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物之瑕疵擔保責任的嬗變

2023-12-14 00:00:00金榮婧
法治研究 2023年2期

關鍵詞:買方自慎 物的瑕疵擔保 違約責任體系

一、問題的提出

買賣為維系社會經濟結構的核心制度。①在立法上,世界各國或各地區民法典只要規定典型合同,必規定買賣合同,且普遍將買賣合同置于“典型合同之首”。②其中,物的品質是買賣雙方最為關注的要素。職此之故,設定物的瑕疵擔保責任成為保障買賣活動的核心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施行后,物的瑕疵擔保責任已被統合到違約責任,采取義務違反的模式使出賣人承擔責任。但在學理中一直存在物的瑕疵擔保責任與違約責任關系的若干爭議;實務裁判中一些法律文書雖以違約責任論證瑕疵問題,但使用瑕疵擔保責任論述的仍不在少數。此外,一直以來對于物的瑕疵擔保術語的慣用,導致對于該規則相關概念理解的混淆及其與擔保的關系把握不清等問題。而出現以上問題,重要的原因在于對物的瑕疵擔保規則的形成、移植和繼受理解的偏差,對規則本身的價值及其演變認識不足。我國《民法典》編纂吸收了大陸法與普通法的經驗,在買賣部分借鑒了《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而后者也吸收了兩大法系的規則。③兩大法系在“物的瑕疵”層面有各自的規則內容。準確地說物的瑕疵擔保制度起源于羅馬法,當時的買賣中賣方并無對物的品質進行保障的義務,強調買方自己挑選,自行判斷,自擔責任。在這種“買方自慎”④的模式之下,發展出了市政官救濟,逐漸確立了出賣人對物的瑕疵擔保要求。此種物的瑕疵擔保不同于契約義務,而是獨立于契約之外的規則,故又稱為雙軌制或二元制。⑤隨著社會交易發展,原有制度在實踐運用中的弊端暴露。物的瑕疵擔保規則發生變革和修正,尤其以德國債法改革為典型,以義務違反為連接將其統合到一般給付障礙法,不同于以前的擔保功能。那么兩大法系在這一層面是否已經別無二致?物的瑕疵擔保責任是否已無價值?這些都關系到我國法上對該規則的理解和適用。

本文的研究就以物的瑕疵責任在買方和賣方之間的演變為線索,從法史研究、比較分析、法釋義等角度綜合論證。一方面梳理物之瑕疵責任的起源、發展與變化,明晰該種轉變的歷史因素,便于把握瑕疵責任由“擔保”到“違約”模式之轉變。另一方面,剖析現代買賣中物的瑕疵責任規則的特點和價值,為我國法上物的瑕疵責任規則的理解和適用提供思路。此處需說明兩點,一是“賣方盡責”中賣方義務不限于物的瑕疵擔保,只是考慮到交付無瑕疵之物為買賣合同的主義務,故本文以“買方自慎”到“賣方盡責”的轉變,作為分析物之瑕疵擔保責任的切入點。二是“瑕疵擔保責任”一詞,最早因“法定責任說”側重無過失擔保責任而使用。就現代來講,它和擔保并非同一意義,物的瑕疵擔保責任本質為瑕疵履行的責任或者說瑕疵履行后果。⑥即在現代買賣中,如出賣人交付的物有瑕疵,采取承擔違約責任的模式,而非以獨立于合同之外的擔保來追究擔保責任。

二、“買方自慎”法則的起源問題

(一)“買方自慎”法則的緣起

1.“買方自慎”的內涵

從詞源釋義來看,“買方自慎”源自拉丁文“Caveat Emptor”一詞,《布萊克法律大辭典》將其解釋為合同中的風險自負原則,即供應商沒有義務告知其商品存在潛在缺陷,也不對缺陷負責,除非他通過行為或暗示表示這些缺陷不存在;⑦《英美基礎法律詞典》中“買方自慎”指買方自行負責商品檢驗,在購買前自行判斷其質量的原則;⑧《牛津法律大辭典》中“買方自慎”又稱購者自慎,作為貨物買賣法中的一項基本原則,買受人自擔瑕疵風險,自己判斷商品的質量和適用性。⑨這些釋義中“風險”“自行負責”“質量”為核心詞,共同構成“買方自慎”。故而,可將“買方自慎”的內涵歸納為:交易過程中買方需保持清醒,在無擔保時自行判斷交易標的物是否存在瑕疵。從買方視角,其自行留心買賣標的物是否有瑕疵,交易時對所購之物進行檢驗與審慎評估,特別是賣方不作擔保的財產。除賣方積極隱瞞缺陷或虛假陳述(欺詐)或作出特別保證外,⑩商品有瑕疵時買方無法從賣方獲得賠償。德國法諺云:“睜開眼睛,買賣就是買賣”“眼睛不開,錢包開”“糊涂買物,聰明付錢”等,旨趣相同。?從賣方視角,其無披露商品質量信息和提醒買方注意貨物質量的義務,不對出賣標的物瑕疵負責,若其未欺詐或作出保證,則已對買方履行了全部義務。換言之,賣方不知物有瑕疵,即使事后證明確有瑕疵,也不因此承擔責任。

