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愷
香港交易所。圖/中新
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衰落了嗎?雖然2023年香港市場IPO(首次公開募股)遭遇逆風,港股市值有所下挫,但這并不會動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因為除IPO、股票市場,在債券、財富管理等市場,及銀行、保險等細分領域,香港均有不俗表現。
11月27日,在《財經》雜志、《香港經濟日報》以及《南華早報》聯合舉辦的“香港財經論壇2023”會議上,中投公司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富衛集團主席馬時亨做出上述表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由五個支柱支撐——股市、債券、財富管理、銀行、保險,單看股市IPO下滑,不足以得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淪落的結論。而香港并非唯一IPO下降的市場。在他看來,未來香港財富管理市場或有較大增量,這將帶動該地區銀行、保險等行業共同發展,并助力香港整體金融行業。
數據顯示,以發行量計,中國香港是亞洲(除日本外)第三大債券市場。2022年,在香港安排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總額占亞洲地區綠色和可持續債券市場的35%。
截至2022年底,香港的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總值超過3.9萬億美元,是亞洲區內最大的對沖基金中心和跨境財富管理中心。2023年,隨著內地居民涌入香港投資理財,香港本地銀行、保險的需求量呈井噴式增長。
馬時亨表示,在此背景下,香港應抓住國際發展機遇,這一方面需要從全球引進高端金融會計、法律等細分領域人才,另一方面則要簡化香港上市等金融制度,這將抓住科技、可再生能源等新經濟的機會。
在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看來,香港對人才的吸引不應僅局限于“高才”,還應將目光放至普通勞動力市場。補充普通勞動力市場,將降低服務業成本,并緩解消費者壓力。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蔡洪濱認為,香港健全的法律體系,連接中國內地和國際市場的地位,使該地區的市場擁有多樣性。隨著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不斷活躍,香港的資本市場亦將大幅反彈。同時,香港亦有國際化方面的積累,得益于與東南亞相近的區位優勢,以及“一帶一路”戰略,香港將在國際市場上釋放更大潛力。
近期,香港一級和二級市場均遭遇逆風,選擇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更少。“香港今年來只有61家新股上市,集資額同比減少19%。”馬時亨說道。截至目前,2023年,恒生指數已下挫了近11%。
但香港市場并非是唯一IPO下降的市場。安永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全球共有615家企業上市,籌資609億美元。與2022年同期相比,IPO數量和籌資額分別下降5%和36%。
在馬時亨看來,雖然權益市場至關重要,但這并非香港金融市場的全部。從整體來看,固定收益市場是機構投資者的關注所在,這對香港市場至關重要。
香港金管局數據顯示,以發行量計,中國香港是亞洲(除日本外)第三大債券市場。2022年,香港離岸人民幣發行量同比增加24%至997億美元,主要受益于離岸人民幣存款證發行額迅速。不僅如此,綠色債券的表現同樣亮眼。2022年,在香港安排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總額達278億美元,占亞洲地區綠色和可持續債券市場的35%。
馬時亨還表示,從細分市場來看,香港財富管理市場或有較大增量。這一方面是因為香港背靠中國內地,中國內地尤其是大灣區地區的龐大的客戶群,為該地區財富管理市場提供了市場空間。另一方面,香港金融市場制度健全、發展成熟,可以為內地投資者提供差異化、多元化的產品,滿足其理財需求。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香港在中國內地與全球之間扮演著“超級連接者”的角色。
一般而言,衡量一個城市全球金融重要性有三個標準:作為區域或全球業務據點的作用;作為外地所得財富管理和投資中心的地位;資本市場及相關銀行活動規模。數據顯示,香港的資產規模及基金咨詢規模從2010年的近1.3萬億美元升至2020年超3萬億美元。截至2022年底,香港的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總值更超3.9萬億美元。咨詢公司BCG最新預測,到2027年,中國香港或將超越瑞士,成為全球最大財富管理中心。
在此背后,內地居民是推動香港成為離岸財富管理中心的重要群體。香港證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在香港私人銀行及私人財富管理業務管理的總資產中,有53%源自非香港投資者,16%來自中國內地。
馬時亨還表示,香港財富管理市場的發展,將帶動銀行、保險等多個金融細分領域的發展。中國內地居民涌入香港投資理財,不僅帶動了需求,更帶動了中外金融機構加碼香港市場,這使得香港金融市場在供需兩端都贏得機遇。
2021年,為擴張亞洲財富管理業務,匯豐銀行承諾在五年內斥資逾35億美元。渣打銀行亦于2022年宣布,未來三年將再向中國相關業務投資3億美元,財富管理業務便是其中之一。不僅如此,其他外資銀行亦躍躍欲試。它們均表示,將重點服務來自中國內地的客戶。
馬時亨表示,對香港而言,人才是最重要的財富。香港金融市場應廣泛吸納金融、會計、法律等相關領域人才,并在政府層面放寬用人限制,如此才能為香港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近一段時間,香港已開始“搶人大戰”。10月25日,香港政府公布的《施政報告2023》表示,將擴大“高才通”名校榜單至184所,重啟“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等。另據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透露,截至10月底,香港各項人才計劃已有18萬個申請,超過10萬個已獲準,其中七成已到崗。
在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看來,香港對人才的吸引不應僅局限于“高才”,還應將目光放至普通勞動力市場。近幾年,香港服務業人才缺口較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服務業的成本,并為消費者施加壓力。
這背后是香港對人才外流及出生率下降的隱憂。香港總商會的《人才短缺調查2023》顯示,196家受訪企業中,74%表示正面對人才短缺問題,當中逾八成已維持逾一年。該機構負責人梁兆基表示,若非直接輸入勞工,將無法短期內解決人手問題。
此外,馬時亨表示,香港金融中心的發展,離不開該地區金融制度不斷優化,這將提高香港金融行業的效率。
香港金融發展局于2022年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稱,為維持香港的競爭優勢,并提升其作為亞洲領先的資本形成中心的價值。在上市方面,在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的規則成功推行的基礎上,應考慮將未有收入科技公司上市相關規則擴展至其他產業。此外,還應研究設立專為中小企發展而設的新框架。
香港金融發展局主席李律仁資深大律師表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主要取決于其充當為投資者聯系的角色。“我們相信香港應繼續評估其上市制度的競爭力,以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同時力求在市場質素和高標準上市規則之間取得平衡。”他說。
金融科技、綠色金融是香港金融領域的著力點,亦是全球“新經濟”的風向所在。盡管全球大部分地區的IPO市場大幅降溫,近幾年來,仍有大量與電動汽車相關的股票上市。Dealogic的數據顯示,2022年前十個月,電動汽車供應鏈上的公司在亞洲(除日本外)通過IPO和增發新股籌資逾230億美元。此后,仍有諸多“造車新勢力”發布了上市募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