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蘭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茶文化和人們的生活聯系較為密切,是傳統文化中生活化較為濃厚的特殊文化結構,其中包含了茶藝、茶道、茶禮儀、茶事、茶戲、茶曲、茶歌等,并且在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融合過程中體現出了較強的包容性。當前,我國和世界的聯系更加密切,對外進行茶文化傳播是文化自信的展示。大學生作為我國的高素質人才,從大學層面進行茶文化傳播,能夠提升對外傳播茶文化效果[1]。
現代文化結構理論提出,在共同體中特定的文化系統具有一定聯系性。通常情況下,可以根據核心到邊緣順序,將其劃分“文化的集群性假設部分”、“文化的實踐部分”、“文化的外顯部分”等。我國茶文化對外傳播可以反映這一文化結構。
我國對外傳播茶文化是立體結構,系統性比較強。從文化結構角度來對文化傳播展開分析,可以發現在傳統模式下的茶文化傳播更加重視茶文化符號和外顯文化,并不重視隱性文化的傳播。文化學家霍爾提出,這一隱蔽結構最為關鍵的是傳統和現代價值觀念。無論是從道家還是儒家的角度來進行分析,茶文化核心價值觀都是引導人們更加重視德行、和諧相處,是一種系統的和諧觀[2]。
茶文化結構中觀層是和茶相關行為所構成的,也可以將其統稱為茶文化實踐。在進行茶文化實踐時,需要考慮到茶道、茶藝、茶歌、茶禮等多方面內容。我國茶文化的茶藝和茶禮更加重視人和自然之間的協調,能夠幫助人們獲得更好的發展。
這一部分茶文化是我國對外進行茶文化傳播較為突出、直觀的內容,和茶相關的器物比如說茶葉、茶具、茶商標等都可以提供給外國消費者,使其對于茶文化形成更加直接的認識,這也是茶文化帶給外國消費者的第一印象。在對外交流時,茶文化器物層是非常關鍵的戰場[3]。但是,從實質上來進行分析,這些器物會被核心價值觀所影響,是在人的價值觀念基礎上所形成的,能夠表現出我國茶文化理念,并不屬于純粹的客觀存在,需要在進行跨文化交際、跨文化傳播中進行明確。
我國作為茶文化發源地,在茶文化中有著較多哲學素養和智慧結晶,已經成為了我國人民重要的文化特征,并形成了底蘊豐富的茶文化,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展現。比如說,古代人們認為飲茶可以陶冶自己的心靈,品茶實際上是在感悟人生,將茶和修身養性、體會人生相聯系。并且,在新時期,以茶待客已經成為了人們的行為習慣和一種禮儀。隨著民族的繁榮,茶文化成為了豐富國民文化內涵、增強人文素養的重要措施。借助于大學英語實踐教育來推動茶文化對外傳播,可以使大學生所接受的英語教育更具人文特征,為大學生的后續發展提供條件[4]。
我國在推廣一帶一路時,非常重視文化和群眾心意的聯系。茶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在新時期“一帶一路”倡議中也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茶作為一種飲品,群眾基礎較大,在國內外已經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茶文化體系。因此,茶文化已經變為了成“一帶一路”周邊國家的聯系渠道,能夠為文化交流提供較為有利條件作為支持,加強中外文化之間的聯系,為“一帶一路”進一步發展提供支持。此外,在對茶文化進行對外傳播過程中,還應該重視中外交流,將本國作為主導融會貫通。借助于這一方式,能夠有效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展現出真實、客觀、立體的中國,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展現出我國文化魅力。在新時期,高等教育應該主動承擔起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這一責任,主動對茶文化進行傳播,并將茶文化傳播作為大學英語實踐教育的重要內容,增強大學生對于茶文化的理解能力,使大學生更好的運用茶文化進行國際溝通[5]。
從文化結論理論學的角度來看,文化結構的關鍵是隱蔽文化,也就是文化層中的主要掩藏物。這一掩藏物的關鍵在于核心價值觀系統。因此,我國在對外進行茶文化傳播時,需要重視這一隱蔽文化的推廣。考慮到跨文化、跨異質文化交流特征,在進行茶文化對外傳播時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我國茶文化作為獨立存在的學科,知識具有傳承性。從傳統角度來進行分析,在外界進行文化傳播的人才大部分都經過了專業英語培訓,形成了語言表達規律。但是,對于我國茶文化集群性假設、核心價值觀等認識較為片面。這就導致在進行茶文化傳播時,并不重視隱蔽文化挖掘,這也就導致西方國家對于茶文化的認識比較片面,不了解茶文化內涵[6]。因此,在對英語語言人才進行培養時,需要加強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聯系,確保所培養出的茶文化人才既具有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又了解茶文化,可以加強茶文化藝術價值和英語語言藝術價值的聯系。
