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如波
(普寧市德安里文物保護管理所,廣東 普寧 515347)
為了深入貫徹國家的鄉村振興戰略、廣東省推動旅游發展戰略等文件精神,緊緊圍繞著鄉村振興、全域旅游及促進文化旅游消費、居民休閑消費、夜間經濟發展等目標任務,以普寧市德安里資源為主要核心,以古建筑和民俗文化為基礎,將普寧市德安里打造成與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業產業、美麗鄉村建設為一體的古村落,注重古村落的規范管理、開發保護、公共服務、內涵提升以及氛圍營造等,從而推動普寧市德安里各個產業的融合發展①。普寧市德安里的開發保護與利用順應地方旅游發展的主要趨勢,積極響應并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緊跟當地旅游發展的目標與步伐,豐富普寧市德安里的旅游產品與路線,對普寧市德安里進行整體的保護與開發。通過構建有凝聚力的民俗鄉風、呈現淳樸的古建筑風光,不僅可以推動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協同發展,而且是落實地方產業政策的關鍵途徑。
在保護與利用普寧市德安里的過程中,通過廣泛招商引資、吸引民間資本,能夠對歷史遺存的人文旅游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并從各個歷史方位去尋找旅游資源的內在價值與發展態勢,從而做到尊重實際、尊重歷史,最大限度還原旅游資源的本身特質,從而有效維護傳統旅游資源的文化特色。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不但可以使普寧市德安里的旅游資源得到充分開發,還可以使原有的旅游產業結構得以進一步的調整與優化,延長鄉村旅游產業鏈,帶動普寧市德安里餐飲、運輸、商業、住宿以及其他服務領域的快速發展,促進勞動力逐步朝著鄉村地區轉移,為更多的農民帶來致富的機會,實現農民經濟收入的最大化。與此同時,通過對普寧市德安里進行保護與利用,還可以促進城鄉人員、科技信息的交流,強化城市地區群眾對鄉村的了解與認識,強化城市地區與農村地區的支持,從而實現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
通過采取強化宣傳、招商引資等方式,在對普寧市德安里進行開發保護與利用時,同時可以塑造地方特有的文化品牌。例如,根據普寧市德安里的文化特色設計出能激發旅客參觀欣賞的文化特色以及旅游動機;充分利用社交平臺、新媒體網絡平臺以及傳統的報紙、電視廣播等媒介,以消費低廉、交通便利、民俗文化、歷史文化、古樸村落、綠色健康、農家美食等賣點對外進行網絡營銷②;通過采取招商引資的方式,與第三方公司進行合作,進一步對古建筑的旅游資源和生態民俗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從而打造具有德安里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線,以此來吸引更多的外地旅客進行參觀,并在此基礎上帶動住宿餐飲行業的發展,促使地方旅游產業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潮汕地區人民多聚族而居,城鄉居民均有著濃厚的氏族觀念,最具代表性的聚落建筑就是圍寨格局,其主要以宗祠為中心。潮汕地區古建筑受到風水學深刻的影響,陰陽五行平衡理論在民居中被廣泛應用,最典型的例子是五行山墻,最傳統的特色建筑是“四點金”“下山虎”“駟馬拖車”“百鳥朝鳳”。
“四點金”是獨具潮汕風俗的建筑,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間其形如“金”字的房間壓角而得名?!八狞c金”是傳統的潮汕民居基本建造單元之一,由東西南北四個廳堂(含兩個大廳和兩個側廳)相應朝向天井,亦名四廳相向。它采用“井”字形格局,中心對稱,由相向的兩個一廳二房構成。
“下山虎”在潮汕地區農村較為普遍,又稱為“爬獅”或“跑獅”。它以大門為嘴,二個前房為兩只前爪,稱“伸手房”,以后廳為肚,以廳兩旁的二間大房為后腳,如渾身是勁、張開大口、吸納天地精氣、蓄勢待發的虎獅,為最大限度地吸納“精氣”。大門還被做成凹斗形式,使整個建筑呈現一個葫蘆般的嘴闊、頸窄(內門框)、肚大的富于變化的空間,以達到藏風聚氣的目的。
