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的:探討針對系統性紅斑狼瘡在治療中采取小劑量利妥昔單抗標準化治療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8年5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52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根據治療方案分成2組,對照組(n=38)采取激素聯合免疫抑制劑治療;研究組(n=14)采取小劑量利妥昔單抗標準化治療,分析治療效果,對比治療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兩組間比較,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P<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但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SLEDAI評分更低,P<0.05。結論: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標準化治療中采用小劑量利妥昔單抗可提高治療效果,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建議推廣并臨床廣泛應用。
關鍵詞:系統性紅斑狼瘡,標準化治療,小劑量,利妥昔單抗,效果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04.055
Effi cacy of Low-dose Rituximab Standardized Treatment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YANG Xia
(Huini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low-dose rituximab standardized treatment for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Methods: 52 case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May 2018 to May 2022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plan. The control group (n=38) took hormones combined with immunosuppressive agent treatment, and the research group (n=14) took small dose rituximab standardized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effect was analyzed, and the treatment total effi ciency rate,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study group was more effective, P<0.05; with lower adverse effects, but no signifi 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SLEDAI score of the research group was lower, P<0.05. Conclusion: Low-dose rituximab in the standardized treatment of SLE can improv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ffects, and promote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tandardized treatment, low dose, rituximab, effect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常見的免疫系統疾病,可發生于人體的任何系統,一旦發病可累及人體多器官并造成系統損害,具有較高的致死率。該疾病容易反復發作,患者常因感染以及藥物等因素而加重病情,所以,采取何種有效的治療措施是醫療工作者高度關注的問題[1]。在以往的治療中多采取糖皮質激素與免疫抑制劑治療,但長時間用藥容易產生耐藥性,也會引發一系列不良反應,遠期療效不理想。隨著臨床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深入研究,發現該疾病的發病過程與B細胞密切相關,采取B細胞清除治療可有效改善病癥,利妥昔單抗是人鼠嵌合型抗CD20單克隆抗體,能夠結合B細胞膜表面的CD20抗原,對CD20抗原B細胞進行選擇性清除且不會影響到再生以及抗體生成,使用小劑量藥物也能夠實現全面清除B細胞并發揮免疫抑制作用,利妥昔單抗已成為現階段臨床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常用藥物[2]。為了進一步證實小劑量利妥昔單抗治療方案的臨床可行性,本次研究主要探討針對系統性紅斑狼瘡在治療中采取小劑量利妥昔單抗標準化治療的應用價值,并作如下匯報。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52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根據治療方案分成2組,對照組納入38例(男性/女性=21/17),年齡及均值18~48(33.36±1.85)歲,病程及均值3個月~6年(3.02±0.89)年;研究組納入14例(男性/女性=8/6),年齡及均值18~45(33.18±1.79)歲,病程及均值4個月~7年(3.14±0.85)年,分析一般資料后得出P>0.05。納入標準:(1)經自身免疫抗體、血尿常規等檢測、影像學檢查確診為系統性紅斑狼瘡,入院時伴有不同成都疲乏、發熱、頭痛、腎功能衰竭以及心律失常等癥狀;(2)患者知情且自愿,配合完成相關檢查。排除標準:(1)認知、精神異常無法正常交流;(2)凝血功能異常;(3)合并多器官衰竭;(4)對研究中用藥過敏者。
1.2 方法
對照組:該組患者在治療中為其提供激素聯合免疫抑制劑治療,將250~500mg醋酸潑尼松龍與250ml氯化鈉注射液(0.9%)混合,以靜脈注射的方式給藥,持續治療3天后改成晨起服用0.5~1mg/ kg/d潑尼松片。在此基礎上,將400~600mg環磷酰胺與250ml氯化鈉注射液(0.9%)混合,以靜脈注射的方式給藥,每個月治療1次;對于皮損嚴重者口服0.2g硫酸羥氯喹,每天服用2次。
研究組:該組患者在治療中為其提供小劑量利妥昔單抗,以靜脈滴注的方式給予利妥昔單抗,每次100mg,每7天治療1次,持續治療4周。在靜脈滴注利妥昔單抗前半小時給予5mg地塞米松(靜脈滴注)+25mg苯海拉明(肌肉注射)+25mg非那根(肌肉注射),兩組均在治療1個月時觀察治療效果。
1.3 觀察指標
(1)對比總體療效,完全緩解:白細胞、紅細胞以及血小板等指標基本恢復正常,尿蛋白基本消失;部分緩解:白細胞、紅細胞以及血小板等指標有所好轉,尿蛋白<3g/d;無效:白細胞、紅細胞以及血小板等指標未好轉,尿蛋白>3g/d,甚至病情加重。
(2)對比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嘔吐、心臟驟停、感染。