2.“買方自慎”的羅馬法起源

有學者論述,“買者自慎”的最早記載是在16 世紀一項關于馬的交易案例中:如果買家所購得的馬并無保證,他應該留心交易中所獲得的好處,可能該馬有其他風險,此時他的眼睛和認知應該成為他的判斷。?也有學者考證,“買者自負”起源于早期羅馬法的不動產交易。?羅馬農業社會,未開墾的土地是最主要的不動產交易標的。這些土地多為熟人間面對面的交易,不涉及復雜交易結構和程序,買者依自己的認知,就能與賣方公平交易,無需賣者提供相應擔保及土地相關信息。此種情況,買者自擔土地交易風險,賣方不負有披露某些不利信息的義務。?作為一項古老買賣規則,“買者自慎”的起源難于精確?,但以上考證至少證明買方要自行關照物的品質,在錢貨即時清結的交易中,出賣人不負瑕疵擔保責任,這一度成為古羅馬商品買賣的基本原則。依照羅馬法,買受人針對有隱蔽瑕疵的物品,僅出賣人犯有欺詐或作出特別保證的場合,得請求損害賠償,這種救濟體系成為歐洲大陸絕大多數法律體系的特征,長達數世紀之久。?隨著查士丁尼《學說匯纂》的傳播,后期羅馬法交易的部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早期的英國法。

3. 英美法系下的“買方自慎”

“買方自慎”原則是由英國皇家法院創設。?在英國早期,買方基本上無法援引私法規定,就其所買商品缺陷起訴賣方。?除涉及欺詐及違反明示保證案件之外,普通法院拒絕承認契約明示條款以外的內容,現貨買賣時買受人不得就標的物瑕疵求償。例如,具有奇特歷史的Chandelor v. Lopus 案,原告稱購買到的石頭不是“牛胃石”提起訴訟,而法庭宣布被告只是確認,并不是擔保該石頭為“牛胃石”。?早期美國法繼受英國法“買方自慎”和合同相對性原則。在美國法庭中,出于對個人主義和自由企業制度的尊崇,同樣強調自行照顧自身利益,自行承擔行為后果,“買方自慎”通過法院判例被認同。如,1804 年的Seixas v.Woods 案,紐約州高等法院史密斯·湯普森和詹姆斯·肯特認定,除非賣方存在明示擔保或已知貨物具有潛在缺陷時故意不實陳述,否則買方不能從賣方那里獲得賠償,?其他司法審判也很快遵循該規則。其后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審理的Laidlaw v.Organ 案標志著“買方謹慎”被確立為交易主要原則。(21)在一系列因素影響下,19世紀末“買方謹慎”在普通法中扎根,逐漸成為一項主導性交易原則,且在政治理論與行為準則中被社會廣泛接受。

(二)“ 買方自慎”法則的形成背景

1. 絕對自由的濫觴

“買方自慎”產生于經濟自由主義時期,買賣雙方自行決定是否訂立合同以及考慮何種條款對其有利。這一時期是近代民法意思自治的鼎盛時期,契約自由已被提出作為典范進入古典經濟學理論。(22)人們信奉契約自由,對買賣物的質量,法律并不強加要求,而是由當事人雙方約定一定標準。而隨著對家族的依附逐漸消滅,商人開始掌握市場主導權,在交易中更多地關照自身利益,形成對己有利的“買方自慎”交易原則。如果商品有瑕疵,賣方只在商品未達到當事人所明確約定的標準時才承擔責任,這也對國家立法與司法活動產生影響。例如:蓋尤斯《日常事務法律實踐》第2 編記載,已裝瓶的葡萄酒,在買方尚未取走之前,由于非人為原因變質,這種情況下如賣方向買方保證酒具有良好的品質他將因此承擔責任。反之,買方自行承擔未品嘗葡萄酒或未嘗出葡萄酒變質所造成的損失。(23)“買方自慎”原則下,即使交付的標的物存在瑕疵也視為債務已履行,買主無法獲得救濟,除非出賣人存在欺詐或作出特殊保證。(24)這降低了賣家風險和責任,極大地促進了賣方積極進入市場交易。在近代自由主義浪潮下,交易中買方自行負擔所有交易風險和責任的立場得以鞏固。

2. 自己責任條件的盛行

一是理性經濟人對自己行為后果的承擔。“買方自慎”與傳統民法中的自己責任具有相通性:購買者要從購買行為中獲得收益,當然要自己承擔決策風險,理性參與交易。這一時期,社會奉行的交易準則就是合同自由與“買方自慎”,只要法律不禁止,任何一方都有權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買方自慎”促使每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符合了近代民法自己責任原則,減少了交易中無休止的糾紛,保障了交易的穩定。這種價值觀念被普遍接受。二是交易主體皆為平等的經濟人。作為買賣中的風險分配原則,“買方自慎”交易邏輯建立在雙方掌握著基本相同的交易信息假設之上。購買者與銷售者對商品的知識、經驗和鑒定能力相差無幾,雙方就買賣商品討價還價,購買者也有機會檢查商品。買方不認真辨別,就需自行承擔標的物存在瑕疵的風險。三是“買方自慎”建立在簡單交易之上且多為現貨交易,買方憑借肉眼即可辨別瑕疵。從契約簽訂到履行過程即時簡單,尤其現貨即時交易,一方并不需要更多地了解對方的信用、經濟狀況,(25)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故當時的契約法無需深入交易內部干預,只需留給買方足夠的決定和辨識空間,就能保證交易完成。

