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鑫
北京印刷學院,北京 1026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1]。體育賽事是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載體,對豐富農民精神世界、推動鄉村建設和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當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基于此,筆者主要探討體育賽事助推鄉村振興的價值、動力和路徑。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系統性、全局性的偉大工程。從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方針來看,體育賽事與“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5 個方面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因此,筆者從這5 個方面全面、系統思考體育賽事助推鄉村振興的價值意蘊。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而舉辦體育賽事是促進鄉村產業興旺的有效途徑。一方面,可依靠體育賽事發展體育相關產業,如體育教育培訓、體育健身訓練、體育康復保健、體育裝備產品等,推動體育產業轉型升級,刺激當地體育類消費;另一方面,舉辦體育賽事可以吸引大量觀眾前來觀看,可實現“體育+旅游”融合發展,帶動餐飲娛樂、酒店民宿、交通運輸、特色農副產品銷售等相關產業的發展[2]。例如,2023 年3 月,貴州省臺江縣“村BA”總決賽共接待游客超18.19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 516 萬元,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游項目預訂量同比增長140%[3]。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的優勢和寶貴的財富。以體育賽事為主體的體育相關產業,不僅具有能耗低、污染少、對生態環境破壞小的優點,而且能提供多元化的公共體育服務。各地可通過發展以體育賽事為主體的體育相關產業,營造良好的休閑健身場所,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助力鄉村生態宜居[4]。舉辦鄉村體育賽事,鄉村需要有完善的公共基礎設施。這需要進一步整治鄉村環境,如修建鄉村主干道路、建設景區公共衛生間、設置垃圾分類回收處理站和水質監測站等,提升鄉村的宜居性和居民生活的便利性,有效改變農村臟亂差的環境面貌。
體育賽事作為傳播體育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展現鄉村體育文化特色、培育鄉風文明方面承擔著重要作用。第一,舉辦體育賽事可以促使地方政府充分挖掘當地體育文化資源,傳承和保護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鄉村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助推鄉風文明。第二,舉辦鄉村體育賽事有利于極大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村民的身體素質和精神面貌得到有效提升,從而激發鄉風文明新活力。村民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切磋技藝、相互交流,也增進感情,有助于家庭關系和鄰里關系的和睦,能增強村民的凝聚力和認同感,從而助推鄉風文明建設。第三,體育賽事一般都會彰顯出奮力拼搏、挑戰自我、團結合作、公平公正的體育精神。村民在參加體育賽事的過程中,會不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進而助力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助推鄉村移風易俗、培育鄉風文明。
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鄉村體育賽事的舉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鄉村治理的一個縮影。第一,體育賽事是一項系統性活動,舉辦體育賽事不是一個人的事情,需要全村人共同參與、共同商議,還需要凝聚起政府部門、相關社會組織與企業等社會多方力量。在參與體育賽事的過程中,村民會不斷樹立主動健康理念、積極參與鄉村社會治理。第二,鄉村體育比賽可打破鄉村空間的封閉性。組織比賽可增強村民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村民的凝聚力和共同體意識,使家庭關系、鄰里關系在這一過程中變得更加和睦,有利于提升鄉村治理效果。
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體育賽事在帶動產業興旺的同時必然會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生活富裕[5]。當前,農村家庭收入主要來源為年輕人外出務工。而農村體育賽事的發展可以為大多數農村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如由體育賽事帶動的餐飲業和鄉村旅游業等需要大量勞動力),能有效引導農村地區富余勞動力就業創業,增加農村家庭的經濟收入,進而實現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繁榮。除此以外,發展體育賽事還可以吸引社會民間投資,為農村經濟發展夯實物質基礎,從而促進鄉村發展和農民生活富裕。
