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佳薇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8)
在高職院校“四史”教育中,需要重視從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在此過程中,將校園茶文化融入高職院校“四史”教育,對于提升高職院校“四史”教育成效具有重要意義。為此,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立足校園茶文化建設工作與“四史”教育工作開展現狀,理順二者關系,探索二者耦合路徑,從而在促使二者實現緊密融合的基礎上,為高職院校育人水平的提升創造良好條件。
高職院校開展的“四史”教育包含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四項內容[1]。“四史”教育之間的內容相互獨立、各有側重又展現出了緊密的關系。
從高職院校開展“四史”教育的淵源來看,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重視以史為鏡、以史為鑒,重視在歷史中挖掘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經驗作為實踐參照,從而實現經世致用。歷史決定論指出,歷史具有客觀性、規律性,要掌握歷史的發展規律,就必須對歷史給予足夠高的重視程度與尊重程度,因此,開展“四史”教育,也是踐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要求。從“四史”教育的內容特征來看,“四史”內容在時空層面與中國、中國共產黨、中國社會的發展具有延續性與交叉性,提倡開展“四史”學習,既能夠總結中國、中國共產黨、中國社會的發展經驗、發展規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之智慧啟迪,也能夠從發展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發揚老一輩革命先驅、改革先驅寶貴的精神與風格,促使現代社會后來者保持強大的精神定力。由此可見,“四史”教育不僅包括對歷史的回顧,也包括對未來的展望,透過“四史”教育內容借鑒經驗、吸取教訓,能夠促使中國社會在立足歷史與現實的基礎上,對未來發展規劃藍圖進行科學設計。
對于高職院校與人工作而言,“四史”教育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具體而言,高職院校“四史”教育的價值意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學史明理。“理”即真理。通過開展“四史”教育,能夠引導學生對真實的歷史做出了解,從而為學生發現歷史發展規律夯實基礎,促使學生能夠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領導新中國走向繁榮復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理論成果為什么具備真理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什么是唯一正確的道路[2],進而強化學生對黨的領導的自信、理論自信以及道路自信等。
二是學史增信。高職院校學生群體處于價值觀、分辨能力塑型時期,歷史虛無主義等思想較為容易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學生對真實的歷史與正確的價值觀產生懷疑。通過開展“四史”教育,能夠讓學生具備抵御歷史虛無主義侵害的底氣與勇氣,強化學生歷史自覺與歷史自信,促使學生能夠在堅定信念的基礎上,讓學生產生更為強大的歷史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
三是學史崇德。通過開展“四史”教育讓學生學史崇德,不僅是讓學生能夠明大德,而且也是讓學生自覺守公德并能夠在自律的基礎上嚴私德[3]。“四史”教育內容中承載著許多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與英勇事跡,這些內容傳遞出的高尚品質、價值觀等,能夠促使學生受到激勵并獲得強大的精神支撐,這對于學生精神品格的升華發揮著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
四是學史力行。高職學校通過開展“四史”教育,能夠強化學生歷史主動,促使學生在獲得扎實的理論素養基礎上,在實踐過程中充分發揮出自身主觀能動性,通過主動履行自身歷史責任、抓住歷史機遇,為民族復興、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在此過程中,高職院校學生能夠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吸取教訓、發展問題,在實踐中做到少走彎路,更具效率的成長為能夠承擔歷史發展重任的時代新人。
