動脈壁上的交感神經纖維,引起神經疼痛,常表現為肢體功能障礙、肌力減弱、皮膚麻木、肩頸部疼痛、胸背部疼痛、上肢疼痛等癥狀,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1]。西醫治療該病以手術和藥物為主,其中手術治療可解除頸肩部神經壓迫,但手術可能會影響患者頸椎結構的穩定性,且術后易引發感染、排異等不良反應;藥物治療可營養神經、消炎止痛,但長期服用易產生不良反應[6]。中醫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可改善神經受壓引起的麻木、酸脹、不適等癥狀,其中針刺療效較為突出,通過應用專業的手法針刺特定穴位以刺激局部經絡,調節氣血,改善肩頸部血液循環,減輕患者上肢麻木和肩頸部疼痛,促進頸椎功能恢復[7]。雷火灸是艾灸和中藥聯合作用的外治療法,可通過熱效應、紅外效應發揮消炎鎮痛作用,改善患者頸肩部酸楚疼痛[8]。
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于中醫“頸肩痛”“項痹”等范疇,是由患者常年勞累損傷頸椎,風寒濕邪入侵,導致筋骨失養,氣血虧虛,引起氣滯血瘀、脈絡痹阻不通所致,治療時應以活血祛瘀、通絡止痛為主要原則[9]。針刺是一種通過毫針刺激體表穴位,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調節氣血、疏通經絡的中醫特色療法,用于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可以促進肩頸部血液循環,減輕肩頸部神經血管受壓程度,改善患者疼痛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0]。大椎為手三陽、足三陽經及督脈之會,可益氣壯陽、活血通絡,針刺該穴具有益氣通督、暢達氣血、活血祛瘀、通絡止痛的作用,能治療項強、頸椎病、肩背疼痛等疾病。研究表明,針刺大椎可刺激穴位周圍神經感受器,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從而緩解疼痛;還可糾正頸椎病理結構,緩解頸肩部肌肉痙攣,減輕頸肩軟組織粘連,促進血液循環,促進頸椎恢復[2]。雷火灸起源于“雷火神針”,燃燒時火力峻猛,滲透力強,有利于刺激到達組織深部,起到改善局部微循環、增加組織供血、緩解肌肉痙攣、減輕炎性反應的作用[11]。頸夾脊為經外奇穴,灸頸夾脊可舒筋通絡,調節臟腑氣血;大椎為多條陽經經脈匯聚之處,灸大椎可調節陽經氣血;肩井為手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灸肩井可疏通全身氣血;風池為膽經腧穴,是治療外感風寒邪氣所致疾病的要穴,灸風池可疏通頸部氣機,激發陽經氣血;阿是穴在壓痛點取穴,灸阿是穴可疏通經絡、調暢氣血。在以上穴位實施雷火灸,可達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散寒止痛的目的。丁諍等[12]研究顯示,深刺大椎聯合整脊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行常規針刺的對照組。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頸椎曲度、旋轉角度、前屈角度、側屈角度、后伸角度大于對照組,說明針刺大椎聯合雷火灸可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頸椎關節活動功能。侍昊等[13]研究顯示,采用針刺聯合雷火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可改善臨床癥狀,減輕炎性反應,緩解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NDI、VAS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針刺大椎聯合雷火灸治療可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頸椎功能障礙,減輕頸椎疼痛,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針刺大椎聯合雷火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可改善頸椎關節活動功能,緩解頸椎功能障礙,減輕頸椎疼痛,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如病例數少,缺乏遠期療效和復發的跟蹤觀察,沒有深入探討作用機制,還需進一步研究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