將一座完整的“下山虎”減去一側的大房和“伸手房”,就成為“獨腳獅”。普寧市德安里的“獨腳獅”是依附一座完整的“下山虎”而建的,即中間是一座“下山虎”,兩側輔以兩座“獨腳獅”。
“駟馬拖車”是古代一種乘騎方陣。“駟馬拖車”宅院多為豪富或顯宦人家所建造?!榜嗰R拖車”也被稱為“三落二火巷一后包”,“駟馬拖車”式建筑前低后高,后包的主要目的是防盜以及保護主體建筑。“駟馬拖車”除了建筑樣式上的恢宏與嚴謹外,還承載著生活其中的子孫對于先祖的崇拜與信仰,體現了潮汕地區的宗法觀念和祭祀傳統。
“百鳥朝鳳”格局是潮汕地區凝聚力較強的大家族置寨的建筑式樣,它體現的是以“家長(鳳)”為領導核心的家族管理模式。以普寧市德安里為例,普寧市德安里老寨“百鳥朝鳳”坐西朝東,是潮汕地區僅存的原貌“百鳥朝鳳”建筑格局。其建筑樣式以方氏家廟燕詒堂為中心,是為獨占枝頭的“鳳”;兩邊民居建筑向心圍合,中軸對稱,數量有嚴格的限定,必須為100間,象征朝拜“鳳凰”的“百鳥”。整個建筑體系東西走向140米,南北走向102米。在主祠堂往后推,依次為1座五間過“下山虎”(在祠堂后),1座兩側帶“獨腳獅”的“下山虎”(七間過);祠堂兩側自前至后依次為左右對稱的2座“三廳亙”和6座“下山虎”;寨后7座超大型的“下山虎”(不計入“百鳥朝鳳”的格局)相連,共構成3條南北向的通道,通稱為“三街”。祠堂兩側與“三廳亙”之間有2條東西向的縱巷,“三廳亙”兩側又各有2條100米長的東西向火巷,俗稱為“六巷”,每條巷整齊地排列著22間平房。故老寨又有“三街六巷”之說。普寧市德安里老寨設計整齊劃一,布局對稱合理。
德安里村落位于普寧市老縣城洪陽鎮東南側,占地面積共為63791平方米,常住人口約500人,戶籍人口約590人。德安里瀕臨南海,雨水充沛,冬寒偏暖,夏熱偏涼,空氣濕潤溫和,年溫差較小。德安里村落于2008年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被評定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2014年被公布為中國第二批傳統村落,普寧的嵌瓷、英歌舞等被國家列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中。德安里村落是潮汕地區漢族傳統民居之一,大規模建筑群體宏偉壯麗,不僅有鮮明的特點,而且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且風格獨特,是我國乃至世界的民宅建筑瑰寶。德安里村落建筑群體保存完整,歷史建筑與周邊建筑環境融為一體,從而形成特有的潮汕傳統人文環境與生態環境?,F階段,德安里村落整個建筑組群由三個部分組成,但是每一個部分又是富于特色、獨立完整的建筑群組,一組“百鳥朝鳳”、兩組“駟馬拖車”,每個建筑組群中又存在多座獨立的造型結構,獨具特色但是又有機地聯系在了一起。德安里村落格局富有特色、多式多樣。從德安里保護利用現狀來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停車問題。目前因客流量較少,德安里用閑置的場地為周邊居民提供無償停車服務,但是在后期難以收回,德安里文物保護管理所盡可能地與政府部門合作將無償停車服務收回。二是文物建筑問題。由于受到經費、年久失修等一系列問題的影響,德安里古村落內大多數建筑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變形、開裂、蟲蛀和腐朽等,木雕、脊飾等裝飾構件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由于新寨長時間被糧管所使用,并且需要利用其貯糧功能,所以糧管所對建筑內部文物原有的樣貌做出了改變,目前急需對建筑文物的外部和內部進行維護、修繕③。三是周邊環境問題。在德安里古村落范圍內,沒有對新建的房屋采取科學合理的管理措施,從而導致多處新建住宅的體量、風格與原有古建筑的風貌不一致。德安里古建筑的保護范圍內多處空閑場地都存在雜草叢生的現象,種植的植物種類沒有經過科學的管理與配置,綠化效果相對較差。生活配套設施較為簡陋,缺乏健全的公共服務設施以及排水排污系統。四是交通問題。