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婷
摘?要:建設兒童友好城市,是全球城市規劃發展的大勢所趨,在實現城市的現代化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切實提升兒童公共福祉方面有著積極意義。大灣區城市中山市的兒童事業發展有著深厚的基礎,率先在省內開啟兒童友好社區試點建設,在政策、組織、環境、服務、保障等方面做出了有力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中山市的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整體尚處在建設初級階段,需要從宣傳引導、協同聯動、文化內核、產業打造方面繼續努力,爭取實現全面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建設;高質量建設;中山市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3)34-0027-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34.027
1996年,聯合國第二次人類居住會議上,正式提出“兒童友好城市倡議”(CFCI),強調《兒童權利公約》,主張捍衛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4項基本權利。
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22個部門研究制定《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正式提出國內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從“五個友好”維度去把握:一是社會政策友好;二是公共服務友好;三是權利保障友好;四是成長空間友好;五是發展環境友好,確定了國內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內涵。
1?中山市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基礎與意義
1.1?基礎
中山市一直以來貫徹落實“兒童優先”原則,將兒童事業發展融入全市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年和2013年,分別被確定為全國農村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試點市和示范市。2014年和2017年,分別被確定為廣東省和全國性別平等教育試點。家庭教育走在全國前列,獲國家領導人的批示表揚。2016—2021年,“關愛兒童工程”“異地務工人員子女關愛”“兒童愛眼護齒公益項目”等多個兒童友好重大項目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1年,創建首批“兒童友好社區”試點,開啟創建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之路。縱觀中山兒童發展的近十年,中山市的兒童健康水平顯著提升,兒童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兒童社會保障大幅改善,兒童友好發展環境更加優化,兒童法律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各項工作事業取得了令人振奮的進展和成績,為中山市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打下了深厚根基。
1.2?意義
中山市全面創建兒童友好城市,向外看,既是順應全球城市規劃發展的主流趨勢,也是新歷史時期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全面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的必有之義。向內看,既可以切實提升兒童公共福祉,為城市家庭舒緩生育壓力,又可以為“再創一個中山”、實現中山的可持續發展凝才聚力,還可以為全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貢獻中山智慧和本土樣范。
2?中山市初級階段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的經驗與做法
2.1?政策支持:與兒童友好相關的頂層設計
中山市將兒童事業發展融入全市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年,把建設“兒童友好社區”納入《中山市兒童發展規劃(2011—2020年)》目標要求。2014年,將涉及兒童友好社區、家庭教育、0~3歲兒童、流浪兒童和留守兒童、流動兒童、0~6歲殘疾兒童、兒童心理等項目納入《中山市兒童發展規劃(2011—2020年)》八大示范性工程。同年市婦聯在全省率先編印了《中山市兒童友好社區建設工作管理手冊(試行)》。2017年,頒布《中山市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同年,政府發布《中山市推進公共場所母嬰室建設試點實施方案》,2020年全市重點公共場所母嬰室達到基本全覆蓋。2022年4月中山市政府將“全面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寫入《中山市“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納入《中山市兒童發展規劃(2021—2030年)》重點工程。6月中山市婦兒工委牽頭出臺了《中山市兒童友好基地(空間)建設指引(暫行)》。近年出臺涉及兒童權益保護的政策文件40多份,制定兒童友好社區、公園、基地、空間等項目建設指引。