3. 形式正義的審判傾向

法院傾向于承認“買方自慎”是買賣活動的一項基本原則,并將其作為裁判依照。法官不愿干涉某項具體交易是否真正公平,因為法官往往認為,買者完全有能力去發現交易標的的真實情況或要求賣方明確保證,否則就是自己的疏忽。(26)法官的審判,只應以雙方自由意思表達下的契約內容作為裁判依據,不考慮雙方風險分擔是否失衡。這也是近代民法形式正義理念的體現,影響著法官處理糾紛的價值傾向,法院多次徑直援引“買方自慎”駁回買方訴訟請求。例如,Smith v. Hugheso 案中,首席大法官庫克認為,“如果買方選擇運用自己的判斷,則他就有完全的機會檢驗貨物并形成自己的判斷,此時應適用買者自慎規則”。(27)買方需付諸合理努力調查與合同相關的情況,對通過一般勤勉本應發現的事實,買方因粗心導致購買的商品有瑕疵,應自負責任。這也就將查明標的物的責任完全歸于買方,(28)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交易效率和穩定,減少了悔約等訴訟。

三、“買方自慎”到“賣方有責”變遷中物的瑕疵擔保

(一)有限的賣方責任及其繼受

隨后人們開始注意到,市場交易供需關系失衡時,適用“買方自慎”會導致無交易經驗的買方遭受損失。羅馬共和國末期,即羅馬前古典法時期,市民法在有限范圍內承認了針對物之瑕疵責任。依據羅馬市民法,在出賣人欺詐或就買賣標的品質作出特別保證時,賦予買受人行使買主訴權(或買物之訴)進行救濟。但該規則無法在非羅馬市民參與交易的場合適用。為有效解決以上問題,公元前二世紀初期,發展出市政官告示的救濟方式,強制要求出賣人基于要式口約作出擔保。(29)這主要體現在公共市場出賣奴隸和牲畜的情形,出賣人應將隱匿瑕疵告知買受人。這一特別規則,涵蓋了物的隱蔽瑕疵,即便當事人間沒有另訂特約,其實際效果是出賣人對隱蔽瑕疵負有一種“法定”責任。(30)這是基于公平原則對當時“買者當心”規則的平衡。(31)同時也成為近代民法大陸法系瑕疵擔保責任制度的原型。但羅馬法關于隱蔽瑕疵的規則并不完整,其被限定于市場上奴隸和牲畜的交易,且僅在惡意場合才能適用。(32)隨著基于傳統要式口約的約定擔保逐漸喪失實用性,在市民法改革中市政官訴權被吸收,單方保證的出賣人責任被正式確立。

在19世紀末,日耳曼古法中也存在某些特殊物的瑕疵擔保制度,即使交易雙方不存在關于品質的特別約定,仍然要求賣方交付具備中等品質的物。加入漢莎同盟的各個城市中,諸如市政廳等公共機構制定了針對所有買賣物品之屬性的檢查制度。(33)同業公會在各行業內部制定了關于材料及勞務方法等細則來避免制造和銷售瑕疵物品。這些事實形成了日耳曼法瑕疵擔保責任的社會背景。隨著德國對羅馬法繼受的進一步加深,對出賣人寬松、對買受人嚴格的日耳曼瑕疵擔保法也隨之發生變化。優士丁尼將買受人訴權和市政官訴權融合,經德國繼受羅馬法后成為普通法的內容,并且被近代諸法典所吸收。

(二)“賣方盡責”之下瑕疵擔保規則的設立

隨著市場經濟活動頻繁,“買方謹慎”在適用中受到質疑。為保護買受人的利益,立法越來越多地規定了適用這一原則的例外情況,以便為消費者對抗銷售者出賣瑕疵商品提供保護。(34)

