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曹建巍
摘?要:“候鳥型”人才作為具有一定知識或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并為尋找最佳的工作機會和舒適的生存環境,穿梭于各個地域之間的人才,正在成為眾多地區競相引進的對象。引進“候鳥型”人才是欠發達地區彌補人才資源不足的有效手段和可行措施。但是,相對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在“候鳥型”人才市場競爭中處于相對劣勢地位。探究欠發達地區“候鳥型”人才引進的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文章以寧夏為例,首先對寧夏“候鳥型”人才引進環境、做法等現狀進行梳理,其次從正向的成績、方向的問題兩個方面對寧夏“候鳥型”人才引進成效展開評價,最后提出寧夏“候鳥型”人才引進的未來展望,為寧夏及其他欠發達地區更好地推進“候鳥型”人才引進工作決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候鳥型”人才;欠發達地區;人才引進
中圖分類號:F12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3)34-0035-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34.035
1?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流動的體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1]人才資源是市場經濟的核心資源,是市場主體各方競爭的首要對象。隨著人才市場化水平的提升,人才的區域流動性限制將越來越少,人才的自主選擇性將越來越強,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將越來越凸顯。“候鳥型”人才作為具有一定知識或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并為尋找最佳的工作機會和舒適的生存環境,穿梭于各個地域之間的人才,正在成為眾多地區競相引進的對象。在以市場機制主導的人才流動背景下,通過柔性機制引才用才是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尤其是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2]。引進“候鳥型”人才,變剛性的人才為柔性的人才所用,打破人才流動中的地域限制,是欠發達地區柔性引進人才的重要選擇。但是,相對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可為“候鳥型”人才提供的發展平臺、薪酬待遇等方面存在一定壁壘,面對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處于相對劣勢地位。如何破解欠發達地區“候鳥型”人才引進瓶頸,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寧夏地處祖國西北內陸,屬于典型的欠發達地區,在人才引進過程中面臨著與眾多其他欠發達地區相近的環境。近年來,寧夏積極推進“候鳥型”人才引進工作,形成了一定經驗,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加以解決。文章以寧夏為例,首先對寧夏“候鳥型”人才引進現狀進行梳理,其次對寧夏“候鳥型”人才引進成效展開評價,最后對寧夏“候鳥型”人才引進提出展望,以供寧夏及其他欠發達地區更好地推進“候鳥型”人才引進工作決策參考。
2?寧夏“候鳥型”人才引進的現狀
2.1?寧夏“候鳥型”人才引進的環境
當前,作為欠發達地區的寧夏“候鳥型”人才引進的環境有利有弊,有必要系統梳理與分析。SWOT模型從內部優勢、內部劣勢、外部機遇、外部挑戰四個方面評價一個地區或組織面臨的內外部環境[3]。文章將采用SWOT模型,全面盤點寧夏“候鳥型”人才引進的環境。
2.1.1?內部優勢:發展前景穩中向好
寧夏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特色鮮明,發展前景持續向好。自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寧夏的內生發展動力持續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顯著提升。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結果,寧夏人均GDP由2002年的5804元增長到2022年的69781萬元,整體增幅1102.2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29.86%,在全國的省級地區排名也由2002年19位上升到了2022年17位[4]。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寧夏常住人口為7202654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增加901304人,增長14.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8.92%[5-6]。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加快建設,可以預見,寧夏的發展前景將繼續穩中向好,對勞動市場的帶動力、人才流動的吸引力將持續加強,今后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候鳥型”人才優先選擇到寧夏就業創業。
