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朋
(福建省仙游縣華僑中學,福建莆田 351200)
新高考模式是為了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新時代國家接班人和社會主義建設者[1]。培養出杰出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必須依賴不斷發展的專業教師。專業教師要有獨立的人格、尊嚴和追求,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因此,在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中,學校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學且易于實施的評價體系,該體系能夠幫助學校和教師揚長避短,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基于此,筆者嘗試探索在教師評價體系下教師專業工作的發展路徑。
在新高考模式下,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提高教學質量是學校工作的重點。新高考模式對教學質量的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需要處理好內適質量、外適質量和人文質量三者之間的關系。為了確保新高考模式下教學質量的評價工作能科學有序地進行,教育部門和管理者要根據教學實際,梳理新高考模式下的教學質量評價研究思路和教師專業發展對策。
“教學質量”主要是指學科的教學質量。學科的教學質量評價有兩個主要目標,一是學校要全面準確地了解教學狀況,找出前期教學的長處和薄弱環節,為今后的教學改進提供支持,確保教學質量的提升。二是學校通過教學監控,確保教學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不得以學生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師的唯一標準”“考試是評價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試應與其他評價方式相結合”[2]。因此,學校開展教學質量評價要注意以下原則:一是全面性原則,學校開展教學質量評價,需要考慮到各種因素,也要考慮各個過程,注意各種群體,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評價結果真實、全面。二是結果評價和過程評價相結合原則,結果評價簡單、真實、可信度高,過程評價可以消除心理、生理、環境等影響,更具公平性。三是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筆者認為教學質量評價還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班級學科優劣標準分(本班學科平均分-本段學科平均分/本段學科平均分)的差距,學校在學科教學質量評價中降低了分數的權重,有利于降低分數在評價中的比重。二是學校通過本學期與上學期的成績比較,找出成長點進行評價,注重了評價的起點,體現評價的公平性,關注了教師的成長過程。三是學校關注起點和過程,避免了“以學生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師的唯一標準”的弊端,有利于學生全面深入發展。
表1為高一年級期中考試某班級增值評價表。表中的列代表不同學科,行代表各類平均分比基數。A指標是教學班平均分基數,A平均分比基數=班級平均分/年級平均分;B指標是優秀比基數,B優秀比基數=班級優秀生平均分/年級優秀生平均分(優秀生根據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或年級的目標劃定,如高中按能上特殊線、初中按能上一級達標線目標確定);C指標是良好比基數,C良好比基數=班級良好生平均分/年級良好生平均分(優秀生根據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或年級的目標劃定);D待進生比基數,D待進生比基數=班級待進生平均分/年級待進生平均分;E總評基數=A+B+C+D四項指標之和。

表1 高一年級期中考試某班級增值評價表
該表能反映出的信息有:一是A列平均分比基數能看出該班的優勢學科。如該班的語文、英語和地理是優勢學科,并且地理相對優勢更明顯。反之,數學、化學和物理相對劣勢,數學劣勢更為突出。二是A列平均分比基數還能反映出該班學科間的平衡情況和學科教師對學習時間的占用情況。如果某一兩個學科異軍突起,而總分比沒有優勢,有可能這一兩個學科的學習時間安排不合理、該學科教師的課堂效率不高或課后的培優補差工作不到位等,如該班的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差距比較大,需要進一步加強。三是通過B優秀比基數、C良好比基數、D待進生比基數與A列平均分比基數比較,能看出該班優勢或劣勢原因出現在哪個成績段。學校根據該成績段學生的特點有的放矢地培優輔差。如該班數學的平均分基數為0.895,優秀比基數為0.923,待進生比基數為0.842。從數據中不難看出該班數學平均分沒有優勢,主要原因是待進生的培養不夠,這需要數學教師抬底、補差工作進一步加強。四是各班某學科平均分比基數能反映該備課組之間的教研活動情況。當某學科平均比基數在1左右,各班差距不大,說明該學科的校本教研活動比較好,各班的成績比較平衡。五是本教學質量評價中的E總評基數可與前一次總評基數進行比較,了解本班級各學科的進退情況。
表2是高一年級期中考試優劣勢學科(標準分)對比。該表縱列為班級,橫列為總分和各學科,標準分Z=(某教學班該學科平均分-年級該學科平均分)/年級該學科平均分。該表能反映的信息有:一是各班相應學科的優劣情況,正值為優勢學科,負值為劣勢學科,數值越大優、劣學科優越顯著。該做法比直接看平均分的好處是避免因分值和試卷的難度不同,學科平均分的絕對差異,不同學科優、劣不易比較,如語、數、英總分為150分,其他學科總分100分,如果兩個班級語文或物理平均分相差5分,哪一個學科差距大?即使總分都是150分的語文和數學,兩個班級的平均分差5分,哪一個學科更有優勢呢?用優劣勢學科(標準分)對比法可一目了然。如高一(1)班的語文-0.44、數學-0.63,數學劣勢更明顯;英語-0.12、物理-0.15,物理更不理想。二是在同一個班級(行)內不同學科的優、劣可明顯看出,如高一(1)班地理優勢明顯,但數學劣勢突出,教師可通過本次考試后具體分析并加以整改。三是同學科(列)內可看出各學科的集備成效,如政治學科不同班級成績差距不大,集備效果比較好。