1. 大陸法系

19世紀,潘德克吞法學針對契約責任統一化建構的過程中,賣方瑕疵擔保被視為原始的履行侵害的特殊制度,瑕疵擔保責任逐步法典化。《德國普通商法典》(1861 年)規定,在各地交易中,買受人在受領物品后須及時以通常方法實施檢查,將自身認識或應當認識到的瑕疵迅速告知出賣人(第347 條)。1900年《德國民法典》(以下統稱舊法)傾向于接受羅馬法原則,最終將瑕疵擔保制度規定在買賣法中,并將權利的瑕疵與物的瑕疵相互分離,以“法定責任說”的方式溫存了此種歷史的特殊性。(35)舊法第459條以下,將瑕疵擔保請求權獨立于一般的違約法,(36)規定瑕疵擔保責任被優先適用的特別規則。舊法雖然排除以修復為內容的履行請求權,卻將減價或合同解除作為了標的物瑕疵的救濟。(37)2002 年在《歐盟消費者指令》轉化為國內法背景下,(38)德國債法進行了現代化改革。在2002 年《德國民法典》(以下統稱新法)第433 條,賣方對于物的瑕疵承擔義務作為合同主要義務的基本原則不變。(39)實務裁判中,賣方應交付無瑕疵之物的要求彰顯,對無瑕疵的理解也逐漸細化。例如,聯邦最高法院判例中提到,“一塊土地連同其上的住房”一起出賣,那么該住房必須要適合于居住。為此,給排水管路必須能夠正常工作,而且建筑物的設置必須是具有建筑許可的,以保證該建筑物不會在不久之后又被要求拆除。(40)德國新法第434條還列舉物的瑕疵類型,更便于法官認定和裁判。如在一輛二手車交付后,買受人發現該車之前遭受過事故損害。即使該損害已通過正規方式去除,其商業價值也要比同種類“無事故的”車更低,因許多顧客會擔心“事故車”可能還會有隱藏的損害。聯邦普通法院依此認定,事故車缺少第434 條第1 款第2 句第2 項所規定的特性而為瑕疵。(41)德國新法第439 條接續規定瑕疵出現的后續履行方式,包括除去瑕疵和給付瑕疵之物,以及第440條、第441 條中解除和減價等出賣人瑕疵責任。在買賣相關的立法和實務中,賣方物的瑕疵責任被確定并被廣泛適用。除此之外,法典化的其他國家也不乏對于出賣人物之瑕疵責任的規定,如《瑞士債法典》第197 條規定,對許諾標的物之質量,無論是事實上或法律上導致其價值或約定用途喪失的瑕疵,或減損的瑕疵,出賣人應當向買受人承擔擔保責任;即使出賣人不知道這些瑕疵,其仍然應當對此承擔責任。(42)《日本民法典》第566 條規定,買賣標的物不符合約定,縱使出賣人無可歸責事由,買受人仍得請求損害賠償。(43)而我國臺灣地區,繼受了羅馬法物的瑕疵擔保責任制度,其“民法”第354 條第1 款規定物之出賣人對于買受人,應擔保其物無滅失或減少其價值之瑕疵;第2 款規定出賣人對物的質量保證。(44)在臺灣地區的司法裁判中,還進一步擴展到對合同成立時尚未存在瑕疵負責。總之,在徹底轉向“賣方有責”后,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以立法形式確定了關于賣方物的瑕疵擔保規則,并指導著實務活動。這也是工業時代商品生產后,保障交易公平之產物。這一歷史過程中,出賣人物的瑕疵擔保責任也逐步從最初獨立于合同之外的責任形式,經債務履行體系改革后統一到債務不履行之中,成為買賣交易的主導原則。

2. 英美法系

英美法系國家首先采用了“完美交付規則”,出賣人交付的物有缺陷,不論哪一方面不符合合同的約定,買方均可拒收。立法、司法實踐也順應歷史潮流,目光從“買方自慎”轉向“賣方盡責”,主要通過違約規則來建構賣方責任。英國的普通法在多個方面對“買方謹慎”的嚴格性進行修改,尤其《1893 年貨物買賣法》第13-15 條關于貨物質量和適用性的默示條款,將謹慎義務轉移到賣方,跨出摒棄“買方謹慎”重要一步。(45)1973 年《貨物供應(默示條款)法》新增限制出賣人通過免責條款排除其責任的規定。到1979年《貨物買賣法》規定了一套關于貨物品質的默示條款,其中第13 條規定憑描述買賣貨物,第14 條明確適合銷售的目的,第15 條為憑樣品買賣的規定,(46)《1994 年貨物買賣和供應法》第14 條第(2A)款和(2B)款中將貨物應具有“可銷售的質量”改為了“令人滿意的質量”,(47)質量和適用性的法定默示條款逐漸擴展,意在加重賣方責任。例如,瓦利訴惠普一案中原告向被告出售收割機,在出售時聲稱“只用它收割了50 英畝的莊稼”。但在移交機器時發現實際上機器非常舊,于是被告將該收割機退給原告。原告提起訴訟要求被告償付價款。法院判決,商品與所描述的情況不符,被告有權拒買該臺機器。(48)此外,在實務中,對于交付標的物是否存有瑕疵的認定以及免除自己責任方面也更強調賣方自己事前的說明,否則賣方交付物不符合約定也為瑕疵,需承擔違約責任。如在阿柯斯有限公司訴E·A·羅納森父子案中,法官認為:唯一要解決的問題是,貨物是否與說明相符……賣方主張,無論是哪類商事合同,在決定貨物與合同是否實質相符時必然存在一個界限,應由法庭認定事實后決定不合規定的貨物是否超過了合理的限度。對此法官不能接受,如果合同清楚地規定了貨物的重量、尺寸等條件,這些條件就必須得到遵守。如果賣方想為自己留有余地,他必須在合同中明確規定出來。(49)最終上議院判決,賣方違反了《1979 年貨物買賣法》第13(1)條規定的貨物與說明相符的默示條件,買方有權拒收這批貨物。類似的還有以“適銷性”違反作出判決,杰克遜訴羅泰克汽車及自行車公司案中,賣方交付的汽車喇叭凹了進去,上訴法院認為商品不具有商銷品質,買方可以拒收。(50)不僅如此,司法裁判中賣方對于物的瑕疵責任也從物本身擴張到由物所引發的損害。換言之,由出賣標的物所引起的損害出賣人也需承擔責任。例如,在阿星頓豬舍有限公司訴克里斯多佛赫爾有限公司、克里斯多佛赫爾有限公司訴諾斯德麥爾案(51)中,雙方簽訂動物飼料供應合同,但因為飼料中一種原料存有問題,致使上千支水貂死亡。上訴法院判決,認為賣方違反《1893 年貨物買賣法》第14(1)條,應對買方承擔責任,需對對方的損害進行賠償。(52)