目前,茶葉市場分化情況較為嚴重。特別是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需要從茶葉產地、品種、消費者愛好、茶葉包裝、茶葉工藝等進行細致劃分,市場特征較為明顯。茶文化傳播不僅是一種精神文化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茶文化傳播還需要考慮到市場經濟特征。而消費者對于茶文化的認識和信賴需要借助于外語人才翻譯獲得。也就是說,在進行人才培養時需要堅持翻譯即營銷原則。在進行翻譯過程中,如果翻譯人才沒有嚴格根據要求進行市場劃分,無法為不同類型消費者提供個性化茶文化,很可能會增加市場營銷困難程度[7]。
從內在價值觀念來進行分析,我國茶文化能夠為人們的現實需求提供服務,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重點在于實踐和應用。而進行跨文化傳播時,培養英語語言型人才需要考慮到“目的論”、“語言順應論”、“情景體驗論”等,從而更好的引導實踐活動。
英語是我國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尤其是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教師和學生更加重視英語,這也會對我國教育體系產生不同程度影響。將英語和茶文化教育相聯系,進行茶文化對外傳播,能夠較為有效的改善茶文化傳播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使其展現出最大化作用。但是,當前茶文化對外傳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第一,茶文化語言比較少。我國作為茶文化的衍生地,茶樹種植經驗悠久,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出現了不同類型茶文化,具有較強藝術魅力。茶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表現方式較為多樣,主要可以表現為茶畫、茶歌、茶詩形式。但是,在進行英語教學時,和茶文化相關內容幾近于無。不但在教學過程中茶文化內容比較少,教師和學生也并不重視茶文化英語學習,對于傳統文化缺乏重視,無法運用英語表現出茶文化重要內涵,這就導致茶文化語言較為匱乏,嚴重阻礙了茶文化的對外傳播[8]。
第二,不利于跨文化交際。開展跨文化交際,需要加強英語和漢語之間的交流,借助于不同文化形態,達成雙方合作目標。但是,從現實情況分析發現,我國在進英語教學時將外來文化輸入作為關鍵,并不重視傳統文化輸出,這嚴重阻礙了我國英語教學的平衡性,難以將中西文化進行比較,從某種角度來說,阻礙了跨文化交際的進行。
第三,缺乏創新觀念。英語作為一種語言表達形式。開展英語學習最主要的目標是推動雙方溝通、交流,促進合作。在進行英語學習時需要具備英語思維。而我國茶文化的傳統文化特點較為突出,和英語教學模式差距較大。很難借助于英語來開展茶文化對外傳播。當前,在進行茶文化對外傳播時,存在較強的片面性,茶文化的思想特征得不到充分體驗,對于學生傳統文化影響力較低。除此之外,在進行茶文化教學時仍然選擇應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手段較為固定,所進行的設計并不科學,導致學生在進行學習時缺乏熱情,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在傳統模式下,組織學生了解茶文化的教學手段比較固定,一般是借助于茶文化知識來提高學生的茶文化思維。在開展茶文化對外傳播實踐教學時,還應該考慮到使用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習慣,確保學生具有較強的英語表達能力,豐富茶文化思維。在將茶文化和英語實踐教學融合過程中,教師應該了解到茶文化的特征,使學生明確不同國家茶文化的區別,增強學生對于我國茶文化的認同感。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組織學生對于英語著作進行閱讀,了解英語國家的下午茶習慣,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水平[9]。此外,教師還應該為學生提供茶文化和英式茶文化理論知識課程,使學生了解到英語文化的內涵,并具備辨別茶文化的內容,自覺成為我國茶文化弘揚者。
