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社會邊緣人群:社會工作服務對象的再討論

2023-12-16 00:58:34徐曉軍湯素素
理論月刊 2023年10期
關鍵詞:心理服務

□徐曉軍,湯素素

中國社會工作的社會性和專業性屬性在學科發展的過程中有降低的傾向,究其原因是社會工作實踐過程中工作對象寬泛而不清晰,工作重心和職責不明確。在此背景下,社會工作專業逐漸異化并泛化,而社會工作服務對象的遷移和變動則是泛化過程的起點。因此,重新聚焦社會工作服務對象不失為應對學科泛化的一種有效選擇。雖然社會工作服務對象的甄別的確在學界和實務界存在爭議[1](p19-30),但是社會工作的社會性和專業性屬性決定了社會工作既要在宏觀層面減輕客觀結構對社會工作服務對象的排斥,又要在微觀層面促進個體與社會的良性互動與連接。社會工作服務對象應符合學科屬性并使專業發揮“促進人與人的交往聯系”[2](p3-8)的優勢。那么,兼具社會性特征和專業性需求的社會邊緣人群是否可以成為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

一、社會工作服務對象的泛化及其后果

社會工作的兩大先驅珍·亞當斯(Jane Addams)和瑪麗·埃倫·里士滿(Mary E.Richmond)分別代表了社會工作的兩個學科面向:一是以推進社會變革、改變社會不平等現狀的社會性導向;二是對個體進行適當治療與輔導的專業性導向。這奠定了社會工作社會性和專業性的學科屬性基礎。經過一百余年的演變和發展,社會工作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爭取和平和社會正義的非政治運動,業界人士亦高呼“社會工作的春天來了”。但“春天”到來的同時也伴隨著陣陣“寒意”:社會工作正逐步泛化[3](p88-90),專業性和社會性這兩個根本屬性正在逐步弱化。

(一)社會工作是社會性與專業性的統一

國際社會工作聯合會提出,社會工作作為一個以實踐為本的學科、專業,能夠推動社會變革和發展、社會凝聚和社群的充權及解放。社會公正、人權、集體責任和尊重差異等原則是社會工作專業的核心內容。基于社會工作、社會科學、人文和本土知識理論,社會工作能夠促進個人和組織去面對生活的挑戰并促進人類的福祉①IFSW 對于社會工作的定義:https://www.ifsw.org/what-is-social-work/global-definition-of-socialwork/.。國際社會工作聯合會對于社會工作的定義體現了社會工作的專業要求,即借社會工作的專業手段,為社會進步工作。這一專業目標,凸顯了社會工作的社會性與專業性屬性。

社會工作的社會性,是提醒社會工作須具有改變社會以及追求社會公義的含義[4](p17-28)。正是這一社會屬性,決定了社會工作當致力于反映、解構、調節和再塑群己之間的關系邊界,以此回應社會需求、推動社會變革、維護社會和諧[5](p35-53,109)。可見,社會工作的社會性既包括在宏觀層面對邊緣弱勢群體的關切,對社會變革的推進,對社會正義的追求,也包括在微觀層面對社會關系的調整與重塑,以改善和促進個體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與此同時,專業性是社會工作區別于其他助人活動的重要特征。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最核心的地方就在于它助人自助的價值觀念、科學藝術的工作方法和理性務實的服務風格。表現在為民為國的職業情懷、深入基層的工作作風、科學靈活的工作方法、人環共變的過程目標、能力為本的發展理念、持續改進的成效評價等方面[6](p4-8)。社會工作的專業性要求社會工作必須遵循專業價值觀,牢記專業使命,不斷發展專業化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科的專業性。可見,社會工作的專業性是社會工作者在解決社會問題時能夠發揮其獨有的價值和使命的基礎所在。

