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詢
(江蘇省司法警官高等職業學校,江蘇 南京 211805)
我國是世界上茶葉種植時間最長的國家,經過這些年不斷發展,在國內成功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涉及到茶葉生產、加工、制作、營銷等方面。但從目前茶企業發展情況來看,時常出現品牌爭議問題,這也是整個茶葉市場普遍存在的問題,不僅是在品牌建設方面,在茶葉名稱選擇、茶葉包裝設計等方面存在各種問題。通過分析我國茶葉企業經營情況,發現很多茶企業嚴重缺乏品牌意識、維權意識、知識產權意識,一旦發現市場中有影響自身企業經濟利益的行為,許多茶企嚴重缺乏正確思路解決問題。針對該種情況,我們必須要探究茶企業運行中涉及到的法律問題,將知識產權戰略應用到茶葉企業發展方面,構建健全的法律保障機制,保護企業實現健康發展。基于此,本文通過茶企知識產權保護與管理實戰分析,將揭示茶葉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深入研究茶葉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如何制定與實施。同時,此次調研還將就茶葉企業為支持知識產權保護與管理建立有效的法律保障制度進行探討。經過實踐證明,通過制定合理的知識產權戰略和法律保障體系、梳理經營中涉及的法律問題、促進茶企經濟效益可持續發展,幫助茶企在知識產權保護和法律領域取得更好的成果[1]。
知識產權是利用工商業標記和智力成果作用,所產生的權利名稱,是人類最重要的財產類型之一。我國是知識產權大國,對知識產權的重視逐年遞增。站在整體角度來看,知識產權是人類利用智力勞動產生的成果。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規定,知識產權范圍涉及到知識活動領域權利,主要包括文學、科學、藝術等領域權利。知識產權作為一種特殊的財產類型,屬于典型的無形財產權利,具有財產權、法律授權性、社會性等屬性。站在法律角度來看,知識產權有如下特征:第一,地域性。是指某個國家或地區承認的知識產權只在其管理范圍內有效,不具有域外效力;第二,專有性。是指知識產權是由所有權人獨有;第三,時間性。不同國家法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效果存在較強的時間限制,一旦超過法律規定限制,其知識產權是自動轉換為公共財產,可供任何人使用。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給國內企業發展提供大量機會,有效促進企業向國際化方向發展。市場經濟要構建健全的法律環境,進一步完善社會各發展領域、企業、行業的法律法規,通過政策制度、法律制度等手段,實時監督企業健康發展。同時,要嚴格遵循法律規定,保證各領域活動正常進行。在該時代背景下,茶企業要按照法律進行經營管理,避免其受到法律制裁。特別是在我國正式加入WTO世貿組織后,市場經濟環境向法制化方向發展,對茶企業發展戰略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其持續提高自身法律意識,加強對知識產權的掌握程度,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制定健全的法律保障體系,合理利用各種法律知識進行經濟活動,才能保證茶企業能維修自身知識產權和合法權益,促進茶企業實現健康發展[2]。
中國作為茶葉生產大國,同時也是茶葉的發源地,有多種類型的茶葉,如鐵觀音、龍井、碧螺春茶等,這些茶葉生產在獲得較高經濟效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表達了產品品種代號的地域限制,每一種茶葉所代表的產品品種代號都有著特殊的意義。這種具有地域限制的產品品牌代號,和茶葉品牌、商標有較強差異性,給我國茶企業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傳統茶企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國很多茶企業由于商標權法律意識過于薄弱,陷入到有品種、無品牌的發展誤區,無形中降低我國茶葉產品附加值。但通過專業人員統計發現,在新時期發展背景下,我國很多茶企業逐漸意識到自身品牌的重要性,全面營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并在培育品牌方面取得不錯的成就,如鐵觀音中的八馬,普洱茶中的竹葉青,綠茶中的竹葉青等,在中國的茶葉市場上都有著很強的影響力,一般都有很高的群眾認可度。并且想要注冊這些品牌商標,都要運用到知識產權戰略和法律保障體系中去,茶葉企業要站在現有知識產權戰略和法律保障體系的基礎上,對茶葉企業的產品商標進行注冊,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商標權,全面提高茶葉企業在國內外茶葉市場上的競爭力[3]。
在新形勢發展背景下,茶企業發展空間巨大,其自身經營發展狀態處于全新機遇期,而這種發展機遇不僅是受到社會需求、新形勢發展特征、市場營銷改革等因素影響,還涉及到在中國眾多領域具有較強應用優勢的茶企業,其本身所特有的茶文化理念,茶道精神,茶道禮儀等等。目前,茶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體現出如下方面的優勢:第一,優化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加強現代人群對飲茶的重視程度,讓其他社會群體能真正意識到飲茶對自身健康帶來的積極作用,提高對飲茶健康的重視程度,加強日常養生作用;第二,信息化時代,給茶企業日常運行狀態帶來不同程度的改善,創新茶葉生產加工制作工藝、品牌包裝設計工藝等方面,對茶葉企業生產經營成本進行合理控制,提高經濟效益,為茶葉企業的經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第三,中國茶企的經營和發展產業鏈將繼續擴大。提升經營附加值,讓茶企業在發展中能根據自身特征,選擇有價值的贏利點[4]。
