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陜西省農業標準化生產體系基本建立但尚不能覆蓋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基地初具規模但標準化生產推廣力度仍顯不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基本建立但功能開發不夠。為此,本文建議成立陜西省農業標準委員會,制定《陜西省農業標準發展規劃》,開展重點領域農業生產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的研究,加快國際標準跟蹤及農殘最大限量的制修訂,發揮市場經營主體在實施農業標準化過程中的帶動作用,加快監管平臺功能開發,做好產銷銜接,推動農產品融入全國大市場。
關鍵詞:標準,農業標準,農業標準化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04.013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SHI Feng
(Shaanxi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Center)
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production system in Shaanxi province has been basically established, but it can not cover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The standardization production base has taken shape, but the promotion of standardization production is still insuffi cient. The 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s been basically established, but the function development is inadequate.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o establish Shaanxi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Standards Committee, formulate the plan on agricultural standards development in Shaanxi province, carry out research on standardization production of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key fi elds, speed up the tracking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the standards development and revision of the maximum limit of agricultural residues, give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market operator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regulatory platform functions, do a good job in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to the national market.
Keywords: standards, agricultural standards,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農業標準化是以農業全產業鏈為對象的標準化活動。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既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也是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生活的主要措施,更是鄉村振興產業興旺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本文闡述了陜西省農業標準化工作現狀及實施農業標準化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就陜西省推進農業標準化提出對策建議。
1 農業標準化生產體系基本建立但還不夠完善
“十三五”期間陜西省出臺《陜西省標準化發展戰略綱要》《陜西省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實施方案》等綱領性文件,為推進全省標準化工作指明方向。2017年,陜西省政府印發《陜西省農業標準體系表》,共收錄農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6327項,為全省農業生產、貿易、科研和管理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至“十三五末”,陜西省累計發布農業地方標準1802項,較好地滿足了全省主要農產品品種、生產、質量、加工等對標準的需求,有效地推進了全省“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的糧食安全、優勢果業、特色農副產品、“北羊、南豬、關中奶畜”、設施蔬菜、茶業、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重點領域的標準建設。但在實施標準化工作中依然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農產品標準體系還不夠完善。現有標準尚不能覆蓋全產業鏈,且有些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缺乏系統性、互補性、一致性,一些地方特色產品的質量安全標準和大多數產品分級標準尚未制定。現有農產品質量分級標準體系還存在分級指標和要求簡單籠統、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大量標準超期服役、超齡使用[1]。如GB 19174-2010《獼猴桃苗木》,GB/T 10651-2008《鮮蘋果》,MY/T1793-2009《蘋果等級規格》等。因此,制(修)訂陜西省農產品質量分級地方標準勢在必行。