社會工作的專業屬性,從宏觀層面來說,是通過加強社會成員間的良性連接,促進社會整體的團結與良性運行、協調發展;從微觀層面來看,社會工作的專業性要求社會工作者秉承專業倫理守則,在助人過程中將專業的助人理念和助人方法結合起來,幫助服務對象建立正向且穩定的社會關系以改善其生活困境。從這重意義上來說,社會工作專業是解決社會以及社會中人與人關系問題的專業,其專業性的發揮需要立足于社會。社會工作的專業性就在于它的社會性,在于它從人與人的各種交往與聯系入手并改善與提高這種交往與聯系的能力。社會工作全部的專業知識均圍繞“人與人的交往與聯系”這個中心展開。對這個中心的關注、關切與強調和追求,構成了其知識的價值與使命的意義[2](p3-8)。

(二)社會工作服務對象的泛化

關于社會工作服務對象名稱的界定,西方有一類通用的稱呼——“Client”[1](p19-30),中國本土多翻譯作“案主”“受助者”或“服務對象”。與“案主”和“受助者”相比,“服務對象”這一概念則體現了社會工作服務中雙方的平等關系,既符合社會工作價值觀也符合我們的用語習慣,因此業內和學界多選擇“服務對象”這一稱呼[7](p17)。

西方國家的社會工作發展是循序漸進的,它遵循從萌芽到逐步壯大的“自發—內生”生成路徑。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社會工作經歷了近百年專業積淀,社會結構中各適合社會工作發展的要素不斷成熟,社會工作的服務領域和人群日益擴大,并逐步擴展成為全國性的服務[8](p73)。我們必須注意到,社會工作的西式學科基因與中國本土制度及社會文化之間存在較大的張力,中國社會工作是在政府和教育界的合力推動下非自然發展起來的,且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與職業發展步伐差距較大。因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中國社會工作出現了不同于西方專業成長周期規律的“中國速度”。

由于社會工作被納入中國國家社會治理體系,專業實踐蘊含了政治實踐的意涵并由此開拓出諸多服務領域和服務人群:(1)不斷擴張的服務領域。除了學校社會工作、家庭社會工作、社區社會工作、企業社會工作、醫務社會工作、司法社會工作等傳統服務領域以外,中國社會工作業界還在行政領域開拓了諸如黨建社會工作、信訪社會工作、金融社會工作、民族社會工作、優撫社會工作、統戰社會工作、扶貧社會工作等其他國家較少涉獵的服務領域。(2)日益廣泛的服務對象。服務領域的擴張也相應增加了社會工作服務人群的范圍。除兒童、青少年、老年人、婦女、殘疾人等基本服務對象之外,黨員、信訪群眾、低收入人群、少數民族、退伍軍人、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貧困地區群眾等行政部門直接服務人群也被納入社會工作服務范圍。為了追求專業理解度和認可度,社會工作的服務領域和對象不斷泛化,社會工作則被塑造為一個可以嵌入多樣服務人群并不斷產生“N+社會工作”的“萬金油”的專業。不可否認的是,社會工作確實可在新的領域有所作為,但社會工作服務領域和對象的盲目擴張和偏離,使得社會工作的專業面貌日漸模糊,反而損傷了其職業發展和社會認同。由此,社會工作服務領域和群體的“泛對象化”使社會工作專業陷入泛化的風險之中。

(三)社會工作專業的泛化

在現代漢語語境中,“泛化”指由具體、個別的擴展為一般的;廣泛的、一般的;膚淺的、不深入的;泛濫的等幾種意涵。社會工作服務對象的偏離與泛化引發的社會工作專業的泛化也暗含了以上四種意涵。

