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張立 王園園 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氣候變化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國際社會為加強氣候治理進行氣候談判努力,于1992 年達成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由此搭建了第一個全球性的氣候治理合作框架。雖然該氣候治理合作框架確定了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但各國的氣候規制并沒有基于該原則對等地展開,發達國家依靠先發的綠色結構性優勢建立綠色壁壘,使其氣候規制具有鮮明的單邊特征(周亞敏,2022 年)。筆者收集世界主要經濟體2017年至2021 年碳排放量和GDP 數據,整理得到這些經濟體的碳排放強度并發現,歐盟、美國以及日本的碳排放強度要遠低于中國、印度等金磚國家,見圖1。較高的低碳經濟水平使歐盟等經濟體利用氣候治理在國際重要議題上獲得主動。
歐盟是世界上最早啟動規?;瘒鴥葰夂蛞幹频慕洕w,并形成了領先的低碳化能源供應結構以及成熟的碳排放權交易和綠色金融體系,這些都促使歐盟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碳排放強度最低的經濟體,綠色結構性優勢十分明顯。
歐洲議會和歐洲理事會于2023 年5 月16 日頒布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以下簡稱“碳關稅”)法案,該法案于次日生效,并于2023 年10 月1 日開始施行。這是全球首個付諸實施的“碳關稅”,圖2 是“碳關稅”產生和未來發展的大致歷程。

?圖1 世界主要經濟體碳排放強度對比

?圖2 “碳關稅”產生的大致歷程
“碳關稅”也稱碳邊境調節機制,是指針對不同國家的碳定價機制,對進口產品征稅或對出口產品退稅的機制。歐盟“碳關稅”涉及覆蓋范圍、碳排放計算、“碳關稅”計算、征稅流程、免費碳配額(EUA)縮減等多方面內容。
主流觀點認為,有綠色結構性優勢的發達國家實施“碳關稅”的本質是鉗制發展中國家,因此“碳關稅”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很大爭議。徐昕等(2023)認為,CBAM 具有明顯的貿易保護主義實質,破壞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違背了多數國家的利益期待。CBAM 作為名義上的氣候治理舉措,其實質為歐盟推行氣候單邊主義,謀求全球氣候治理話語權乃至成為推行綠色霸權的工具。周亞敏(2022)認為,全球碳中和趨勢表明,世界經濟已進入低碳競爭時代,碳規制已成為全球規制的新領域、新角力場和新勢力范圍,跨境單邊氣候規制以防止“碳泄漏”為名,本質上卻是國內單邊氣候規制所積累的綠色結構性權力向綠色霸權轉化的標志,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守成國規鎖崛起國的新型制度手段。發展中國家應警惕發達國家以抑制“碳泄漏”之名發起跨境單邊氣候規制、稀釋與回避“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需堅持在多邊框架下、在明確歷史責任的前提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呂學都(2023)指出,受歐盟和美國推進碳邊境調節稅立法的影響,發達國家很可能在未來某一時間點會聯合推動實施“碳關稅”,我國須從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全面分析評估“碳關稅”可能帶來的影響。任亞楠等(2022)建議充分研判“碳關稅”對我國深化國際合作的系統影響,完善全國碳定價機制,并著力提升制造業綠色發展能力,穩固全產業低碳發展創新生態。楊超等(2022)則建議出口企業在歐盟官方進行真實性審查的情況下如實申報產品碳排放強度。
由于“碳關稅”將在過渡期后正式實施,如何降低中國對歐出口行業的“碳關稅”風險需要盡快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應對方案。目前金融業對如何支持中國出口行業應對“碳關稅”暫沒有深入研究,本文首次聚焦該議題,對保險如何通過規避“碳關稅”價格、貿易風險進而支持出口行業應對“碳關稅”進行了研究。
歐盟“碳關稅”對我國有多重消極影響,包括降低對歐出口產品競爭力、鞏固歐盟在全球范圍的碳定價權、沖擊我國碳市場、加速“碳關稅”同盟建立、影響我國出口行業等,其中最直接的影響是“碳關稅”成本不斷增加導致我國對歐出口產品成本優勢降低,逐步失去產品競爭力和歐盟市場。本文著重對“碳關稅”影響我國對歐出口產品成本優勢進行分析。
根據歐盟的CBAM 法案,歐盟內部企業將在2023 年至2026 年之間獲得免費的歐盟碳配額,出口至歐盟的相關特定商品無需繳納“碳關稅”,但需要在此過渡期內申報商品的碳排放強度等數據。從2026年開始,歐盟內部企業獲得的免費碳配額將按照先慢后快的趨勢被削減,直至2034 年被削減至零,見圖3。免費碳配額的削減意味著即使“碳關稅”價格保持不變,歐盟內部企業所需承擔的“碳關稅”成本也將逐年升高,同時意味著轉嫁給我國對歐出口企業的“碳關稅”成本將逐步提升。
根據已公開的歐盟碳關稅計算方法,CBAM 稅收= CBAM 稅率×碳排放量=(EU ETS碳價-出口國碳價)×(產品碳排放量-歐盟同類產品企業獲得的免費碳排放額度)。其中“EU ETS”是指歐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EU ETS 碳價-出口國碳價”可以理解為“碳關稅”的單價;“產品碳排放量-歐盟同類產品企業獲得的免費碳排放額度”則可以理解為“碳關稅”的數量,兩者相乘則為對應商品應當繳納的“碳關稅”總額。
EU ETS 碳價預計按照EU ETS 每周收盤價的平均值確定,歐盟碳市場碳資產的交易主力是在ICE(洲際交易所,International Exchange)和EEX(歐洲能源交易所,European Energy Exchange)交易的歐盟碳排放權期貨(簡稱EUA期貨),而EUA期貨近幾年的交易價格呈整體波動向上的趨勢,見圖4。

