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朕嘉
NSCLC 是臨床上常見的肺部惡性腫瘤。有研究顯示[1], 發現時只有30%患者存在手術治療機會, 而其余70%患者則處于晚期或局部晚期, 此時只能選擇化療和放療方案進行治療。臨床研究顯示[2], 對于晚期EGFR 基因突變的NSCLC 患者, 吉非替尼靶向治療有效率可以達到71%甚至更高, 進而使晚期NSCLC 治療效果發生了跨時代飛躍。基于此, 本次研究分析了吉非替尼靶向治療晚期EGFR 基因突變NSCLC 患者的效果。現將詳細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本院2019 年5 月~2021 年5 月收治的60 例晚期EGFR 基因突變NSCLC 患者進行研究, 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關于晚期NSCLC 的診斷標準。采用等量電腦隨機法分成A 組和B 組, 每組30 例。A 組男女比為17∶13;年齡37~64 歲, 平均年齡(52.65±5.22)歲;其中25 例腺癌, 5 例鱗癌。B 組男女比為18∶12;年齡39~64 歲, 平均年齡(52.82±4.61)歲;其中23 例腺癌, 7 例鱗癌。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A 組患者開展常規化療治療, 第1 天靜脈滴注75 mg/m2順鉑(齊魯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7021357), 第1 天與第8 天靜脈滴注1000 mg/m2吉西他濱[齊魯制藥(海南)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13285], 28 d 為1 個周期, 共治療4 個周期。
B 組患者在A 組基礎上加用吉非替尼(日本Kagamiishi Plant, Nipro Pharma Corporation, 國藥準字J20180014)靶向治療, 每個治療周期的第10~24 天早餐后1 h 口服吉非替尼250 mg, 1 次/d, 28 d 為1 個周期,共治療4 個周期。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和胸腔積液EGFR 水平、免疫球蛋白指標水平及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①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胸腔積液中EGFR 水平。②應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檢測IgA、IgG、IgM 水平。③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包括白細胞減少、腹瀉、貧血、血小板減少、惡心嘔吐。④療效判定標準:以原發灶及轉移灶在影像學檢查下全部消失為顯效;以病灶減少>30%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和胸腔積液EGFR 水平對比治療前, A 組血清EGFR(21.24±2.19)ng/L 與B 組的(21.21±2.17)ng/L 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53,P=0.958>0.05);治療后, B 組血清EGFR(15.48±1.28)ng/L顯著低于A 組的(18.71±1.51)ng/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8.937, P=0.000<0.05)。治療前, A 組胸腔積液EGFR(7.38±0.71)ng/L 與B 組的(7.32±0.74)ng/L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320, P=0.750>0.05);治療后,B 組胸腔積液EGFR(5.00±0.52)ng/L 顯著低于A 組的(6.37±0.59)ng/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9.541,P=0.000<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和胸腔積液EGFR 水平對比( x-±s, ng/L)
2.2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指標水平對比 治療前, 兩組IgA、IgG、IgM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B 組IgA、IgG、IgM 水平均高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指標水平對比( ±s, g/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指標水平對比( ±s, g/L)
注:與A 組對比, aP<0.05
組別例數IgA IgG IgM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A 組301.42±0.141.56±0.577.34±2.695.07±0.541.79±0.171.46±0.15 B 組301.41±0.14 1.88±0.31a7.41±2.68 5.57±0.49a1.78±0.15 1.64±0.17a t 0.2772.7010.1013.7560.2424.349 P 0.7830.0090.9200.0000.8100.000
2.3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B 組顯效9 例, 有效16 例,無效5 例;A 組顯效4 例, 有效14 例, 無效12 例;B 組臨床總有效率83.33%顯著高于A 組的60.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22, P=0.045<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B 組發生白細胞減少、腹瀉、貧血各1 例, 血小板減少2 例, 惡心嘔吐3 例;A 組發生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各1 例, 惡心嘔吐、腹瀉各2 例;B 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6.67%高于A 組的20.00%,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73,P=0.542>0.05)。
EGFR 基因突變是指EGFR 基因序列發生改變, 進而導致基因活性出現異常, 從而引起疾病發生和進展。EGFR 基因突變常發生在NSCLC 患者中, 且以腺癌患者發生率最高, 主要是因為在NSCLC 患者中EGFR 基因容易發生缺失、突變或者點突變[3]。而針對晚期EGFR 基因突變NSCLC, 以往主要采用化療的方式進行治療, 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靶向治療理念被逐漸應用到肺癌治療中[4]。但治療對象特定, 只有通過基因檢測確定專門基因突變時靶向藥物才能發揮作用。目前發現的肺癌靶點有EGFR、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ROS 原癌基因1(ROS1)、鼠類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BRAF)、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等[5], 因此, 靶向藥物不可盲目使用, 否則不僅無法發揮治療作用, 還延誤治療。
晚期NSCLC 患者已無手術指征, 需要多學科綜合和個體化治療相結合[6]。研究顯示[7], 若患者體力狀況評分量表(PS)評分在0~1 級, 可接受放療、化療、放化療相結合治療, 或者分子靶向治療, 其5 年生存率可以達到15%左右。如果放棄治療, 其生存時間則≤7 個月。而在NSCLC 患者中有將近50%的患者攜帶有EGFR 基因突變[8], 該基因的突變導致其酪氨酸激酶活性明顯增加, 從而使細胞發生惡性轉化, 獲得了無限增殖、侵襲性生長、遠處轉移等癌細胞的生物學特征。吉非替尼作為治療EGFR 基因突變NSCLC 靶向藥物, 其屬于小分子化學物質, 因此被稱為分子靶向藥物[9], 能夠對人EGFR 酪氨酸激酶進行抑制, 通過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 改變靶點信號通路, 消滅病灶組織;同時還可以減少腫瘤細胞, 使腫瘤細胞自動凋亡,實現腫瘤細胞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控制, 使其不再快速生長, 進而起到延長總生存期和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的治療效果。研究顯示[10], 晚期EGFR基因突變NSCLC 患者服用吉非替尼后, 可發現癌細胞對內臟損害程度明顯減少, 穩定病情;且治療過程中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 因此治療安全性也得以保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B 組血清及胸腔積液EGFR水平均低于A 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 吉非替尼可起到降低EGFR 水平的作用。治療后,B 組IgA、IgG、IgM 水平均高于A 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吉非替尼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B 組臨床總有效率83.33%顯著高于A 組的60.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吉非替尼聯合化療治療晚期EGFR 基因突變NSCLC 的療效更為顯著。B 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略高于A 組患者,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吉非替尼治療安全性理想。
綜上所述, 吉非替尼治療晚期EGFR 基因突變NSCLC 的療效確切, 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具有應用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