一是專業社會工作概念的“泛認識化”。如果在“N+社會工作”的前提下討論專業社會工作,那么營利性的助人社會服務、慈善和志愿服務、政府福利工作等均可以被稱為專業社會工作,從而出現對社會工作概念認識的泛化[9](p59-64),若把志愿服務、傳統行政工作甚至一般的日常工作都納入專業社會工作的概念范疇,那么公眾對社會工作概念的認識泛化也就在所難免了。二是社會工作從業人員的“泛標準化”。社會工作服務對象的泛化也造成了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缺口日益擴大。由于中國社會工作的專業化和職業化起步較晚,專業人才儲備的數量和質量先天不足,社會工作行業從業人員的工作資質魚龍混雜,從業人員的這種“泛標準化”正在逐步解構社會工作的專業性。三是社會工作服務成效的“泛功能化”。政府希望社會工作能夠緩解社會矛盾并發揮改善社會治理效能的功能。社會工作服務承接了政府期望,可能會作出服務成效的過度承諾[10](p28-37),從而背離專業的社會性,從而在服務中帶來志愿失靈的風險[11](p47-55,125-126)。

綜上,社會工作服務對象的泛化會帶來社會工作社會性丟失、專業性弱化的風險,使社會工作區別于“心理咨詢”“志愿行動”等助人活動的專業特性不再凸顯。同時,社會工作在學界的學理認同受阻,社會工作者解決問題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社會工作實踐恐將變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非專業活動[12](p58-66)。

二、作為社會工作服務對象的社會邊緣人群

(一)社會工作服務對象厘定的再思考

社會工作服務對象是指直接接受社會工作服務的個人或群體[7](p7)。關于社會工作服務對象,社會工作發展史上赫赫有名的“睦鄰組織運動”(Settlement House Movement)關注教區的“貧民”[13](p31),奠定了社會工作關懷社會弱勢群體的學科傳統。學界則有如下代表性觀點:美國1972 年出版的《世界社會科學百科全書》中指出,社會工作的目標是幫助社會上受到損害的個人、家庭、社區和群體[14](p1)。甘炳光(Ping Kwong Kam)在總結社會工作6S 框架中提到,優先關注社會弱勢群體(Socially disadvantaged groups as the priority)[15](p723-740)。王思斌將貧困群體(物質生活陷入極端困境者)、脆弱群體(容易遭受挫折和失敗的群體)、弱勢群體(在社會結構中處于弱勢,利益和權益受到損害的人群)等生活陷入困境的人群均列為社會工作實踐的基本服務對象,并提出因風險社會的到來預示著社會成員陷入困境的可能性增加,社會工作也存在諸如社區、有需求的人群等擴展的服務對象[7](p8-9)。

社會工作者兼作家諾爾·蒂姆斯(Noel Timms)描述他在英國的職業時說道:“它很大程度上依賴語言”,專業詞語的使用塑造了專業與自身的溝通方式,并作為黏合劑構建并維系專業理性和專業領域[16](p29-36,64)。因此,開展社會工作服務之前有必要準確、清晰地厘定其專業工作對象的概念與范圍,完成精準的“工作定義”。對于貧困、脆弱、弱勢群體等基本對象概念的表達常常“表意”有余,而“精確性”不足,何為貧困?何為脆弱?何為弱勢?而社會工作者在專業實踐中更是難以把握擴展的服務對象的邊界,社會工作的社會性與專業性也不能充分體現。因此,我們可以重新思考社會工作服務對象的“工作定義”,而社會工作的社會性和專業性決定了社會工作既要在宏觀層面減輕客觀結構對社會工作服務對象的排斥,又要在微觀層面促進個體與社會的良性互動與連接。那么,兼具社會性特征和專業性需求的社會邊緣人群就理所當然地成為社會工作服務所應重點關注的服務對象。

(二)社會邊緣人群及其困境

邊緣人的概念最早是由芝加哥學派代表人物帕克(Robert E.Park)提出[17](p129-137)。邊緣人的研究延伸出兩大取向:偏重結構性邊緣排斥的邊緣情境取向和偏重內在人格扭曲的邊緣心理取向[18](p7),徐曉軍根據這兩種歷史取向提出了結構邊緣和心理邊緣這一對概念[18](p13),并在后續研究中從邊緣人中分離出社會邊緣人群這一分支。