2.1.2?內部劣勢:地域瓶頸難以破解
相對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寧夏存在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思想觀念閉塞、資金和技術匱乏、人才開發機制有待健全等不利因素。作為衡量人才價值、吸引人才流動的重要信號,寧夏的工資水平明顯低于東部地區,仍然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根據最新統計數據,2022年,寧夏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114631元,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7537元,均明顯低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7]。因此,受地域因素的制約,寧夏對人才的吸引力整體相對有限,對寧夏而言,改善“候鳥型”人才引進的內部環境,破除引才的地域枷鎖,必將任重道遠,仍要積極求索。
2.1.3?外部機遇:政策利好正在釋放
2020年3月,教育部印發《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實施方案》,啟動實施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計劃每年面向西部地區行業、產業、企業急需的緊缺專業,遴選組織一批高校優秀退休教師支教、支研[8];2020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其中多項內容涉及寧夏在內的西部地區人才柔性引進,包括允許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按有關規定在西部地區兼職并取得合法報酬,允許退休公職人員按有關規定在西部地區創業等[9],上述政策為“候鳥型”人才到西部地區的寧夏工作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持,也為寧夏引進“候鳥型”人才提供了重要機遇。當前,國家政策的利好正在逐步釋放,對促進寧夏“候鳥型”人才引進的作用逐步彰顯。積極搶抓國家支持政策,大力引進“候鳥型”人才,成為寧夏的必然選擇。
2.1.4?外部挑戰:市場競爭持續加劇
在人才配置市場化的大勢所趨下,今后“候鳥型”人才自由流動的空間將越來越大,不同地域對“候鳥型”人才的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這對本來就處于人才競爭劣勢地位的寧夏而言,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此外,寧夏不僅面臨人才引進的壓力,還要想方設法留住現有人才,以防范“孔雀東南飛”。在激烈的人才競爭市場,“‘候鳥型’人才為什么到寧夏就業創業”成為寧夏在“候鳥型”人才引進過程中無法回避的難題。
2.2?寧夏“候鳥型”人才引進的做法
近年來,作為欠發達地區的寧夏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為”的“候鳥型”人才引進理念,千方百計、多措并舉引進“候鳥型”人才。梳理寧夏“候鳥型”人才引進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2.2.1?出臺相關政策
繼海南、河北等地之后,寧夏于2015年出臺了《關于規范柔性引才工作的實施意見》《寧夏回族自治區支持企業引進和培養人才暫行辦法》等相關政策,對引進“候鳥型”人才程序、資助等做了明確規定。
2.2.2?搭建工作載體
在寧夏黨委人才辦的統一指導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等部門積極為“候鳥型”人才“筑巢”,目前寧夏已在重點產業領域建立院士工作站10個、專家服務基地75個、人才小高地58個等多類別載體平臺。
2.2.3?提供有力支持
寧夏人才經費對“候鳥型”人才給予有力支持,如“自治區特聘專家”考核合格可給予聘任單位每人3萬元的資助,連續資助3年;對人才小高地建設單位分批給予50萬元的支持。金鳳區、賀蘭縣、惠農區等地還興建了專門的人才公寓,為“候鳥型”人才提供住宿和就餐服務。
2.2.4?給予榮譽保障
寧夏對各單位柔性引進的符合條件的“候鳥型”人才,聘任為自治區特聘專家或市縣級特聘專家,科研院所、學校和企業柔性引進的科技型人才還被聘任為名譽副校長(副院長)、科技副總等。
3?寧夏“候鳥型”人才引進的成效
經過努力,寧夏引進了一批“候鳥型”人才,這些人才分布在各條戰線,為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和強大動力。總體上,寧夏“候鳥型”人才引進工作取得了積極效果,涌現出多個典型案例,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改進,以補足短板。文章將從正向的成績、反向的問題兩個方面全面評價寧夏“候鳥型”人才引進的成效。