19世紀末,美國也開始轉向“賣方有責”。美國《合同法重述》(第二版)第205 條規定:“誠信與公平交易之義務對于任何合同,任何一方當事人在其履行和執行中均負有誠信與公平交易之義務。”它強調忠實于雙方所達成的共同目的并與另一方的合理期待相一致,排除了被認為具有“惡意”的各種行為。(53)美國《統一商法典》第2-314 條、第2-315 條規定了默示擔保與商銷性,賣方對該種貨物之商銷性的擔保即為買賣合同中的默示擔保。(54)《統一商法典》默示擔保條款的全部目的在于,當賣方把質量低劣的產品轉交給無懷疑心的買方時,讓賣方為此而承擔責任。這在1967年弗拉塞斯訴蒙格馬利市沃德公司案(55)的判決中有所體現。該案法官判詞中就提及:《統一商法典》所要求的不是這種瑕疵應當或本來可以由賣方進行補救的證據,而只是要求交付的貨物不具有商銷品質或不適用于其特定的用途。(56)出賣人違反擔保義務包括默示義務,一旦交付有瑕疵的物品即構成違約,這種違約行為為“債務的不履行”(57)。總體而言,這些規定都反映出英美法系“賣方盡責”的傾向,要求賣方交易中保持警醒,保證其所售之物沒有明顯的或潛在的缺陷,具體如貨物商銷性最低標準、依描述交付貨物、符合買方對產品質量的正當期望等規定。賣方對于物有瑕疵或者說質量問題的責任進一步被確定下來,并以違約責任模式在英美法國家規范著賣方行為,指導貨物的買賣活動。

(三)歷史演進中轉向“賣方有責”的緣由

一是買賣要素的變化。“買方自慎”適用基礎逐漸喪失。(1)買賣標的物的復雜化。“買方自慎”適用于生產力有待發展、商品還不豐富的時期。在羅馬時期,經濟并不發達,商品的交易主要集中在農產品、牲畜等方面,交易的物和形式簡單,商品的質量大多一看便可知曉。到近代,商品的生產和制作工藝仍相對單一,買賣雙方面對面進行交易,買方在購買貨物之前有合理的機會檢驗貨物,了解產品材料性能,做出合理辨別。但工業革命尤其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商品機械化生產,專業化和復雜化程度高。大多數交易中,購買人無法確定商品的質量。(58)(2)交易雙方地位不平等。買賣雙方經濟地位、磋商能力出現明顯不平等,企業具有獨立的優勢地位。(59)買方不是專業人士,稍有不慎或缺乏技巧和經驗,很容易選中假貨,對產品質量的判斷就更加依賴于商品生產者和銷售者的誠信以及知識技能,交易風險增加。19 世紀后期,這一規則隨著更大比例的訴訟案件與制造業者發展而開始失效。(60)(3)物權和債權的區分。合同簽訂時間與標的物移轉交付時間分離,中間商增加,生產與銷售分離,標的物往往不在買方看管之下,很難判斷瑕疵何時產生。加之后現代消費者保護觀念的興起,絕對的“買方自慎”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二是現代民法理念從形式正義轉向實質正義。(61) 20 世紀以來,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弊端不斷暴露,形式上的“契約自由”不能帶來交易的實質平等。“買者自慎”意味著買方在交易中承受較大的風險,雖激勵生產但也導致欺詐增多。不加區分地完全適用“買方自慎”原則,可能引起合同中的不公平問題。這種背景下新自然法學派逐漸為人們所接受,絕對自由的近代法觀念受到限制,(62)近代合同法上形式主義的價值追求逐漸轉變,開始關注公平與正義。人們意識到,現代商品買賣應建立在公平基礎上,賣方擁有“優勢知識或信息”,只有其承擔披露和品質擔保義務才能保證合同順暢訂立和執行,特別在買方無法獲得準確信息時。否則,賣方具有更多可追責性。民法更多關注實質意義上的公平正義,實務中“買方自慎”無條件適用的現狀得以緩和。如Perry v. Sharon Dev. Co. 案中,法院認為購買者并無能力去檢查和發現系爭房子的質量,同時賣方在合同中也存在隱性保證,未以買者自負作為裁判依據。(63) 19 世紀以前,托馬斯阿奎那就提出交換同等價值物品是交換正義的踐行,交換正義的行為需要對等,出售物品存在瑕疵,或存在沒有告知的缺陷都違反了對等原則。(64)這也啟蒙著人們對私人社會實質正義的關注。訴訟中“賣方盡責”受到法官重視,法院漸漸放松了原告事先調查的義務,使原告更容易主張權利,緩和了某些情況下適用傳統規則帶來的不公。

