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學軍
摘要紫砂竹器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是以竹入壺,就是完全地從壺身開始就采用了竹子的形態,另一種是以竹飾壺,采用了一些竹葉等元素來點綴其上,不管是哪一種方式都能夠讓我們感受到“竹解心虛即我師”的人文情懷。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藝術作品《吉竹壺》,既能讓我們感受到紫砂竹器在傳統藝術形式之中所占據的重要位置,受到了許多紫砂壺友的喜愛和青睞,也讓紫砂匠人們不斷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之上大力創新,許多關于竹子題材的作品如同雨后春筍一般層出不窮,深刻地折射出我們中國傳統文人對于竹子的那種熱愛之情和向往之意,傳遞出紫砂竹器的精氣神韻。
關鍵詞? 宜興紫砂;吉竹壺;仿生技巧;文化韻味
宜興紫砂的誕生既有著與生俱來的天然優勢,又是飲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宜興位于太湖西岸,天目山余脈穿城而過,在山水交界之處蘊藏著豐富的紫砂礦料,在經過不斷地嘗試之后,燒成的容器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對于茶葉的沖泡具有很好的作用,于是紫砂壺應運而生,一開始只是田間地頭農人干活用的泡茶之物,后來逐漸被文人雅士廣泛地輔以陶刻裝飾等等,成為了茶座和書房之上的雅器,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紫砂藝術成為了宜興這座城市的名片,紫砂產業也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天南海北的從業者和對于紫砂感興趣的朋友聚集在這里,成就了紫砂的赫赫威名。
1宜興紫砂《吉竹壺》的仿生技巧
紫砂藝術作品《吉竹壺》(見圖1)采用了渾方的形式來展示紫砂器型的多樣性和可塑性,也能夠表現出紫砂全手工成型的優勢所在,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作者的主觀能動性。壺身的設計更加柔和,和竹子的棱線巧妙地融為一體,細節的處理也非常到位,層次感十足。壺嘴則是彎流,出水自帶弧度,但是上面的竹節捏塑特別逼真,能夠看到許多我們平常感受不到的纖細,上手把玩的時候更加能夠體會到紫砂竹器迷人的地方。與之遙相呼應的壺把自然圈卷、端握舒適,和壺嘴形成良好的空間形態,從端部延伸出來的竹葉則是貼塑于壺身一側,宛如迎風搖曳一般楚楚動人,我們能夠看到每一片竹葉的邊緣處理都是非常的清爽,清晰地展示出作者對于竹器的精益求精。壺蓋鼓起,壓合于壺口之上,氣密性良好,上面的壺鈕則是延續著壺身的方器設計,一段竹節恰到好處地聳立其上,衍生出來的竹葉貼合壺蓋,靈動飄逸、匠心獨運,既能夠起到很好的使用拿捏功效,又能夠呼應整體的形態設計,令人觀之宛如穿行在蒼翠的竹林深處一般悠然自得,而它帶給我們的那種精神寄托則是更加具有濃郁的人文韻味。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藝術作品《吉竹壺》,既能讓我們感受到紫砂竹器在傳統藝術形式之中所占據的重要位置,受到了許多紫砂壺友的青睞,也讓紫砂匠人們不斷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之上大力創新,許多關于竹子題材的作品如同雨后春筍一般層出不窮,深刻地折射出我們中國傳統文人對于竹子的那種熱愛之情和向往之意,傳遞出紫砂竹器的精氣神韻。
2宜興紫砂《吉竹壺》的文化韻味
竹子,對于江南宜興來說隨處可以看到,特別是在宜興南部山區丘陵地帶,大片的竹林郁郁蔥蔥、縱橫千里,成為了江浙皖三省的自然分界。山前屋后、院落之中都能夠看到竹子那挺拔的身姿。對于竹子的敬仰和喜愛之情,無數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的詩篇來贊美和歌頌,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在他的《蘭亭集序》之中記載:“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說明他們聚會選擇的地點也要有竹子,而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在《於潛僧綠筠軒》一詩里寫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這一論斷深深地影響著我們國人的藝術審美,于是形成了許多關于竹子的詞語,諸如“竹報平安”“胸有成竹”“青梅竹馬”等等,恰到好處地展示著我們和竹子的天然聯系。紫砂藝術的創作更是離不開竹子,除了許多藝術題材的造型都是來源于竹子之外,許多制壺的工具也是采用了竹子這種材料,以至于有一種天人合一的感覺。這件作品《吉竹壺》正是把這樣的吉祥紋飾和竹子完美地統一起來,成為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讓廣大的壺友在飲茶品茗的過程之中,能夠更為深刻地把玩欣賞這樣一把栩栩如生而又具有濃郁人文韻味和藝術氣息的作品,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紫砂匠人們的天馬行空,在妙手天工的摶制之下,一件件具有江南風格和人文味道的作品源源不斷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滿足著廣大紫砂愛好者的不同需求。
3結語
在紫砂藝術發展的幾百年中,造型的演變經歷了許多的影響因素,在今天已經形成了完善的體系和豐富的內容,特別是紫砂竹器已經深入人心,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代表著江南的地域特征和人文環境,我們也期望自己如同過去的中國傳統文人那般,擁有著如同竹子一樣的精神品格,在一把把紫砂竹器之中折射出自己的內心追求和藝術審美。
參考文獻
[1]蔡順祥.論“竹”形象在紫砂壺中的塑造——作品“勁竹壺”的創作[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0(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