3.1?寧夏“候鳥型”人才引進的成績
3.1.1?“候鳥型”專家引進
截至2022年,僅自治區級層面,開展合作的特聘專家類的“候鳥型”人才,教育領域89人,醫療衛生領域162人,工程經濟領域149人,農業領域130人,社科文化領域21人,另有兩院院士以技術顧問方式在全區建有院士工作站10個。以兩院院士為代表的專家在寧夏開展技術指導服務的同時為自治區培養了一大批帶不走的技術力量。例如,賀蘭縣寧夏北伏科技有限公司引進的“候鳥型”人才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王玉明教授,指導公司研發常壓燒結碳化硅陶瓷拋光環于2020年取得技術突破,產品目前已用于臺積電5納米半導體芯片拋光制程工序,替代了日本京瓷公司同類產品,成為臺積電該產品大陸唯一供應商。
3.1.2?“候鳥型”創新團隊引進
截至2022年,寧夏引進的“候鳥型”創新團隊已達62個,以項目為載體,與寧夏的企業、高校、醫院、科研院所簽訂協議明確攻關內容、完成質量等,靈活安排工作時間,不定期來寧開展創新研究。例如,平羅縣專門從事玉米和瓜菜種子科研、生產、推廣及進出口的寧夏泰金種業有限公司,與一支包括博士2名、碩士3名在內的14名農業“候鳥型”專家組成的研發團隊合作,成功研發的15個瓜菜新品種均通過了自治區審定,并全部投入農業生產,有力支撐了新品種、新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
3.2?寧夏“候鳥型”人才引進存在的問題
3.2.1?“候鳥型”人才引進的比較優勢需明確
“候鳥型”人才可選擇的目標區域眾多,讓其重點選擇寧夏是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當前,寧夏在吸引“候鳥型”人才的定位還不夠清晰,需要進一步凝練比較優勢,形成品牌特色,滿足“候鳥型”人才個性化需求,實現差異化競爭。
3.2.2?“候鳥型”人才引進的需求對接需加強
“候鳥型”人才本身具有較大的分散性與流動性,加之寧夏人才服務信息化水平不高,對于經常來寧休閑度假和有意愿經常來寧度假的高層次人才的數量、擅長領域、服務意愿尚未完全掌握,致使“候鳥型”人才和用人單位之間連接渠道不暢,“候鳥型”人才引進基本上停留在“已知”層面,對于未知的“候鳥型”人才發掘、對接還遠遠不夠。
3.2.3?“候鳥型”人才引進的服務平臺需優化
“候鳥型”人才往往生活比較優裕,在寧夏開展服務更注重事業發展平臺和自我價值實現,現有服務尚不能充分滿足“候鳥型”人才的這種期望,使得其在寧夏工作的認同感、榮譽感不高。目前,寧夏對“候鳥型”人才引進的服務平臺覆蓋面窄、支持力度小,且針對性、規范性不高,執行起來存在較大困難,尤其是“候鳥型”人才使用、評價、激勵、保障標準尚未明確、具體。
4?寧夏“候鳥型”人才引進的展望
展望未來,寧夏“候鳥型”人才引進的內部優勢和劣勢同在,外部機遇和挑戰并存,在經過實踐摸索后,寧夏已經形成了?“候鳥型”人才引進的一定經驗,具備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候鳥型”人才引進工作的現實基礎。持續提升寧夏“候鳥型”人才引進競爭力,不僅要在引才上做好文章,還要協同推進育才、用才、留才工作[11]。文章將針對寧夏“候鳥型”人才引進存在的問題,系統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4.1?打造特色品牌
海南在“候鳥型”人才方面為其他地區做出了有效示范,海南經驗的成功主要依賴于自身得天獨厚的氣候和旅游資源,并形成了特色品牌[11]。寧夏作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省(區),有夏秋季吸引南方人的氣候、“大漠長河,星星故鄉”,以及豐富的紅色資源和六盤山避暑勝地,也不乏吸引賓客的瓜果美食。寧夏應充分利用獨特的旅游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提前謀劃、搶抓機遇,加快?“候鳥型”人才引進特色品牌的構建與宣傳,讓“候鳥型”人才未來之前想來,來了之后不想走,走了之后還想來。
4.2?主動精準服務
寧夏政府服務部門要與“候鳥型”人才及用人單位密切溝通,對接聯絡,把各種優惠政策落到實處,共同為“候鳥型”人才營造待遇優厚、保障有力的生活環境,讓“候鳥型”人才在寧生活無憂、工作無憂、創業無憂,不斷提升“候鳥型”人才的獲得感、幸福感。
4.2.1?豐富“候鳥型”人才引進渠道
豐富“候鳥型”人才引進渠道,一方面完善寧夏人力資源市場,培育更多第三方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為“候鳥型”人才牽線搭橋;另一方面借助“血緣”“地緣”“業緣”“學緣”等各種關系,建立獎勵措施擴大柔性引才渠道和覆蓋面,尤其要深入挖掘寧夏籍的企業家、專家學者、公司高管、知名人士、高技能人才,形成定期聯絡溝通機制,邀請其常回家省親休假,報效桑梓。
4.2.2?提供一站式“候鳥型”人才服務
開展精準性、個性化的服務,做好“候鳥型”人才生活保障、工傷保險、醫療保健、休閑旅游等服務工作,提供“店小二”“保姆式”服務,打通人才服務“最后一公里”,真正使優秀“候鳥型”人才引得進、留得下、干得好。
4.2.3?建立“候鳥型”人才工作服務站
