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丹
(南京財經大學 紅山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3)
茶葉作為世界三大飲品之一,對于鄉村開展特色茶葉種植,帶動經濟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中國作為茶葉之鄉與茶葉消費大國,飲茶歷史十分悠久,這使得茶葉產業成為支撐農村建立良好社會經濟體系,發展現代化農業的產業之一。另一方面,茶葉產業作為推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傳統產業,其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與新農村建設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促進茶葉產業良好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數字普惠金融作為普惠金融和數字技術融合的新產物,為茶葉產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新方向。鑒于此,本文將首先對我國2011-2021年這十年間的茶葉產業發展現狀進行詳細分析,其次分析數字普惠金融支持茶葉產業發展的作用機制,最后提出有關策略和建議。
近十年來,我國的茶葉產業發展迅猛,實有茶園面積呈逐年遞增趨勢。2011年我國實有茶園面積僅有2055.51千公頃,2021年實有茶園面積為3307.84千公頃,比2011年增長了1252.33千公頃,增長率約為61%,年均增長量約為125千公頃。2019年,實有茶園面積首次突破3000千公頃大關。總體來看,我國的實有茶園面積在不斷擴大,茶園產業規模進一步提升,發展態勢良好。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鄉村茶企興起,越來越多的茶農投身于茶葉的種植和生產中,茶葉產量維持在較高水平且逐年增加。數據顯示,2011年茶葉產量為160.76萬噸,2021年茶葉產量為316.40萬噸,比2011年增長了155.64萬噸,年均增長量約為15.6萬噸,增長率約為97%,十年間增長了將近一倍。2021年,茶葉產量已突破300萬噸。由此可見,2011-2021年間我國的茶葉產量在不斷增長,且增長態勢較為迅猛,發展速度較快。
我國得天獨厚的地形孕育出了種植茶葉的自然地理優勢,不同的地形造就了不同種類的茶葉,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例如,長江以北的地區以種植綠茶為主;江南地區茶葉種類較為豐富,較為著名的茶葉有黃山毛峰、碧螺春、西湖龍井等;西南地區以種植紅茶、普洱茶為主,華南地區主要種植烏龍茶、白茶。隨著技術的不斷改良和創新,茶葉種類越來越多元,不斷的滿足人們多樣化的喜好。同時,由于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不同種類的茶葉種植面積、生產產量、加工方式也在不斷調整。隨著提取技術的不斷進步,各種茶葉衍生品也層出不窮,如茶酒、茶皂、茶多酚噴霧、茶葉氨基酸洗發露、茶葉面膜等等。
數字普惠金融是將大數據、云計算、區域鏈等數字技術應用到普惠金融領域中的一種新型金融服務模式。它提升了金融服務的廣度、深度和寬度,為破解茶葉產業發展中的諸多難題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它既可以拓寬茶葉企業的融資渠道,又可以增加茶葉的銷售渠道,還可以促進茶葉產業與第一、第二產業融合發展,具體作用機制如下。
數字普惠金融依托于數字技術的發展,打破了傳統金融的政策制度壁壘和空間成本約束,推出了多樣化的金融產品,拓寬了茶葉企業的融資渠道。首先,數字普惠金融減少了信息不對稱問題。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可以借助數字技術了解茶葉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業務交易、客戶群體、信用評分等信息,從而為是否貸款提供科學依據。另一方面,茶葉企業可以通過數字普惠金融平臺,了解網絡借貸、股權眾籌等多種金融產品的信息,找到適合自己的融資方式,解決茶葉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其次,數字普惠金融可以降低茶葉企業的融資成本。數字普惠金融利用大數據從多個維度了解茶葉企業的信息,不僅方便制定合理的貸款利率,而且降低了實地考察的人工成本和時間成本[1]。同時,它推動了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的轉變,提高了資金的利用效率,簡化了貸款審批流程,減少交易成本,解決茶葉企業融資貴的問題。最后,數字普惠金融降低了茶葉企業融資門檻。茶葉的生產周期較長,包括種植、采摘、加工、銷售等多個環節,茶葉企業無法根據市場行情及時調整價格和產量,面臨的市場風險和不確定性較大,導致其凈資產和凈利潤率不穩定,無法保證其擁有可持續盈利能力,不易跨越資本市場的門檻進行融資。數字普惠金融審批流程簡單,速度快,不需要抵押品,解決了茶葉企業融資門檻高的問題。