2.2?組織推動:以點帶面,25個鎮街全面鋪開
中山市以“村居—城市”“社區—鎮街—市”的自下往上、以點帶面全面鋪開的方式,推動兒童友好建設實踐。2011年中山市在省內率先建設10個兒童友好社區試點,到2015年累計共建65個,2016年年底在全省率先實現兒童友好社區全覆蓋。2019年全市29個社區獲批省級“兒童友好示范社區”。之后在市婦聯的推動和指導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在25個鎮街全面鋪開。截至2023年6月,全市建成50個市級兒童友好基地(空間)、232間公共場所母嬰室和8個兒童公園,覆蓋城鄉。建設有火炬、東區、南區、小欖、三鄉5個省級兒童友好示范鎮(街)和市兒童公園、中山紀念圖書館等10個省級兒童友好基地。2022年中山市參加申報首批全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為助力該項申報工作,市婦聯先后于2022年2月、2023年8月,面向全市有關機構和單位,舉辦2場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培訓班,邀請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公室兒童智庫專家授課,為中山市進一步建設高質量兒童友好城市提供了明確的指引和方向。
2.3?環境陣地:重心打造兒童友好基地(空間)
中山市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以打造各類兒童友好基地(空間)為主陣地。2022年至今,共建成市級兒童友好基地(空間)50個。主題涵蓋自然生態、圖書閱讀、教育科普、醫療衛生、綜合服務、體育運動、商業經營、公園等,其中市兒童公園、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市紀念圖書館等10個基地(空間)被評為省級兒童友好基地。2022年以來,中山市大力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共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香山書房100多家,納入全市圖書館總館服務體系統一管理。2023年4月,中山紀念圖書館、中山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被命名為“廣東省家庭親子閱讀體驗基地”。5月,中山建成市級家教家風實踐基地6個,其中1個獲評省級基地。近兩年,中山市城區重心打造兒童友好生態長廊,長廊依托金鐘湖自然公園群,建成擁有兒童公園、兒童劇場、兒童安全體驗中心、氣象科學館、天文館、香山書房、家風家教基地、兒童藝術展廳、母嬰室等兒童活動館群,形成集生態文化、科普教育、康體游樂于一體的綜合性沉浸式樂園。
2.4?服務供給:普及全面兒童友好的兼容關愛
中山市注重兒童全方位公共服務供給。積極推動“異地務工人員子女關愛”“兒童愛眼護齒公益項目”“兒童青少年體質”等兒童重點項目落地。完善市—鎮街—村居三級兒童醫療保健服務網絡,創建國家嬰幼兒養育照護指導中心規范化基地。成立首個“兒童長高中心”,提供兒童一站式生長發育服務。搭建兒童信息綜合平臺,規范兒童健康、學籍、戶籍等信息管理,有力提高對孤兒、殘疾、留守等特殊兒童的救助保障力度和精準度,被確定為“全國農村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示范市”。完善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犯罪機制,強化校園及周邊安全整治。創新推出圖書館“特殊兒童服務1+N”項目,滿足不同兒童群體的差異化需求,獲國際圖聯認可。大力發展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育兒指導服務覆蓋全市80%以上家庭。成立全國首個事業單位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建立全市三級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家長學校覆蓋全市。被評為“全國性別平等教育試點市”,性別平等教育和家庭教育工作“中山模式”獲全國推廣。
2.5?參與保障:逐步完善兒童議事會制度
為保障兒童參與權,中山市從市級到鎮街,全部鋪開兒童議事制度,每個鎮街每年開展至少一場兒童議事活動,推動兒童參與融入公共社會生活。中山市婦聯組織“童高度?看城市”兒童議事活動,特聘兒童觀察員,就醫療環境、公園建設、食品和用具安全等重大兒童公共問題進行商議探討。東區街道11個社區兒童議事活動100%全覆蓋。古鎮鎮岡南村成立兒童議事會,鼓勵少年兒童積極融入社區基層治理。為擴大兒童參與范圍,中山手機網就兒童友好項目向全市兒童發起網絡投票。如2022年6月,岐江道首期項目“幸福岐江段”動工前,發起網上投票,由小朋友們投選出自己最想要的沿江兒童游樂場地和設施。2022年市婦聯推出120個首批兒童開放日項目,將企業工廠、市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鎮街圖書館、醫院等單位和部門串聯起來,盡可能為中山兒童創造更多學校之外的實踐體驗,打造便童惠童的“兒童體驗實踐園”。
3?與兒童友好城市高質量建設的差距及其原因剖析
3.1?缺乏全民意識
