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雷鳴 武 升 吳炳青 應純洋 洪開燕 王 強
(1來安縣農業農村局,安徽來安 239200;2安徽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安徽合肥 230036)
來安縣地處安徽省東部,縣域面積1 481 km2,大別山脈東延部分貫穿境內,地勢由西向東南傾斜,最高海拔219 m、最低海拔5 m,相對高程214 m,屬典型江淮丘陵地形,分為圩區、崗區和低丘三大地貌類型,南部為圩區,中部為崗區,北部為低丘。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適中,雨熱同季,年降水量930 mm。雨熱同季的氣候條件適宜水稻等作物生長,同時由于水熱條件比較優越,生物循環活躍,從而加快了土壤的形成和熟化進程,有利于農業生產[1-2]。
耕地是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根基命脈,農田改造提升是確保農業基本產能及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3]。在農田建設管理中,主要通過開展農田規劃,結合農田工程建設,持續提升耕地的總體質量水平,提高農作物產量及品質[4-6]。
近年來,來安縣緊緊圍繞糧食安全主線,牢牢守住耕地紅線,把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推動農業協調發展的筑基之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抓手[7]。通過集中連片開展耕地田塊合并、平整和改造,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8],農田抗災減災能力得到加強[9],針對耕地土壤障礙因素,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改進耕作方式[10-12]。通過增施有機肥,實施秸稈還田,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實現用地與養地結合,持續提升土壤肥力[13-14]。通過耕作層深松耕,打破犁底層,加深耕作層,推廣保護性耕作,改善耕地理化性狀,增強耕地保水保肥能力[15-17]。通過控施化肥農藥,減少不合理投入數量,阻控重金屬和有機物污染,控制農膜殘留,對土壤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明顯減少[18-19],為高標準農田建立生態屏障,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20]。
2020年來安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于2021年7 月通過縣、市級驗收。2021 年來安縣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涉及8個鄉鎮17個行政村,項目于2022年7 月通過縣、市級驗收。2022 年來安縣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涉及5個鄉鎮13個行政村,項目于2023年6月通過縣級驗收。
2022 年4 月,來安縣全面完成18 個重點村可行性研究規劃編制工作。首批建設半塔鎮紅旗村、大劉郢村、丁城村、黃郢村、何郢村和北澗村,舜山鎮復興村和六郎村以及張山鎮桃花村共9 個村,項目于2023年5月全面完工。
2021 年,來安縣成功申請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專項債。目前,大英鎮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項目及張山鎮桃花村現代農業示范區項目已完工。
結合現代農業發展,優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永久農田保護區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優先安排干部群眾積極性高、地方投入能力強的地區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結合耕地占補平衡和宅基地復墾,提供土地資源保障。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行田、土、水、路、林、電、技、管8 個方面綜合配套,重點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農田輸配電、科技服務和建后管護等方面加大建設力度,堅持以農田水利為重點,重點建設小農戶亟須的通田到地末級灌溉渠道、生產道路等設施,項目建設實用高效。
項目實行法人制、招投標制、合同制、監理制、竣工驗收制和縣級報賬制管理。以制度抓管理,相繼出臺了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和跟蹤審計等第三方單位考核辦法,以及農田建設崗位制度、管護制度和檔案管理制度等,進一步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保障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積極探索金融保險手段,建立健全項目工程質量管控長效機制。通過工程質量保險試點,強化工程質量生命線意識,堅持工程質量問題零容忍。安徽首單高標準農田IDI保險(工程質量潛在缺陷保險)在來安縣落地,有效打通了工程質量監管上的堵點、痛點和難點,開拓了“事前評估+事中預防+事后修復”的三位一體新格局。
為解決上圖入庫制約項目拓展與提升問題,來安縣積極申報專項債,拓展地方政府專項債資金使用范圍,加大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支持力度。通過專項債支持擴大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提高高標準農田畝均建設資金標準,確保高標準農田的建設質量滿足來安縣全域農業發展需要。合理控制田間基礎設施占地率,充分利用項目區內連片面積較大的可開墾耕地、廢棄坑塘,推進“小田變大田”改造,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來安縣大英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在原有條件基礎上進行統一規劃,引入“互聯網+”理念,實現土壤墑情監測、病蟲害監測、自動化灌溉、氣象觀測等物聯網手段,進一步夯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基礎,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做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下降、用途不改變,穩定提升糧食產能。率先建成一個糧食生產規?;?、作業機械化、服務社會化、經營市場化和管理數字化的農業現代化先行區。高標準農田示范區按照“建設標準化、裝備現代化、應用智能化、經營規?;?、管護規范化”要求打造,項目區建設帶動來安縣及周邊地區現代農業向產業化、標準化、信息化和集約化方向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
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后,項目區農田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配套完善,農作物單產比項目實施前有了明顯提高。通過平整土地、合并田塊等進一步增加了耕地面積、減少了田塊數量,如來安縣獨山鎮“小田變大田”改革項目區,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后,耕地面積增加,田塊歸并度達85.16%,更加便于機械化作業,提高土地利用率。