三是利益平衡的需要。生產者外部化其全部預防成本給消費者,(65)造成交易雙方利益失衡。20世紀以來,大規模企業在經濟活動中占主導地位,商品交易經濟基礎及社會生產環境也發生了根本變化。交易信息的不對稱,導致買方交易風險增加。而法院卻繼續堅持“買方自慎”,對生產者和處于銷售代理過程中的其他人的過錯行為不予糾正,這對買方的信心打擊很大。由于缺乏保護,消費者需自己承擔經濟損失,消費意愿下降。這也極大地影響著經濟發展。隨著追求交易效率與公平商業道德的需求逐漸強烈,人們越來越提倡賣方應對物的瑕疵擔保。一系列致力于改變以往過分強調自由競爭交易政策及對各方利益重新調整的“賣方盡責”規則產生。這種利益平衡的思維不斷滲透進實證法,影響法律的制訂和實施。此外,買賣中的瑕疵、侵權案件增加,司法裁判中,法官不得不考慮雙方利益的平衡,“買者自慎”適用的條件逐漸喪失。“買者謹慎”到“賣方盡責”的發展過程表明,一個時代規則的設立體現著該社會群體內所有成員在交往過程中對“應然”的社會秩序的思考,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受一定時期特定歷史條件的影響。而其一旦形成會影響法律的制訂和實施,大陸法系以法典的形式,將出賣人對物的瑕疵擔保進行明確規定,回應社會發展要求,英美法系的做法亦然。

四、中國法上物之瑕疵擔保責任的方向

(一)瑕疵擔保責任的兩種范式

第一種是雙軌制。(66)雙軌制以“瑕疵擔保責任屬于法定擔保責任”的理論為基礎,核心是瑕疵擔保責任獨立于違約責任。羅馬法中市政官訴權在市民法改革中被吸收,確定了賣方對瑕疵的法定擔保責任。出賣人就標的物于交付時的現狀予以交付,即便物有瑕疵,也屬于債務的履行。(67)而出賣人就物的瑕疵負擔保責任,在于價金與標的物間存在主觀的均衡關系,標的物有瑕疵,即不符合買受人依買賣合同就標的物的正當期待,故依合同正義理念買受人得請求減少價金或者解除合同。(68)瑕疵擔保責任與違約責任在規制原理、時效期間及起算點、合同解除的規則及損害賠償方法等方面不同,形成了區分于一般違約的規則和救濟體系。這也影響著大陸法系的立法和司法活動。如德國舊法第459 條,以及我國臺灣地區“最高法院”1988 年民事庭會議決議謂:“出賣人就其交付之買賣標的物有應負瑕疵擔保責任,而其瑕疵系于契約成立后始發生,且因可歸責于出賣人之事由所致者,則出賣人除負物之瑕疵擔保責任外,同時構成不完全給付之債務不履行責任”(69)。但絕大多數追隨羅馬模式的法律體系,經歷了相當多的問題,如特定物和種類物買賣規則的適用,債務不履行一般規則的適用與瑕疵物給付之間的界線等。(70)

第二種是單軌制。單軌制以違約(債務不履行或稱給付障礙)的一般規則應對交易中的瑕疵履行問題,核心是將瑕疵擔保責任統合于違約責任。瑕疵履行一般說來只是違約的一種情形,適用由違約規則所確立的通常救濟方式。(71)在英美法理論上,將交付有瑕疵之物視作“合約性違反”的一種具體形態,適用違約責任一般規則加以解決,(72)立法中有了如質量和適銷性條款等規定,賣方需交付合格標的物,否則承擔違約責任。這一路徑避免了以羅馬法為基礎的“雙軌”體系遇到的問題,如瑕疵給付規則與一般債務不履行的關系。德國、荷蘭等國家在修改債法時,對于物的瑕疵責任問題開始采取統合模式進行規范。而在我國也有關于物的瑕疵擔保責任存廢、定性的討論。持存在觀點的學者認為,瑕疵擔保責任不同于一般違約責任的特殊構成要件和內容。(73)持否定觀點的學者認為,瑕疵擔保責任統一于違約責任之中,無獨立存在之必要。(74)筆者將在下文展開具體討論。

(二)我國違約責任體系的理解

我國瑕疵擔保責任制度的發展中,關于其存廢及性質等一直爭論不休。筆者認為對于物之瑕疵擔保責任,研究的關鍵在于對我國違約責任體系的理解。

從歷史來看,我國古代并無系統的瑕疵民事責任制度,買賣合同方面的法律發展主要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民法有關的概念和體系主要來自于德國法,又吸收和借鑒了英美法、國際公約上一些靈活的制度,合同部分的不同規定就具有德國和英美法的一些特征。具體而言,我國1999 年《合同法》“買賣合同”這一章,大量借鑒了1980 年《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規定,參考了美國《統一商法典》和1994 年國際統一私法協會《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等。我國1999 年《合同法》第111 條規定質量不符合約定的違約責任、第153 條規定買賣合同中物的瑕疵擔保責任,202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在合同通則編第八章違約責任第577 條及第582 條規定了瑕疵履行的違約責任,分編買賣合同中第615 條- 第617 條規定了物的擔保瑕疵責任。這一體例布局下,學界對瑕疵擔保責任的性質、單軌制和雙軌制的爭議依然存在,這就涉及對我國《民法典》合同編中違約責任體系內容和制度的把握問題。