1.社會邊緣人群定義

社會邊緣人群指的是處于社會邊緣位置,在心理甚至人格上出現了相應的偏離,從而在社會交往互動方面出現障礙,需要給予某種社會、心理援助的社會個體或群體。從經驗層面而言,社會邊緣人群主要指精神障礙患者、失獨老人等喪親者、艾滋病人等被“污名化”的傳染病患者、刑滿釋放人員、困境兒童等社會關系出現嚴重問題并需要特別關注的人群。社會邊緣人群與傳統的弱勢群體、脆弱群體等在內涵上有一定的交叉,但又有明顯的差異。弱勢群體、脆弱群體主要是從政治、經濟、市場能力的角度提出的,關注的是該群體在權力、經濟上的弱勢地位。社會邊緣人群更多則是從社會結構、社會互動、社會心理等社會性角度提出來的,具有一定的相對性。

2.社會邊緣人群的困境表征

若把社會邊緣人群作為社會工作的對象,必須先弄清楚社會邊緣人群的突出困境表征從而提升社會工作服務的效率和效果。根據理論梳理和對相關經驗群體的觀察研究,社會邊緣人群具有結構邊緣與心理邊緣兩種可能的困境表征。其中,結構邊緣側重于職業、語言、民族、宗教等相關的外部結構性因素對于個體行動的影響,具有強烈的建構意味[19](p89-98)。心理邊緣強調個體出現自我認同或社會認同的混亂與危機[20](p22-30,2),具有鮮明的心理學特征,往往被視為個體外在結構邊緣內化的后果。

(1)結構邊緣

結構邊緣是指由于客觀社會結構的限制發生的邊緣狀態[21](p57-64),主要表現為結構性排斥與沖突。典型的結構邊緣發生的情景如文化沖突和群體關系。文化沖突情景中,邊緣文化的成員渴望融入主導文化群體,遇到障礙無法實現即成為結構邊緣人群[22](p57-62)。在群體關系場景中,不同群體之間和群體內部成員可能因為目標或價值觀念不同而相互排斥和斗爭,在此過程中力量較弱的個體或群體容易被邊緣化[18](p13)。結構邊緣囊括了大部分的邊緣人群,包括生理殘疾者、精神障礙患者、城市低保戶、性工作者等[21](p57-64)。

(2)心理邊緣

心理邊緣指帶有強烈消極情緒色彩的內在心理特征,如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往往顯露出焦慮敏感的情緒等,在既有研究中普遍被視作結構邊緣的負面結果,其本質是個體自我或社會認同上的混亂與危機[23](p145-168,245)。克拉克霍夫等人在研究中用敏感、自卑、缺乏安全感、焦慮、偏執、冷漠、緊張等詞語描繪心理邊緣人群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不僅處于社會邊緣情境的個體可能陷入心理邊緣困境,社會結構層面沒有顯著障礙的個體也有可能形成較強的邊緣人格。學界關于不同個體形成邊緣心理的路徑和機制尚未有統一的定論,但是心理邊緣人群確實是客觀存在的。

綜上,社會邊緣人群的結構邊緣和心理邊緣困境表征共同印證了邊緣狀態的產生是個體與社會互動的產物。一方面,具有結構邊緣表征的人群因社會資本匱乏、生存空間內卷、上升通道逼仄、社會排斥而被迫遠離社會。另一方面,邊緣人群的心理邊緣特征亦是社會的映射,在由結構邊緣引起的心理邊緣路徑中尤為凸顯。個體只要處于心理邊緣狀態均可能外顯出遠離社會角色期待的行為。因此,無論是結構邊緣抑或是心理邊緣,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個體弱化或斷裂了與社會的連接,是個體遠離社會的體現,去邊緣化正是個體對結構邊緣和心理邊緣困境的擺脫。

