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提琴是西方樂器中擦奏弦鳴樂器的一種,其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而中提琴則是提琴家族中歷史最為悠久的。起初中提琴是作為主要的弦樂器在舞臺上進行演奏,彼時中提琴被稱為古提琴。后來,隨著小提琴與大提琴的興起以及音樂作品風格的轉變,人們對中提琴的關注度有所降低。而隨著音樂表現上對中提琴要求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關于中提琴的演奏技巧和學習方法成為這一領域的研究重點。揉弦屬于中提琴演奏中的一種技巧,主要指運用某一方式或技巧使聲音產生高低變化。本文以中提琴演奏中揉弦技巧為研究對象,首先對中提琴的外形、音色及其演奏特點進行概述,接下來分析中提琴揉弦定義、早期演奏方式以及具體揉弦類型,提出中提琴演奏中揉弦技巧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最后分析中提琴演奏中揉弦技巧的訓練與演奏要點,以期能夠為中提琴演奏技藝的創新提供參考。
二、中提琴概述
從外形和構造方面看,中提琴基本與小提琴相似,但其體積要比小提琴稍大,因此其音箱較大,演奏中的音量也相應較大。同時,中提琴音色渾厚,在聲音厚度上相比小提琴更勝一籌。除了高音需要以高音譜號進行記譜之外,中提琴通常也會使用中音譜號記譜。
中提琴是現代提琴家族中最早用于演奏的擦奏弦鳴樂器,其共有四根弦,按音高從低到高分別為C、G、D、A。相比小提琴而言,中提琴音域略寬,且定弦要比小提琴低五度,而比大提琴高八度。早期中提琴僅用于交響樂隊中,主要用于填充和聲的中間聲部。此外,中提琴本身由于尺寸不固定,歷史上音樂家做了許多嘗試使其音色更加完善。例如,赫爾曼·里特的中提琴琴身長約48厘米,專門用于瓦格納的歌劇之中。幾個世紀以來,中提琴家和提琴制作師常常修改中提琴的尺寸和形狀,使之更短更輕的同時,有足夠大的共鳴箱來體現自身的音色。
中提琴雖然是提琴家族中最早出現的,但在17世紀時,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在室內樂合奏中普遍使用兩把小提琴演奏兩個上聲部,大提琴、羽管鍵琴一起演奏數字低音(一種記譜方法,作曲家不寫出低音聲部,而是用數字標注和弦,讓低音聲部即興演奏),其被稱之為“三重奏”。如此,中提琴逐漸被作曲家所“淡忘”,鮮少有人專門進行中提琴演奏。雖然仍有一部分作曲家會在部分樂曲中偶爾使用,但也只是將其作為陪襯,或是作為加重低音部分與填補和聲之用。直到20世紀初才開始出現中提琴獨奏,其略具鼻音感且十分豐富的音質為人們帶來一種厚重的聽覺享受。與小提琴相比,雖然中提琴缺少溫軟的音色,但卻能夠讓人感受到十分獨特的音韻。
如今,隨著中提琴音樂藝術的發展,在不斷創新的背景下必然會出現更多新的演奏技巧,同時也更為注重對多種演奏技巧的研究,旨在更好地展現中提琴的藝術魅力。
三、中提琴演奏特點
中提琴的低音區音色深沉,中音區音色飽滿,高音區音色柔和,極富張力與厚度。在實際演奏中,中提琴和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有很大的不同。因中提琴的體積相對小提琴較大,實際演奏過程中對演奏者的體能有著很高的要求,且中提琴弓弦要比小提琴更長,演奏者左手能夠通過長音拉奏出音域更為寬廣和更具厚度的顫音,而右臂運弓的距離與身體離得更遠。中提琴的弦比小提琴粗一些,這同樣意味著拉動中提琴需要更多的力量,對演奏者指法的要求也更為嚴格,要做到沉穩有力,如此方可發出更加清晰的音。
四、中提琴的揉弦技巧
(一)定義
揉弦一詞是對音樂表現手法中顫音的表述,最早被定義為一種音樂中常見的修飾音。揉弦是中提琴演奏中需要掌握的極具表現力的演奏技巧之一,在樂句適當的地方加上適當的揉弦,可以體現音樂作品獨特的風格,在很大程度上豐富演奏的音色,使旋律更為優美柔和,且更加有利于情感的激發與表達。
(二)早期的揉弦方式
