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娜 肖 杰 朱文召 王燦潔 周年英 趙 樺
(天門市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湖北天門 431700)
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又名三步跳,是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塊莖入藥,是我國傳統中藥材,主要有效成分為琥珀酸,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安神等功效[1-3],同時還具有抗腫瘤、抗菌、抗炎、抗潰瘍、抗癲癇、抗衰老等藥理作用[4-5]。生長習性方面,半夏植株根淺,喜溫和、濕潤氣候,怕干旱,忌高溫,畏強光。每年有2次出苗期,第1 次在3 月上旬,第2 次在9 月上旬,當溫度超過30 ℃或低于13 ℃時枯萎倒苗,第1次倒苗一般發生在6月份,第2次倒苗一般發生在11月份,倒苗后即可采挖半夏[6]。
湖北省天門市地處江漢平原,半夏種植歷史悠久,是全國半夏優質供種基地和原料藥材生產基地[7]。2019 年,“天門半夏”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天門市汪場鎮是天門半夏的主產區,半夏種植面積約667 hm2,該地區出產的半夏質地實、斷面白、富粉性,品質上乘。經過生產實踐不斷摸索,筆者總結出一套新型種植模式——黃豆套種天門半夏綠色高效栽培模式。該模式能充分利用每年6—9月半夏倒苗的空檔期種植一季黃豆,實現光照、水分以及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套種黃豆還可以利用黃豆根瘤固氮的特性培肥地力,為下半年半夏生產提供養分,減少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既能保障糧食生產,又能提高復種指數,增加農戶收益,減少農業面源污染。通過合理安排茬口和科學田管,能實現化肥和農藥施用量各減少10%以上,節本增收約3 000 元/hm2。在該模式下,半夏可采挖7.5 t/hm2(一年收兩季),黃豆產量3.0~3.3 t/hm2,除去人工、種子、農藥、化肥等生產成本,純收入在10.5 萬元/hm2以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顯著,適宜江漢平原地區半夏產區推廣種植。
黃豆套種天門半夏,半夏于10 月底至次年2 月底播種,黃豆于5 月中下旬至6 月上旬播種(上半年半夏開挖之前或者開挖之后均可),9 月中下旬收獲。黃豆收獲季,也正是下半年半夏生長旺盛期,其間應做好半夏的田間管理工作,至11月再根據市場行情選擇性開挖下半年半夏。
宜選擇濕潤肥沃,保水保肥力較強,質地疏松,排灌良好,呈中性的砂質壤土。于半夏播前30 d深翻土地20.0 cm,結合整地,施入腐熟的廄肥或堆肥30.0 t/hm2或商品有機肥1.5 t/hm2、三元復合肥(15-15-15)375.0~450.0 kg/hm2、過磷酸鈣750.0 kg/hm2作基肥。播種前再耕翻1 次,然后整細耙平,起寬1.5 m 的高畦,畦溝寬30.0 cm,溝深20.0 cm,面呈瓦背形,畦埂要踏實整平。
選用天門本地野生紅皮半夏提純的種莖,遵守植物檢疫制度,確保種源的道地性和安全性。選用直徑為0.5~1.0 cm、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中小種莖作種。將選好的種莖曬1~3 d,使表皮脫水20%~30%。
在整細耙平的畦面上開溝條播或撒播,溝深7.0~10.0 cm,行距15.0 cm,株距5.0 cm,栽后上面施一層混合肥土(由腐熟堆肥和廄肥加人畜肥、草木灰等混拌均勻而成)。鮮種播種量為3.75~4.50 t/hm2,適當密植,確保苗勢均勻。
2.4.1 人工培土 培土是促進半夏增產的重要措施,通過培土蓋住掉落在地面的珠芽和種子,促進萌發形成幼苗,可成倍增加繁殖系數,還能促進母株塊莖的膨大,增加產量。每次半夏倒苗后,可用肥沃疏松的砂壤土拌入適量的磷、鉀肥覆蓋珠芽和種子,覆蓋厚度以1.0~1.5 cm為宜。
2.4.2 覆蓋地膜 早春播半夏可用地膜覆蓋畦面,用土壓實,做到“緊、平、嚴”。當苗高2.0~3.0 cm時,揭去地膜,以防膜內高溫烤傷小苗。去膜前,應先進行煉苗。覆蓋地膜可以提高地溫,使半夏提前15~20 d出苗,延長生長期,增產15%以上。
2.4.3 中耕除草 半夏種植易發生草害,及時除草避免草荒草害是半夏種植關鍵技術之一。半夏植株矮小,生長期間要經常松土除草。中耕宜淺不宜深,做到除早、除小。中耕深度不超過3.0 cm,不宜用鋤頭,避免傷根。
