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雄 朱祥龍 宋 存
全國農業展覽館(中國農業博物館),北京 100125
2017 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1];2023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健全鄉村振興多元投入機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而農業會展作為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對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2010 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發展農業會展經濟,支持農產品營銷”[3],隨后農業會展經濟管理規范化、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展會質量穩步提升。2017 年,《農業部展會工作管理辦法》重新修訂,以更好地發展農村經濟,使農業會展工作更好地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要求[4];2022年,農業農村部公布《2022 年農業農村部展會計劃》,要求嚴把產品審核關,確保參展產品品質[5]。現階段,農業會展作為服務“三農”工作、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媒介,在展示現代農業發展成就、促進農產品流通(貿易)、培育農業品牌、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以及提升農業市場化、產業化及國際化水平等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6]。
研究表明,先前有關農業會展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發展現狀與提升路徑等方面[7-14],尤其是對區域經濟[15-16]、品牌打造[17-24]、產品貿易[25-27]等熱點路徑的報道較多。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近年來出現了少量關于農業會展推動鄉村振興路徑及對策的研究[28-31]。然而,以鄉村振興中的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及生態振興為切入視角,解析農業會展助力鄉村振興內涵及其推動策略的研究目前仍未見報道。基于此,筆者分別以產業、人才、文化及生態4 個方面作為著力點,挖掘農業會展助力鄉村振興的核心內涵,并分析提出相關推動策略,旨在推動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完善現代農業新型智庫、弘揚中華優秀傳統農業文化、推動觀光康養等生態農業新業態發展,對服務好“三農”工作、助力鄉村振興具有現實意義。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農業會展可搭建貿易平臺、激發農業市場活力,為現代農業產業培育提供溫床。作為農產品貿易的重要陣地,農業會展通過農業與會展業的有機融合,在短時間內可高度集中各類信息,如產品信息、產業鏈供需信息等,有利于經營者摸清市場動態需求及產業發展趨勢,為農村-城市、農戶-企業、企業-企業間資源的有效配置提供“高速”通道,可促進各方交流與合作,為農業產業化的資源高效配置提供有力保障,有益于打造現代農業產業溫床,實現產業的孵化、培育壯大及可持續發展。
同時,農業會展對農業全產業鏈的提質增效發揮著積極作用。作為會展經濟和現代農業結合的產物,農業會展可借助自身品牌效應,以良好的信用信譽度集中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可極大地消除各方信息的不對稱性,對農業產業鏈條上各方資源高效整合及查漏補缺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利于農業產業鏈的補鏈、延鏈、固鏈、強鏈。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鄉村振興需要多元化人才支撐。農業會展是人才交流的“樞紐”。農業會展搭建的平臺通常涉及政府、產業協會、全國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多部門多機構。這種集聚政產學研用領軍人物的多元化人才交流,使其成為分享現代農業發展前沿信息、交流科研成果的重要窗口。農業會展由此成為集聚不同領域農業專家學者,強化頂層設計,進行跨學科、跨專業、跨地區交流合作的務實平臺。
隨著現代農業產業鏈條的不斷延伸,其關聯因素越發復雜,不僅涉及農業、經濟領域,還涉及政治、社會、文化及生態等眾多方面[32]。但現階段,我國農業智庫面臨研究領域重疊且范圍涵蓋不全等問題。而農業會展通過資源整合,借助政產學研用等多方力量可為智庫峰會、智庫論壇等系列學術交流探討活動搭建平臺,也為完善現代農業新型智庫平臺建設提供服務。
農耕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33]。農業會展作為重要的農耕文化展示宣傳窗口,在普及傳統農業知識、弘揚中華農業文明、傳承農業文化遺產等方面具有引領作用。此外,農業會展是挖掘鄉土專家、能工巧匠和民間藝人的重要平臺,這些鄉土人才對農業傳統文化發展、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具有重要帶動作用。
當前,各地可通過農業會展讓更多人了解當地農業發展成就。尤其是隨著“三農”政策的不斷完善及鄉村振興戰略的扎實推進,我國農業已邁上新臺階。農業會展承擔著宣傳國家“三農”政策,展示現代農業發展成果、促進農產品流通銷售等重大作用,對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意義重大。
生態農業作為在傳統農業發展經驗上建立起來的具有較高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旨在將發展糧食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發展大田種植與林、牧、副、漁業,發展大農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34-37]。農業會展作為農業領域的一張“金名片”,必然成為現代農業新業態新理念傳播推廣的“排頭兵”。