(三)社會邊緣困境的本質:社會連接的稀疏和斷裂

詹姆斯·杰克遜·普特曼(James Jackson Plitnam)認為,對于任何有意識的人類生命而言,最為突出的特點是生命之間的相互關聯性,人的精神歷程主要記錄的就是他的社會關系[24](p13)。馮仕政[25](p1-22,226)在談論社會性時明確提出,人與人之間必然因與他人發生接觸產生某種連接。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因相互依賴而產生的交往狀態即為“公共性”,亦可稱為“社會團結”。對標社會邊緣人群的定義和外顯特征發現,社會邊緣人群因處于結構邊緣和心理邊緣困境而與社會互動時可能出現諸如求入世而不得、主動與世隔絕、仇恨報復社會等融入障礙。那么,處于此狀態的社會邊緣人群與他者的關聯度減弱,社會性難以彰顯,公共性更是無從談起。據此,我們認為社會邊緣人群的困境本質即是其與社會連接的紐帶稀疏甚至斷裂。社會邊緣人群邊緣化的過程亦是其難以獲得社會的滋養更枉論回饋社會從而逐漸遠離社會的過程。

三、社會邊緣人群與社會工作服務對象的契合

在界定社會工作服務對象的時候,社會工作的社會性和專業性決定了社會工作的理論和實務開展既要在社會宏觀層面推進社會結構變革,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減輕客觀結構對深陷困境人群的排斥與污名,又要在微觀實踐層面促進個體社會關系的調整,圍繞“人與人的交往與聯系”增進個人和社會的良性互動。以三大專業工作方法之一的個案社會工作為例,里士滿在對其進行定義時提到:“個案社會工作是一種藝術,用以調整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24](p8),而社會邊緣人群的困境本質正是個體社會連接的稀疏和斷裂。因此,可從社會邊緣人群的困境表征與社會工作的學科屬性,社會邊緣人群作為社會工作服務對象的實踐價值和意義等角度來考察社會邊緣人群與社會工作服務對象的之間的契合性。

(一)社會邊緣人群困境表征與社會工作學科屬性的契合

馮仕政[25](p1-22,226)把社會在現實中的存在具象化為“銜接處”的社會和“角落里”的社會。“銜接處”指把人類社會各系統關聯成一個整體的社會紐帶。“角落里”則指代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弱勢群體和顯現弱勢心理特征的人群。那么,在社會中開展的社會工作實務可以從推動社會結構變革的宏觀社會工作和促進個體生活世界改善的微觀社會工作兩個方面來落實社會成員與社會的有效連接,即銜接處的社會工作和角落里的社會工作。

1.“銜接處”的社會工作:結構邊緣與社會性

迪基·克拉克(H.F.Dickie-Clark)認為邊緣情境蘊含“等級性”,其后續研究衍生出了“中心—邊緣”模型并得到了北美地區該領域研究學者的認同[18](p6)。根據此觀點,處在結構邊緣狀態的社會邊緣人群雖在社會中生活但遠離社會中心位置,具有以下表現:第一,社會資本匱乏。社會邊緣人群社會資源擁有量少,社會關系網絡層次低,易在社會制度和規范的框架下受到不平等的對待。第二,社會生存空間內卷。社會邊緣人群在真實生活中大多選擇聚居而逐漸內卷固化并與主流社會之間產生張力。在此背景下,網絡便成為社會邊緣人群面對張力的武器。社會邊緣人群可借助虛擬空間充分表達自我并尋求群體認同,當虛擬空間逐步成為其依賴的活動陣地時,內卷便逐漸在虛擬空間中產生了。第三,社會流動上升通道逼仄。當前中國社會階層間的相對權力關系日益穩固,社會開放性下降,社會階層固化日益嚴重。因此,社會邊緣人群的代內階層躍遷難度增高,邊緣化亦可能累積并實現代際傳承,生產出邊緣世代。第四,社會排斥無處不在。具體來說,在聲音政治[26](p40-47)的角逐中社會邊緣人群政治權益訴求和話語權力的實現渠道不通暢,難以真正影響社會輿論和公共政策;社會邊緣人群的公民權利慣常被忽視或實現困難;社會邊緣人群容易成為受損身份的擁有者[27](p199)和不穩定的次等公民[28](p53-59)而被污名和排斥。例如性少數群體為爭取權益每年不定期舉辦跨國跨地區的“彩虹行動”,雖然國際國內的輿論環境包容度有所增強,但各國與其相關的政策變革卻依然步履維艱。