德安里古村落外部的交通不夠通暢,在靜態交通管理方面,目前德安里將圍墻內的場地當作停車場,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車位的數量,但是這樣不利于保護范圍的有效規劃以及行人的安全,加之德安里各個寨之間的道路無法互通,車輛出入極不方便。五是排澇與防火問題。一方面,德安里古村落周邊建筑在建設的過程中,均將室內外的地坪高度進行了一定的提升,導致周圍場地的地坪高度與德安里古村落內部的地坪高度略高,一旦遇到暴雨天氣將會出現大面積的積水④。與此同時,德安里古村落圍墻的外部區域護寨河只將東側和北側保留了下來,而另外兩側的護寨河已經改造為排水暗渠,但是因護寨河所需要承擔的排水功能過高,并且僅保留了兩側導致排水的截面過窄,在出現暴雨天氣時無法高效排放雨水,甚至會出現雨水倒灌的現象;另一方面,由于德安里古村落的占地面積較大,道路狹窄,建筑密集,存在一定程度的防火安全隱患。
首先,完善普寧市德安里的法律保護細則,保證普寧市德安里的產權流轉有法可依。古建筑的產權流轉體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開放的、動態的、不斷更新的,其內涵需要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被豐富,要想保證此目標的實現,就必須利用地方法規、行政法規以及其他文件對法律體系進行完善與補充。一方面,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鼓勵民間、個人、社會團體購買沒有列入文物名單的古建筑,并給予其政策和稅收方面的優惠。古建筑產權流轉制度的建立不但充分體現了古建筑的保護利用的重要性,還可以明確規定古建筑產權的流轉細則,進一步詳細地說明其范圍、內容、程序和主體等,并嚴格規定非法轉讓古建筑、破壞古建筑的行為,行為情節嚴重的可以依法追究其責任。另一方面,通過出臺法律法規的方式建立產權交易監督管理機構,對普寧市德安里產權交易市場進行統一的監督與管理,從而實現對普寧市德安里產權交易的有效監管。其次,制定明確的資金來源與使用制度,政府部門應加強普寧市德安里保護利用工作的資金保障,并將普寧市德安里保護利用經費納入到財政預算中;設立普寧市德安里保護利用專項資金,將專項資金用于維護修繕補助、保護對象普查等方面的支出;鼓勵個人與單位以資助、捐贈、志愿服務、技術提供等方式參與到普寧市德安里保護利用工作中。
對于普寧市德安里古村落的保護不應該為了保護而保護,而是以動態化的保護措施,尤其是在鄉村振興戰略下,對于古村落的保護應與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要求相符合,使其成為新時期背景下的古村落,即符合生產發展、村容整潔、生活富裕、民主管理、鄉風文明等要求。首先,從旅游管理領域來看,需要根據普寧市德安里古村落的空間發展規模和旅游資源,將景區內的旅游產品設計為修學旅游、文化觀光旅游和休閑度假旅游三種類型。針對旅游商品的開發而言,可以分為旅游紀念品和地方特產兩種類型。旅游紀念品應充分體現出旅游區域的整體形象,可以聘請專業的設計團隊來根據普寧市德安里的旅游形象設計紀念品和Logo,如小雕塑、冰箱貼、鑰匙扣等小物品,還可以將Logo印在衣服、明信片上,供游客購買。其次,從旅游營銷和推廣領域來看,為了擴大普寧市德安里古村落的影響力,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需要在保障核心市場的基礎上,強化與周邊地區的合作,如盤龍灣、南巖古寺、學宮、利泰、南溪水鄉、京明等,進一步擴展商務接待、溫泉度假、宗教文化、農業生態旅游等市場,促進普寧市德安里古村落旅游產業綜合競爭能力的提高,結合日益完善的對外交通設施,逐步將普寧市德安里古村落發展為國內重點旅游市場。同時,普寧市德安里古村落旅游產業的宣傳推廣工作可以采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相結合的方式,如微博、微信、電視、雜志以及報紙等媒介,利用互聯網平臺達到塑造品牌形象、充分激發旅客游玩動機的目標。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普寧市德安里古村落應改變以往生活不便、貧窮落后的狀態,保證普寧市德安里古村落具備完善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功能,以此提升古村落的生活活力。