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良通



摘要“線”是三大基本構成元素之一,是最純粹、最基礎的藝術表現語言,幾乎存在于任何藝術形式中。當然,現代陶藝中也不例外,本文旨在分析不同線條類型在陶藝創作中的運用案例,說明線條在現代陶藝中的藝術特征。
關鍵詞? 線;線性藝術語言;現代陶藝;陶藝創作
0引言
線條是最基本的藝術構成元素之一,隨著藝術的發展,線條從表現元素逐漸向表現主體轉變,不僅是重要的表現手段,也是被表現的對象。現代陶藝是一門極具魅力的藝術,它脫胎于現代藝術,又擁有一套獨立的倫理系統。線條在現代陶藝起源時就享有基礎性的地位,發展至今也像其他藝術門類一樣成為表現的主體被表現。
1線性藝術語言
構成學中,線是三大基本構成元素之一,它存在于任何時間、任何空間、任何地域的任何藝術形式中。它伴隨藝術始終,藝術出現時它就隨之出現,可追溯到藝術最初萌芽的時代,如繪于巖壁上的原始巖畫、原始彩陶上的幾何裝飾等。說到線條藝術,中國的書畫藝術必當是當之無愧的代表。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十八描”便指的是十八種不同的線條表現,不同的“描法”可以適用于表現不同的表現對象,不同“描法”表現同一類表現對象時也能給人不一樣的視覺效果,可以看出線條表現的靈活性。中國書法與中國繪畫一樣,是極具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之一,中國書法也被稱作是“線”的藝術,不僅僅是文字的書寫方法,還是一種書寫藝術,是書法家創作的主要內容與表現形式。草書更是把“線的藝術”這一稱謂表現得淋漓盡致,以草書創作著稱的古代人物有許多,如張旭、懷素至今仍被膜拜,有“顛張狂素”之稱。以上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線的運用的兩個突出代表,此外,在其他傳統藝術形式中,“線”的基礎性地位依然明顯。如傳統建筑中,眾多垂直于地面的直線條使建筑顯得格外穩固與莊重。再如,傳統陶瓷器皿中,不同的外輪廓線往往給人不同的感受,當外輪廓線是圓潤的曲線時,則給人飽滿、華貴的感覺,如梅瓶;當外輪廓線是堅硬的直線時,則給人硬朗、堅定的感覺,如眾多的方器,如此等等都體現了線條在中國傳統藝術中的基礎性地位。
中國現代藝術相對于西方起步要晚,很長一段時間深受西方所主導的藝術思想所影響,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的現代藝術逐漸從“西方化”走出,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對標國際的現代藝術。一大批優秀的、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家作品中,線性藝術語言依舊是主要的表現語言。如徐冰的《天書》,盡管徐冰創造的是一些無意義的“文字”,但是當我們以“文字”形容他的作品時,也就說明這些文字和傳統意義上的文字是有相通之處的,稱徐冰的“文字”是一種“線的藝術”是合情合理的。再如曾梵志的《無題》(見圖1),極速的線條已經脫離了單純的造型手段,成為繪畫表現的主題。
西方工藝美術對線的運用也很突出,極具裝飾性的紋飾多是線的構成,線條是主要的表現語言。西方現代藝術中的線條不僅是表現的主要語言,也逐漸成為了表現的主題。如歐普藝術家們善于用不同的線條搭配著色塊使人產生視錯覺,特別是現代抽象藝術,“線”本身就極具抽象性又富有表現力,抽象的本質就是對表現對象極端提煉,最終留下的便是點、線、面,因此說“線”是最基礎的表現語言不為過。
2現代陶藝中的線性藝術語言
現代陶藝是現代藝術的一個分支,它脫胎于現代藝術,遵循著現代藝術的理論系統,同時經長期發展又形成了一套屬于自身的理論系統。藝術家白明給出的定義是:藝術家以陶瓷材料為創作媒介,以個性化的手法表現現代人的思想、個性、情感、心理、意識以及審美等哲學理念的一種藝術形式。線性藝術語言在陶瓷藝術中的運用可以追溯到原始陶器產生的時代,原始彩陶的一大特色就是其表面的幾何裝飾,與器型高度契合,猶如天成,這些幾何裝飾便采用了大量的線條。線條貫穿陶瓷藝術始終,但多是在表面裝飾使用較多,線條作為表現的主體在空間中的使用則要到現代陶藝的創作中才較為明顯,如張悅的《零·合》(見圖2)便是由單純的線元素組成,她將毛線浸入泥漿中,然后盤筑成斗笠狀,由于毛線的韌性,通過拉扯可得到挺拔、富有張力的直線條。
3現代陶藝中的“線”