校園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主要是以校園課程體系、文化活動為載體,以茶文化教育活動、茶文化環境打造等方式。隨著茶文化在現代教育中的價值與功能得到更多教育工作者的認可與重視,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開設了與茶文化相關的課程,促使茶文化教育成為了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與此同時,由于茶文化能夠有效拓展校園文化內涵,可以為校園文化建設帶來大量資源,因此,很多高職院校也較為重視依托茶文化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茶文化活動,例如茶知識普及活動、茶文化講座活動、茶藝表演活動等。由于校園茶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在傳統文化育人工作中做出的創新性嘗試,因此,相關工作難免會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茶文化教育工作與高職院校育人工作目標、現有課程體系融合不緊密,茶文化活動的組織欠缺資源支撐以及存在隨意性強等弊端,這些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校園茶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四史”教育既能夠提升學生歷史素養,而且能夠為學生提供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利器。當前階段,高職院校對“四史”教育創新路徑的探索方興未艾,特別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四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方面開展的研究取得了許多成果,促使“四史”教育更好的融入到了高職院校育人體系當中,為“四史”教育更好的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夯實了基礎。例如,一些學校不僅設計了豐富的“四史”教育活動,聯通了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而且依托“做中學”等方式,強化了理論學習與實踐之間的緊密關聯。從學生素養發展角度來看,更多的學生通過“四史”教育,在了解歷史的基礎上樹立了正確的歷史意識與批判思維,產生了更強的民族自豪感與社會責任感,為自身長遠的成長與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在優化方向方面,學校則需要繼續做好實踐陣地開發工作,并通過依托現代教育技術拓展教育途徑、提升教育吸引力,為“四史”教育實效性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雖然校園茶文化與高職院校“四史”教育具有一定的耦合性,通過推進二者融合,對于充分發揮二者教育價值具有重要意義。從二者的耦合現狀來看,雖然高職院校普遍強調“四史”教育的重要地位,重視依托茶文化等傳統文化開展立德樹人工作,但是在校園茶文化與高職院校“四史”教育耦合性以及耦合路徑方面的探索較少,導致相關研究沒有能夠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
在將校園茶文化融入“四史”教育的過程中,高職院校需要做好頂層設計,確保校園茶文化與“四史”教育的融合能夠得以科學、規范、有效的開展。在此過程中,高職院校需要圍繞頂層設計工作開展需求做好組織建設工作,并在明確校園茶文化與“四史”教育融合目標的基礎上,為后續工作的開展指明方向。
從組織建設工作來看,為了有效推進校園茶文化與“四史”教育實現共融,進一步提升二者育人價值、充分發揮二者育人功能,高職院校有必要構建專門負責圍繞相關工作開展頂層設計的部門,并通過校園領導層直接參與決策,提升相關部門具有的層級,體現出高職院校對二者融合工作的重視程度。在組織成員的確定中,高職院校可以選擇思想政治理論課骨干教師作為主要成員,并要求教務處、宣傳部等部門負責人能夠參與規劃和溝通,從而更好的協調高職院校在推進茶文化與“四史”教育融合發展中的各類矛盾。在組織職責的確定中,高職院校需要明確組織建設目標以及職責,要求組織能夠提升茶文化與“四史”教育教育融合方法設計、資源開發、教學實施以及考核評價等工作的水平;在組織運行中,則需要構建溝通機制、分歧解決機制、協同合作機制等,確保組織功能能夠得以有效實現,進而為茶文化更好的融入“四史”教育提供保障。
從二者融合目標來看,在圍繞校園茶文化與“四史”教育的融合目標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從高職院校育人總目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標視角下,對校園茶文化與“四史”教育的融合目標進行審視,從宏觀層面確保二者融合工作能夠服務于高職院校育人目標的實現。與此同時,高職院校需要強化效果意識,將依托茶文化強化“四史”教育育人成效以及依托“四史”教育強化校園茶文化建設成效作為重要目標,發揮出二者的相互促進作用。另外,二者融合目標的確定還需要呈現出以人為本的原則,這要求高職院校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認知規律等做出調研,制定更為適合高職院校學生特點的融合目標[4]。需要注意的是,校園茶文化與“四史”教育的融合目標需要呈現出動態性,即在設置總體目標的基礎上,高職院校還應當針對二者融合進度,對階段性目標進行設計與調整,從而促使二者融合工作能夠做到步步為營,為總體目標的有效實現夯實基礎。