傳統的茶葉銷售渠道主要是實體店。受限于地理位置,茶葉的銷售范圍十分有限,銷售量不高,客戶群體的流動性較差。然而,近年來隨著互聯網行業的蓬勃發展,各種線上購物平臺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使用淘寶、京東、拼多多等購物APP購買有關茶葉產品,線下實體店的客戶逐漸減少。在此基礎上,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打造“互聯網+茶葉”的消費模式,進一步拓寬了茶葉的銷售渠道,推動茶葉產業的快速發展。一是數字普惠金融的數字支付技術有利于提升茶葉的交易數量和效率。茶葉企業可以直接通過互聯網平臺銷售茶葉,減少中間環節,大大節省了時間和運輸成本。二是數字普惠金融的數字支付技術可以降低茶葉購買者的“心理賬戶”成本,減少使用金錢的“痛感”,提高茶葉購買者的支付意愿。三是數字普惠金融的數字支付技術有利于在線宣傳和推廣茶葉品牌。電商平臺主要是通過第三方進行支付的,可以利用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高粘性提升交易筆數與交易金額,建立品牌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不僅如此,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各種茶葉文創產品也應運而生,電商平臺進一步推廣了茶文化,增加茶葉文創產品的銷售量。
數字普惠金融為茶葉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的融合提供了更大的空間,有利于茶葉產業的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具體表現在:第一,數字普惠金融能促進非農就業。數字普惠金融降低了茶葉企業的融資成本和融資門檻,既有利于開辦新的茶葉企業,也有利于已有的茶業企業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從而增加鄉村就業崗位,促進非農就業,提高茶農收入[2]。第二,數字普惠金融能帶動茶區旅游業的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的數字技術不僅創新了茶葉銷售渠道,形成“農村電商”和“直播帶貨”的新模式,也在線推廣了茶葉品牌,提升茶葉產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吸引游客前來參觀和體驗,促進茶葉產區旅游業的發展。第三,數字普惠金融能延伸茶葉產業鏈。數字普惠金融的數字支付技術使得茶葉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數字化,有利于茶葉企業收集數據,了解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合理分配資源,選擇合適的茶葉品種進行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例如,研發新型茶飲料、茶保健品;提取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等成分,制作與茶有關的牙膏、潔面乳、洗發水等生活用品,擴大茶葉的用途;利用茶廠的加工殘渣、下腳料等發酵,制成有機肥料,提高茶葉的利用程度。
要充分利用數字普惠金融的資金和技術優勢,將數字普惠金融融入到茶葉產業中,推動茶葉產業轉型升級。一是要加快推進大數據、物聯網以及云計算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落地,搭建社會化服務平臺,鼓勵多主體參與,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茶葉企業的信息搜尋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茶葉的供給質量和效率,為“數字茶葉”新業態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二是要利用數字普惠金融的數字技術開發茶葉新品種,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借助數字技術對茶葉的種植采摘、加工處理、零售營銷進行全過程的監測和管理,保證茶葉品質,防范經營風險,實現茶葉產業的智慧化轉型。三是要加強宣傳推廣,普及金融知識,開展互聯網技能培訓活動,提高茶農的金融素養和專業技能,使其適應現代化的操作模式。將數字普惠金融融入到茶葉產業生產全過程,推動茶葉產業朝著機械化、標準化的方向轉型,為鄉村經濟增長提供內生動力。
