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譯 陳小衛 張力 吉廷舉
摘 要:目的:分析低劑量CT(計算機化X線體層照相術)掃描技術在頭頸部CTA(CT血管造影)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從本院于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間收治的頭頸部受檢者中隨機選擇84例作為研究對象,均接受64排螺旋CT掃描,并按照不同劑量將所選患者分成比照組(常規劑量,120kV、175mA)及試驗組(低劑量,80kV、175mA),各42例。對應用效果展開觀察。結果:兩相較于對照組,試驗組N更高,而試驗組頸總動脈SNR及基底動脈中心SNR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主觀圖像質量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相較于對照組CTDI、DLP值,試驗組均更低(P<0.05)。結論:在頭頸部CTA中應用低劑量CT掃描技術,輻射劑量明顯降低,對圖像質量的影響也隨之減小。
關鍵詞:血管造影,頭頸部,CT,腦血管障礙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04.053
Standardization Application of Low-dose CT Scanning in Head and Neck CTA
TANG Hao-yi CHEN Xiao-wei ZHANG Li JI Ting-ju*
(Guannan First Peoples Hospital)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low-dose CT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scanning technique in head and neck CTA (CT angiography). Methods: Eighty-four head and neck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May 2020 to May 2021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ll of whom received 64-slice spiral CT sca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oses, the selected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mparison group (conventional dose, 120kV, 175mA)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low dose, 80kV, 175mA), with 4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application effect was observed. Results: The N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NR of common carotid artery and basilar arter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 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ubjective image qua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TDI and DLP valu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Low-dose CT scan in head and neck CTA can signifi cantly reduce the radiation dose and the infl uence on image quality.
Keywords: angiography, head and neck, CT, cerebrovascular disorder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屬于無創影像檢查技術之一,其主要有輻射劑量低、掃描時間短和圖像后處理功能強大等特點,尤其是造影劑團注技術和動態增強掃描技術的運用,顯著提升頭頸部血管疾病檢出情況。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曾在電離輻射生物效應報告中提出,患者影像診斷和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輻射劑量與癌癥發病率之間存在線性關系,因此CT輻射劑量的應用受到越來越多醫生及患者的關注[1]?;诖?,本研究主要分析低劑量CT掃描技術在頭頸部CTA中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84例于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間在本院接受頭頸部檢查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并按照其所接受CT掃描不同劑量分成對照組(n=42)及試驗組(n=42),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2:20,試驗組男女比例為25:17,年齡均介于(63.25±2.14)周歲,兩組一般資料之間差異并不顯著(P>0.05),可對比。