(3)對比系統性紅斑狼瘡活動度(SLEDAI)評分,無活動:<4分;輕度:5~9分;中度:10~14分;重度:≥15分。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3.0對本組數據進行分析,以(%)表示本組數據中出現的計數資料,以χ2值檢驗,得出P<0.05說明本組數據符合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對比總體療效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P<0.05,如表1所示。
2.2 對比不良反應發生率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但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2.3 對比SLEDAI評分
治療前,對比無顯著的差異性,P>0.05;治療后,研究組SLEDAI評分更低,P<0.05,如表3所示。
3 討 論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與機體免疫系統紊亂有關,可損害機體多個臟器與系統功能并引發B淋巴細胞功能異常亢進,可誘發機體內部形成多個致病性的抗體進而損害全身組織與細胞。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可導致機體內部出現多個致病性抗體甚至損傷全身組織[3]。標準化治療指的是參考統一的指南或者運用相同的標準進行治療,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療中以該疾病患者作為對象構建一套統一的治療方案。在現階段的臨床實踐活動中,對于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治療存在一些不標準的現象,例如,在患者病情尚未穩定時便隨意調節用藥劑量、在使用激素治療疾病時沒有控制好速度,過快或者過慢都會對患者造成不良影響[4]。系統性紅斑狼瘡臨床表現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對于該疾病的治療仍然處于研究進展階段,目前,臨床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常采用糖皮質激素、腎上腺激素、免疫抑制劑等,對緩解臨床癥狀并延緩病情進展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長期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達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利妥昔單抗是一種嵌合鼠/人單克隆抗體,當藥物進入機體后與B淋巴細胞表面CD20抗原進行特異性結合,利用補體依賴的細胞毒作用以及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通過調控等方式全面清除B細胞進而充分發揮免疫抑制作用[5]。目前,B細胞清除治療已廣泛應用于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疾病的治療中,且使用利妥昔單抗治療起效較快,小劑量就能發揮較好的作用且長期療效穩定,臨床安全性較高[6]。
在本次研究中采取小劑量利妥昔單抗標準化治療的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2.85%,顯著高于對照組63.16%,P<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7.15%更低,但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SLEDAI評分更低,P<0.05。分析原因在于小劑量利妥昔單抗治療能夠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系統性紅斑狼瘡活動度且不良反應較少,具有良好的臨床用藥安全性,而不良反應方面兩組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研究樣本量較少有關。石祥東[7]學者在其研究中指出在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時采用小劑量利妥昔單抗的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在90.00%顯著高于對照組66.67%,P<0.05。本次研究結果與石祥東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因本次研究納入的樣本量較少、觀察時間較短、代表性不足,在研究結果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后續的研究中會擴大樣本量,延長觀察時間以提升研究結果的準確性。此外,在以后的臨床治療中對于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應遵守標準化治療的原則,為患者提供嚴謹的、科學的、標準且規范的診療活動,最大限度為患者提供高效的治療方案,縮短患者的治療周期,促使其盡早恢復健康。
綜上所述,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臨床治療中,采取小劑量利妥昔單抗標準化治療更具優勢,可改善臨床癥狀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患者對該藥物的耐受性良好,具有較高的臨床安全性,建議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溫曉瑩,肖慧捷,王芳,等.利妥昔單抗治療兒童系統性紅斑狼瘡合并狼瘡性腎炎5例臨床觀察[J].廣東醫學,2020,41(8):831-834.
[2]曹麗,孫燕,張靜,等. 羥氯喹聯合利妥昔單抗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臨床研究[J]. 藥物評價研究,2020,43(9):1836-1839.
[3]董莉,萬琦,陳盼,等.DNA免疫吸附序貫聯合免疫抑制劑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臨床觀察[J].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22,28(2):108-112.
[4]楊喜梅,薛苗. 標準化治療(環磷酰胺沖擊聯合糖皮質激素)對重型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疾病轉歸預后的影響[J].中國標準化,2021(2):105-107.
[5]李金銘,陳琳,姜國平,等.小劑量利妥昔單抗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繼發難治性血小板減少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吉林醫學,2021,42(4):966-969.
[6]趙振霞,賈奎,林志強.中藥右歸飲加減聯合糖皮質激素對系統性紅斑狼瘡腎功能、中醫癥狀總積分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學刊,2021,39(5):217-220.
[7]石祥東.評價小劑量利妥昔單抗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的療效和安全性[J].世界復合醫學,2021,7(1):169-171.
作者簡介
楊霞,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為風濕免疫。
(責任編輯:高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