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夢聰
(四川農業大學,四川 雅安 625014)
隨著近年來課程思政、新文科、新農科建設的不斷推進和深入開展,漢語言文學專業也面臨著突破傳統教學思維和模式的挑戰,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寬廣的學科視野和最新的社會發展動態。農林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更需要結合自身農林特色,探索自身的教學特色和模式。同時,農林院校的漢語專業也應當充分利用地域特色資源,以學生的就業發展為引導,探索出更優的實踐教學路徑,為學生即將融入社會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導。本文以四川農業大學為例,充分結合當地的茶文化資源,探索適應學生當下發展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路徑。
縱觀近五年有關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和茶文化的相關論文,主要聚焦兩個方面的研究:一方面主要研究茶文化對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教學創新等方面的啟發和茶文化背后自然韻味等對學生素養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從國際漢語教學的具體教學出發,以中國茶文化為切入點探討漢語國際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教學方法,將中國茶文化視為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綜上所述,目前幾乎沒有針對茶文化和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研究,還是以專業和茶文化融合的整體研究為主,缺乏在農林高校背景下對茶文化在人文社科專業教學中融合路徑的探討,因此本論文的論題具有可行性和研究價值。
茶文化在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中的融入和實施可行性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學校的地緣優勢,學校所在地雅安擁有豐富的茶文化資源供開發利用。專業教學和雅安茶文化的結合,有利于突出專業的農林特色,服務地方文化發展;第二,文字是茶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這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語言學、文學史等專業課程聯系密切。
四川農業大學立足西南,是一所以生物科技為特色,農業科技為優勢,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和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作為該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則需要緊貼學校農林特色,服務三農。因此,該專業圍繞學生培養制定了“1234”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基于該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強實踐教學的舉措和服務三農,鄉村振興和與時俱進的3個發展導向,將雅安的茶文化資源融入到專業的實踐教學。
首先可以利用雅安豐富的茶文化資源。因為雅安名山蒙頂山茶葉種植歷史悠久,該地區特殊的氣候和海拔非常利于茶樹生長,中國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等有關茶的歷史由來等資料均在雅安當地留下大量文獻。另外,雅安已經形成了以雅安藏茶、蒙頂山茶等多個茶葉品牌,在國內外享有知名度。茶葉種植產業也成為當地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另外,雅安在歷史上作為茶馬古道的起點,具有特殊的歷史文化意義,該地區蘊藏了大量茶馬古道遺跡和相關文獻資料。
其次可以依托學校平臺,發揮專業優勢在實踐教學中幫助宣傳、挖掘當地茶文化資源,助力雅安茶文化建設。因為四川農業大學是一所以生物科技為特色的農林院校,為西南地區農業發展提供多方面的智力支持。茶學等相關專業均致力于研究雅安地區茶樹品種改良等,漢語言文學專業則利用本校優勢資源,積極運用專業特長幫助宣傳推廣雅安茶文化,助推雅安茶文化品牌建設。由此可見,將茶文化融入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中不僅可以突出專業的農林特色,還可以搭建專業和企業的合作平臺,幫助宣傳雅安茶文化,挖掘雅安茶文化的內涵,助力雅安茶葉的文化品牌建設。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是茶的祖國。[1]中國古代最早的字書《爾雅》中對茶的相關解釋為:“檟,苦荼?!盵2]在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出現了關于茶的詩句。由此說明,茶很早就已經出現在中國古代先民的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茶文化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對茶文化的考證和研究離不開對中國古代文獻典籍的分析研究。程啟坤研究員將茶文化的研究內容總結為17項,[3]其中茶的歷史、飲茶習俗、與茶相關的古籍考證與解讀、茶文化資源、茶與文學藝術、茶文化普及與教育和中國茶文化對世界文化的影響都與語言文字和文學有緊密聯系,甚至互相交融。首先,有關茶的歷史記載和相關古籍考證、解讀都是建立在中國古典文獻學基礎上進行的,這需要運用漢語言文學專業中的文字學、文獻研究法等對相關文獻進行研究。例如,要對“茶”的詞源進行探究是離不開文字學考證的。再如中國古代重要的茶學著作《茶經》研究,除了其內容有關茶事等的記錄外,其中的語言文字還顯示出較強的文學審美特色。