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佳
(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八英莊分場,河北圍場 068450)
紅脂大小蠹,又被稱為強大小蠹,原產地為北美洲,1998 年首次在陜西省被發現,之后在我國各省份快速蔓延,并導致了嚴重的危害[1]。2004年,紅脂大小蠹被我國列入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名單中,2023年1月被我國列入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中。紅脂大小蠹的發生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并且傳播的速度快,導致其危害呈毀滅性特點[2]。2012 年在河北承德市發現了紅脂大小蠹危害的6株油松活立木,之后該蟲害在各縣區迅速蔓延,主要對樟子松、油松等針葉樹種產生危害。圍場地區造林的主要樹種即為樟子松、油松等,因此紅脂大小蠹在該地區發生后導致松科植物出現了毀滅性的危害。本文結合圍場地區實際,總結了紅脂大小蠹在該地區發生情況、特點及防治措施。
結合近幾年對圍場地區開展的調查,當地紅脂大小蠹整體防治的形勢嚴峻。2018年調查發現,圍場地區各鄉鎮均有該害蟲分布,呈點片狀危害,發生的總面積為666.67 hm2,輕度發生、中度發生和重度發生的面積分別為533.33、100.00 和33.33 hm2。2020年調查時,紅脂大小蠹發生的總面積為533.33 hm2,輕度發生、中度發生和重度發生的面積分別為333.33、133.33 和66.67 hm2。圍場地區紅脂大小蠹發生的鄉鎮主要分布在龍頭山、腰棧、石桌子、牌樓、四道溝、藍旗卡倫、圍場鎮、郭家灣、育太和等。
紅脂大小蠹成蟲的長度在5.7~10.0 mm,為圓柱形,體表顏色淡或者暗紅[2]。雄蟲的成蟲體表長度與寬度之比約為2.1∶1;成蟲的額部凸起,呈不規則狀,前胸上有較寬的背板[3];蟲體的表面有長毛,分布較稀,呈不整齊排列的方式。雌蟲的形態與雄蟲相似,區別在于雌蟲眼線的上部中額有明顯的凸起,前胸上有較大的刻點,鞘翅的端部有稍大的顆粒、粗糙[3]。卵的大小為(0.9~1.1)mm×(0.4~0.5)mm,呈圓形,表面有光澤,為乳白色。幼蟲有黑褐色的口器,體表的顏色為白色,其中頭部為淡黃,幼蟲老熟后身體的平均長度可達到11.8 mm。蛹剛開始的顏色為乳白,之后顏色逐漸轉深,呈淺黃、暗紅色,體長一般在6.4~10.5 mm[4]。
經過近些年的調查,紅脂大小蠹在該地區每年可發生1 代,越冬的蟲態為2 齡以上的幼蟲及成蟲,越冬的場所包括土層以下的樹干基部分杈處蟲道、寄主植物主側根的蟲道[2]。紅脂大小蠹第2 年開始活動的時間一般在4 月下旬,此時越冬的幼蟲在根部的蛀道內繼續對韌皮組織產生危害;老熟幼蟲逐漸化蛹;成蟲上行、飛行危害(5—10月)。成蟲開始出現的時間在5 月上中旬,大量產卵的時間集中在5 月下旬到6月下旬。幼蟲剛孵化出來始見期一般在6月中旬,大量孵化的時間在7月上中旬。紅脂大小蠹的發生有著嚴重的世代重疊現象,可快速繁殖,活動期間各種蟲態均可見到[5]。
紅脂大小蠹的遠距離傳播主要通過人為方式(如遠距離調運染疫寄主植物)、自然傳播方式(成蟲有著很強的遷飛能力,飛行的高度可超過10 m,飛行的距離可超過16 km)等實現[2]。
紅脂大小蠹侵入到松樹內的位置一般在樹干基部接近地表處,對根部的韌皮部產生危害,因此發生后隱蔽性強,難以在剛發生時發現,加上油松林多分布在偏遠山區,無法及時監測到蟲害,難以及時針對性防治[6]。紅脂大小蠹一般危害的松樹長勢較弱,長勢健壯的松樹上即使蛀孔數多也難以被紅脂大小蠹侵染危害。紅脂大小蠹的成蟲入侵松樹的部位先是根部皮層、樹干,先往上取食,一段時間后轉為向下。紅脂大小蠹害蟲具有聚集性特點,侵食松樹時大量聚集起來危害,留下各種類型的蛀道,影響養分從根系往上的輸送,致使松樹長勢不佳或者死亡[4]。
