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院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會讓中職生群體受益終身,作為滲透德育工作的關鍵課程,思政課程的教學質量關乎每個學生個體的人生選擇、價值導向等。因此,對于思政教師而言,當務之急是根據不斷變化的時代與社會現實,切合學生群體的生活實際,尋求更適合學生個體發展的標準化課堂教學模式。本文以“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章節為例,探究出一種依托于互聯網信息技術、以生活化為導向、以“自主——啟導”為主要方式的教學模式,希望在中職德育工作的整體教育水平中發揮出重要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德育課堂,標準化教學模式,哲學與人生,育人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04.041
Exploration of Standardized Teaching Mode of Moral Education Classroo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the Chapter "Setting the Right Ideal of Life" as an Example
ZHAO Cai-xia
(Gansu Gann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bstract: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moral education work benefi ts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 groups for life. As the key courses of the infi lt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is about the life choices, value orientation and so on of each student. Therefor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t is imperative to seek a standardiz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more suitable for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changing times, social reality and actual life of student groups. This paper takes the chapter"Setting the right ideal of lif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a life-oriented teaching model relying on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the main way of self-guidance, which is expecte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overall level of 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moral education classroom, standardized teaching model, philosophy and life, education
中職院校德育工作的開展以思政課程為主,輔以多種形式和內容的德育活動。中職思政教材《哲學與人生》分為“立足客觀實際,樹立人生理想”“辯證看待問題,走好人生路”“實踐出真知,創新增才干”“堅持唯物史觀,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四個章節的內容,切合學生生活實際地、深入淺出地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物質觀、辯證法、認識論、人生哲學、歷史論等基本觀點與中職生個體人生的問題進行了系統、科學、有效地結合,意圖通過哲學觀點的學習,幫助中職生群體建立積極、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積極面對和解決人生中的各種矛盾挫折或人際關系,以積極進取的心態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出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1]。對于正處在關鍵成長期的中職生群體來說,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是影響其就業選擇等重大人生事件的一段重要學習歷程。
1 依托互聯網技術,打造標準化“互聯網+傳統教學”的教學模式
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互聯網具有高度的開放性、覆蓋范圍廣、即時性強,滲透進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教育也趁著信息化的東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現代社會與企業越來越強調人的綜合素質的背景下,如何利用現有的和隱性的教育教學資源,給予學生群體科學豐富的知識補充;如何適應新時代學生群體的互聯網思維,轉變傳統教學模式的刻板與單一;如何建立傳統教學模式與現代化信息化教學模式相融合的新型教學模式等成為思政教師的最新課題。
首先,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勢頭與高度的開放性,給了思政教師更多整合、挖掘教育教學資源的渠道和機會。以“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章節課程為例,中職生較普通中等學校的學生更早地面臨職業選擇或學歷提升的雙岔路口,思政教師的德育工作也相應地需要更專業、及時,僅依靠課本中哲學基本觀點的學習無法滿足學生個體的個性化需求,也觸及不到更深層處關于學生個體人生理想的確立和發展,“互聯網+自媒體”可以有效彌補這方面的遺憾,給予學生群體更多的德育資源補充,助力學生將目光從課本的框架知識具象化轉移至自身的人生選擇之上。在課堂正式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安排更為全面的課前預習任務,除了提前熟悉課本知識,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瀏覽更多關于“樹立人生理想”的紀錄片、電影等。