納入標準:①均需接受頭頸部CTA掃描檢查,且均與檢查適應證相符;②計算所選患者身高及體質量,BMI數值低于22.9kg/m2者;③均自愿參加本研究并對相關文件簽署。
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精神疾病者;②無法正常與人溝通者;③患有嚴重感染性疾病者;④哺乳期或者孕期婦女;⑤患有血液系統疾病者。
1.2 方法
1.2.1 儀器選擇及檢前準備
選擇Siemens Definition AS 64排螺旋CT機對兩組患者展開掃描。所選患者接受檢查前需要禁食6h并接受碘過敏試驗,在檢查時需要叮囑患者保持靜止狀態且平穩呼吸,對仰臥位進行選擇,利用束縛帶對患者頭部進行固定,CT縱軸定位光標需與患者頭部正中線保持重疊,患者聽眶線與床面垂直。
1.2.2 掃描方案
掃描范圍從患者主動脈弓開始直至其頭顱頂部結束,做螺旋掃描,定位相以及平掃期均選擇低劑量進行掃描,在其主動脈弓中心層面對圓形掃描感興趣區進行設定,大小為1.0cm2,動脈期掃描興趣區的觸發閾值為100HU。由機器配備的智能團注跟蹤技術對掃描時間進行確定,當閾值達到后機器便會自動開啟對兩組患者動脈期進行掃描的程序。注射所用造影劑選用碘克沙醇(艾迪顯)注射液(生產廠家: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國藥準字H20103675;生產規格:100mL:65.2g),注射速率設為4mL,注射劑量為1.5mL/kg。
1.2.3 掃描參數
對照組管電壓為120kV,試驗組管電壓為80kV。管電流為175mA,螺距設置為1.2,矩陣為512×512,層厚設置為4mm,重建層厚為0.75mm。
1.2.4 圖像后處理
CTA掃描完成后需要利用局域網將所有重建數據傳至Siemens工作站。并對3D、DSA以及Neuro等軟件展開應用,從而展開圖像后處理。嚴格遵守各項操作流程要求以及具體掃描參數要求開展CTA掃描,圖像后處理均由經驗豐富的影像專業醫師操作,從而保證掃描過程中和相關參數的一致性。并選擇3名至少工作10年的高年資放射科診斷醫生對所有圖像進行雙盲法讀片并綜合評價圖像質量,若產生意見不統一現象,則需由3位醫生共同展開探討,并遵循少數服從多數原則。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客觀圖像質量展開比較,分別選擇頸總動脈以及基底動脈中心CT值的平均值(Mean),并對相同層面空氣的平均CT值進行選擇成為背景噪音(N),信噪比(ANR)=Mean/N。對兩組主觀圖像質量展開評估,根據圖像質量計分,分別為1、2、3、4、5分,分值越高表示質量越佳。對兩組CT輻射量展開評估,判斷CT劑量指數(CTDI)及劑量長度乘積(DLP),由系統自動獲得。
1.4 統計學分析
2 結 果
2.1 對比兩組客觀圖像質量
兩組客觀圖像質量如表1所示。
2.2 對比兩組主觀圖像質量
對照組主觀圖像質量評分為(4.12±0.64)分,試驗組主觀圖像質量評分為(3.87±0.65)分,組間不存在顯著差異(t=1.776;P=0.079)。
2.3 對比兩組CT輻射劑量
兩組CT輻射劑量如表2所示。
3 討 論
經臨床實踐,在頭頸部血管疾病檢查中,應用CTA檢查的診斷符合率高達92%[2]。但有學者證實,輻射為誘發惡性腫瘤的一項重要因素,患有惡性腫瘤的風險隨著輻射的增加而有所提高[3]。而在開展頭頸部CTA檢查時,由于受到范圍大且層厚薄特征的影響,患者頭部會受到嚴重的輻射影響,如何使頭頸部血管疾病CTA檢查所受到的輻射損害減少并保證診斷效果已經成為目前臨床研究中的一項熱點話題。BMI為腦卒中重要危險因素之一,腦卒中的發生風險隨著BMI水平的提升而有所升高。X線穿透力與受檢人員的皮下脂肪、體積和肌肉厚度之間呈現負相關。放射科醫師不僅需要將其重點關注任務完成還需保證圖像質量,進而最大限度降低輻射劑量。因此,對低劑量CT掃描技術展開應用極為重要,低劑量CT掃描技術主要是將低管電壓的技術性手段作為主要依據,從而有效促使總輻射劑量有所降低,圖片清晰度不會受到較大影響,可完整且準確對機體病灶實際所處部位進行判斷,提供給臨床診斷更具準確性的參考依據,屬于臨床CT掃描頭頸部CTA重要方式之一。相較于對照組,試驗組N更高,而試驗組頸總動脈SNR及基底動脈中心SNR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低劑量CT掃描會影響到圖像質量,圖像信噪有所降低,但并不會對總體圖像判讀產生較大影響。另外,試驗組CTDI、DLP值明顯低于對照組。結果說明利用減少管電流的方式展開低劑量CT掃描可使輻射劑量顯著降低。
綜上所述,低劑量CT掃描應用于頭頸部CTA中,輻射劑量降低的同時,對圖像質量存在的影響也明顯減小。
參考文獻
[1]丁曉云,石士奎,張平,等. Revolution CT單能量成像聯合低管電流、個體化劑量及ASiR技術在頭頸部CTA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21,19(5):147-150.
[2]梁卡麗,楊琴,何其舟,等. SAFIRE不同級別迭代重建技術在頭頸部CTA低劑量掃描中的應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20,18(3):302-304.
[3]鐘麗娟,嚴敏,周新杰,等.能譜CT虛擬平掃技術在頭頸部CTA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20,26(3):212-218.
作者簡介
唐浩譯,本科,主管技師,研究方向為醫學影像技術。
吉廷舉,通信作者,碩士研究生,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為放射診斷學。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