根據上述分析,結構邊緣的人群去邊緣化還需從社會結構層面介入才能解決根本問題。而介入工作也不能蜻蜓點水,必須能夠真正撬動社會結構。肩負社會性天然使命的社會工作者可在具體的社會場景中通過社會運動、社會參與、社會組織和社會動員推動社會變革和社會建設尋求去結構邊緣化,最終實現社會平等的目標。根據“人在情境中”理論,“銜接處”的宏觀社會工作可改善社會邊緣人群的生存環境,使其感受到社會的關懷及善意且能夠與社會產生連接。因此,社會工作的社會性學科基因使其可作為一種去結構邊緣的嘗試。

2.“角落里”的社會工作:心理邊緣與專業性

心理邊緣一般是由于社會結構因素而引起的,其邊緣心理特征亦是個體社會結構的映射,一般有如下表現:第一,社會邊緣人群的社會資本匱乏引發心理匱乏。社會資本占有量稀薄的社會邊緣人群在群體內訌和情感角斗中可能產生“求己富,恨人富”的狹隘心理;與精英人士銳意進取、努力拼搏的狀態不同的是,共同邊緣和長期邊緣的經歷可能使社會邊緣人群產生低水平的心理平衡,不思進取,安于現狀,得過且過;在與優勢人群對比時更會產生劇烈的被剝奪感,衍生出心理匱乏感。第二,社會生存空間內卷而導致的心理疏離和凝聚。社會邊緣人群大部分的生活軌跡印刻在同質群體聚居的社區中而產生心理凝聚,又因其社會身份區隔的隱喻而滋生疏離的過客心態。全媒體時代的網絡亦是一把雙刃劍,既能成為社會邊緣人群利益表達的“擴音器”又可能成為“沉默的螺旋”,固化其社會邊緣地位并強化網絡排斥,導致心理的凝聚與疏離。第三,社會流動上升通道逼仄而生成的心理無助。社會邊緣人群在代內和代際向上流動的過程中通道逼仄且頻頻受阻,反復的受挫和期望落空可能使其對生活感到困惑、焦慮、悲觀和絕望,不得不對生活境遇妥協認命,在某種程度上產生“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和自我否定。第四,無處不在的社會排斥而引起的心理防御。無處不在的社會排斥會給邊緣個體帶來心理壓力,邊緣個體將本能地開啟場景隔離(isolation)、強行壓抑(repression)、否認(denial)、退化(regression)、反向(reaction form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幻想(fantasy)等心理防御機制。而心理防御不當則可能導致個體泛化排斥、情緒波動、消極逃避、心理敏感和敵意、人際關系緊張、社交意愿喪失、身份認同尷尬。尤其是一旦社會排斥引發的心理沖擊超過了個體的承受能力,個體心理防御機制的防線便可能崩潰,引發嚴重的精神疾病和極端偏激行為。

根據上述分析,處理社會邊緣人群的心理邊緣時,僅僅實現宏觀結構的去邊緣化是不夠的,還需要微觀層面的專業性介入去處理“角落里”的社會邊緣個體的心理困境。社會工作面對社會邊緣人群的心理困境與關注心理狀態的心理學不同,社會工作是從促進和改善人與環境的互動關系的角度促進個體心理狀態及所處環境的共變而將現存關系轉變為緊密連接。具體來說,社會工作者采取一對一的工作模式和陪伴式服務,從工作、生活情境中引導邊緣人群重構社會認同體系,降低社會邊緣人群的心理邊緣感受和體驗[21](p57-64),實現去心理邊緣化的介入目標。社會邊緣人群即使身處角落,也可在面對心理困境時感受到情感羈絆和社會關懷并產生與逆境和解的能力。因此,社會工作的專業性學科基因使其可作為一種去心理邊緣化的嘗試。