第二,缺乏與國際標準的銜接,以獼猴桃農藥殘留標準為例。一是限量覆蓋農藥數量類別過少。我國獼猴桃農殘最大限量包括殺蟲劑、殺菌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為3類11種。獼猴桃高端消費市場日本、歐盟相應農殘標準分別為17類277種和21類443種。這些差異影響獼猴桃的出口貿易。二是部分限量過于寬松。我國獼猴桃農殘最大限量最高15mg/ kg最低0.01mg/kg , 是新西蘭的3倍和10倍,與歐盟和日本相比差距更大。部分農藥分析檢測方法等相應配套標準不夠健全,容易導致檢測方法不統一,引發爭議。三是限量制定未綜合考慮對貿易、產業保護等因素的影響。歐美日等在制定農殘最大限量時,綜合考慮本國GAP條件下,能達到的最低殘留水平和國際貿易需求等因素,充分利用技術性貿易壁壘保護本國獼猴桃產業[2]。我國制定農殘最大限量時,未充分考慮全產業鏈的控制潛力,未能起到有效保護國內獼猴桃產業的作用。
2 標準化生產基地初具規模但標準化生產推廣力度仍顯不足
目前,陜西省有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64個,省級示范區23個。“十三五”期間陜西省出臺《關于實施“3+X”工程加快推進產業脫貧夯實鄉村振興基礎的意見》,明確大力發展以蘋果為代表的果業、以奶山羊為代表的畜牧業、以棚室栽培為代表的設施農業三個千億級產業,因地制宜做優做強茶葉、魔芋、核桃、紅棗和有機、富硒、林特系列農產品等區域特色產業,對陜西省農業標準化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具體推廣實施仍顯力度不足,表現在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仍然較低,分散經營、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低,農民標準化生產的意識、技術能力、培訓廣度和深度還不高,制約了農業標準的制定推廣和標準化示范區建設[3]。近期,陜西省確定在17個試點縣對茶葉、茯茶,獼猴桃、櫻桃、蘋果、冬棗,禽蛋、生豬、肉羊、肉牛、肉鴨,蔬菜及食用菌等5類13種食用農產品開展特色產業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工作,將對以上不利局面有所改變。
3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基本建立但功能開發不夠
目前,陜西省已建立覆蓋全省各地市的陜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涵蓋農產品追溯、農產品檢測、產品認證、信息評價、風險預警、農資監管、綜合監管、投訴舉報和質量安全九大模塊。監管平臺上網運行的追溯企業8500多家,追溯基地面積28多萬公頃,建立生產檔案9千余份,形成農事記錄9萬余條,追溯碼打印95萬余張,銷售可追溯農產品292萬千克。監管平臺的建立基本滿足陜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要求。但是監管平臺各模塊功能開發不夠,尚不具備產銷對接的能力。
4 加快陜西省農業地方標準制(修)訂步伐
成立陜西省農業標準委員會,協調組織全省的標準化工作。制定《陜西省農業標準發展規劃》,開展重點領域農業生產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研究。編制《陜西省農業標準制(修)訂計劃》,加快國際標準跟蹤及農殘最大限量制(修)訂步伐。
第一,加快推進質量分級標準與國際接軌。將強制性和推薦性標準相結合,保持與國際標準用語一致。對接獼猴桃、蘋果等優勢農產品在主要消費國的限量標準,加快農藥最大殘留限量制(修)訂的步伐。
第二,構建適應中國優勢水果產業的技術保護體系。制定農殘標準時,在確保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慮田間種植、儲藏運輸和WTO規則等綜合因素,制定符合實際、能有效保護國內產業的標準體系。
第三,規范使用不同類型藥劑。尤其以出口為主的果園,避免使用限量≤0.01mg/kg和采用一律標準的農藥;限制使用限量在0.01~0.05mg/kg的農藥;符合相應標準和GAP規則前提下,對限量在0.05mg/kg及以上農藥和豁免物質,作為主要農用化學品推薦使用。
5 做好標準化農產品產銷銜接
在農產品定點批發市場、大型超市建立標準化農產品專銷區及專銷柜臺,圍繞以“菜籃子”為主的農產品,每年組織省內重點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龍頭企業、生產基地,舉辦“兩品一標”優勢特色農產品產銷銜接。加大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產品的促銷力度,促進實現優質優價,提高按標準生產的農產品的效益。加大對陜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的資金支持,在各模塊內開發各種手機APP,實現監管平臺的手機云操作。設置跳轉窗口,為企業提供購買農資等投入品和銷售產品的便利,推動優質農產品融入全國大市場[4]。
6 積極發揮市場經營主體在實施農業標準化過程中的帶動作用
大力扶持“企業+合作社+農戶”類型的農業標準化推廣機制。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扶持,培訓提高企業和科技社團組織的技術管理人員,促進推廣機制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步走向標準化生產[5]。每年組織1~2次農業標準化培訓,省級層面重點培訓省、市、縣農業技術骨干,縣級承擔基層培訓任務,進一步加大對農民標準化生產分級培訓的力度。繼續抓好農業生產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建設,盡快實現各縣的主要農產品都有標準化示范區,以帶動提高全省農業標準化生產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周錫躍,徐春春,李鳳博,等.我國農業標準化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11,38(20):184-186.
[2]任艷玲,王濤,王勇,等.鮮食獼猴桃國內外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研究[J].世界農業,2018(6):49-56+215.
[3]馬紅戰,劉斌,樊虎玲.陜西省“三品一標”農產品發展現狀及思考[J].陜西農業科學,2013,59(5):213-215.
[4]崔彬.國外實施農業標準的經驗與借鑒[J ].生產力研究,2007(4):87-88.
[5]劉杰.區域標準化戰略實踐與理論探索[J ].中國標準化,2022(1):55-62.
作者簡介
史峰,碩士研究生,農藝師,研究方向為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標準化。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