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若涵
(合肥經濟技術職業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1)
茶文化有著廣闊的社會性,對于地方茶文化旅游資源的發掘是打造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旅游的關鍵元素。每個地方都有它自己的傳統與文化,地方茶文化和民俗資源的發掘,關鍵就在于從地方茶文化旅游品牌樹立和媒體推廣中放大地方茶文化的輻射力,在地方茶文化和民俗資源的結合中,以深度旅游模式來推動地方鄉村茶文化旅游行業的科學、可持續發展。對于茶文化與地方特色民俗民風文化的深度融合,往往需要從鄉村旅游、生態旅游和文化旅游的全新組合中來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體驗,零距離地體驗茶文化與民俗文化,感受鄉村的風土人情和人文氛圍。
就當前看,中國茶文化旅游的重點在于將茶鄉所具有的中國茶文化的內容、歷史和文化內涵等加以深度發掘,并將之放在旅游發展的整體框架當中,貫徹在整個旅游業的參觀、度假、品嘗等的各個環節之中。如此,才能讓曾經“藏于深閨”的中國茶鄉茶文化資源重新登上平臺,使廣大民眾對中國茶文化了解,不僅限于具體的茶葉制品,而且還可以從中國茶樹的栽培、生產過程入手,對中國茶文化有整體和全過程的深入認識[1]。
如今,人們對旅游的認識也從原來的“走馬觀花”轉向了更高的審美要求,在旅行中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社會生產方式,體驗不同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從文化歷史形態的角度來看,茶文化與農業的栽培、收獲等環節都有密切的聯系,而恰恰是在這種環節中,又具有著非常特殊的地方歷史意義和社會人文內涵[2]。將其和旅游觀光項目相結合,由幕后走向了前臺,從而建立一種游覽的同時進行文化體驗的觀光項目,使旅游者認識和了解到中國茶樹的栽培與生產全過程,這樣就可以給旅游者更為深刻的歷史文化感受,滿足了他們的獵奇心理,旅游者對中國茶文化的認識不再僅限于表面的茶葉生產,還可以通過中國茶文化去體驗茶鄉的歷史文化與天然韻味,進而對中國茶文化產生了更加深刻和直接的了解。對茶樹的產品制作加以研究,并提出具體的觀光路徑與游覽計劃,是中國茶鄉在開展茶文化觀光的研究中一種非常重要的選擇。
現在,人們越來越注重旅游地的歷史和文化。茶藝表演是中國茶文化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在不同的茶產地、不同的文化中都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茶文化旅游要進一步挖掘和歸納其內涵,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市場開發[3]。我國地域遼闊,而且各民族的傳統美術審美理念和歷史文化背景都有其獨到的特點,因此在茶藝表演、茶道活動中,其內容與形式也是千差萬別。例如廣西茶藝表演,就有壯族和傣族的特點,喝茶的過程既熱烈又活躍,還有民族服飾、民族舞蹈、歌舞等,使茶藝表演更具民族風情。所以,在發展茶文化旅游時,要根據茶鄉自身的實際,把茶藝表演作為推動茶文化旅游的一個重要內容。
茶文化旅游不僅要以茶業為基礎,而且要擴大其經營范圍、經營項目,使其旅游形式多元化,這樣才能產生較大的社會效益。因此,要充分挖掘茶文化和茶業等周邊商品的潛在市場。就拿日本動漫來說,它是如何在日本的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在其自身的動畫內容版權之外,其周邊產品的開發與營銷也是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的。而那些昂貴的手辦、游戲,更是受到了眾多動漫愛好者的青睞,由此可見,文化對于周邊商品的影響有多大。因此,在推進我國傳統茶文化旅游發展的同時,必須充分認識到周邊產品的重要性,并認真研究日本、歐美等國家的動畫產業發展模式和相關經驗,進一步延伸行業鏈,發展出更多種類、更適合當代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的審美理念的周邊產品,例如:茶人形象、茶形鑰匙鏈、茶地景觀紀念冊、茶點等。這樣,在旅游結束后,可以挑選出具有一定歷史和文化價值的文物,同時也可以自己收藏、欣賞;同時,還可以將這些東西贈送給自己的朋友,分享自己的收獲[4]。
茶樹一般生長在有著較優越自然環境的地方,有的地區甚至還形成了世界少有的自然景觀,如福建的武夷山茶區、湖北的神農架茶區等,游客們游覽的最重要目的是為了體驗大好河山,所以,在開展茶文化旅游開發工作之時,應該注重將當地的自然景觀與已開發的人文旅游的歷史內容融合,在開發線路、實施經營管理的時候,更應做到對大自然的保護,而不能盲目發展,應深刻地領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精神[5]。