從請求權基礎來看,我國《民法典》合同編第577 條規定違約責任請求權基礎,并以該條為中心建構違約責任,更精準的表述是以履行合同義務的情況為核心構建責任體系。在基礎概念方面,該條規定了統一的違約概念,不履行合同義務和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要求就是違約。不履行合同義務是指義務根本未得到履行,包括給付不能、給付遲延以及給付拒絕。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是指不完全履行,即債務人雖然進行了履行,但其履行不符合法律的規定或合同的約定,(75)包括瑕疵履行、加害給付等類型。因其位于合同通則,故適用于合同各分編。買賣中交付標的物存在瑕疵屬瑕疵履行,攝于違約責任中。

從違約責任體系構造來看,我國《民法典》合同編違約責任體系本質上包含三個部分的內容。具體而言,第577 條的兩種對合同義務的違反產生違約責任請求權,對應違約責任體系下三方面的內容:一是繼續履行,又稱強制履行。不履行合同義務的由第580 條第1 款強制實際履行來對應規范,采取繼續履行方式承擔違約責任。二是不完全履行責任,采取補救措施。其中包含了瑕疵履行責任。瑕疵履行對應于第582條的責任形態,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金或者減少報酬。物的瑕疵擔保責任就是履行不符合約定下的責任形態之一,亦可適用這些責任形式。三是損害賠償責任。有其他損害的通過第583 條請求損害賠償救濟,第584 條是法定違約責任損害賠償金、違約責任的計算方法。在這三種違約責任形態下,第一種責任對應不履行合同義務,第二種對應履行義務不符合要求,彼此并不存在重合或沖突,而在第一和第二種情況下,如有損害可另在第583 條下主張實際賠償,后者是與繼續履行和不完全履行并列的責任形式。這三者各自規范的對象不同,互不重合,共同構成一個違約責任體系,且在這一體系內呈現三足鼎立、獨立并行的形態。

(三)物之瑕疵擔保責任的中國進路

1. 應定位為違約責任

在我國《民法典》立法中,瑕疵擔保責任并不單獨成立一個體系,而是統歸于違約責任之下。(76)瑕疵責任規則具有廣泛而重要的適用性,但在雙軌制下,其不容易與違反履行義務的規則協調起來,而且在這兩套規則的相交之處,存在著一些爭議問題。一方面它屬于不完全履行的違約責任,另一方面還會發生瑕疵擔保責任,甚至可能發生產品質量法上的責任,因此它們之間的關系就不易理順。但將物的瑕疵擔保責任定位為違約責任更為妥當。

具體到買賣合同中,出賣人主給付義務的內容之一是使買受人取得無瑕疵的物,法律以其違反合同義務為核心來構建物的瑕疵擔保責任。《民法典》第615-617 條的規定,形成了整套承擔物的瑕疵擔保責任的構成要件。責任承擔方面,現行《民法典》將違約責任與買賣物瑕疵責任進行一體化處理,(77)第617 條規定“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不符合質量要求的,買受人可以依據本法第582 條至第584 條的規定請求承擔違約責任”,明確了物之瑕疵履行采取違約責任救濟。

從比較法來看,1980 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CISG)第50 條也以違約概念統合傳統民法中的瑕疵擔保,承認出賣人交付瑕疵物為違約并通過違約責任救濟。這樣避免了將減價權、代物清償等放置于違約責任之中出現的不合邏輯的內部矛盾困擾。(78)《國際商事合同通則》和《歐洲合同法原則》也都將違約責任作為債務不履行的救濟措施之一。(79)而德國債務法現代化將瑕疵擔保規則整合到一般給付障礙法之中的重要改革,(80)正是發現了法定獨立責任存在問題。《德國民法典》新法第433 條規定出賣人必須保證交付的買賣物不存在物的瑕疵和權利瑕疵,(81)展現了德國立法者對于出賣人應負有交付無瑕疵物之義務的立場。(82)在其債法中設定出賣人交付無瑕疵買賣物的義務,作為一般違約的核心概念,(83)也使得瑕疵擔保責任和一般違約責任在立論基礎上得到統一。(84)英美法系中的貨物買賣法及商法典、合同法重述也均將貨物質量不合格承擔違約責任作為違約救濟的具體方式之一。這些國家的立法和司法也為我國提供了參考借鑒,物的瑕疵擔保責任統合到違約責任制度也是當代買賣法的發展趨勢。