中提琴演奏中揉弦的演奏方式最早只是作為曲目演奏的裝飾音,而且在實際演奏中的使用頻率較低。相比中提琴,反而里拉琴、琉特琴、維奧爾琴等有品的樂器在揉弦使用上更加頻繁。而在早期,較為流行的揉弦演奏方式為“雙指揉弦”和“弓揉弦”。其中“雙指揉弦”于現代音樂演奏中仍在使用,而且不局限于中提琴,如吉他等有品樂器至今仍在沿用。“弓揉弦”流行于17世紀到18世紀,而到了19世紀初,中提琴的“弓揉弦”演奏技巧逐漸開始減少使用,原因在于“弓揉弦”演奏方式并未改變音的高低,僅對某一個音的強弱進行改變。從17世紀開始,隨著提琴樂器的快速興起和演奏方式的不斷創新,左手手指揉弦的演奏方式開始成為提琴樂器演奏的主要方式之一。事實上,巴洛克時期中提琴演奏家對中提琴揉弦演奏技巧的使用非常謹慎,甚至設置了十分嚴格的限制條件,這也導致揉弦技巧在彼時大多只用于規定的片段,或是一些要突出表現的長音開頭部分,或是在樂句結尾處使用。而且由于巴洛克時期對音樂有著很高的要求,演奏者十分在意演奏曲目旋律和聲音是否“純凈”,對是否“經過修飾”非常敏感。
(三)常見的揉弦種類
中提琴揉弦屬于弦樂演奏中極具表現力、演奏難度較大的演奏技巧之一,主要是在樂曲的適當部分予以揉弦技巧的合理嵌入,從而促使樂曲旋律更加生動。中提琴較為常見的揉弦演奏方法主要包括臂法、腕法、臂腕指法。
其一,臂法。其動作要領為以小臂前后擺動為主,保持腕部不動,只略微動手指的第一關節;其二,腕法。主要是保持小臂不動,并以腕為軸,手部前后擺動,同樣只略微動手指的第一關節;其三,臂腕指法。主要動作是小臂前后擺動,并以小臂帶動手腕前后擺動,此時手指的第一關節完全打開。
五、中提琴揉弦技巧中的常見錯誤
通過以上對中提琴揉弦演奏技巧發展歷史及特點的分析不難發現,中提琴揉弦演奏方式和基本理論的形成大多以小提琴演奏為基礎,但卻又存在一定差別,即便同屬于提琴家族的大提琴,在揉弦演奏方式上也與小提琴有著很大的不同。中提琴實際演奏中,由于演奏者平時的揉弦訓練不到位,則會大大影響演奏效果。
(一)手臂緊繃而腕部凸出
在中提琴繃腕撐指揉弦演奏時,如果手臂緊繃,腕部凸出,如此只會導致手臂肌肉緊張,動作僵硬,因此演奏的效果不佳。出現這一問題正是由于姿勢錯誤所導致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演奏者平時往往會出現一些習慣的手形,從而導致其在揉弦演奏時也始終保持這一錯誤的姿勢。正確的姿勢是使左臂肘關節、手腕到食指呈一條直線,按照相關技法要求予以緩慢擺動,再逐漸加速。掌握動作要領后,要注意保持正確姿勢,如此才能在演奏中體現揉弦的風格特點。
(二)小臂抖動而腕部、手指靜止
這一錯誤動作主要表現為小臂急劇抖動,但卻沒有相應地發出顫音,且由于手指第一關節并未做出任何動作,所以并不屬于手臂揉弦方法,而屬于錯誤動作。同時,由于動作速度過快會導致節奏失控,由此演奏的效果可能為聽眾帶來不適感。正確的動作是盡量控制小臂動作的幅度,或保持基本不動,以腕部為軸,由快而慢進行充分擺動,注意手指第一關節要完全打開。
(三)模仿大提琴揉弦演奏方式
大提琴揉弦演奏方式與中提琴揉弦演奏方式有著一定的區別,主要表現為前者手臂向內轉動,食指指根處會遠離琴頸,保持左手腕放松的同時手指自然彎曲,手腕稍微向前傾斜。然而此種方式用于中提琴演奏時卻屬于錯誤動作,不僅會導致手臂轉動角度增大,使手指在指板位置橫了起來,而且手臂、腕部和手指都會處于過度緊張的狀態,音準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六、中提琴演奏中揉弦技巧訓練與演奏要點
在中提琴演奏中,掌握揉弦技巧不僅可以美化音色、連接樂句,還可以豐富情感的表達。我們在演奏音樂作品時,要根據不同的風格、不同的調性來運用不同的揉弦方法,以達到完美的演奏效果,因而平時就要注重揉弦技巧的訓練。
(一)加強手指關節訓練
要想熟練掌握中提琴揉弦演奏方法,就要注意養成良好的日常訓練習慣,尤其要掌握正確的指關節演奏動作與技巧。首先要做手指前后屈仰動作,剛剛開始訓練時可分別訓練每一根手指,但不會要求手指大幅度擺動。同時,還要分別進行手指左右擺動訓練,速度由快到慢,最后再進行左手五個手指的協調訓練。