2.4.4 合理澆水 天門半夏喜濕怕旱,保持土壤濕潤可適當延長生長期,推遲倒苗,以利于光合作用積累干物質。半夏在播種前應澆1 次透水,以利出苗。夏季干旱無雨時應根據墑情適當澆水,澆后及時松土。夏至前后,氣溫逐漸升高,土壤干旱時可7~10 d澆水1 次。處暑后氣溫漸低,應逐漸減少澆水量。若雨水過多,應及時疏溝排水,避免田間積水造成塊莖腐爛。
2.4.5 分期追肥 合理施肥是保證半夏增產的關鍵,除施足底肥外、還要根據各生長階段的苗情及時追肥。通常有4 個追肥關鍵期,分別為4 月上旬齊苗后,5 月下旬珠芽形成期,8 月倒苗后子半夏露出新芽,以及母半夏脫殼重新長出新根時、9月上旬齊苗時。一般可追施硫酸鉀復合肥225.0 kg/hm2,追肥時注意最好選擇在小雨節氣前進行,肥效較好。
選擇產量高、抗逆性強、穩產性好的非轉基因早熟或者早中熟品種,如冀豆1258、中豆63等。
播前精選種子,剔除紫斑粒、霉病粒、蟲蛀粒、破瓣粒、秕小粒,選籽粒飽滿、顏色鮮艷的黃豆作種子;與包衣劑、驅鳥劑一起拌種,可有效防治黃豆苗期病害、防鳥防蟲。可人工點播或者點播機機械播種,按照1 畦2 行,穴深7.0~10.0 cm,行間距60.0 cm,株間距35.0 cm 播種到半夏田塊,每穴放6~7粒黃豆種子,播種量60.0~67.5 kg/hm2。
3.3.1 破除板結保苗 夏播黃豆播后常遇暴雨,表土容易形成板結層,導致子葉破土困難,嚴重時會造成缺苗斷壟,及時破除板結有助于黃豆出苗。破除板結應在雨后表土泛白皮時進行,太干或太濕效果都不好。
3.3.2 查苗補栽 黃豆出苗以后要及時檢查出苗情況,根據苗情進行間苗、補苗、定苗,3葉期間苗、4葉期定苗。間定苗時應盡可能拔掉弱苗、病苗,保留壯苗。
3.3.3 肥水管理 施肥堅持“科學施肥,提高肥效”的原則。根據黃豆根瘤固氮的特性,一般少施氮肥或不施氮肥,以增施磷、鉀肥為主。黃豆整個生育過程需水較多,分枝至開花期黃豆對水分的需求開始增加。開花至鼓粒階段是黃豆需水的關鍵時期,要及時、充分地灌水,對提高黃豆產量和品質有明顯促進作用。
3.3.4 中耕除草 早中耕、多中耕,不僅可以消滅雜草,而且可以破除板結、疏松土壤、培育壯苗,促進粒大粒飽、提高品質。黃豆生育期內一般需要2~3次中耕,第1 次在苗高6.0~10.0 cm 時進行,第2 次在苗高15.0~20.0 cm時進行,第3次在花前進行。
病蟲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大力推廣生物、物理防治技術,科學合理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藥劑,減少農藥使用量。農藥使用應符合《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NY/T 393)的規定,并對生產過程中使用的農藥進行記錄。
天門半夏主要病害有軟腐病、葉斑病。其中軟腐病多在高溫高濕季節發生,特別是在梅雨季發病尤為嚴重,危害地下塊莖,造成腐爛,隨即地上部分枯萎倒苗死亡。防治該病要注意排水,發病早期用20%噻唑鋅懸浮劑500~800 倍液噴施全株。葉斑病發病時葉片上有紫褐色病斑,后植株逐漸枯萎,可用波爾多液或6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施防治。天門半夏主要蟲害有線蟲、薊馬、蚜蟲等。線蟲可用0.5%阿維菌素顆粒劑45.0~52.5 kg/hm2防治;薊馬可用30%噻蟲嗪懸浮劑1 000 倍液防治;蚜蟲可用5%啶蟲脒乳液3 500~5 000 倍液于蟲害早期噴施[8]。
黃豆病害不嚴重,蟲害主要是紅蜘蛛、蚜蟲、豆莢螟等。防治紅蜘蛛、蚜蟲,可用5%啶蟲脒乳液3 500~5 000倍液,越早期噴施效果越好;防治豆莢螟,可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2 500 倍液等噴霧防治。采收前15 d禁止使用化學農藥,防止農藥殘留,確保食用安全。
天門半夏于夏、秋季植株倒苗后采挖。采挖最好選擇晴天進行,收獲直徑0.5 cm 以上的塊莖,制藥或者做種;過小的留在土里繼續培植。挖出來的鮮半夏沖洗干凈,洗去泥沙,按大、中、小分級,分別倒入清水缸中,反復揉搓,將外皮去凈為止,洗凈,取出晾曬,并不斷翻動,曬至全干,置于通風干燥處保存。
黃豆收獲的適期為黃熟期至完熟期,當籽粒變硬,植株莖葉變黃,葉片基本脫盡,莢變褐色,莢中籽粒與莢壁脫離,搖動時有響聲為適收期。無論人工或機械收割,最好選在晴天早上進行。收割后及時曬干脫粒,裝袋貯存或調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