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江縣普安鎮原觀音寨村村主任彭銀富虛報‘一事一議’工程項目,套取資金3.5萬元,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開江縣永興鎮龍形山村原黨支部書記王恩喜騙取種糧大戶補貼資金2.359萬元,受到留黨察看一年處分……”近日,開江縣紀委監委公開曝光4起鄉村振興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典型案例,持續釋放從嚴執紀、一嚴到底的強烈信號。
為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共同富裕,該縣紀委監委將專項整治鄉村振興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與清廉建設、基層治理有機融合,進一步規范“小微權力”運行、完善監督機制,不斷夯實基層治理根基,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紀律保障。
“作為基層干部,利用職務之便虛報果園鋪設碎石路項目,騙取國家資金4.9萬元,嚴重損害了組織和群眾的信任……”日前,在開江縣普安鎮筒車鋪村委會議室,該鎮紀委書記王前讀公開宣布了關于給予該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曹開俊黨內嚴重警告的處分決定,并開展警示教育。
此條線索的發現源于開江縣“田上廉城”數智監督平臺的數據比對分析。“鄉村振興項目多、資金量大、涉及面廣,事關振興發展,更事關群眾利益。”據該縣紀委監委機關黨委書記、黨風政風監督室主任陳庭誠介紹,圍繞鄉村振興政策落實、資金使用和項目實施等情況,該縣利用數字化、信息化技術優勢,建立了“田上廉城”數智監督平臺。
據悉,該平臺設有信息公開、數據分析、監督預警、在線舉報等功能模塊,重大工程、民生項目、小微權力等信息均在平臺上公開“晾曬”,構建起群眾監督、鄉鎮屬地責任監督、主體責任部門監督和紀委監委“再監督”有機統一的四級監督網絡體系,可對項目決議、選擇發包、審批、簽訂合同、竣工驗收和資金申請、審批、撥付、使用等關鍵環節進行實時預警、精準監督。
“截至目前,平臺已錄入項目372個,關聯數據2萬余條,通過數據智能化分析,可形成比對碰撞、結果反饋、問題核查、處置辦理的全鏈條工作機制。”據了解,自2022年12月平臺試運行以來,該縣紀委監委已通過平臺發現和查處違規套取資金、不作為慢作為等問題56個,立案審查調查42人,組織處理14人,追回違規、重復發放資金83.6萬元。
“所有項目的事前審批、建設進度及資金撥付等情況均可在平臺上進行查詢、比對。”該縣紀委監委駐縣農業農村局紀檢監察組組長譚曉霞表示,通過平臺可對所有項目進行實時監督,可快速、精準發現問題線索、預防權力腐敗。
8月初,開江縣26.9萬畝水稻即將迎來豐收好時節。素有“川東糧倉”之美譽的開江,擁有52萬畝耕地面積,農業種植是當地老百姓的傳統產業,更是產業振興的主力產業。隨著現代農業發展進程加快,種糧大戶補貼申報則出現了各種“貓膩”。
“一些不符合申報條件的農戶偽造土地承包合同、虛報補貼面積,個別干部審核把關不嚴,甚至把這項惠農政策變成牟利手段,存在優親厚友、雁過拔毛等違規違紀行為。”據開江縣紀委監委第三紀檢監察室主任陳婭介紹,在種糧大戶補貼專項整治中,該縣紀委監委按照“室組地”聯動模式,成立多個專項督查組,對2015年以來種糧大戶現金直補、重大技術推廣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等各類種糧大戶補貼及有關農業政策性保險開展“拉網式”督查,累計發現問題22個,立案查處18件18人,給予組織處理6人,責成主管部門追繳違紀違法所得2.14萬元。
而種糧大戶補貼專項整治僅是該縣強力整治鄉村振興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的一項內容。為保障鄉村振興各項任務落地落實,該縣紀委監委充分發揮片區協作、“室組地”聯動等監督模式,將全縣13個鄉鎮(街道)紀(工)委劃分為6個片區協作組,推行“委領導+室(組)+鄉鎮(街道)紀(工)委+村級紀檢力量”聯動的片區協作機制,聚焦權力運行、項目建設、產業發展、惠農補貼資金發放等重點工作,做細做實日常監督、精準推進專項整治,切實做到監督無死角、全覆蓋。
“實踐中,我們堅持‘全周期管理’理念,將監督檢查、審查調查與發現問題、督促整改緊密銜接、相互促進,確保專項整治沉到一線,直擊痛點。”該縣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根據日常監督找準風險點,再由片區協作組聯合開展專項整治,在從嚴查辦問題線索的同時,及時督促行業主管部門和屬地黨委政府落實整改,可構建“發現問題—追責問責—整改回訪”的監督閉環,不斷鞏固深化專項整治成果。
“我們將突出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以護航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持續深化專項整治,助推村(社區)實現以廉為基、以清促治、以榮共享的蝶變。”該縣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王平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