?圖3 CBAM機制下免費碳配額削減計劃

?圖4 EUA期貨成交量及交易價格波動趨勢圖
筆 者統計了2020 年6 月 至2023 年5 月的EUA期貨月交易量和月均價格。三年間,歐盟碳市場一共成交了179 億噸EUA 期貨,均價62.37 歐元/噸,呈現兩個特點:一是碳價整體上漲,從2020 年6 月的23.55 歐元/噸上漲至2023 年2 月的92.09 歐元/噸,漲幅291%;二是碳價短期內波動巨大,從2022年2月的91.18歐元/噸降至2022年3月的75.02歐元/噸,降幅近20%,從2022年8月88.02歐元/噸降至2022 年9 月的70.40 歐元/噸,降幅超20%。
歐盟碳價的波動給中國對歐出口企業可能承受的“碳關稅”成本造成了極大不確定性,在出口產品碳排放強度短期內難以有效降低的情況下,中國對歐出口潛在的損失巨大。
根據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宏觀與綠色金融實驗室測算,假定我國對歐出口量最大的鋼鐵、鋁的單位產品平均出口價格保持不變,基于EU ETS 和我國碳市場2022 年的碳差價,我國對歐鋼鐵、鋁產品平均出口成本將在2027 年分別提高3.2%、2.7%,在2034年分別提高8.2%、5.6%。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2022年對歐出口鋼鐵647 萬噸、鋁90 萬噸,我國鋼鐵生產的碳排放平均強度為1.6,鋁則高達12.8。將以上商品的出口量、平均碳排放強度與2027年免費碳配額削減5%和2034年免費碳配額全部削減后的單位CBAM 成本相乘,則我國每年對歐出口鋼鐵和鋁將遭受近300 億元的損失,如果歐盟碳市場碳價持續上升,損失將會更大,見表1。

?表1 我國對歐出口鋼鐵、鋁受CBAM影響的測算
中歐碳市場碳價差異較大,我國相關行業的碳排放強度在一定時期內難以有效降低,我國對歐出口行業在CBAM 過渡期后必將遭受較大的成本沖擊。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對歐出口相關行業需要在過渡期內盡快熟悉適應CBAM 的規則,并提前規劃制定一系列對沖CBAM負面影響的方案。
我國出口行業應對CBAM 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包括政府間溝通協調、兩地碳市場機制互認、我國碳市場擴容、金融支持綠色低碳化改造等。本文聚焦如何運用保險機制降低我國對歐出口企業在CBAM 成本、貿易等方面相關風險,以期通過保險等金融措施為我國對歐出口企業提供有效的避險方案,增強其產品的競爭優勢。
正如前文所述,我國對歐出口行業受到的最直接且最大影響是CBAM 導致成本增加。根據CBAM 的計算方法,“碳關稅”稅率由EU ETS 碳價與出口國碳價的差值確定,因此需要同時考慮規避出口企業國內碳市場和歐盟碳市場兩端的碳價波動風險。
如何對沖國內碳市場端的風險,筆者認為,金融機構需要創新易于理解、易于操作的碳金融產品,提高服務碳市場參與主體的廣度與深度,調動他們參與碳配額交易的積極性,從而充分發揮碳資產金融價值,支持控排企業進行綠色低碳改造并提升降碳減排能力,運用“碳保險+期貨”模式與納管企業跨市場直連模式進行優勢互補,擴大碳金融產品為碳市場主體服務的覆蓋面,提高碳資產流動性,從而促進納管行業盡早實現“雙碳”目標。
對沖歐盟端CBAM 價格風險則相對復雜。有利的方面是歐盟碳市場較為成熟,定價基礎較好,且歐盟碳市場早于中國碳市場已經有碳期貨在進行大量交易,為中國企業對沖風險提供了基礎市場條件。
筆者較早進行了歐盟“碳關稅”價格損失保險創新,通過中歐碳市場互聯,幫助中國對歐出口企業對沖CBAM 價格風險,CBAM價格指數保險運行圖見圖5。
CBAM價格指數保險以洲際交易所和歐洲能源交易所交易的EUA 期貨產品在較長一段時期內的交易數據作為底層數據進行精算定價,將符合條件的特定出口商品根據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計算得出的碳排放量作為保險標的,由出口企業向保險公司進行投保,雙方根據一定規則約定一個固定價格作為保險價格,而保險公司則通過期貨公司與歐盟碳市場進行跨境連接,當約定月份的歐盟碳期貨合約在理賠采價期間內的理賠結算價高于保險價格時,視為保險事故發生,保險人按照約定進行賠付,保險公司賠付后向期貨公司行權從而對沖風險。上述“保險+期貨”的模式,一方面,幫助出口企業以較低的成本鎖定了CBAM 價格波動風險,從而穩定自身對歐出口商品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使保險公司形成風險閉環,實現可持續經營。
1.貿易風險
CBAM正式實施后可能會大幅提升國際貿易風險,包括付款糾紛、貨物拒收退運風險等。歐盟進口企業在CBAM 實施后通過一定形式將“碳關稅”成本轉嫁至出口企業,如果碳價波動導致出現不利于其的情形,其履約意愿極有可能會降低,進而導致一系列貿易風險。在貿易活動的不同進程中,可能出現合同糾紛、拖欠貨款、拒收貨物等出口商貿易風險。
應對貿易風險,對歐出口企業應當加強與歐盟進口企業的溝通,通過合同形式確定CBAM事項,并積極投保出口信用保險,進而規避相關貿易風險。
2.CBAM責任風險
出口企業需要向歐盟或者歐盟進口企業提供經過第三方專業機構核查的出口商品碳排放數據,如果被發現數據存在問題,則會得到一定的處罰。因此,第三方機構和出口企業需要謹防CBAM 數據責任風險,確保所提供、申報的碳排放數據真實可靠。