(二)社會邊緣人群作為社會工作服務對象的實踐價值與意義

社會工作將社會邊緣人群作為工作對象,不僅可以促進社會工作社會性的新回歸,還可以助力社會工作專業性的新提升,最終有助于實現社會善治。這是一種對社會工作專業泛化以及社會性和專業性雙重弱化困境的有益應對和嘗試。

1.社會工作社會性的新回歸

對比甘炳光總結的社會工作社會性的6S 框架[15](p723-740)以及學界的其他研究,社會工作將實務工作重點集中于社會邊緣人群,體現了對于社會意識的理論關懷,明確了社會工作的專業服務不是為中產以上的社群錦上添花,而須為社會邊緣人群雪中送炭。社會工作者不僅僅追求微觀層面個體臨床介入效果的改善,更需要從宏觀結構層面推進困境群體社會融入的社會變革,從結構角度緩和社會邊緣人群的結構邊緣進程,促進社會建設并追求分配正義和社會平等。因此,社會工作將實務工作焦點投射于社會邊緣人群可從更根本更徹底的結構視角開展專業介入工作,引領社會工作從業者開闊專業視野,從盲目追求專業性的工具理性轉向社會性的價值理性的回歸,為社會工作的發展正本清源。

2.社會工作專業性的新提升

在美國社會工作教育理事會和美國社工協會(NASW)的會議上,研究者們表達了他們面對許多缺乏研究知識和研究興趣的實務工作者的沮喪,實務社會工作者也表述了他們對研究者的不信任[29](p5-6)。雖然當前社會工作發展正嘗試彌合理論和實務脫節的現象,但是其理論和實踐的專業性仍然有待增強。社會工作的理論和實務之間的隔閡阻礙了其專業性的提升。在明晰服務對象的基礎上,圍繞社會邊緣人群而提出的介入理論與策略為社會工作的宏觀理論和微觀實踐的有效連接建立了溝通橋梁。不同的社會場景中社會邊緣人群的獨特解決路徑和方法,能夠為社會工作實踐者的專業工作提供可執行的理論框架指引。因此,將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重新聚焦在具有社會性表征和專業性需求的社會邊緣人群,梳理其邊緣化路徑、邊緣化進程并提出應對策略,不僅是對社會工作專業的重要理論貢獻,亦是彌合社會工作理論研究與實務鴻溝的創新。

3.社會善治的必然選擇

中國政府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將各類群體均視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給經濟貧困人群等脆弱群體提供了更多的政策關照和人文關懷,以達到“善治”(good governance)目標。從經濟和社會兩個維度來說,社會邊緣人群隸屬社會性貧困人口,在中國已消除了絕對貧困的社會背景下,消除社會性貧困人口也有必要提上議事日程。在此背景下,馮仕政[25](p1-22,226)提出,社會治理要從關注邊緣弱勢人群小治理向全社會團結的大治理邁進。“角落里”弱勢困境人群的小治理是社會治理中最緊要、最尖銳的問題,是實現大治理的重要前提。

社會邊緣人群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政府若慣常使用一刀切的剛性管理方式可能出現管理失靈的情況,甚至可能引發社會沖突事件,產生反向治理功能。因此,政府為達成善治目標,不僅需要剛性管理方式,還需要以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為代表的柔性管理手段以彌補不足。2005 年巴黎暴亂時,政府派出警察和部隊無法平息,后借助社會工作者的力量才平息暴亂[30](p67-69,73),專業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治理的巨大作用可見一斑。與此同時,以專業社會工作為代表的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意味著公民社會參與能力的鍛煉和理性社會的成長,為小治理向大治理的邁進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而多年來的中國本土實踐亦充分證明,社會工作已經不再是為求專業生存發展而謀求嵌入、融合[31](p29-38)的邊緣專業,而是可在國家社會治理中大有可為的朝陽專業,能夠促進“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的社會大治理宏偉藍圖的實現。

