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蓉 吳翠筠
(樅陽縣農業農村局,安徽樅陽 246700)
農產品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物質保障,也是食品加工業的基礎原料,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1]。目前,縣域內農產品仍然存在標準化生產水平不高,檢測能力不足,監管體系不完善等諸多問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結構發生了變化,優質綠色農產品越來越受到城鄉居民的青睞。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需要,也是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民增收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2]。
安徽省樅陽縣位于安徽西南部、長江中下游北岸,緊臨合肥、安慶、池州,區劃調整后國土面積1 473.43 km2,常住人口46.9萬,轄15個鎮、1個鄉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14個行政村(社區)。全縣耕地面積5.1萬hm2,常年農作物播種面積9.9萬hm2,其中糧食作物面積7.5萬hm2,總產51.2萬t;油料作物面積1.4萬hm2,總產4萬t;蔬菜種植面積0.7萬hm2,總產19萬t。水產可養面積1.1 萬hm2、總產6.7 萬t,生豬、家禽飼養量分別達18.9 萬頭、837.5 萬羽。樅陽縣是糧油種植、畜禽及水產養殖同步發展的農業大縣,農業資源豐富、農產品種類繁多。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是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樅陽縣設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股,全縣16個鄉鎮分別設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同時依托縣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將214 個食品安全村級協管員認定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村級協管員,生產企業內部配備內檢員,初步建成縣、鎮、村三級監管網絡和“四員”隊伍工作機制,基本解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最后一公里”的監管問題[3]。2020年成立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現有專職執法監管人員27 人,實行局隊合一管理機制,負責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執法工作,主要負責加強投入品源頭管控、專項整治突出問題、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據統計,樅陽縣每年出動執法車輛70 臺次、出動執法人員240 人次,共檢查農資經營門店、農產品基地360 家次,發放農業相關法律法規、技術標準生產規程、禁限(停)用農(獸)藥、食品中農(獸)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等宣傳資料1 萬多份,有力地保障了農資質量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產安全。
2010 年建設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1 個,2023 年初通過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雙認證”。2016—2018 年利用安徽省農產品食品安全民生工程項目,建設鄉鎮農產品快檢室,目前全縣建有種植業農殘快檢室19個,畜牧業產品快檢室8個,水產品快檢室8個,特色農產品快檢室2 個,基層農殘快檢室實現全縣覆蓋。年度檢測任務9 150批次,檢測結果及時上傳省農產品快速檢測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檢測合格率在99%以上。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及監督抽檢力度,年初制定監測計劃,按照“定量檢測樣本量不少于1.5 批次/千人,定量檢測監督抽查樣本量不少于全年風險監測樣品總量的20%”等相關指標要求,樅陽縣每年完成農產品質量安全定量檢測任務共700 批次,其中風險監測600 批次,監督抽檢100批次,檢測合格率均在99%以上,有效保障了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
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程,對“三品一標”認證企業和規模以上農業生產經營單位開展農產品質量追溯。目前,全縣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生成溯源碼數量1 623個,實現帶追溯二維碼上市產品624 批次;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中生產經營主體數量87 個,總生產批次數379。樹立品牌意識,鼓勵引導規模經營主體入駐國家、省級追溯平臺,借助信息化監管手段,實現農產品“帶碼銷售、帶證上網、帶標上市”,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近年來,樅陽縣引用推廣國家標準、省級標準和行業標準共計80 多項,制修訂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適應配套的地方主要農產品生產規程,如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操作規程、生豬標準化養殖技術操作規程、種草養畜技術操作規程等[4]。創建省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9 個、省級蔬菜標準示范園3 個、省級旅游休閑農業示范區和鄉村旅游示范園區1個、省部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7個,獲安徽省名牌農產品8個、省著名商標11個。探索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鼓勵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土地互換、土地入股等形式擴大經營規模。讓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自身優勢,集中連片推廣綠色高效農業生產方式來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目前,全縣獲得“三品”認證的產品數量113個,企業89家。其中無公害產品13 個,企業10 家;綠色食品產品93 個,企業75 家;有機食品產品7個,企業4家,“三品”認證面積1.7 萬hm2(其中水稻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0.9萬hm2)。樅陽媒鴨入選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樅陽黑豬、樅陽大閘蟹、樅陽蘿卜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樅陽白茶入選全國名特優新產品目錄。2018年樅陽縣被授予“安徽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稱號。
目前,樅陽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8 個、家庭農場1 845 個、農民合作社666 個、種植養殖大戶2 000 多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數量多,但組織化、規?;?、標準化程度不高,部分普通民眾文化素質不高,質量安全意識不強,缺乏公共安全意識[5],未真正落實相關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實踐中,農事操作隨意性大,例如農藥、化肥使用量超標,違規使用禁限用高毒農藥,不遵守農藥安全間隔期和獸藥休藥期規定等現象時有發生,影響了農產品生產標準水平的提高[6]。