運用數字技術手段,加強信用體系建設,提高茶葉企業的信息透明度,增加信用貸款在融資渠道中的比重,解決茶葉企業因缺乏有效的信貸抵押品而難以獲得貸款的難題[3]。首先,要借助數字支付技術構建茶葉企業的信用評分體系。通過第三方平臺的交易記錄和支付結算記錄,收集茶葉企業的銷售量、銷售額、店鋪等級、退貨率、客戶評價等信息,了解茶葉企業的盈利能力、資金流動性情況和市場口碑,形成以數字化信用積分為代表的信用評價體系,從而評估其還款能力。其次,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茶葉企業授信額度。借助數字普惠金融,在線宣傳推廣茶葉產區的自然景色、悠久歷史和特色小鎮,吸引國內外游客前往參觀,實現“茶葉產業+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形成茶葉發展新業態。一方面,可以推動茶葉企業朝著第三產業邁進,開展多元化業務,提高收益;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沖擊,提高其承受風險的能力。考慮到收益的提高和風險的降低,金融機構會增加茶葉企業的資金授信額度,促進資金在茶葉產業及其衍生圈的高效流動。最后,將金融科技融入茶葉企業中。要鼓勵茶葉企業引入先進的金融科技,利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提高茶葉企業的生產效率、質量安全和市場份額,實現茶葉企業的“智慧化”轉型。
要推動茶葉產業的生產、供給和銷售一體化發展,加快產業鏈條的創新,構建“數字普惠金融+茶葉”的創新發展模式。第一,要借助線上平臺,擴大茶葉銷售渠道。近年來,抖音直播帶貨、淘寶直播帶貨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線上購物。因此,要緊跟時代潮流,抓住機遇,不僅要開設線下實體店,也要發展茶葉線上銷售渠道,增加茶葉銷售量,提高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第二,要建立全產業鏈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借助于數字普惠金融的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建立和完善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對茶葉的生產、加工、銷售全環節監測和標記。一旦出現問題,可及時追蹤溯源,提高茶葉質量安全,生產“安全茶”和“放心茶”[4]。第三,鼓勵多主體參與茶葉產業建設。政府要加大對茶葉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提供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綠色通道等措施,減輕茶葉企業的資金壓力和稅收負擔;金融機構要進行產品創新,推出針對茶葉企業融資的數字化金融產品,發展供應鏈金融和產業鏈金融,增加金融產品的種類;茶葉企業要延伸產業鏈,與第一、第二產業融合發展,創新茶葉品種,提高產品附加值,推動茶葉企業開展多元化業務。
茶葉是中國傳統的農作物,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種植茶葉有利于為鄉村提供就業崗位,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也有利于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目前來看,我國的實有茶園面積在逐年增加,由2011年的2055.51千公頃增加到2021年的3307.84千公頃;茶葉產量逐年遞增,由2011年的160.76萬噸增加到2021年的316.40萬噸;茶葉種類也豐富多樣,有綠茶、紅茶、白茶等。總體來看,茶葉產業市場廣闊,發展前景較好。然而,我國茶葉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茶葉企業生產效率較低、茶葉產業融合程度不夠、營銷渠道單一、創新不足等諸多問題。數字普惠金融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是數字普惠金融可以拓寬融資渠道,緩解茶葉企業融資壓力;二是數字普惠金融可以拓寬銷售渠道,增加茶葉銷售量;三是數字普惠金融可以推動茶葉產業融合發展。鑒于此,為了更好地推動茶葉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在政府、茶葉企業和茶農三方的共同努力下,響應政策號召,加強合作,促進茶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首先,要將數字普惠金融融入茶葉產業,推動茶葉產業轉型升級;其次,要加強數字化信用體系建設,提高茶葉企業融資效率;最后,建立數字化產業鏈條,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發展。茶葉企業要抓住時代的機遇,借助數字普惠金融,緩解融資貴、融資難的問題,利用先進的數字化科技,提升茶葉品質和質量安全,創新銷售體系和發展模式,豐富茶葉品種,不斷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