借鑒沈陽等地“候鳥型”人才工作站的建設經驗[12],鼓勵支持各縣(區)以經濟開發區、人才公寓等為平臺,建立“候鳥型”人才工作服務站,重點服務本地企業柔性引進的“候鳥型”人才,并利用“候鳥型”人才工作服務站積極宣傳寧夏人才優惠政策,搭建“候鳥型”人才與用人單位合作交流平臺。
4.2.4?提升“候鳥型”人才服務信息化水平
優化升級寧夏高層次人才服務系統和信息化水平,借助“互聯網+”開發人才工作信息化服務平臺,實行精細化運作管理,加快推進“候鳥型”人才信息庫建設,實現對“候鳥型”人才“及時找到、及時牽線、及時牽手”的全面、準確、及時的服務管理。
4.3?優化服務平臺
栽得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良禽擇木而棲,好的平臺可以有效吸引“候鳥型”人才駐足常來。寧夏要著力在優化“政策保障”上發力,多渠道、多方式為“候鳥型”人才發揮作用構筑多樣化的平臺體系,探索更加有效的“候鳥型”人才管理機制,調動“候鳥型”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減少“候鳥型”人才后顧之憂,引導“候鳥型”人才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4.3.1?努力用好“候鳥型”人才
進一步完善顧問指導、掛職兼職、技術入股、項目合作、退休特聘等“候鳥型”人才使用模式,對符合條件的“候鳥型”人才,加大聘任為“寧夏特聘專家”、市縣級特聘專家、科技副院院長、科技副總等名譽職務支持等方式,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鼓勵支持各行業部門、各市縣區組建成立發展決策專家咨詢委員會和相應的運行辦法,積極吸納來自不同行業領域的“候鳥型”人才為產業發展、技術咨詢、行業規劃把脈獻計,充分體現“候鳥型”人才的獨特價值。
4.3.2?科學評價“候鳥型”人才
建立柔性引才的評估體系,制定“不看時間重業績”的“候鳥型”人才評價激勵辦法,按權責利一致原則簽訂聘用協議,采取靈活方式,確立結果導向制,突出實際貢獻,定期評選和表彰一批有突出貢獻的“候鳥型”人才,形成重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科學評價機制。
4.3.3?充分激勵“候鳥型”人才
制定發揮“候鳥型”人才作用的激勵辦法,完善“寧夏政府特聘專家”辦法,修訂完善《關于規范柔性引才工作的實施意見》,使“候鳥型”人才能夠享受更多與貢獻匹配的回報,真正讓“候鳥型”人才“多勞多得、有勞有得”。
5?結語
“候鳥型”人才是人才流動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在供求矛盾的刺激下市場自然調節的結果,可有效實現人才資源共享。引進“候鳥型”人才,是彌補欠發達地區人才資源不足的有效手段和可行措施。文章以寧夏為例,對寧夏“候鳥型”人才引進的現狀、成效與展望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對其他欠發達地區“候鳥型”人才引進具有一定的啟示。但是,在人才市場化背景下,欠發達地區本身對“候鳥型”人才吸引力有限,對“候鳥型”人才競爭力不強,破除欠發達地區對“候鳥型”人才引進的瓶頸難度仍然很大。對欠發達地區而言,既不能走發達地區的道路,也不能走故步自封的道路,只能立足實際,海納百川,精準施策,不斷推進“候鳥型”人才引進工作取得實效,為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外部高端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
[2]應驗.“候鳥型”人才柔性管理與服務模式研究[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8,35(5):127-133,150.
[3]管理學編寫組.管理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89-90.
[4]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2.
[5]國家統計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R].北京:國家統計局,2011.
[6]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R].北京:國家統計局,2021.
[7]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2.
[8]教育部.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實施方案[Z].2020.
[9]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Z].2020.
[10]翁啟偉,蘇德浩.海南“候鳥”型人才的開發和利用[J].環球市場,2015(16):19-20.
[11]劉振春.省域“候鳥型”人才引進和使用機制的構建——以海南省為例[J].行政論壇,2022,29(4):147-154.
[12]沈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四部門關于印發《沈陽市“候鳥型”人才工作站建設實施細則(試行)》的通知[J].沈陽市人民政府公報,2020(201):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