首先,完善配套設施,突破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困境,圍繞著普寧市德安里古村落的核心旅游資源,從景區內部住宿、游覽、咨詢與餐飲等設施,到景區外部區域的旅游通道,對旅游配套設施進行完善,為普寧市德安里古村落旅游產業的持續發展拓展空間;在完善硬件基礎設施的過程中,也要加強行業規范與軟件設施的建設,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行業規范,統一管理,統一標準,統一宣傳,提高各個部門員工的綜合素質,確保普寧市德安里古村落的服務質量,盡可能地避免出現景區內惡性競爭的情況,使普寧市德安里古村落的旅游產業得以規范化發展。其次,在普寧市德安里古村落保護區域范圍內布置垃圾箱,保證每個垃圾箱距離的合理性,其服務半徑需要充分滿足相關規范與要求,為居民和旅客提供更大的便捷,為普寧市德安里古村落保護范圍的環境衛生提供保障。與此同時,可以在古村落的東側和西側布置垃圾收集點,對內部居民的生活垃圾與其他垃圾進行定點收集分類、集中處理,保證普寧市德安里古村落保護區域內的生活環境干凈整潔。最后,應進一步完善普寧市德安里古村落內部的下水排放設備與處理設施,可以集中建設化糞池,對排泄物進行定期清理。
首先,加強對普寧市德安里內部文物的消防保護力度。木結構古建筑的耐火等級較低,這也是導致火災頻繁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促進木結構古建筑自身耐火特性的提高,可以通過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消防措施,完善并定期整治消防通道。針對普寧市德安里的附近區域,在設立消防站時應嚴格遵循“小型使用、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同時要選擇與普寧市德安里外貌特征相符合的建筑外貌。要想因地制宜地解決普寧市德安里消防通道不暢的問題,就必須充分利用普寧市德安里保護區域的外部道路以及場地,對內部通道進行合理的組織,根據消防車輛的尺寸來選擇最為科學的消防通道。最后,對老舊電氣線路進行改造,但是需要根據普寧市德安里的不同等級上報審批,在審批通過之后才可以開展施工。例如,在安裝機電設備、敷設電氣線路與開關時應保證與木質構件之間有合理的距離,所有電線需要從鋼架和鋼柱內通過,盡可能地避免與木結構直接接觸從而引發電線起火的現象;及時更換老舊電路,在日常檢查與維護中做好古建筑用電檢查工作,這樣不僅能有效解決普寧市德安里存在的火災隱患,而且可以對普寧市德安里的原有空間特征進行有效的保護。
綜上所述,普寧市德安里的保護和利用是一項具有較強復雜性、系統性的工程,對傳承歷史文化、保護古村落、推動鄉村振興進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同時還能夠促進普寧市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此,在對其進行保護的過程中需要嚴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并根據普寧市德安里的實際情況,制定與其相符合的保護利用模式,從而提高普寧市文化經濟建設水平,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注釋
①黎培涵.潮汕古建筑保護法治化建設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21):80-84.
②王思渝,馬青龍,杭侃.不同空間語境下中國木結構古建筑展覽的現狀及特點[J].故宮博物院院刊,2022(5):27-35,134.
③陳文蘭.潮汕古建筑營造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精雕細琢,讓古建筑實現生命傳承[J].潮商,2021(4):67-68.
④郝潤強.古建筑旅游現狀及開發策略:以朔州市應縣木塔為例[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