2. 特殊的制度價值

法律服務于社會活動。從制度價值來看,物的瑕疵擔保制度的價值并沒有消滅。首先,以實用主義定位,買賣合同特定物自始瑕疵的救濟中,賣方對所售之物有擔保責任,包括明示擔保和默示擔保。其中默示擔保是法定擔保,是法律為保護買方利益而規定賣方應盡的義務,不論當事人在合同中是否有特別約定,出賣人均應履行。(85)其次,物的瑕疵擔保責任保護買受人財產權益,使其獲得與價金對等的財產;保障交易公平與安全,兼顧出賣人與買受人的過錯,合理分配責任,促進爭議及時解決。最后,買賣合同依然是私人社會中涉及面最廣的合同類型。德國學者霍恩指出:“在各種交換性的行為中,買賣是最重要的一種。”(86)實際復雜的買賣活動中,需要平衡雙方利益,物的瑕疵擔保責任制度通過規定檢驗通知的特殊義務作為主張違約責任的前提,督促買方及時檢驗、積極行為,確實能夠有效解決爭議和糾紛,發揮促進物的流轉和利用的功能。

從規范內容來看,在買賣合同分編(第615-617 條)規定了物的瑕疵擔保:第一,在責任構成要件方面,將買方積極驗收并在合理期限內通知賣方作為前置條件。換言之,主張標的物存在瑕疵,需在規定的標的物驗收期間提出,這一點在其他制度中并非必需滿足。第二,交付有瑕疵的物為承擔該責任的原因。物的瑕疵,指標的本身的瑕疵足以減少物的使用價值、交換價值或不符合合同約定效用。(87)其比一般的違約責任適用范圍更為狹窄,核心即為交付的物質量存在問題。故而,以提取公約式的方式規定這一類別,能起到有效規制買賣合同的法律效果。第三,責任形式方面。合同編違約責任(第582-585 條)中對瑕疵擔保責任規定了基本責任形式,為修理、更換、重作,減少價款或者報酬,這也是物的瑕疵擔保責任所具有的較為特殊的形式。在《民法典》《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法釋〔2020〕17 號)(已廢止)等條文中也有質量、瑕疵、不合格、檢驗義務等詞匯表達,強調出賣人瑕疵擔保責任。從法條規定中不難看出,我國《民法典》肯定物的瑕疵擔保規則在現代買賣活動中的價值,只是通過立法使其規制模式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

3. 正確適用的問題

在適用方面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瑕疵擔保責任就是一種特殊的違約責任,瑕疵擔保責任規范為特別法,一般的違約責任規范屬于普通法,瑕疵擔保責任制度優先適用。(88)第二種觀點認為,瑕疵擔保責任與一般違約責任競合,買受人可以根據個案情況擇一而主張。(89)筆者認為,瑕疵擔保責任本質就是一種違約責任,不存在責任競合的問題,適用中主要考察是否符合《民法典》中出賣人對交付標的物的瑕疵承擔責任的構成要件。其適用的基本邏輯為出賣人交付標的物存有瑕疵,違反合同義務,繼而承擔違約責任。在構成要件方面強化對標的物品質的關注和責任,要求及時的檢驗通知。在將瑕疵擔保責任統合到違約責任體系的思路下,明確了物之瑕疵擔保責任直接適用瑕疵給付的請求權基礎,即按照第617 條,“依據本法第582 條至第584 條的規定請求承擔違約責任”。具體來看,第一步是看買賣雙方當事人是否就標的物質量及救濟方式有約定。如約定標的物質量而未依約交付,承擔約定的違約責任。第二步如沒有約定物的質量及違約救濟方式,對于瑕疵按照第510 條、第511 條規定來判定,救濟方面,在修理、重作、更換、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責任形式內“合理選擇”。這里應考慮責任適用的先后順序,修理、重作、更換應是第一階層的權利,在瑕疵輕微、能夠限期補救時,應優先適用。(90)(特定物排除更換責任形態)。第一階層權利不能彌補或者彌補瑕疵代價過高的,則適用第二階層權利,即退貨或者減價等。第三步,還可依據第583條請求損害賠償。雖然采取修理、更換等補救措施后給付達到約定或通常品質要求,但此過程中如買方遭受了一定損失,可再主張損害賠償。

五、結語

任何一項法律規則都受制于所處的時代環境,環境因素決定著它在“實在法”中的表現、法官運用它的尺度,最終影響社會經濟生活。“買方自慎”到“賣方盡責”的變遷中,物的瑕疵擔保責任經歷了確定賣方責任、責任相對獨立再到統合到違約責任的過程。解構物的瑕疵擔保責任的變化,應關注是否有助于解釋社會現象、回應社會需要。在我國違約責任體系之下,物的瑕疵擔保責任已被統合于其中,但對物的瑕疵擔保責任的理解不能追求片面化的自圓其說,而是要切合本土國情和時代需要。同時考察制度歷史和比較法的規定,注重從生活經驗中去詮釋、理解和適用法律,規制標的物瑕疵交付行為,為現代買賣活動提供保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中国精品自拍|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9色亚洲国产精品11p|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国产|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看免费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不卡午夜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电影|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专区| 天天操天天噜|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久久9966精品国产免费| a毛片在线| 国产精品免费p区| 在线无码九区|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91麻豆国产视频|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人| 99视频只有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国产第二十一页|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在线免费看黄的网站|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久久综合五月|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一级| 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无码'专区第一页|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爱爱影院18禁免费|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色老头综合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天堂网国产|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麻豆精品在线|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