茶文化和旅游觀光之間的締結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層面:一是世界名勝伴名茶,如:產大紅袍茶的武夷山、產蒙頂甘露的蒙山等;二是富有地方民族特點的傳統茶文化展示,如:云南白族的傳統“三道茶”、西湖龍井茶的傳統炒制法等;三是以茶文化為內涵的游客參觀點,如:浙江中國茶葉博物館、廣東省英德茶趣園等。
在我國茶文化的歷史演變歷程中,與中國的許多古老文化流派如佛家、道家等實現了全面的結合,比如道家的“天人合一”在茶文化中就有很好的體現,而佛家的“禪茶一味”則賦予了茶全新的美學表現形式。此外,茶文化更是與中華民族的古老精神深度契合,在世界各地都有著不同的表現載體。因為茶樹的栽培與成長條件相對特殊,所以和茶樹相關的人文或藝術景點通常都位于某些遠離都市、相對偏遠的地方。許多自然景觀因為年久失修或戰亂毀壞,慢慢破敗或是消失[6]。此外,由于中國城市建設速度的提高,許多地區的大拆大建,有許多分布在城市結合部和鄉村地帶的茶文化景觀被公路、高樓大廈的建設所代替。由此可看,通過發展茶文化觀光,地方政府應該通過全社會的力量使民間的茶文化景觀受到更加積極的維護,要挖掘茶文化景觀富有地方特點的人文氣息與文化內容,使茶文化景觀成為取得效益的“搖錢樹”,促使當地加以積極的維護[7]。
茶文化旅行既對管理者和從業人員來說,是第三產業,又是現代服務業,離不開大量的從業人員盡心投入,使旅游者們有良好的文化感受。就現實狀況分析,在中國大多數的茶鄉都面臨著這樣一種共性問題,那就便是當地民眾人文素質亟需提高,與現代服務業的水平要求尚有不少的距離[8]。而茶文化旅行的本土屬性很明顯,不少旅游者們相信“最美的風景是人”,因此他們想要體驗茶鄉的風土人情時,也要求在文化旅行的各個環節上都要有大量的人加入。所以,開展茶文化旅游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文程度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茶文化旅游的受眾人群范圍相當廣闊,各個年齡段、各種層次、各個文化程度以及各個地域的旅游者,都可能是茶文化旅游的主要目標群體,而不同受眾人群的文化審美觀念、個人愛好、旅行目的等也不盡相同,特別是部分90后、00后的年輕一代,他們對于文化的理解也和中年人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所以,茶文化旅游開發者們必須根據企業實際情況以及各種人群的實際需要,多發展一些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并且被各種人群所喜愛的豐富多元的觀光線路。比如,根據當前青少年的獵奇心理強烈、求知愿望強烈、探索意識濃厚的特征,茶鄉觀光經營者們不妨借助茶鄉有山有水的地形條件和自然環境資源,量身定做了一些能夠探索、在戶外求生的觀光路徑,使游客們在考察的過程中,可以一方面更好的感受茶鄉的天然風景,另一方面也可以更近距離感受茶樹的生活狀態,認識茶樹的堅韌、自強不息的品質,并以此強化自身意志,增強個人品質。要讓在游覽線路中多一些茶文化介紹、茶樹栽培工藝知識的講解、茶葉加工流程介紹、傳統茶文化展示等項目,既可以將普通的農業游覽知識直接上升到文化傳播的范疇內,也可以把一些曾經出現在學校課堂教材上的農事常識、傳統手工藝技藝及社會人文背景知識等,以更為現實的形象直接地展示于游人眼前,使游人寓教于樂,進而實現了其知行合一的目的[9]。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旅游設計者必須強化同其它政府部門特別是地方文化旅游主管部門的聯絡與合作,通過制定全國性的歷史文化旅游發展頂層設計,對地方已有的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加以深入規劃、總結、包裝,提出若干富有創造性、文化內涵豐厚的歷史人文旅游計劃。在這點,位于中國浙江省舟山群島上的普陀山的發展經驗,就值得全國眾多茶鄉的參考。普陀山風景秀麗,普陀山的云霧茶享譽海內外,又是中國有名的佛教圣地,在發展文化旅游的同時,當地充分利用了佛教、普陀山自然風光、云霧茶藝等文化、旅游資源的優勢,獲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
政策牽線,引導行政、學校、企業廣泛合作,協同育人,努力打造一支富有創新觀念,高水平的專業隊伍。一方面可與地方學校合作,培育懂茶會茶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與農業院校協調,吸納農業院校園藝專業人員,致力于建設綠色的建設茶園,完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設。隨著經濟社會發展,80后、90后旅游者在觀光者中占比例愈來愈大,要想滿足此類群體的觀光需要,更需優秀的專業設計人員去開發能夠符合自身需要的作品與方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