?圖5 CBAM價格指數保險運行圖
應對數據責任風險,保險機構需要積極開發配套的責任保險產品,為第三方機構和出口企業提供風險保障。第三方機構通過該類保險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在CBAM數據核查市場上的競爭力。
3.低碳設備風險
鋼鐵、鋁是高碳行業,減少其生產環節的碳排放將降低CBAM 成本,因此增加低碳設備的應用十分關鍵。針對這些設備,除了常規的財產險,還應當擴大應用碳排放掛鉤費用損失保險,這類產品目前與國內碳市場的碳配額掛鉤,適用性不強。保險機構應當積極開發基于CBAM 價格體系的鋼鐵、鋁行業低碳設備碳排放掛鉤費用損失保險。
CBAM 對中國出口行業而言是一道必答題,歐盟CBAM 已經實施,后續其他國家也可能效仿出臺相關政策,逐漸形成綠色貿易壁壘,對中國出口行業造成深遠影響。歐盟CBAM已經進入過渡期,相關出口企業對于如何應對該政策的負面影響、如何規避風險等有切實需求,金融行業需要盡快行動起來,為相關企業制定體系化的綠色能力提升方案和CBAM避險方案。
筆者認為,保險行業在支持中國出口行業應對CBAM 方面能夠發揮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可以通過搭建應對碳市場風險、貿易風險、CBAM 責任風險等保險體系,為出口企業提供全方位風險保障。上述保險體系的核心是聚焦碳市場風險,盡快推出及擴大“碳關稅”價格指數保險閉環模式的應用,為我國對歐出口企業提供低價、有效的CBAM 成本風險對沖方案,支撐出口企業的產品競爭優勢?;谀壳暗恼吆褪袌銮闆r,筆者有以下建議:

出口行業政府主管部門以及鋼鐵、鋁相關行業協會組織需要對CBAM 風險有充分的認知,引導相關出口企業積極運用避險方案,推動在CBAM 過渡期試點CBAM 價格指數保險,并在過渡期后提升保險覆蓋面,最大程度降低CBAM成本風險。
CBAM 價格指數保險需要跨境連接歐盟碳市場進行風險對沖,而跨境“保險+期貨”模式的落地需要合法合規。建議相關監管部門對該模式予以積極指導,助力保險行業有效支持我國對歐出口行業。
如前文所述,除了CBAM 成本風險,出口企業還會面臨貿易風險、責任風險、低碳設備風險等一系列風險。保險行業應當加強對相關領域的研究和投入,提升保險供給能力,建立CBAM 保險體系,為出口行業提供全方位保障。
應對CBAM是一項體系化工程,除了保障出口企業CBAM風險,金融行業還應當加強協同,通過運用不同的金融產品,提升相關行業的低碳化能力,從根本上降低CBAM的影響。
中國出口行業應對CBAM 是一項體系化工程,保險行業在此過程中需要發揮支撐和聯通的作用,需要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指導下積極創新保險產品及服務,并提高金融資源整合能力,為出口行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