我國推廣兒童友好型城市的時間較西方等發達國家起步稍晚,中山市全面啟動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也才4年,社會各界對“兒童友好”概念的知曉度相對較低,對“兒童友好”的內涵和意義更是缺乏理解與認同。目前,中山市各級政府在社會層面的宣傳力度和廣度嚴重滯后,知曉范圍停留于主辦方市婦聯、市婦兒工委及其成員單位、執行層面的各鎮街婦兒工作業務人員,社會公眾鮮少知曉,也鮮少參與。宣傳手段也僅限于在婦聯官網、公眾號發布相關活動信息、新聞咨詢等,在中山手機網發起相關項目的投票意向,征集兒童友好空間標識、中山兒童友好城市LOGO、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典型案例等,宣傳形式過于傳統、單一。參與宣傳的主體目前僅有市婦聯,以其官網和公眾號為宣傳主陣地,各鎮街公眾號偶有相關零星的新聞報道,宣傳工作勢單力薄,反響平平,對宣傳兒童友好倡議理念、培養兒童友好全面共識、推動全面高質量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影響遠遠不夠。
3.2?缺少主體聯動
中山市目前缺乏兒童友好的總體戰略,城市規劃、決策、建設、運行和管理等方面缺少兒童視角,各行其是。一是政府沒有發揮全盤規劃和協調的作用,參與主體單一,大部分項目由市婦兒工委和婦聯主導。與兒童友好建設密切相關的規劃局、住建局、教體局、發改委、衛健局、民政局等有關部門,只在個別項目中參與,整體存在感較弱。二是在建設資金與資源的調度使用上,市鎮兩級彼此獨立,鎮街主要依靠地方財政,建設資源分布嚴重不均衡,發展嚴重不平衡。三是兒童的需求和權益,在城市政策中的體現,難以實現跨領域之間的政策聯動,很難反映兒童的整體福利。四是市、鎮(街)、村(居)各級市政當局,目前在兒童友好方面,沒有具體的組織體系可利用,也缺乏專業機構或合作網絡的支持。也尚未建立完善與民間、市場等的多元合作機制,各級政府都是各自摸索,各自承擔,責任較重。
3.3?缺失內涵建設
兒童好友城市,不等于兒童友好“空間”。空間與設施的供給,只是兒童友好的載體構建,是兒童友好初級階段。兒童友好是一個涉及家庭、社區、學校、城市等多維度的系統工程,兒童的安全、養育、健康、游戲和參與等,才是真正的內涵構建。目前,中山市的城市環境和道路交通缺乏科學規劃,在安全性和便捷性上無法滿足兒童活動和出行的需要。對兒童用品、兒童食品的安全監管存在漏洞。對在校學生用餐營養標準和質量把控存在疏漏,懲治力度不夠,整治效果不明顯。兒童參與機制仍處于探索階段,普通公眾的兒童權利意識薄弱,兒童在重大公共事務、公共決策中長期缺位。兒童參與存在依靠政府主導、社會組織力量不足、議事平臺有限等問題。相當部分鎮街、村居的兒童參與意識不足,要么不響應不行動,要么走形式,存在敷衍心理;部分鎮街、村居對兒童參與理解不深刻,用家長參與、父母參與代替兒童參與,導致結果偏差。
3.4?缺少文化標識
《指導意見》提出,不同城市社會發展條件和兒童工作基礎各不相同,落實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務必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可見,兒童友好城市不是千篇一律。因地、因城,強調的是憑借本地的資源,發揮本土優勢,突顯本地文化,做出本土特色。中山市在兒童友好工作上做了多年的探索,如兒童友好社區試點建設、基地(空間)建設、兒童議事會、兒童開放日、公共服務供給等方面,類型多樣,亮點突出,異彩紛呈。但縱觀各類項目和工作,概念林立,主題分散。整體上缺少一個可以涵蓋和引領的核心理念,缺少有辨識性的文化特征。中山市兒童友好城市既是國際的,也是本土的;既是中國的,也是中山的。現有的建設不能充分彰顯中山精神,不能很好傳唱中山文明,整體缺失中山烙印,未能很好地利用中山的核心文化和精神去統領和指引當前的兒童友好城市建設。
4?全面推進兒童友好城市高質量建設的中山模式探索
4.1?大力做好宣傳引導工作,爭取全市上下達成兒童友好的最廣泛共識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結合中山市十四五規劃和“新兒綱”的宣講,廣泛宣傳兒童優先原則和兒童友好理念,傳播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重大意義、主要內涵和創建路徑,提高公眾知曉度和參與度,力爭形成社會全體共識,達成思想自覺,形成全社會關注和參與共建的濃厚氛圍。一要全面實施兒童友好宣傳行動,依托電視、報紙、網絡、戶外等多重媒體媒介,采用通訊報道、會議討論、演說講座、文化沙龍等多樣化形式,借助學校、醫院、文化場館、公園、社區等全方位平臺。二要及時總結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經驗做法,提煉工作亮點和特色,形成示范效應,加強城市之間交流合作,全面提升中山市兒童友好城市影響力。三要開展多樣化活動加大宣傳影響,可通過建設兒童友好社交媒體平臺、創作兒童友好宣傳片和歌曲、繪制主題卡通書籍、開展社區活動等,提升全社會對兒童權利的認知,形成全社會尊重、愛護兒童的良好氛圍。四要重視對重點人群的宣傳,加強對政策制定者、城市設計者、媒體工作者、兒童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專業人員的影響和培訓,由其帶動全社會兒童友好的自覺共識和責任意識。
4.2?積極促進多方協同共治,搭建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最緊密主體陣營