信息化時代中成長起來的中職生群體已經形成了不可逆的互聯網思維,因此傳統的單一、刻板、灌輸型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學生的思維習慣,無法滿足其個性化的德育需求。因此,思政教師要依托互聯網技術,克服傳統理論教學的弱點,打造出理論與實踐相融合、課堂內與課堂外相聯合的德育課堂模式。以“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為教學案例,利用互聯網技術、結合影像資源等方式可以調動起學生視聽觸多方面的感官知覺,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課堂效果,從而幫助學生提升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記憶,加深其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情感補充,使理論知識內化于學生的心里。再利用諸如敬老、孤殘兒童幫扶等活動,學生可以從社會實踐與實際中感受到以“奉獻”“助人”為樂的人生理想,了解其意義與價值。
再者,“互聯網+傳統教學”的教學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內容與課后練習的交互性上的薄弱之處[2],“以學生為本”的德育工作開展不僅要求思政教師完成知識大框架的構建與傳輸,還要針對學生個體的需求、興趣、特點等進行個性化的引導。微信、QQ、電子郵件等方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與教師直接交流的機會。思政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學生的及時反饋,掌握其思想動態,察覺德育工作的深入情況,給予學生及時、有效的指導和補充。
2 以生活化為導向,強化理論與生活實際的標準化結合
馬克思主義哲學以意識形態方面的“政治育人”和科學世界觀方面的“素質育人”為基本的教育功能,中職生群體可以跟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引導,形成科學、客觀、理智的哲學觀點和邏輯思維,并利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指導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3]。
從“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章節的教學活動來看,除了傳統的理論教授模式之外,思政教師還可以以生活為導向,強調理論與生活實際相融合,把生活中的問題搬上課堂討論,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和學習熱情。思政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創設出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和教學內容的情境,例如:以“你想要過怎樣的人生?為什么?”為主題,進行一場簡短的演講比賽,把處于困惑時期的中職生群體普遍擁有的問題和初步的思想意識呈現在課堂中,讓學生結合自身的思考進行發言,再通過學生之間的互評與教師結合哲學思想的指點與引導,使學生對于人生理想的思考更豐富、飽滿、客觀、辯證。這種在課堂中表達自我、互相交流、獲取補充、引導深入思考的生活導向式教學模式,消解了哲學教學內容的嚴肅性與概括性,以更有趣、更具象化的方式,使“真知”融入“熟知”,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哲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對哲學更感興趣。
3 以“自主——啟導”為標準模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以學生為本”要求中職德育工作要圍繞學生個體展開,要服務于學生的個性需求,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因此教師在思政課堂中,要貫徹“自主——啟導”的標準教學模式,把課堂交給學生,使學生充分地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培養其綜合素質,幫助其提升綜合能力,增強德育效果[4]。
以“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章節的學習為例。思政教師要首先確立學生的“自主”地位:自學——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預習教材內容,標注理論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在熟悉后自主地編寫這一章節內容的知識框架;自疑——教師引導學生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進行小組之間的質疑詢問和釋疑解惑,增強學生群體之間的交流互動;自議——針對所提出但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在全班范圍引出話題,由班級整體合作解決;自練——教師設計形式豐富、有針對性的課堂練習供學生鞏固課堂知識;自結——在完成前四項自主課堂活動之后,引導學生對本節課堂的知識框架、重難點進行再次的梳理總結,讓學生在自我總結中回顧知識,查缺補漏。
4 結 語
中職院校德育標準化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工作是新時代思政教師重要的工作任務,利用多元化的教學理念,依托互聯網技術,以生活化為導向,打造更適合學生個性需求和個體發展的德育課堂模式,以“自主——啟導”為主的教學模式等是標準化模式中重要的一環,無論在課堂中呈現出哪種標準化模式的運用,其目的最終都是“育人”,讓哲學與生活相結合,讓德育工作滲透進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助力學生群體在潛移默化的德育工作中獲得更多的方法和情感補充,用更辯證、客觀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助力自己選擇人生道路。
參考文獻
[1]阮綺霞.中職思想政治教學創新途徑——以《哲學與人生》課程為例[J].現代教育化,2020,7(2):141-142.
[2]王立湖.“互聯網+”背景下打造中職德育課堂新模式[J].職教通訊,2017(21):34-35.
[3]杭麗娟.創設生活化哲學課堂,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中職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J].職業教育(中旬刊),2018,17(8):39-42.
[4]廖均娣.中職德育課堂“自主—啟導”教學模式的實施[J].西部素質教育,2021,7(23):65-67.
作者簡介
趙彩霞,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為標準化德育課堂教學。
(責任編輯:高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