為了避免中西方文化沖擊對于大學生英語教學產生的不利影響,我國在引入西方優秀文化同時,還應該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立足點,加強中西方文化的聯系,從而確保我國茶文化可以在英語實踐教學中展現出應有作用。一,教師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更多茶文化,樹立文化自信,自覺地將茶文化和英語學習相結合。在這個過程中,教育部門還應該深入分析茶文化,從而構建適宜的茶文化教學體系。二,教師應該告知學生中西方茶文化對比,使學生了解到我國茶文化的獨特魅力,并在交流的過程中,進行舉例,為我國茶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較為有利條件。
當前,我國大部分區域將品茶作為了一種藝術,并加大力度進行了一系列推廣。人們已經將品茶作為了一種溝通、交流方式。想要在大學英語實踐中展現茶文化,為茶文化對外傳播提供支持,教師需要加大茶文化研究力度,幫助學生理解茶文化,在增強學生茶文化知識同時,了解茶文化的內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尋找一些和茶文化相關教學資源,有針對性的進行匯總,使其成為適宜教學的素材。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還應該明確茶文化教學重點,使學生可以對于茶文化相關詞匯和語句進行應用。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要求學生練習一些茶文化相關習題,并要求學生進行翻譯,通過同學之間的評價了解自身的翻譯是否正確。并根據學生出現的不足,制定適宜的教學方案。比如說,教師在對綠茶進行翻譯時,所用詞匯較為單調,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因此,教師可以進一步延伸綠茶的產地、口味、發展歷史等,提高學生對于我國綠茶的認識[10]。
我國茶文化審美價值包含物質審美和精神審美兩個方面內容。在進行茶文化英語語言實踐能力培養時需要考慮到不同需求選擇不同培養模式。可以根據以下模式增強大學生語言實踐能力:
第一,運用通識教育和博雅教育。將于“茶文化傳播”學科和“英語語言”作為基礎,培養翻譯人才,可以在對于茶文化傳播理論翻譯、茶文化文本翻譯、茶文化素材翻譯時運用通識教育和博雅教育相結合方式,增強大學生對于茶文化觀念、英語語言翻譯相關知識的理解能力。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市場和消費者類型,通過人才培養開展文化傳播。此外,還需要通過茶文化國際博覽會、區域性茶文化節、茶俗藝術節等,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使其能夠更加熟練的對于茶文化知識進行應用,提升其實踐能力。
第二,商務交際營銷模式。對于當前我國茶葉市場以及國際茶葉市場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如果大學英語人才對于碎片化的市場消費者、消費喜好等缺乏正確認識,在進行翻譯時很可能會出現較大偏差,導致茶文化無法達成精準翻譯目標,不利于茶葉商品的精準推廣。因此,在對于大學生英語語言人才進行培養時,應該選擇適宜的研究方向,細致劃分專業,考慮到大學生的交易需求以及專業喜好,明確茶文化傳播方向,確保所培養出的人才能夠進行商務交際和市場營銷,使其對于茶文化形成正確認識,了解市場營銷和管理,借助于英語進行表達,成為能夠滿足茶文化傳播需求的綜合型人才。
第三,訂單式培養模式。當前,我國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茶文化產業鏈,通常情況下茶文化產業鏈是由種茶、采茶、物流、批發、零售、廣告等環節組成。不同生產環節對于專業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異。在開展國際茶文化傳播時,對于人才需求培養需求不同、所花費的成本也不同,為了降低企業成本消耗,需要培養既具有本土認知,又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人才。可以運用訂單式培養模式,加強茶企和高校之間的聯系,提升管理水平。在這個過程還可以推動茶企與高校、茶企與茶企之間人才交流,達成人力資源共享目標,從人才共享角度來滿足茶文化傳播國際發展目標[11]。
根據上文來進行分析,茶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包含著較為復雜的內容,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結晶。在開展英語語言實踐能力培養時進行茶文化對外傳播,能夠使英語教學更加高效開展,提升茶文化傳播效果。但是,從當前情況分析發現,在進行茶文化對外傳播英語語言實踐能力培養時還存在諸多方面問題,需要相關人員加大力度進行分析,并制定適宜的措施對其進行改善,只有如此,才能夠為茶文化的傳播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