關于體育賽事助推鄉村振興,國家出臺了較多政策。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2017 年原農業部、國家體育總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體育工作的指導意見》,就進一步加強農民體育工作提出指導意見。2018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全面系統部署了鄉村振興戰略未來五年的發展任務,其中明確提到“傳承和發展民族民間傳統體育,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民群眾性體育活動”。2021 年,國家針對鄉村振興專門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值得注意的是,該法中多處提到“體育”這一關鍵詞,體育助推鄉村振興實現有法可依。2022 年6 月,農業農村部、體育總局、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十四五”農民體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將發展群眾體育賽事作為“十四五”時期體育助力鄉村振興的主要任務和具體行動。2023 年,國家體育總局等12 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體育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的指導意見》,并提出實施“美麗鄉村”品牌體育賽事活動專項行動計劃,發展繁榮鄉村文體事業助力鄉村振興,更加突出了體育賽事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總而言之,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落地說明黨和國家越來越關注體育賽事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這為鄉村體育賽事舉辦指明了方向,為體育賽事助推鄉村振興提供了多維政治保障。
為了促進鄉村振興,國家加大對農村體育事業的金融扶持力度。例如,2022 年發布的《關于推進“十四五”農民體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和體育部門要積極協調地方政府進一步擴大農民體育工作經費在全民健身投入中的份額和比重……體育部門要……加大彩票公益金支持農民體育健身事業的力度……鄉村振興部門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助力鄉村振興,積極引導民營企業、社會組織等通過公益捐贈、結對幫扶等多種方式,支持農村體育基礎設施建設。”[6]2023 年,國家體育總局等12 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體育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依法合規加大對體育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的金融支持力度,將符合條件的體育助力鄉村振興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縣級以上地方政府要對鄉村體育發展予以必要的經費保障,確保投入力度與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一系列的金融扶持政策促使各地積極舉辦體育賽事,助推鄉村振興。
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國之基。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全民健身工作。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理念漸入人心,全民健身的氛圍愈發濃厚。2022 年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讓全民健身變得更加火熱,冬奧會作為國際性的體育賽事也成為體育賽事的標桿。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廣泛,這包括強健的身體素質、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富足的精神生活。體育賽事作為一項文化娛樂活動,是人民強身健體、精神快樂的源泉,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社會需要。健康生活理念的追求和全民健身的熱潮無疑成為體育賽事發展的社會推動力。
短視頻和網絡直播的快速發展是體育賽事發展的催化劑。短視頻平臺可以加快體育賽事信息的傳播速度。關注度是發揮體育賽事聚合效應、帶動產業發展的基礎。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對體育賽事的精彩瞬間進行傳播,可極大提升人們對體育賽事的關注程度。例如,“村BA”籃球賽的火爆出圈絕非偶然,它得益于當下新興媒體的方興未艾。新興的傳播方式為“村BA”籃球賽提供了傳播渠道,越來越多的主播成為“村BA”籃球賽的有力推動者。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1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 年底,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突破10 億,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7.51 億;其中,體育直播的用戶規模為3.73 億,僅次于電商直播[7]。快手平臺先后獲得北京冬奧會、NBA 等重要體育賽事的直播、視頻點播及短視頻版權,帶動了體育賽事內容的廣泛傳播,“短視頻+直播”推動體育賽事的發展模式已日趨成熟。由此可見,短視頻和直播平臺的快速發展為體育賽事發展注入了科技動力,可進而助推鄉村振興。