表2 高一年級期中考試優劣勢學科(標準分)對比
1.新高考模式下,教學質量評價要端正考風考紀,確保學生的成績真實可靠,數據準確無誤。
2.新高考模式下,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是應用一種比較科學的工具,幫助各學科教師發現考試成績背后的問題,幫助教師的專業發展,不能以篩選老師或批評老師為目的。
3.新高考模式下,教學質量評價可以設定一些目標和目標獎,學校在分析本次考試時,可以公布下次考試的目標和獎項,指引教師努力的方向。
4.新高考模式下,教學質量評價僅是教師評價的一部分,教師評價要盡量考慮到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特點,科學地使用考核的各項數據。學校對教師進行評價時,要考慮超分封頂的問題,避免教學質量評價分數差距大,教師無法接受。
學校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為目標,鼓勵全體師生積極參與教學方式的改革與探索,加強教學研究,構建適應本校學生的課堂教學模式,形成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三段六環”教學模式。在該模式中,“三段”分別代表了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階段,“六環”則包括了課堂導入、自主學習、答疑解惑、重點講解、合作學習和知識檢測六個教學環節。這一模式的目標是促使原有的“教師為主”課堂向“學生為主”課堂轉變。在教育方法上,該模式的課堂教學采用了講解、啟發、討論的綜合方法,強調實際操作和應用導向的課堂。在學習方法上,教師鼓勵學生接受、探索、合作和自主學習,形成適應性導向的課堂。這一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求,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將教師視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促進者、咨詢者和顧問。這一模式也強調師生之間的多維互動和合作學習,將教學活動視為一個任務共享和責任共擔的動態過程,形成“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教學新格局[3]。
校本教研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教師通過規范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技能,采用專題講座、論文交流、案例教學、主題研討、教學競賽等多種途徑落實新教材、新高考、新課標的培訓。每次校本教研都可以設立不同的評價維度,分配不同的分數,學校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推動專業發展。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校本教研活動:
1.每學年,學校邀請省內外專家介紹與中學教學相關的前沿知識和新教學法,拓寬教師的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更新教育理念。
2.學校鼓勵教師積極參加省、市教研部門組織的各種活動,特別是關于課程改革的教研。教師通過參加省、市、縣等層面的教研活動,觀摩其他教師的示范課,或參加各級別的課程改革技能競賽,推動學校的課程改革工作。
3.每學期,學校組織教師進行優質課、示范課和匯報課等教學比賽,鼓勵其他教師觀摩。教師通過競賽、觀摩和點評,取長補短,推動教學在新課標的指導下不斷發展。
4.學校持續開展信息技術的學習,提高教師的多媒體教學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培訓和優秀課件評比活動,推動多媒體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合理應用和深度融合。
5.學校進行校本課程開發,開設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培養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6.教師利用每周教研組活動時間加強對課程改革案例的研究,使新課程改革理念真正內化到教學實踐中。教師備課時需要做到: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備過程、備資源,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學生、手中有方法。學校鼓勵教師結合自身優勢和學生實際進行教學的多樣化設計,促進教師教學特色和教學主張的形成[5]。
7.學校完善師帶徒工程系統建設,積極推動新老教師的相互幫助和指導工作,使青年教師在老教師的指導下迅速理解新課標內容,掌握必要的教學技能。學校通過新教師的推動來改變老教師傳統的教學理念,理解新課標下的教學方式。
新高考模式下,影響學校和教師教學質量的因素包括學校方面的教師隊伍建設、學校規模和精細化管理以及教師方面的教育觀念更新、知識結構優化和教師定位的科學性等[4]。因此,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僅是教師個體的問題,而且是整個學校共同關注的大事。
新高考模式下,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學校要有明確可行的目標,把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把培養學生的知識積累能力作為重要目標。第二步,學校以課堂教學為根本,以師生互動為課堂教學的核心要素,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差異,采用不同的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第三步,學校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以精細化的管理作為保障,建立多維度教師評價體系,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營造促進教師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教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