可以發現,這些重要的茶學著作基本以文字為載體,均兼有文學價值。其次,茶與文學藝術的研究是直接對文學作品中有關茶的書寫研究。例如中國現代作家周作人、汪曾祺等都曾在其作品中談到品茶的趣味。在文學研究中一方面可以體現作家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書寫,另一方面也體現出飲茶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和文化內涵。實際上,在對涉及茶元素的文本進行文學研究時,也是對茶元素在文學寫作中的現實意義和價值研究。再次,在農林高校專業課教學體系中,茶文化的普及教育實際是更便于融入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的?,F在提倡跨學科式的新文科教育和課程思政建設,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史課程的教學中,茶文化是融入在中國和外國的文學文化發展中的。例如英國小說作品《傲慢與偏見》中的茶會等場景中反映出英國茶文化中的社交作用等。又如周作人在散文作品《喝茶》中對中國茶的品格定義。對這兩部作品的講解和閱讀中,除了達到一般的專業教學目標之外,還可以使學生了解中外茶文化的差異,同時也通過專業課程教學達到了茶文化知識普及教育的作用。同時,也可利用農林院校的優勢茶學學科資源進行跨學科教學實踐。最后,關于中國茶文化的世界影響研究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關系也是較為密切的。可以利用比較文學視野研究中國茶文化對他國產生的影響,中國茶文化作為文化的放送者釋放出去的信息和接受國的接受情況以及接受國的期待視野等都是分析探討中國茶文化世界影響的重要前提。例如對《茶經》的海外傳播研究需要對文本的版本、翻譯策略和接受程度等進行研究,最后綜合得出這部作品在某一個國家或者文化圈內的傳播和影響。由此可見,漢語言文學專業可以為茶文化研究提供支持和基礎。同時,茶文化豐富的文化內涵也是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教學中可以運用的材料和內容。
目前,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農林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越來越需要突出自身特色,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四川農業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多次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特別是對實踐教學方式的調整和改革。目前主要從實踐類課程、學科競賽、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豐富實踐教學方式和拓寬實踐教學內容。
在已經開設的實踐類課程中,民俗考察和文學采風是最重要的兩門實踐課程。
首先,雅安周邊地區屬于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在這里聚居了41個少數民族,其中彝族和藏族占比較大。雅安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可以為學生深入了解西南地區民族文化、語言習俗等情況提供豐富材料。民俗調查實踐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地調查走訪調研雅安民族地區的口頭文學、風俗習慣、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具體情況。一方面可以幫助整理記錄地方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挖掘該地區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最后,也具有鍛煉學生調研、溝通等綜合能力的作用。藏族和彝族是雅安地區人口最多的兩個少數民族,其中在藏族文化中,飲茶是一件極為重要的生活方式。多數學者認為是文成公主將茶葉帶入了藏區,由此開始形成藏區人民飲茶的習慣。自唐宋以來,在茶葉經四川運往藏區的過程中,藏茶文化也逐漸形成并在藏族人日常生活中承擔起重要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功能。值得注意的是,雅安是茶馬古道的起點,一切進藏的茶葉都需經由雅安運輸進入藏區。因此在民俗調查實踐中有意識引導學生以雅安為中心向周圍村寨輻射,實地調查如茶馬古道的歷史遺跡,制作藏茶的方法和工藝,收集整理雅安地區有關藏茶的文獻等等問題。在此過程中不僅發揮了專業特長,鍛煉了學生的民俗學研究能力,還能通過對地方特色茶文化的調查服務地方文化發展,為促進地方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做出積極努力。
其次,經過多年探索,文學采風已經成為該專業實踐教學中重要的一環,是具體落實專業“能說會寫”培養目標的重要舉措。通過文學采風活動,學生可以將寫作課程、語言學課程和文學史課程中的知識有效轉化為文字產出。這是綜合培養學生寫作、觀察、語言和審美等能力的實踐活動。在教學實踐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具體實施。第一,文學采風的目的地基本以雅安為中心,先后前往多營藏茶村、蒙頂山、明月村、磽磧鄉等地。第二,以雅安地區茶文化和產業為主線,帶領學生前往蒙頂山了解茶葉的前世今生,了解有關于茶葉在四川地區的種植歷史。帶領學生前往磽磧鄉深度了解藏族村落的生活方式等,同時進行自然教育,引導學生在自然環境下體悟生活的意義。帶領學生參觀明月村的茶葉種植情況,了解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民的生活狀態。帶領學生參觀考察藏茶村,引導學生了解現代藏茶加工工藝和文創推廣。通過以上活動的具體實施,將雅安的茶文化和茶產業融合在專業的采風活動中,最終學生會以文學創作、產品推廣文案和攝影圖片等方式反饋在采風活動中的所見所想,將學生帶入到具體的以茶文化為背景的真實場景中,使學生更直接接觸社會,樹立學生對社會發展的正確觀念。