創新校園茶文化與“四史”教育的耦合載體,不僅有利于拓展茶文化教育、“四史”教育的覆蓋范圍與影響,而且有利于提升學生對茶文化、“四史”教育內容的學習興趣。在此過程中,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夯實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出校園文化的感染力優勢以及互聯網、新媒體的傳播力優勢。
從以校園文化為載體推進茶文化與“四史”教育實現耦合的路徑來看,校園文化具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以校園文化為載體推進茶文化與“四史”教育實現深度融合,可以有效強化二者的滲透性與感染力。在此過程中,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圍繞茶文化與“四史”教育主題,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元的精神文化活動。例如,高職院校可以組織學生以辯論賽、演講比賽等形式,圍繞校園茶文化建設與“四史”教育之間的關系做出探討,促使學生能夠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深化對茶文化、“四史”教育的認知與了解。與此同時,高職院校還可以組織學生成立茶文化社團,并將“四史”教育活動融入社團日常活動設計當中,通過推進茶文化與“四史”教育實現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二者在社團成員教育中的作用。在此基礎之上,學校還可以引導茶文化社團依托具有吸引力的活動開展品牌建設,促使茶文化與“四史”教育能夠在高職院校中得以普及,呈現出更高的影響力。
從以互聯網、新媒體為載體推進茶文化與“四史”教育實現耦合的路徑來看,首先,高職院校可以通過構建主題網站、開通主題自媒體等方式,整合與呈現與茶文化、“四史”教育資源,以多元化的信息呈現形式,對茶文化、“四史”教育內容進行傳播,這不僅有利于提升傳播成效,而且也能夠為學生依托網絡資源開展自主學習創造良好條件;其次,高職院校可以依托互聯網、新媒體以及現代教育技術,以茶文化、“四史”教育為主題構建微課,通過發揮出微課具有的靈活性優勢,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提供補充[5];再次,高職院校可以叫依托直播平臺,邀請專家、學者圍繞茶文化、“四史”教育開展講座,突破師資力量、時空限制為茶文化與“四史”教育融合工作帶來的制約作用;最后,高職院校可以依托互聯網、新媒體與學生群體開展溝通,了解學生群體對茶文化與“四史”教育融合工作的滿意度,收集學生反饋信息,從而為相關工作的優化提供依據。
茶文化與“四史”教育的融合,離不開優質的資源與完善的機制作為支撐,因此,在探索校園茶文化融入“四史”教育的耦合路徑過程中,需要重視以需求為導向構建保障體系,從而確保茶文化與“四史”教育的融合工作能夠得以有序、有效的開展。在此過程中,高職院校有必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高職院校要為茶文化與“四史”教育的融合提供師資支撐。提升教師的茶文化素養、教學能力以及教研能力,是促使茶文化能夠與“四史”教育實現良好融合的關鍵。在師資隊伍建設中,高職院校既需要重視做好優秀教師引入工作,也需要完善教師培訓體系,激發教師群體自主成長動力。其中,優秀教師人才引入工作需要建立在明確人才引入標準、拓展人才引入路徑、提升崗位吸引力的基礎之上。教師培訓體系完善工作則需要面向茶文化與“四史”教育融合發展需求、立足教師素養發展實際情況、面向教師對培訓工作的需求與期待。教師群體自主成長動力的激發則要求高職院校能夠構建激勵機制、競爭機制,引導教師群體共同構建學習型、成長性團隊。
其次,高職院校需要圍繞茶文化與“四史”教育的融合構建長效機制。長效機制的構建,要求高職院校能夠在問題導向下,依托行之有效的考核評價機制,找出茶文化與“四史”教育融合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而有針對性對茶文化與“四史”教育融合工作進行優化,持續提升二者融合成效。考核評價機制的構建重點在于構建考評指標體系與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評價方式[6]。其中,考評指標的構建工作需要建立在對茶文化與“四史”教育教育融合目標進行分解基礎之上,從而反映出二者融合深度與融合成效。多元評價主體則包括育人工作管理主體、實施主體以及學生群體。其中,學生群體在考評工作中的參與,能夠從自身體驗、滿意度角度指出問題并提出建議,從而促使考評工作以及相關工作的優化呈現出以人為本的特征。
綜上所述,將校園茶文化融入“四史”教育,能夠促使二者更好的發揮出自身具有的育人價值,對于提升高職院校育人工作成效具有重要意義。在探索校園茶文化融入高職院校“四史”教育的耦合路徑中,高職院校需要重視構建專門負責開展相關工作的部門,并明確相關工作開展目標,為二者融合夯實基礎、指明方向。與此同時,高職院校需要在重視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陣地作用基礎上,依托校園文化、互聯網與新媒體拓展二者融合陣地,并通過做好師資隊伍建設、構建長效發展機制,為二者融合工作的持續優化與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