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潔,羅曉云,蔣林吟,梁晶晶
(云南農業大學,云南昆明 650201)
2022年兩會心理健康提案強調要重視青少年抑郁的預防和治療,《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顯示:青少年抑郁癥患病率為15%~20%。近年來的研究指出抑郁障礙在童年期和青少年期的發生比率增加[1],初三和高三學生普遍存在抑郁和焦慮狀況[2]。國外研究發現中學生重性抑郁障礙的患病率為2.3%,相比童年期患病率顯著提高[3]。因此,抑郁癥狀是中學生比較普遍的一種負性情緒。
目前,關于青少年抑郁情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格特質[4]、歸因方式[5]、自我效能[6]、應對方式[7]等。日常煩惱 (daily hassles)的概念于20世紀80年代初首次提出[8],路曉寧將其定義為:個體在與日常生活環境相互作用中產生令人煩惱和困擾的一些較小事件,并指出日常煩惱對個體的身心健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9]。國外研究認為日常煩惱的增加與抑郁和焦慮癥狀有關[10],高中生的日常煩惱與焦慮和抑郁存在顯著相關[11]。
國外研究認為,應對過程在抑郁心境的維持和加劇可能性中具有關鍵作用[12]。國內研究證實了此結果[7],應對方式對抑郁產生直接影響[13]。國內對中學生[14]和大學生[15]的研究認為,日常煩惱與應對方式存在相關,國外研究也有一致的發現[16]。在個體心理應激過程中,應對風格是重要的中介變量[17]。
綜上,目前國內針對日常煩惱與抑郁癥狀、應對方式三者間的相關研究仍為空白。本研究探討日常煩惱對抑郁癥狀的影響,同時探究應對方式在其中的作用,旨在為抑郁癥狀的個體心理因素提供理論支持,為預防中學生抑郁癥狀提供實踐建議。
采取隨機抽樣法,在云南省和貴州省的中學生中發放問卷1700份,回收有效問卷1586份,回收率93.29%。其中,男生707人,女生879人;初中生810人,高中生776人。平均年齡15.12±1.79歲。
1.青少年日常煩惱問卷(修訂版)
該問卷共13個題項,包含學習、在學校的人際關系、家庭生活、放學后的活動等4個維度。從從未覺得(1分)到總是覺得(4分)進行評分,平均值作為衡量其壓力水平的指標。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數為0.617[18]。
2.CES-D流調中心抑郁量表
該問卷共20個題項,包含抑郁情緒、積極情緒、軀體癥狀與活動遲滯、人際維度等4個因子。要求被試評定近一周內的癥狀頻度,從沒有或很少有(0分)到絕大多數或全部時間(3分)進行評分。總得分越高,抑郁程度就越高。總分≥20界定為出現抑郁癥狀。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數為0.88[19]。
3.簡易應對方式問卷
該問卷共20個題項,分為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2個分量表。從不采取(0分)到經常采取(3分)進行評分,分值越高,相對應的應對方式越強烈。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數為0.905[20]。
1.施測程序
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線上線下無記名問卷收集。
2.統計處理
采用SPSS 22.0對數據進行錄入、整理和分析。包括t檢驗、相關分析、回歸分析。
從表1可見,抑郁癥狀組的日常煩惱和消極應對方式得分高于無抑郁癥狀組,積極應對方式得分低于無抑郁癥狀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

表1 不同抑郁癥狀學生的日常煩惱、應對方式比較(x±s,分)
從表2可見,日常煩惱與消極應對方式呈正相關(r=0.2,p<0.01),日常煩惱、消極應對方式與抑郁癥狀呈正相關(r=0.33,p<0.01;r=0.31,p<0.01),積極應對方式與抑郁癥狀呈負相關(r=-0.35,p<0.01)。
根據溫忠麟等推薦的中介效應檢驗程序[21],日常煩惱能夠顯著預測消極應對方式和抑郁癥狀,符合中介效應檢驗條件,可進一步對消極應對方式進行中介效應檢驗。由表3和圖1可見,日常煩惱對抑郁癥狀有預測作用,引入消極應對方式后,日常煩惱對抑郁癥狀的預測作用有所下降,也就是說消極應對方式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值為0.052,中介效應占總效應15.86%,解釋因變量6.1%的方差變異。同時,日常煩惱對抑郁癥狀仍存在直接效應,直接效應值為0.275,占總效應的84.1%,因此,日常煩惱對抑郁癥狀的預測作用很強。

圖1 消極應對方式在日常煩惱與抑郁癥狀間的作用

表3 消極應對方式在日常煩惱與抑郁癥狀間的中介效應
本研究表明,中學生群體36.1%存在抑郁癥狀。相比無抑郁癥狀組,有抑郁癥狀組的日常煩惱、消極應對方式與抑郁癥狀呈正相關,日常煩惱能夠顯著預測消極應對方式和抑郁癥狀。日常煩惱、消極應對方式與抑郁癥狀顯著相關。消極應對方式在日常煩惱對抑郁癥狀的影響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有抑郁癥狀組日常煩惱得分顯著高于無抑郁癥狀組。國外研究指出,日常煩惱相比于重大生活事件,與焦慮、抑郁有顯著相關[11]。中學生更容易體驗到日常生活中瑣碎小事的煩惱,如“遭遇堵車”“忘記帶某個物品”等。在消極應對方式條件下,有抑郁癥狀組得分顯著高于無抑郁癥狀組,與國內外研究結果一致[12,14]。
目前,國外研究表明日常煩惱與抑郁有顯著關聯[11],本研究證實了此結果,填補了國內的研究空白。國內外研究認為日常煩惱與應對方式存在相關,與消極應對方式存在顯著正相關[13-15]。中學生較多采用消極應對方式時,較易引起抑郁癥狀。
本研究提示:針對中學生的抑郁癥狀,需要關注日常煩惱的影響,生活小事或許會在更大程度上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同時,要引導學生習得積極應對方式,通過溝通傾訴、文體活動、尋求他人等積極應對方式,處理日常煩惱,預防抑郁癥狀,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亦有一些不足之處:首先,采用自評問卷進行調研,評價指標不夠客觀;其次,采用方便抽樣方式,僅選取云南省和貴州省的部分中學生,樣本代表性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