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馮永龍
理想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未來社會和自身發展的向往與追求。信念是人們在一定認識基礎上確立的對某種思想或事物堅定不移并身體力行的精神狀態。[1]理想和信念辯證統一、相輔相成。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在大學生中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為核心”。
我們黨歷來有高度重視理想信念教育的傳統。改革開放以來,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一直在改進中加強,盡管經歷了一些困難和曲折,但從總體上看取得的成績是主要的,產生的成效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以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進入一個新時期。但必須清醒地看到,由于種種原因,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狀況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2],對此需要高度重視。
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理想信念是在人與環境的不斷交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這一過程是“外在因素影響制約過程”和“內在思想矛盾轉化過程”的共同體[3]。從外在環境因素看,當代大學生,尤其是當前大學校園的學生主體——“00 后”大學生,成長于具有顯著新特征的時代。這些新的特征,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帶來新的不容忽視的挑戰:
1.家庭結構特點易導致理想信念的出發點存在錯位。絕大部分“00 后”是獨生子女,甚至其父母也是獨生子女(這與“80 后”“90 后”不同),從而形成“421”的家庭結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是影響孩子思想品德、理想信念形成的至為重要的微觀環境。“421”的家庭結構是金字塔式的,孩子處于金字塔的頂端,是毫無疑問的“中心”位置。在這樣的結構中,孩子是備受矚目的唯一焦點,是資源流向的匯聚點,容易產生“個人中心主義”的傾向。如果這種傾向不能得到有效注意和及時糾偏,則意味著理想信念的出發點就會出現偏差。
2.經濟社會發展階段賦予理想信念新的色彩。在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快車道。中國已在總體上進入小康社會,按照人均國民收入標準衡量,經濟發達地區已經進入美國著名學者英格爾哈特所稱的“后物質主義”社會階段。根據英格爾哈特在世界范圍享有廣泛聲譽的“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理論,在“后物質主義”社會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其經濟條件大多已較為寬裕,所主要關注的已不是“經濟”“安全”等傳統的價值觀念,而越來越多是對“自我實現”“個性化的表達”等的注重[4],他們更加理性和務實。同時,開放、包容的時代背景,讓生活和成長于其中的青年更多地具有“平視”世界的視角,他們更為看重“平等”“民主”“權利”等價值追求。
3.信息化浪潮對理想信念的塑造形成多元沖擊。信息化是當今時代的顯著特征?!?0 后”大學生可謂是真正與互聯網時代同步成長起來的網絡“原住民”。他們接收、獲取信息的能力更強,而且自身也是信息的發布者、傳播者?;ヂ摼W不僅是一種工具、載體,更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交往方式。互聯網在帶來極大便捷的同時,其弊端絕不容忽視,最主要的弊端就是互聯網上的信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有的甚至是惡意的歪曲、誤導。這給處于價值觀念正在形成但尚未確立、辨別力仍須提升的青少年帶來不可避免的沖擊。
4.成長經歷特點不利于理想信念的韌性增強。如前所述,“421”家庭結構中的孩子,是家庭成員矚目的焦點。在其成長歷程中,一般會得到來自家庭的有力支持。而這種有力的,甚至是全力的保駕護航容易導致孩子的成長過于“順利”,從而缺乏獨自面對逆境并主要依靠自身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體驗和積累。尤其是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孩子,在其步入大學前,可能遭遇的困難和挑戰主要限于學業的范圍,其他出現或可能出現的問題,都被其長輩代為應對和解決了。但是,理想信念的樹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其實現更不是輕而易舉的,往往會面臨諸多考驗,甚而是挫折,需要個人增強“抗逆力”,保持對信念的堅守和篤定。
5.教育歷程的階段性特點在一定程度上使理想信念教育有所弱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在改革中不斷加強,取得巨大成績。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中考、高考的“指揮棒”下,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在較長時期內存在不同程度的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教育輕素質教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教育的情形,這是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所難以避免的?!?0 后”在大學之前階段所系統接受的思想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是相對不足的。這也是當前大力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工程的重要原因。
在2016 年12 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事關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針對性,是指導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綱領性文獻。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四個正確認識”,這被認為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應該說,“四個正確認識”是大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的基石。
1.“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要基于對歷史唯物主義觀的科學認識和準確把握。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出發,我們才能清晰地認識到人類社會歷史向哪里去,才能真正堅定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同時應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不是抽象的教條,不是一成不變的僵化體系,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時代相結合,推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建設,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我們身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征程的現實實踐中,應從基于歷史、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的視角去進一步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充分認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大勢”是不可擋和不可逆的。當代大學生只有“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理想信念才能與馬克思主義同向,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行,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同步。
2.“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堅定“四個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必然面臨正確認識“國際比較”的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中國“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調:一方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走社會主義道路;另一方面,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不照抄、照搬別國經驗、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也是唯一正確的道路。一些大學生在海量的互聯網信息的沖擊中,由于不能“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不能看清現象背后的本質,容易受到錯誤社會思潮的影響,從而使得理想信念難以堅定或出現偏差。
3.“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自覺把個人理想緊緊融入時代需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青年應承擔起時代的使命擔當。如前所述,當代大學生的人生理想、職業理想趨于理性和務實,并易帶有“個人中心主義”的傾向。時代賦予青年以責任和使命,青年應當勇擔使命,否則社會就無法在一代代人的接續努力中穩步向前。同時,只有把個人理想與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緊密結合,在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的引領下規劃自己的人生理想、職業理想,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也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時代所需,因而也是易于實現的。脫離了時代賦予的使命擔當,個人的理想就會陷于狹隘,甚至偏離方向,從而也是難以走遠的。當代大學生必須“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自覺把“個人夢”與“中國夢”緊密相連,把個人理想緊緊融入時代需要的大潮之中,理想信念才能行穩致遠。
4.“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始終不渝用理想引領航程。樹立理想只是長征的第一步,實現理想更非易事,不會總是一帆風順,在理想化為現實的道路上往往會充滿困難和挑戰。也正因其“難”,才更顯其“可貴”。當代大學生的家庭結構特點和所具有的物質生活條件讓其成長道路上大多是順境較多、外部支持較多,而缺少逆境考驗,甚至缺乏面臨挫折的體驗,這對其理想信念由知到行是不利的。樹立理想信念需要懷有“遠大抱負”,目標應具有挑戰性,但實現理想信念唯有通過行動,且須是腳踏實地的行動,需要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依然鍥而不舍、堅韌不拔,提升自身的“抗逆力”。同時,僅有腳踏實地的行動也是不行的,必須以正確的理想信念、遠大的抱負追求作為行動的指引,這樣其行動才有方向,才具有價值。對當代大學生而言,實現理想的舞臺無比廣闊,只有“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始終用理想引領航程,才能使理想信念具有足夠的韌性,才能通過持之以恒的行動將理想化為生動的現實。
綜上所述,“四個正確認識”是大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的基石,要大張旗鼓、旗幟鮮明、始終一貫地講“四個正確認識”。對于“00 后”大學生,樹立和強化“四個正確認識”是形成正確而堅定的理想信念的重要基礎,這既是時代所需,也是高校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更對思維開放、視野廣闊,但辨別力、判斷力仍須不斷提升的“00 后”大學生具有極強針對性。應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形成“四個正確認識”,將其融入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和學生日常教育之中,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相結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相融合,依托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載體和“互聯網+”等多種方式廣泛、深入開展,提升教育的實效性,助力大學生夯實理想信念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