隨著康養農業、觀光農業、中藥生態農業及農林復合經營等極具特色的生態農業新業態成形,農業會展已成為新形勢下推動傳統農業融入綠色生態理念的重要陣地。通過會展對生態農業相關領域的成果展示、宣傳推廣、經驗交流等,旨在發掘助推有條件、有潛力的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轉型升級,在綠水青山中發展高效農業,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實現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
農業會展對引領農業品牌建設有重要意義,可通過打造農業品牌助推產業發展。運用好農業會展這把“金鑰匙”進行農業優勢資源整合和農業品牌建設,可推動農業從第一產業種養環節向農產品加工流通等二、第三產業延伸,有助于實現以品促產,通過品牌建設健全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38]。各地可以農業農村部舉辦的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農民豐收節等重大會展節慶活動為載體,或進一步創新舉辦形式和會展內容,突出品牌文化塑造,形成“科技+文化+品牌”的農業會展發展新格局。
新形勢下,各地可運用“互聯網+農業+會展”模式給產業升級注入新元素。傳統會展與互聯網技術的銜接,使云上逛展、農副產品直播帶貨、區塊鏈合同等新興技術應用場景應運而生。農業會展管理及營銷模式的升級轉變,尤其是數智化手段的運用,可為農業產業升級蓄勢賦能,對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39-42]。在農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以“數智化+農業+會展”模式作為數據共享和系統打通的載體,可解決由于前期頂層設計缺乏導致的“信息煙囪”和“數據孤島”問題,可通過整合數據資源對會展中龐大的供需、交易、產業動態等數據信息進行跟蹤、收集、記錄及分析處理,從而實現數據信息在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的自由流動。
人才驅動、科技創新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新形勢下,一方面需要集聚會展行業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創新辦展形式,多維度推動農業會展論壇朝著專業化、高質量發展,打造“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高水平會展論壇。同時,各地應通過會展論壇中主題分會場的研討交流,引導各高校、研究院所及相關企業加強溝通合作,以打破教研機構科技成果與產業發展需求之間銜接不暢的問題,在理論結合實踐、成果轉化方面取得新進展。
各地應通過農業會展論壇平臺的人才交流機制,總結行業發展成果及不足,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探索形成應用型、需求向導型的農業科技攻關模式。在當前形勢下,可從種質資源收集、保護、開發利用等種業領域,以及農作物高效栽培、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暢通產銷對接等方面進行主題研討,通過人才健全引導科研、政策及產業協同發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成果落地應用促發展,做到把論文寫到祖國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基層農戶家。
將文化與農業會展融合發展,抓住當地農產品與其他地區同類產品的差異,從產地環境、產品自身表現性狀及營養元素含量等方面入手,挖掘產品自身優勢,結合地域特征、歷史人文特征,在產品屬地空間形態中挖掘文化情感價值,讓文化與產品特色相融合,進而打造文化相關的系列農業會展主題,以文化賦能相關產業發展。
鄉土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各地應通過農業會展活動宣傳鄉土專家、能工巧匠、民間藝人等鄉土人才,并進一步加強鄉土人才的專業技能培訓,在傳承非遺文化的同時增強鄉土人才創新能力;應結合相關農業會展定期舉辦傳統農業技能大賽,發揮鄉土人才在技藝傳承、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帶動作用。此外,紅色文化資源也是鄉村振興的動力之源,可將紅色文化作為農業會展活動的主題背景,助力革命老區鄉村振興。
各地應將“生態+”“文旅+”等農業新業態作為會展及論壇主題,研究探索生態、旅游、康養等農業新業態的發展現狀及面臨的瓶頸問題[43]。各地應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引領,從農業會展角度做足生態文章,將會展主題錨定在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上,并結合生態農業挖掘不同地域“土”“特”“產”,通過農業會展進行宣傳、推廣及體驗,突出“生態+”“文旅+”等農業新業態的創新發展理念,展示生態農業發展成效,推動生態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賦能鄉村振興。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會展對農業資源整合、農業產業發展等方面的重要性愈發突出;將地域特色、歷史文化融入農業會展,并在會展中植入科創產業及配套服務業,可助推現代農業會展提質升級。各地應以會展論壇集聚行業人才,不斷加快品牌農業會展的培育,同時以人才推進農業會展中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的耦合互動,不斷推動生態農業等高效農業的發展,推動農業專業化、標準化,從經濟價值、生態價值、鄉村美學價值等多維度培育農業會展,進而更好地為鄉村振興賦能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