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不可能由一方主體獨立推進,需要秉持多方共建、多元參與的模式,盡可能地凝聚全社會合力。一是強化兒童工作“一盤棋”的協同共建理念。形成市政府領導、鎮街主導、部門協同、社會支持、人人參與的工作格局。加強頂層設計,健全完善多領域、多部門工作協作機制,在橫向層面整合政府各部門的優勢資源,實施集體規劃、統一調度、聯合辦公、同步保障,促進兒童友好理念同步到位。二是社會合作通道,與企業、高校智庫、社會組織、社區居民等各方主體,積極探索“商社合作”“校社合作”等模式,也可通過政府購買專業社會組織服務,有效整合社會資源,將民間智慧、社會財富、企業平臺、公益力量合理合法地合作共享,合力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三是發揮專業人才的優勢和特長,建立由專家、學者、規劃設計師等高等院校、規劃設計單位構成的專業人才隊伍,成立專家小組,提供培訓、咨詢等服務,為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出謀劃策。
4.3?加強鄉土文化和核心價值的融入,用內涵建設擦亮本土化標簽
創建兒童友好型城市沒有“單一形式”,中山市應結合自身發展情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中山模式。中山市地方文化深厚,誕生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大批歷史文化名人,保有大量文物和歷史文化建筑,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多樣的民俗風情,生態環境優美,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具有“博愛、創新、包容、和諧”的中山精神。中山市文化設施優良,種類繁多,品質高,有國家級圖書館,有各鎮街普及的省特級文化站,有遍布全城的香山書房,是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既有濃厚的書香文化,又有保存完好的傳統本土民俗,還是著名的僑鄉文化之都,被國務院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中山市兒童友好建設,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無論是有形空間建設,還是內容打造,都應注重文化的塑造和融合,將豐富的文化內涵主動嫁接到兒童友好活動和項目中去,打造中山本土化的友好城市創建模式。一是做好兒童友好硬件升級,打造香山文化特色空間,興建鄉土文化主題的兒童場館,打造一村一俗的文化社區;二是做好兒童友好教育升級,開發香山文化研學活動。立足當地文化優勢,在校園內開發民俗文化課程,在校園外依托民間資源創新開發文化研學基地。
4.4?憑借區位經濟和產業優勢,力促發展兒童友好特色產業鏈
中山市素有“廣東四小虎”之稱,位于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集聚區,擁有38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和18個省級專業鎮,傳統產業基礎扎實。中山應積極挖掘資源稟賦,針對兒童的吃、穿、住、行、學、醫等各個領域,創新打造兒童產品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產業鏈。政府應積極搭建兒童產業交流平臺,帶領企業到先行城市調研學習,引進先進經驗和做法,探索中山特色兒童友好產業運作模式。各鎮街從實際出發,依托傳統產業優勢,以“兒童友好”為概念,整合資源,在兒童健康、兒童養育、兒童發展、兒童游學、兒童休閑娛樂等領域發掘市場需求,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形成兒童產業生態鏈,助力兒童友好城市的特色塑造。之后,在兒童友好產業中,應極力創建一批市場識別度高、競爭力強的中山品牌,腳踏實地深耕產品內涵,切切實實提升服務品質,用產業發展助推兒童友好城市創建,把兒童產業打造成中山兒童友好城市的名片,走出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與兒童產業集群的協同發展之路。
5?結語
綜上所述,中山市將著眼兒童的全面發展和實際需求,對標廣東省的高規格、高質量、高標準,完善全領域、跨部門工作協同機制,發揮資源稟賦,突顯本土特色,創造中山品牌,加快構建兒童友好城市政策支持體系,加強兒童權利、兒童發展綱要規劃、兒童友好城市等宣傳,努力實現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程暉.100?個兒童友好城市,這么選這么建[N].中國經濟導報,2021-10-21?(3).
[2]?馬藝天,黃舒旻.廣州發布2021—2030年婦女兒童發展規劃,打造具廣州特色兒童友好城市[N].南方日報,2022-07-19(A06).
[3]?吳金群,毛家楠.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理論內涵和政策議程[J].黨政研究,2022(4).
[4]?趙欣.福利共享視角下國外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政策推進體系和實施路徑研究的知識譜系[J].經濟研究導刊,2022(35).
[5]?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構建兒童友好型城市和社區手冊[R].紐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8.
[6]?孟雪,李玲玲,付本臣.國外兒童友好城市規劃實踐經驗及啟示[J].城市問題,2020(3).
[7]?張振,陳思錦.立足國情?建設中國特色兒童友好城市[J].中國經貿導刊,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