紅脂大小蠹屬于弱寄生害蟲,對衰弱的松樹、剛采伐的松樹樁危害較多。近些年該地區大樹移栽技術得到了較廣泛推廣,其間(如斷根控根、移栽環節等)存在技術不過關等問題,導致樹體長勢衰弱,利于紅脂大小蠹傳播蔓延,導致了該蟲害發生趨勢逐漸加重、防治形勢嚴峻。
紅脂大小蠹的防控主要是提前預防,加強監測管理,采取多種措施結合的防治手段[5]。
嚴格按照檢疫的制度對外地引入的松樹等紅脂大小蠹的寄主樹木進行檢疫,杜絕攜帶蟲源的苗木進入,以免其在轄區內擴散開。對于一些移栽大樹,其土坨中攜帶活害蟲的概率大,因此要加強檢疫,人為對其傳播的途徑予以切斷[5]。對于疑似的樹木,可采取藥物熏蒸的方式,或者剝皮處理,苗木檢疫達到合格標準后才可調運、應用到造林等實際生產中。
紅脂大小蠹寄主的油松、樟子松等植物如果長勢衰弱,一定要做好細致地調查,要求對近些年的采伐跡地、火燒跡地和采挖移栽地等全面清查,以保護好衰弱的樹木,避免春季紅脂大小蠹成蟲揚飛導致的侵染危害[1]。成蟲活動期,要加強對林間蟲情實際的監測,及時對其發展動態予以把握。
對于新傳入紅脂大小蠹的區域,防控極為重要的一環即為第一時間做好監測,以及時發現、及時滅殺,避免其擴散蔓延。一般紅脂大小蠹擴散傳播的關鍵期為成蟲的揚飛期,此時的監測非常關鍵。油松等植物中分泌的松脂可以引誘紅脂大小蠹成蟲,基于此原理可根據松脂的揮發成分人工配制引誘劑,以引誘紅脂大小蠹成蟲,進而滅殺。結合松林實際懸掛一定密度的誘捕器(內部放入引誘劑),對林間的蟲口數量情況進行監測[6]。圍場地區紅脂大小蠹成蟲大量揚飛期集中在5月下旬到7月下旬,要在松林內開展全面的監測,以及時發現區域內疫情動態、針對性防治。有些松林區屬于紅脂大小蠹易侵染區,如車輛來往密集的交通要道、風景名勝景點等,尤其是紅脂大小蠹的寄主植物大樹剛栽植的區域,一定要安排專門人員管理,在紅脂大小蠹活動期間結合其入侵樹干后出現的癥狀逐株進行監測、調查,結合監測結果采取科學的處理措施。此外,監測的方法還包括對松樹等寄主植物的危害部位進行解剖,以對紅脂大小蠹不同蟲態的發育情況、危害趨勢予以監測、觀察,一般在紅脂大小蠹活動期采取此解剖監測方法。
紅脂大小蠹對松樹等寄主植物的識別是通過松樹揮發物,因此林間開展撫育間伐管理時盡量與林區內紅脂大小蠹揚飛期錯開[7]。對于生態林,需要對采伐的量進行限制,避免對林木的亂砍濫伐;通過封育、人工輔助的方式促進林分更新,以逐漸恢復松樹被害的癥狀。混交林的營造過程,如油松與鄉土闊葉樹種混交、多林型針葉與闊葉混交等,可使林分的結構得以改變。基肥要求施充足,一般在松樹出梢期施入為好,對新梢的萌發有利、降低紅脂大小蠹的侵害概率。有些生長年限久的古松,需要強化管理,促使其生長處于健康狀態。重視森林防火管理,杜絕火災。有的林區內,如果紅脂大小蠹蟲害大面積發生,則需要及時將被害林木清除干凈,必須在紅脂大小蠹蟲害成蟲揚飛期前完成,并對林間枯萎死亡的樹木進行清理。對于紅脂大小蠹大量發生的區域,寄主植物的林間可暫時停止開展采伐及撫育措施,以免蟲害遠距離擴散。在紅脂大小蠹對松樹產生侵害前,先選擇長勢衰弱的少量樹木作為誘餌,引誘紅脂大小蠹前來,當新產生的坑道內大量出現幼蟲時,可人工將誘木的皮剝開、捕殺幼蟲。紅脂大小蠹的成蟲進入揚飛階段后,可在其寄主植物的林間懸掛誘捕器,以對成蟲進行誘殺,懸掛的密度為每100 m左右1個,懸掛的位置適宜在蟲害區域的交通要道兩側、山脊、林區邊緣等。還可在松林等易發紅脂大小蠹的林區邊緣放趨避劑(揮發的氣味可對紅脂大小蠹起到驅散效果)作為阻隔帶,此方法同時結合懸掛誘捕劑,效果更佳。新傳入紅脂大小蠹危害的松林內,結合監測的結果,當蟲口密度處于較低的水平時,人工將剛侵入的成蟲、卵、剛孵化的幼蟲進行挖除,并集中滅殺,有利于降低林間蟲口密度[7]。
