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瑜 邵兵
肺癌是目前世界上發病率與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 首選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 其中包括開胸與微創手術對肺葉進行切除[1,2]。隨著胸腔鏡技術的普及與發展, 肺癌根治術首選術式已逐漸發展為胸腔鏡微創手術, 而且其安全性與有效性得到廣泛認可[3,4]。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是將多種高科技手段集于一身, 手術醫生可操縱機器進行手術, 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且成熟的技術。2002 年達芬奇機器人首次應用于肺部手術, 隨后應用于肺癌根治術中。本次研究通過選取本院102 例肺癌患者進行觀察, 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7 年4 月~2020 年12 月間收治的102 例肺癌患者進行研究, 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機器人組和腔鏡組, 每組51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s)
注:兩組比較, P>0.05
組別例數性別年齡(歲)腫瘤類型男女腺癌鱗癌機器人組51272451.73±5.29483腔鏡組51282351.37±5.51474 χ2/t0.0390.3370.153 P>0.05>0.05>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均經CT、實驗室及病理確診為肺癌;患者均在術前完善臨床資料;此次研究均獲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其他臟器轉移者;患有嚴重的肝腎功能性疾病者。
1.3 方法 機器人組患者行達芬奇機器人手術治療,患者全身麻醉后取健側臥位, 雙肢屈曲抱枕狀折刀位。機器人系統包含1 個鏡頭臂和2 個操作臂, 手術切口應用“8857”的方式, 即腋后線第8 肋間為入鏡孔, 腋前線前第5 肋間與肩胛線8 肋間為操作孔, 腋中線第7肋間為輔助口。術者應用達芬奇機器人手臂首先將下肺韌帶游離, 根據患者自身的發育情況選擇單項式手術途徑或解剖式, 摘取相關淋巴結和病變的肺組織, 術后留置1~2 根胸腔引流管。
腔鏡組患者行胸腔鏡手術治療, 患者全身麻醉后取健側臥位, 雙肢屈曲抱枕狀折刀位。在腋中線第7~8肋間作1.5 cm 切口作為觀察口, 腋前線第3~4 肋間作3~4 cm 切口作為主操作孔, 腋后線第6~7 肋間作2 cm切口作為次操作孔, 對支氣管及肺血管進行處理, 將病變肺葉及相關淋巴結切除, 術后留置引流管。
兩組患者術后均安置在監護病房進行觀察, 待病情穩定后轉出, 患者麻醉蘇醒且體征平穩時囑患者取半臥位以便于引流。術后對患者的呼吸情況加以關注,配合患者主動咳嗽排痰, 給予霧化吸入, 預防肺內感染。術后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 吹氣球訓練3 次/d,5 min/次;縮唇呼吸:以鼻吸氣, 縮唇緩慢呼氣, 2 次/d,10 min/次;手術側肢體做爬墻運動3 次/d, 10 min/次。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及術后住院時間, 手術指標包括術中失血量、手術時間、術中淋巴結清掃數量。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機器人組患者術中失血量明顯少于腔鏡組, 術中淋巴結清掃數量明顯多于腔鏡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以及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及術后住院時間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及術后住院時間比較( ±s)
注:與腔鏡組比較, aP<0.05
組別例數術中失血量(ml)手術時間(min)術中淋巴結清掃數量(個)術后住院時間(d)機器人組51 54.39±22.74a170.63±55.96 23.48±8.73a 9.98±6.37腔鏡組51187.39±122.74161.54±54.2514.28±6.9510.45±5.77 t 7.6090.8335.8880.391 P<0.05>0.05<0.05>0.05
據報道肺癌患者預后較差, 在我國肺癌患者5 年生存率為6%~32%[5]。隨著醫療檢查手段的不斷進步,低劑量螺旋CT 廣泛應用于肺癌篩查中, 使得肺癌的檢出率明顯提高, 從而達到早發現早治療的目的。目前外科手術治療是肺癌患者的首選方案, 現今微創技術的進步以及手術器械的改進, 胸腔鏡手術技術多種樣式應用在國內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6]。國內的一些相關資料報導, 與開胸手術比較, 胸腔鏡手術顯著降低了肺炎、腎衰竭、持續性肺組織漏氣及房性心律失常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但胸腔鏡手術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 如空間深度感覺, 操作醫生缺乏縱深視覺感受, 特別是在某些深部組織中, 這給手術增加了一定風險;器械操作方向與術者直覺相反, 這就需要術者通過長時間大量的練習才能達到熟練水平;由于手術器械沒有活動關節且無法排除操作者手的震顫, 增大了對于狹小空間行深部組織縫扎、止血、打結、吻合及分離等操作難度。隨著計算機圖文技術、電腦全真模擬仿真技術、機械自動化以及三維成像技術等工程技術的進步, 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的研發及應用, 使機械臂取代了外科醫生的手臂。
Melfi 等[7]于2002 年報道了首例達芬奇機器人行肺癌根治術后, 通過多年大量臨床驗證與研究, 達芬奇機器人行肺癌根治術得到了臨床的廣泛認可。由于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成像系統特殊, 可為術者提供3D手術視野, 控制手柄和圖像方向一致, 手眼協調性類似于傳統開胸手術;不僅無需助手扶鏡, 術者還可自行控制鏡頭, 操作醫生不僅可坐在控制臺旁, 且無需執行無菌操作規范, 同時不影響醫生對復雜手術的操作;仿真手腕7 個自由度突破人手5 個自由度的活動局限,而且完全避免人手震顫, 從而使在狹小空間行精細操作以及行深部組織縫合打結時更加靈活安全。
通過本次研究發現,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以及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有研究顯示[8,9]機器人組手術時間較長, 這與術者在學習達芬奇機器人初期操作不是很熟練有關, 另外術前機械臂系統的組裝也需要消耗一定的時間。本次研究還對術中失血量進行對比發現, 機器人組患者術中失血量明顯少于腔鏡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這說明由于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具有較高的靈活性與精準性, 在手術過程中明顯減小了對血管等重要組織的損傷。淋巴結清掃對于肺癌的治療、判斷預后、明確分期以及對后續治療至關重要, 同時對延長患者生存時間起到重要作用[10-12]。本次研究結果提示, 機器人組術中淋巴結清掃數量明顯多于腔鏡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可更有效清掃淋巴結,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綜上所述, 達芬奇機器人手術治療肺癌具有安全、有效等優勢, 且對淋巴結清掃更徹底, 在今后的臨床應用中值得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