堅持財政優先保障、加大金融支持、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建立農田水利基礎建設多元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近3 年來,來安縣在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平均投入上逐年增加,并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涉農資金統籌整合約束性任務,切實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投入力度,足額落實配套資金。創新建設投融資模式,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方式,引導金融資金加大對農田建設的投入力度,開展了江淮分水嶺風景道高標準農田建設。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手段。通過生物有機肥改良土地、智能噴灌、渠道節水、農機作業、集約化經營等項目落地,科學種田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來安縣半塔鎮北澗村建設高標準農田高效節水灌溉設施,實現水肥一體化和在線自動化控制,通過精準控制田間閥門和水泵,定時定量灌溉,既節約水資源又能滿足作物生長需求。大英鎮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利用5G、物聯網、大數據和衛星遙感等技術,有效提升了農業生產的科技化、精細化水平,并在2022年成功創建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
來安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采取水利、農業、林業、科技等多種措施和手段,完善田間灌溉系統,改善灌排條件,提高道路通達能力,徹底改變了原有地塊地勢低洼、高低不平、機械化耕作不便、田間道路不暢通、溝渠雜草叢生、渠道淤積滲漏等問題,使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從根本上得到改善,提高了農業作物單產、總產和土地流轉費用。新安鎮永興村與北大荒集團開展“墾地合作”,共同打造專用優質糧基地,實行集中統一采購農資、施肥治蟲、灌溉排澇,使糧食產量和種糧效益大幅提升。
來安縣積極探索金融保險手段,建立項目工程質量管控長效機制,推動高標準農田“建管合一”,實現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全域化、常態化、長效化。2021年,安徽首單高標準農田IDI保險在來安落地,標志著金融保險正式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管護。2022年,來安縣繼續開展高標準農田IDI保險,被省農業農村廳列為高標準農田保險金融支農創新試點縣之一。
因金融機構政策調整,高標準農田建設產生的新增指標收益無法用于融資,通過融資方式保障項目建設資金難度增大。按照到2027 年把所有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的目標,需要投入的資金量巨大。建成10 年以上的高標準農田部分設施已接近使用壽命,出現老化、損毀等現象,亟須資金提質改造。
高標準農田建設引入的金融保險服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維修程序復雜、修復不及時等問題。建議健全專業管護隊伍,有效落實建成項目管護責任、屬地鄉鎮和村集體組織等,強化履行管護意識,充分調動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明確高標準農田設施權屬機制,使承包戶、經營主體等直接受益者參與管護,延長設施使用壽命周期。
滁州市入選農業農村部首批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后,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來安縣經過多年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集中連片施工難度較低的區域基本已經全部改造,余下的地塊多零散分布,項目選址越來越難。
建設高標準農田能夠有效保障糧食生產能力,是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關鍵舉措,建議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進一步提高建設補助標準,以滿足當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建議采取投資補助、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等方式,鼓勵各方主體參與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運營,引導農業企業、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籌資投入農田建設。同時,拓寬融資渠道,加強與信貸擔保政策銜接,推行“政銀擔”一體化合作建設模式,支持鼓勵市場化投資和社會資本介入高標準農田建設。此外,還需加強資金管理,確保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和規范性。
在建設過程中,要嚴格執行技術標準、建設規程,加強過程監管,確保工程質量。在建后管護方面,要完善農田設施管護制度,實行特殊保護,確保良田糧用。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管護規章制度,確保管護制度依法制定、機制長久、簡單實用、保障有效,明確農田的產權歸屬和責任主體,加大監督檢查力度,提高管護水平。另外,建議成立高標準農田管護基金,用于農田工程修復、耕地質量恢復等管護工作。對于部分前期建設項目的設施損毀、老化等問題,建議由縣級組織相關部門進行全面摸底,理出思路、著力解決。
按照到2027 年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的總目標,科學測算年度工作任務。在此過程中,建議對建成10年以上的項目區進行全面排查,并結合周邊未改造的農田,制定整村推進計劃,實現生產效益再提升。同時,將提質改造項目納入工程質量保險,實現新老項目保險全覆蓋、后期管護全面到位。此外,在編制建設方案時,要堅持農業農村、自然資源、水利、供電、生態環境、經濟和信息等多方參與,科學設計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比如,突出地力提升和節水灌溉;減少田間固化基礎設施,保護農田生態系統;滿足機械化技術、智能化技術集成推廣應用的標準和要求,為全面推廣機械化裝備、高效率技術創造應用場景。另外,加強公眾參與度,確保各環節公開、公平、公正,接受群眾監督。
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利于改善耕地質量,提高農作物產量;有利于推進生態農業、現代農業、特色農業和規模農業發展;有利于增強項目區地力建設,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逐步穩定化肥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減少化肥對土壤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使農業生產步入良性循環狀態,真正做到農業得發展、農民得實惠、政府得民心。高標準農田建設應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相結合,將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中的水、路、林工程與村莊人居環境整治工程進行有效銜接,拓展村莊傳承農耕文化、生態涵養、休閑觀光、鄉村旅游等功能,堅持以生態高標準農田建設為載體,統籌推進農田建設與村莊建設,著力打造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的農業綜合體。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將農業生產推上一個新的起點。要確保高標準農田“建得成、管得好、長受益”,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