依據目前學者對茶文化研究內容的論述,茶館文化、名茶文化、茶業經營貿易文化和茶與旅游休閑[3]都是茶文化的內容。雅安作為蒙頂山茶和藏茶的發源地,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已經形成了以蒙頂山茶和雅安藏茶兩大名茶文化。首先,蒙頂山茶已經成為著名的茶葉品牌,擁有較高的知名度。近年來對蒙頂山茶文化研究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在當地政府和企業的合作下相關的旅游資源也在持續開發中,如以茶文化為主題的蒙頂山景區開發。其次,“藏茶文化是雅安具有唯一性的世界級文化名片。雅安藏茶依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路邊茶制作技藝的傳承、保護與發展,使雅安藏茶在我國群雄集聚的茶業家族中脫穎而出?!盵4]目前已經形成了名為“雅安藏茶”的著名品牌,同時開發了藏茶村,融合了農耕文化、藏茶歷史等元素。
首先,蒙頂山作為蒙頂山茶的發源地,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積淀。在專業實踐教學中安排學生前往蒙頂山茶文化博物館了解雅安的茶葉種植歷史,使學生直觀了解雅安茶產業發展的前世今生。為學生后期展開的崗位實習等打下理論基礎。其次,明月村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型,他們將生態和文創進行有機結合,推動鄉村旅游,進行了農村文化振興等切實措施。但值得注意的是,該地擁有近3000畝茶園,所以茶葉種植也是其重要經濟收入來源之一。因此在專業實踐教學中會安排學生在明月村的茶田、明月窯等代表性的地點進行實地探訪。引導學生從茶葉種植、新農村建設和新農村文化建設等多個角度思考明月村成為“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大典型的具體原因,啟發學生思考如何將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融入到新農村建設中。最后,雅安的中國藏茶村是一個集旅游觀光、藏茶加工銷售和文化創意等元素為一體的綜合體,通過帶領學生參觀藏茶村的藏茶文化展覽館和藏茶生產加工等,學生可以親身接觸到藏茶產業和其加工制作過程,使學生了解雅安藏茶企業的發展現狀和藏茶文化的歷史脈絡。
基于以上所述,四川農業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踐教學融入到當地茶企的發展中更能促使學生了解當地企業發展,更有利于學生就業。因此該專業與藏茶村、明月村等合作建設了校企合作實踐平臺,由專業系室牽頭定期組織學生前往企業參觀考察學習,部分企業還為學生提供了崗位實習。學生可以在實習實踐的過程中了解目前社會企業的用人要求,也可以為茶企的文化創意、企業文化建設等提供支持。
四川農業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積極探索實踐教學的多樣性,目前主要以專業技能提升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和“互聯網+”作為課外實踐教學的抓手。首先,專業技能大賽是以耕讀文化為主題的寫作大賽。在寫作主題的命題中會融入雅安當地的茶文化和歷史主題,調動學生以寫作為目的積極主動探究雅安地區茶文化,最終以文字形式表達出來。使學生在參與寫作比賽的同時也可以了解雅安的茶文化歷史。另外學生創作的文學作品也是對茶文化的宣傳和闡釋。其次在大創賽和“互聯網+”的指導中立足雅安本地茶葉產業資源,學生通過與茶企的合作探索茶葉品類的銷售方式和文化創意等方面的路徑。可以利用四川農業大學的優勢平臺,組織茶學、經濟學和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進行跨專業組合,使每個同學都可以發揮專業所長。從茶產業的種植、銷售和文化創意等方面綜合考量創新實踐項目要解決的問題和目標,以賽促學,鍛煉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同時也有機融合了當地茶文化。
通過對茶文化和四川農業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融合路徑的實踐和分析充分體現了茶文化在實踐教學中的意義,也彰顯出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與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可以有機結融合在一起。
隨著近年來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新文科建設的要求,專業的教學創新研究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其中如何在專業實踐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等成為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另外,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和內容也成為近年來教學改革中的重要命題。筆者結合四川農業大學的農林特色和雅安的茶文化優勢資源,探索農林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實施路徑顯示出以茶文化為切入點進行教學創新實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上文中以雅安地區的藏茶文化和蒙頂山茶文化為例,分析探索將二者融入專業實踐教學的具體路徑。由于茶文化的研究內容是比較廣泛的,其中以茶為紐帶跨越了歷史、文學、哲學、教育和經濟等方面,是對以茶為核心形成的思想的集合,茶文化以其豐富多層次的內容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提供了充實的課程資源。從專業實踐教學和茶文化的融合中可以發現,以茶文化為切口進行專業實踐教學創新的過程也是挖掘探索茶文化豐富內涵的過程,這突出體現了茶文化豐富的思想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