(二)注重培養左手的平衡感
在中提琴揉弦演奏手形訓練的過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細節是左手平衡感的培養。日常練習時,我們要在手指的運動過程中不斷尋找動態平衡。例如,可運用拇指與另外四根手指一起做“抓琴”的動作,四根手指“拍”在指板上的同時,拇指尋找合適的位置落下。尋找的依據源于手指在自然呈圓弧狀態下保持的舒適感,即手指下落時,四根手指都可以輕松用力,而且發力均勻,不會出現某根手指過度用力或使不出力的情況。還可以利用不同的“手指排列”練習進一步尋找平衡感。拇指位置通常是靈活的,不同的手指排列必將導致四根手指的重心發生變化,拇指位置則要進行微調。經過長期的訓練與提高,在不同難度的樂曲中,演奏者就可以保持手指在抬落運動中隨時處于平衡狀態的能力。
(三)重視手腕動作訓練
對于手腕動作的訓練,可首先將手腕放松,并前后擺動,注意保持動作幅度的均衡。在這一動作熟練后,再訓練指板上的手腕動作。同時,要注意手腕前后擺動的同時帶動手指關節的運動,手指指尖的觸弦點不可隨著手腕的運動而發生位置移動。進行手腕揉弦技巧訓練時,可先從三指開始,原因在于使用三指揉弦能夠相對更加輕松。在此基礎上,再訓練二指和一指的揉弦動作。在手腕揉弦動作訓練的同時,也可逐漸進行手臂揉弦與手指揉弦的訓練,其間同樣要注意力度的均衡,動作的連貫與交替。
(四)保證揉弦演奏的連續性
揉弦是利用手腕與小臂的慣性運動帶動手指來完成的動作,既要有獨立性又要保證連續性。當進行長樂句揉弦時,如果揉弦演奏無法做到連續、有節奏,則容易使樂句的美好意境被打斷,使原本流暢的樂句完全失去應有的節奏。中提琴演奏中連續揉弦演奏屬于難度較高的演奏技巧,需要演奏者手指保持較為放松的狀態,并在此基礎上做出連貫的動作。當其中一個手指在揉弦時,其他手指在接續動作上要提前做好準備,并與揉弦手指一起進入“共振”狀態。接替的手指在按下琴弦后會有短暫的雙指揉弦動作,直到前一個手指離開指板。在雙指揉弦時,手指第一和第二關節要保持良好的放松狀態,如此方可以呈現出較好的演奏效果。
七、結語
中提琴作為一種常見的擦奏弦鳴樂器,在交響樂隊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揉弦是中提琴演奏中重要的演奏技巧之一,恰當地運用揉弦技巧能較好地體現音樂作品的獨特風格和表現力。實踐中很多中提琴演奏者由于動作不規范或肌肉緊張會導致動作僵硬等各種問題的出現。本文基于中提琴揉弦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建議,希望有助于中提琴演奏技巧訓練方法的進一步完善,從而促進中提琴音樂演奏藝術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宇.中提琴演奏中揉弦技巧研究[J].藝術品鑒,2023(05):178-181.
[2]馬雅楠.關于小提琴演奏中的揉弦技術探討[J].北方音樂,2020(06):60+62.
[3]閻玉婷.淺談中提琴的演奏技巧與音樂表現[J].北方音樂,2017,37(13):51.
[4]郭惠萱.低音提琴演奏技巧“揉弦”的生理、心理機制初探[J].大眾文藝,2020(14):120-121.
[5]周爽.中提琴演奏技巧和音樂表現力研究[J].藝術品鑒,2020(21):183-184.
[6]焦宏.淺析中提琴的演奏技法與音樂表現[J].戲劇之家,2020(10):47.
[7]王玉婷.中提琴演奏技巧的基礎訓練[J].中國文藝家,2020(04):169.
[8]唐睿卿.中提琴演奏藝術的特點與發展分析[J].藝術大觀,2023(07):46-48.
[9]張瀚元.中提琴演奏中的運弓技巧及訓練分析[J].大觀(論壇),2020(06):42-43.
[10]曹海濤.對中提琴音色的理解及基本控制方法[J].黃河之聲,2020(04):44.
(作者簡介:談麗娟,女,大專,甘肅省歌劇院,四級演奏員,研究方向:中提琴演奏)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