在對線條進行分類時往往存在著許多交叉,直線與曲線是線條的兩大宏觀分類,不管如何分類,曲直都存在其中。例如將線條分為長線與短線時,長線中就包含了長直線和長曲線,短線中包含了短直線和短曲線。因此,對線條進行分類,交叉是不可避免的,現將從線條的幾個特征(長短、粗細、平面和立體)對現代陶藝中的線條分類列舉。
3.1長線與短線
陶藝創作中,要得到長線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手搟泥條、將泥板切割成泥條、用擠壓工具擠泥條、將線性纖維浸入泥漿中形成泥條等。手搟的長泥條除用作泥條盤筑成型外,往往很難獨立地使用,多依附于其他造型表面使用。用工具擠壓出的泥條多呈現出豐富的形態,也能較好地體現出泥的特性,是陶藝本體語言的有效表現。短線是相對于長線而言的,得到短線的方法除了上述的得到長線的方法外,還可以在得到長線的基礎上對長線進行分割獲得。短線往往在現代陶藝創作中處在次要地方,或者在平面中作為散點分布裝飾。在空間中的短線,作為表現的主體,不得不說美國陶藝家比恩·芬納蘭,她的《極多主義》作品(見圖3)是由數量眾多的微微彎曲的短線組合而成的,色彩強烈極富感染力。
3.2粗線與細線
粗線穩重,在空間中往往作為主體出現,由于陶瓷工藝的限制,陶藝中實心粗線是有最粗限制的,藝術家白明的《疊加的關系》(見圖4)和《斷裂與延展》(見圖5)便是屬于這類線條,藝術家通過練泥機得到粗泥條,對得到的實心泥條進行人為的干預。如《疊加的關系》便是將實心粗泥條對比分割,再堆疊一起,作者從上往下用拇指按壓是這件作品的亮點。《斷裂與延展》也是采用類似的手法,并且采用了高溫熏燒的燒制手法,作者回歸材料、挖掘材料自身美感。細線的獲得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為黏土特性的限制,超出可塑性的范圍后,通過手搟的方式是很難得到細泥條的,就算可以獲得,也很難將它用于表現的元素,因此,獲得細泥條的方法往往需充分考慮泥的特性,或者借助其他物品或者工具才能獲得,除上述的用線性纖維浸入泥漿形成泥條外,還可以考慮改變黏土特性,使其擁有更好的延展,便于制作細泥條。例如在泥料里添加白乳膠后,不僅可以將泥片搟得很薄,而且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因此,由此法獲得的泥條還更有利于創作。
3.3平面的線與立體的線
平面的線固然更多地出現在二維平面或者是立體的表面,往往是以裝飾或者繪畫的形式出現,那么繪畫性和裝飾性便是平面的線的兩大特點,獲得這樣的線條就只有通過繪制、印刷、刻劃等方法。《線釋水》《生生不息》是藝術家白明的經典作品。《線釋水》(見圖6)顧名思義,作者通過純粹的線條來表達水;《生生不息》(見圖7)則是對自然藤類植物的高度提煉,富含雅致、沉靜和詩意的中國精神。立體的線的雕塑性就比較顯著,當然和獲得的方式有關,因為是立體的,能獲得的方法也有許多。立體的線相對于平面的線,其表現力就要強得多,不僅僅是它的雕塑性有更多的可能,還有現在陶藝本身就有濃厚的雕塑色彩。作品《生長》(見圖8)是將泥放置在拉坯機上旋轉切割,將泥條取下后放于泥板上入窯燒制,成瓷后,將形態豐富的瓷條精密排列,猶如向上生長的植物一般。
其實對線條的分類是一個高度重合的分類,對一根線條的描述是可以多角度的。采用二分法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但是如果往細的分又顯繁雜。例如線可分曲線和直線,曲線中又可分長線和短線,長線中又可分粗線和細線,因此通過這樣的分類方法要準確描述一段線條就顯得復雜了,二分法也就不是一個可取的辦法了。
4結語
現代陶藝因其材料的特殊性,是一門極講究自身本體語言的藝術,不同的線性形態能體現陶瓷材料在不同狀態下所表現出的特征,豐富的線條形態更能體現陶瓷本身的藝術語言。像線性藝術語言在繪畫中有多種不同形態,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一樣,現代陶藝中的線性藝術語言也體現出各種不同的特性,是現代陶藝創作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表現語言。
參考文獻
[1]王輔民.從線條到藝術[J].藝術市場,2019(07):135-137,134.
[2]李丹,楊永江.淺談線條美的表現形式[J].西部皮革,2019(20):115.
[3]齊霞.線條在藝術中的獨立語言[J].美術大觀,2012(01):62.
[4]尹傳榮.造型藝術中線條的魅力[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11(03):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