縣級檢測站雖通過“雙認證”,但因人員和經費問題,目前僅能開展少量的蔬果類農藥殘留定量檢測,無法完成大批量的農產品定量檢測任務[7]??鞕z人員大部分由鄉鎮農業服務站人員兼職,少數由鄉鎮農辦人員兼職,專業素質參差不齊,主要開展蔬菜、畜禽產品、水產品的定性農獸殘速檢,檢測范圍有限,現有的檢測人員、檢測水平和檢測手段,遠遠不能滿足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需要。
一是安全監管力量不足。雖然縣鄉設立了監管機構,但鄉鎮監管站掛靠鄉鎮農技站,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監管人員身兼數職,沒有專職監管人員,導致日常監管難以及時到位;另外農業生產周期長,生產經營分散,從生產到消費的環節多,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不確定因素多,加大了監管難度。二是日常監管執法不到位。一方面,部分生產經營者行業自律意識不強,質量安全責任落實不到位,受經濟利益驅動,銷售假劣農資、違規使用農獸藥等行為時有發生;另一方面,由于監管任務點多、量大、面廣,存在重專項整治、輕日常監管的現象,偏重質量安全產后執法,而對農業產前、產中的源頭監管執法不到位。
一是濫用農業投入品,生產環境污染日益加劇。農業生產基地化、規?;⒔M織化程度不高,少數農產品生產者不了解或不按技術規程安全、合理地使用農藥和肥料,農業面源污染沒有得到徹底治理,造成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風險隱患。二是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門檻低,質量問題追溯難。許多初級農產品沒有產地證明或未經質量檢驗便進入市場,質量安全難以得到保證。雖然農業部門大力推行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但由于市場監管部門針對初級農產品實行市場準入時并未作硬性要求,導致農產品生產者主動開具合格證的積極性逐漸降低。三是經營主體參與積極性不高。目前納入國家或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的經營主體僅針對申報綠色食品的經營主體,且大多數責任主體只是注冊完畢,并未開展追溯相關工作。按照生產可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追蹤、責任可追溯的基本要求,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可追溯體系建設還有很大上升空間[8]。
通過咨詢、講座、培訓等方式,利用鄉村集市、張貼宣傳畫、發放宣傳材料等途徑,繼續加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和《安徽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不斷提高農業行政人員的執法意識和農產品生產者的質量安全意識及守法意識,引導農產品生產主體科學、規范、依法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不斷增強廣大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社會監督責任。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人人守法的良好氛圍[9]。
農業標準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出來”的根本保障。一是以打造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為契機,加大對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的綠色生產技術培訓,引導農業企業和農戶科學用藥、合理施肥、綠色種植、生態養殖,在基地內實行統一管理,嚴格按技術規程組織生產,以此示范推動農業生產標準化、規模化和產業化。二是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積極推進農業生產“三品一標”建設。出臺更多獎勵政策,支持和推進規模經營主體開展“三品一標”認證,擴大“三品一標”總量規模[10]。聚焦提升“三品一標”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產品和綠色高效生產技術,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全面實施秸稈綜合利用和農膜、農藥包裝物回收行動。對已認證的農產品加強證后監管,建立標準化生產長效機制,完善管理制度,使標準化生產穩步進行。三是加快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加大對農產品追溯知識的培訓和普及,提高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的追溯意識。積極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四掛鉤”工作,將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與農業農村重大創建認定、農業品牌推選、農產品認證和農業展會等工作掛鉤,不斷提高追溯覆蓋面。明確生產者主體責任,大力推行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實行帶證上市,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一是加強監測隊伍建設。充實人員并進行業務培訓,重點解決監測技術人員少、力量弱等問題,確保有一支專業的隊伍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二是增加經費保障投入。將監管工作和檢驗檢測經費足額納入財政預算,保障監測工作常態化開展,突出監測的隨機性和普遍性,增加檢測頻次,擴大檢測覆蓋面,對存在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及時排查和防范化解,做到早發現、早預警。三是加大源頭監管執法力度。結合“雙隨機、一公開”對納入監管名錄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將抽查結果上網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加大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和產前、產中監管,嚴把農業投入品經營和使用關口,深入開展農獸藥、化肥、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專項整治和農資打假行動,依法查處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行為,加大源頭監管打擊處罰力度。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必須明確各部門職責,細化監管任務,協同監管,有效減少監管盲區、誤區,實現無縫銜接。一是建立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銜接機制,加強部門協作,避免出現交叉管理、重復抽檢或者漏管現象。特別是在推行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時,農業農村部門和市場監管部門各司其職,強化農產品生產者出具承諾達標合格證,推行市場開辦者和經營者主體責任[11]。二是市場監管、工商、農業等行政執法部門要密切協作,嚴格落實定期檢查制度,形成監管合力。對重點品種、關鍵環節及農資產品實行嚴格管理,重點加大對農藥、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的監管,定期開展“雙隨機、一公開”聯合執法檢查,嚴厲查處違法銷售使用禁用藥物和化學物品行為,加大對生產、銷售假冒偽劣農用藥品的打擊力度,依法維護市場經營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