根據專業人員調查統計發現,中國作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產茶大國,隨著茶企快速發展,茶企業員工拓展到8000多萬,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茶企業發展規模、生產規模、經營規模等方面得到大幅度發展。但站在整個國內茶葉產品角度來看,能看到我國茶企業種植茶葉、茶葉生產加工、產品包裝、商業銷售等環節依然滯后,甚至影響到整個產業鏈發展進程,對比其他科技化產品,其差異性更加明顯。因此,影響到我國茶企業發展進程,很多茶企業發展規模較小,很難利用外界資源拓展其產業規模,無法形成完整的規模經濟效益,競爭水平較低,無法和國際化一流茶企業相比。而之所以產生上述問題,主要原因是很多茶企業品牌意識、知識產權維護意識過于薄弱,在經營生產中過于重視茶葉產量和質量,對茶企業商標權維護重視程度不足,不刻意培養品牌觀念,嚴重影響到我國很多茶企業經營規模,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無法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難以通過品牌效應,加強茶葉產品附加值[5]。
隨著茶企業的快速發展,科學化的內部管理機制和先進的管理手段成為不可或缺的因素。企業內部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企業的中長期發展和盈利水平的穩步提高,也對規模擴大產生重要影響。然而,通過深入研究中國茶企業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國內茶產業雖然總體規模龐大且發展速度相對較快,但其發展特點卻是小規模企業占據市場主導地位,而大型工業企業相對較少見。這導致了茶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長期處于中下水平,限制了其真正潛在價值的發揮,同時也妨礙了茶企業擴大經營規模和向國際市場邁進的步伐。
一個明顯的特點是,茶葉市場主要由中小規模的民營企業和大量個體工商戶占據市場份額。這種狀況反映了茶產業的獨特性,但也制約了行業整體的發展。因此,為了培育具有國際市場影響力的知名茶品牌,茶企業需要加強內部管理,特別是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和相關激勵機制的建設[6]。
首先,我國茶企業需要將社會文化背景與茶文化元素相互融合,充分考慮我國消費者的消費特點和方式,注重增強茶企業的品牌意識,提高茶葉品牌在市場上的影響力,構建一個優質的品牌生產體系,推動中國茶產業向可持續發展邁進。其次,必須創新茶葉品牌的全新生態,全面提升中國茶產業的品質水平,將現代文化元素、歷史文化要素和茶品相互融合;接下來,需要科學設計茶葉品牌的生產包裝,巧妙地融入國家獨特的文化元素,如地域特色文化、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國家的形象等,打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大眾品牌,擴大品牌影響力,塑造多元地域特征、文化特點和不同層次的綜合品牌生態鏈,構筑我國特有的茶葉品牌,推動我國茶企業的轉型升級;最后,茶企業需充分認識到品牌建設的重要性,明確品牌培育中需要遵循法律法規和知識產權戰略,高度重視知識產權戰略的執行,將茶企業的無形品牌資產轉化為注冊商標,使其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通過法律手段保護茶企業的知識產權,積極學習各類相關法律法規[7]。
在茶葉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管理層應構建完善的知識產權法律保障體系,以提高企業的正向效益。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首先需要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和理念,增強對法律保障制度和知識產權戰略價值優勢的認識,全面理解構建法律保障機制的重要性。要充分發揮知識產權戰略的優勢,進一步分析茶企業的知識產權戰略內容,優化法律保障體系的建設方法,確立完整的知識產權法律保障體系。其次,要及時關注政府部門和相關法律機構的動態,明確茶企業的知識產權戰略計劃,觀察法律保障體系的支持程度,加強與這些機構的溝通交流,充分發揮法律保障體系的作用。同時,根據企業自身的發展需求,協同相關政府部門和法律機構,通過聘請法律顧問的方式,制定合理的茶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和法律保障體系,積極運用相關法律,解決茶企業法律意識淡薄的問題。此外,茶企業還應積極學習法律知識,提高自身的知識產權法律素養,增強法律意識,有效維護企業的權益[8]。
茶行業協會要優化管理作用,主動為茶企業提供服務。通過互聯網平臺,積極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和最新茶葉市場信息等關鍵信息,定期發布最新的茶企業市場動態,確保及時采集茶企業信息,以確保知識產權戰略的制定能夠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此外,需要注重發揮行業協會與主管部門的協同作用,進一步完善行業規章制度,監督茶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全面提高法律意識和行業自律意識,推動我國茶企業和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相關政府部門也應強化對茶企業的監督管理作用,采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動態監測茶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但需要注意,在加強茶產業監督力度的同時,降低對企業的微觀干預,更多地采取宏觀管理的角度。此外,應定期開展法律宣傳活動和知識產權講座,全面提升茶企業相關人員的法律意識,確保他們能夠嚴格遵守茶葉行業的市場秩序[9]。
綜上所述,通過建立茶企業的知識產權戰略和法律保障體系,不僅可以推動我國茶企業實現健康的發展,營造有利于茶葉產業的市場環境,提高茶企業的經濟績效,還可以通過優化內部管理制度,加強茶企業的管理水平,進一步完善法律保障體系,捍衛茶企業的品牌,擴大茶企業品牌的市場影響力,促進茶企業走向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