體育賽事具有極強的耦合性,可以和其他產業融合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第一,推動體育賽事與農業的融合發展,可充分利用舉辦體育賽事帶來的影響力,設置攤位展示、宣傳、售賣當地特色農副產品;還可充分利用體育賽事熱度和流量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進行直播帶貨,為當地特色農副產品打開銷路。第二,打造鄉村體育賽事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IP),規劃建設鄉村體育賽事旅游打卡景點、體育旅游觀光小鎮,設計多條體育旅游特色路線供游客選擇,融入參與性和互動性強的體育賽事,如馬拉松比賽、鄉村自行車騎行賽等,進而帶動餐飲民宿、觀光農業等相關產業發展,推動體育賽事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8]。
體育賽事的舉辦,迫切需要大量真正懂體育的專業人才。第一,各地應與當地體育類高校建立密切合作關系,采取定向就業培養模式,創建體育專業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吸引青年人才主動返鄉,壯大體育人才隊伍。第二,鼓勵高校體育學院、旅游管理學院發揮學科專業聯動優勢,考慮設置體育旅游管理專業,培養體育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為體育賽事舉辦與旅游管理提供專業指導。第三,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等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大學生與體育賽事工作人員洽談交流、相互學習,以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實現學以致用,并幫助體育賽事工作人員獲得更多體育與旅游管理相關的專業知識,使當地體育賽事更具專業性。
民族傳統體育賽事不僅是一種體育形態,而且是一種活的文化。第一,要深入挖掘、有效整合當地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支持各地舉辦武術、太極拳、賽龍舟、跳繩等傳統體育賽事項目,鼓勵武術等觀賞性強的體育賽事項目與影視、演出相結合,實現地方傳統體育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同時,應將當地民族特色體育文化印刷成賽事秩序冊發放給參賽運動員和觀眾,以體育賽事為窗口使其了解更多當地的傳統體育文化,提升體育文化自信。第二,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生活習慣、民俗文化等,創新策劃并舉辦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鄉村體育文化節、嘉年華、“村晚”等文體娛樂活動,彰顯鄉村特色體育文化底蘊,打造鄉村體育特色文化IP,提升鄉村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9]。同時,可以依托具有當地民族特色的節日,舉辦體育賽事+民族文化節。例如,蒙古族人口主要聚居區可以充分利用那達慕大會傳承草原體育文化,讓人們感受到騎馬、摔跤、射箭這些傳統體育活動的魅力,以體育文化繁榮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體育賽事的舉辦離不開體育場地、體育設施的建設。第一,體育賽事場地建設應以綠色為原則,尊重大自然原本的地形地貌。各地應主動避開水源保護區及自然生態保護區,避免對歷史文化遺址和鄉村田園生態環境進行過度改造和破壞性開發;將體育設施融入山水、小路、田園等農村自然空間,既能保護生態環境,也能給游客帶來別樣的游玩體驗。第二,在體育賽事場地設置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做好體育賽事舉辦期間垃圾分類和回收工作,引導人們養成環保的生活習慣;將環保宣傳海報、環保標語等張貼在賽事場地各個角落,打造綠色的賽事空間,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綠色環保理念的熏陶。第三,可以制定《鄉村體育賽事生態行為規范》,加強體育賽事期間游客管理。游客是鄉村振興的貢獻者,也是鄉村環境的保護者。各地應明確游客在鄉村體育賽事舉辦期間的具體行為要求,引導游客自覺遵守相關規定、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以提升游客行為的規范性,從而助力鄉村生態振興。
鄉村治理覆蓋鄉村建設和發展的多個方面,體育治理是其中重要一環,在鄉村治理體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地應以體育賽事為契機,提升鄉村體育治理能力,助力鄉村組織振興。第一,發揮基層黨建引領作用,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村“兩委”要積極聯合社會力量加強體育相關社會組織建設,形成政府指導、黨建引領、社會參與的多方協同管理模式,鼓勵、支持、引導創建體育賽事相關非營利性社會組織,促進鄉村體育治理事業專業化、系統化,提升體育賽事組織活力和抵御風險的韌性。第二,在體育賽事舉辦期間,當地要從法治、德治、自治3 個方面有力推進鄉村治理,調動村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升農民自治的內生動力。各地應積極宣傳相關法律知識,加強農村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進而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助力鄉村組織振興。
隨著我國城鄉差距的日益縮小,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健康中國”“全民健身”“體育中國”等一系列政策的深入推進,人們對體育的需求越來越大,鄉村體育賽事恰逢其時。未來,各地應發揮體育賽事的綜合價值,引導村民參與體育運動,從而助推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