紅脂大小蠹的天敵生物有腫腿蜂等,利用此類天敵生物開展生物防治的技術相對成熟[8-10]。林間自然狀態下的腫腿蜂密度較低,可在監測到紅脂大小蠹有發展趨勢時人工釋放腫腿蜂,控制在7 500 頭/hm2,對紅脂大小蠹有較好的防控效果。大唼蠟甲(比利時引入)以紅脂大小蠹為專食,自然狀態下每年發生代數為3~4 代,幼蟲、成蟲均可被捕食,此天敵生物全年均可用于松林內紅脂大小蠹的防治,釋放的密度根據林間危害程度來確定[11-13],如對于紅脂大小蠹中等發生的松林,可在林區隨機選擇被害的松樹1 株,在紅脂大小蠹處于2~3 齡幼蟲期時人工選擇5 對大唼蠟甲釋放,可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此外,紅脂大小蠹的天敵生物還包括蒲螨、郭公甲、扁谷盜甲和大紅螞蟻等,具體釋放的密度結合林間蟲害的實際狀況綜合確定[5]。
對于危害部位主要在主干基部、根部的松樹,可采取樹體密閉熏殺的方法予以滅殺。樹體密閉熏殺的具體方法:在被害木樹干基部距離地面上方約50 cm的位置將樹皮環割1圈,按照10 cm的寬度刮皮至平于樹皮的裂縫,追鉆1~5 cm深的小孔,并繞樹綁縛2 層塑料布(寬2.0 m、厚0.1 mm 以上),小孔的內部放入56%磷化鋁片劑2~4 片/株(每片重量3.2 g);還可將樹木基部周邊10~15 cm距離的土壤刨松、扎深20~30 cm的小孔4 個/株,后覆蓋1層塑料膜(規格110 cm×70 cm×0.08 mm),膜的周邊用土充分埋實,要求距離樹干基部的距離超過50 cm,膜內的空間呈圓錐狀,往膜內的小孔投入56%磷化鋁片劑進行熏蒸(72 h 即可),用量結合被害樹木的量而定,一般控制20~30 g/m2。對于受害嚴重、沒有保留價值的松樹,可集中砍伐、堆集,上方覆蓋1 層塑料布(厚度0.08 mm),布的邊緣壓實,砍伐樹木留下的樹樁上也可覆蓋1 層塑料布,往內投入56%磷化鋁片劑進行熏蒸。此外,林間發生紅脂大小蠹危害時,可在樹坑基部周圍半徑1.5 m 范圍內翻土,深20 cm,撒入甲拌辛顆粒劑50 g/m2等,有利于將根部土壤附近的害蟲滅殺[7]。
紅脂大小蠹成蟲剛侵入到松林時,可選擇具有內吸性特點的防治藥劑,選擇有木屑排出的新蟲孔內用高壓注射器注入藥劑[14-16]。幼蟲期,防治的藥劑可選擇蛀蟲凈+奇強等,對準被害的位置噴施。成蟲剛羽化時,對樹干基部地面及以上1.5 m范圍內噴施具有觸殺效果的藥劑,有較好的防效。紅脂大小蠹成蟲揚飛期,可選擇40%氧化樂果乳油100~200倍液、40%氧化樂果乳油100~200倍液和綠色威雷30倍液等藥劑防治,噴藥的部位在樹干基部地面到往上2 m 左右的范圍,40~45 d 噴1 次,一直持續到成蟲期結束。剛發生火災的林區內,可在周邊選擇8%氯氰菊酯微膠囊進行1次噴灑;對于危害程度較輕的松樹,可選擇干蟲凈對準樹干按照由上往下的順序噴[17];對于大量松樹被害的區域,可在被害的蟲口處涂抹高效溴氰菊酯1倍與廢機油20倍體積混合而成的藥劑,防治的效果較好;對于松樹等寄主樹木,如果蟲害孔較多,可在孔上方的樹干(與孔之間距離在10~15 cm)周圍涂抹泥環(寬10 cm、厚1~2 cm),用膠帶或者麻繩捆嚴泥環,并用泥將樹干的縫隙處填實[7]。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地處河北承德市的北部,降水量較少,整體氣候干旱、生態環境較為脆弱,造林的主要樹種為抗旱的油松、樟子松等。經過多年的生態造林,目前油松、樟子松已經成為該地區生態公益林中的主要樹種,在改善當地生態環境、保水保墑、調節氣候等方面發揮出了積極的作用。因此,做好油松、樟子松等樹木的保護對當地區域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近些年,油松、樟子松等林間不斷發生的紅脂大小蠹等害蟲,給松樹造成了嚴重的危害,防治上需要結合其危害特點開展林間監測,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藥劑防治、營林管理等多種防治措施,以降低害蟲危害、促進當地林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