四、社會工作服務社會邊緣人群的方向

通過對社會工作與社會邊緣人群的契合狀況的分析,不難發現社會工作可通過對社會邊緣人群的專業服務高效參與社會治理。因此,探究是什么在威脅社會邊緣人群的幸福生活并探尋救治解決的辦法[24](p13),并為社會邊緣人群提供柔性的專業關懷,需要把握社會工作介入的方向并制定策略。

(一)重塑優質社會連接:社會工作介入的根本方向

社會邊緣化的本質是個體或群體社會連接的稀疏與斷裂,重點聚焦社會邊緣人群的社會連接可作為社會工作的實踐導向。社會工作者可通過重塑優質社會連接來維持“角落里”邊緣個體生活和心理秩序的穩定。“關系”是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本質,關系轉向可為社會工作提供全新的專業檢視機會[32](p3-16)。所以,重塑優質社會連接不僅要以服務對象的社會關系為主要工作目標,也是一種締結服務對象與社會間關系連接機制的專業實踐。相應地,指導社會工作實務的理論研究亦需要重點關注如何使服務對象與社會之間建立有效聯系。因此,社會工作者可結合理論和實踐場景,協助服務對象改善或重構社會關系網絡,增加其與社會的黏性,改善或增進其社會性連接,在解決服務對象社會連接不足引發的個體或群體困擾的同時,還可以降低邊緣群體與社會整體之間的張力以增強公共性,維持和增進社會的高度團結。

(二)依循邊緣證據:社會工作介入的科學化依據

近年來社會工作領域引入了醫學領域證據為本的循證實踐(Evidence-Based Practice)理念以彌合社會工作研究與實踐的張力,提升社會工作的專業性和科學性。而循證實踐的核心貢獻在于為社會工作實踐和研究提供可依循的決策依據,是對里士滿《社會診斷》一書中所提出社會工作專業化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具體到社會邊緣人群的專業社工介入,則是指通過科學剖析個體及群體的結構邊緣和心理邊緣特征、邊緣化進程和類型,深入了解具體生活場景和需求以對癥下藥,精準提供最佳服務決策證據。針對社會邊緣人群的結構邊緣和心理邊緣證據,可參考介入思路:第一,結構邊緣的介入。社會工作者首先要通過社會結構層面的“前測”尋找服務對象的結構邊緣證據,評估其結構邊緣地位,并以此為介入“證據”開展微觀介入和宏觀倡導以增加“社群繭房”壁壘的可滲透性,促進實現結構去邊緣化。此外,社會工作者還可通過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手法來促進不同社群間的對話、理解與包容,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專業目標。第二,心理邊緣的改善。社會工作者在開展服務前運用觀察和心理測量工具預估服務對象的心理邊緣狀態并記錄服務“基線”。在此“證據”基礎上,社會工作者通過內外共建的方式來實現對服務對象心理邊緣狀態的改變。對內而言,社會工作者可協助處于心理邊緣狀態的人群的認知改變和抗逆力(AQ)的培養。對外而言,社會工作者與心理邊緣狀態的人群共同促進情境或結構的改善以緩解心理邊緣狀態。第三,服務成效后測。無論是結構邊緣還是心理邊緣改善的社會工作介入,社會工作者在介入過程中都需要在對比“前測基線”的基礎上,遵循實時“證據”來評估服務對象的邊緣狀態,并客觀考量下一步的服務進程管理。

(三)聚焦邊緣化進程:社會工作介入的進程管理

基于“結構邊緣”和“心理邊緣”這一組概念,徐曉軍以“情境變動”(situation changes)[23](p145-168,245)為起點,提出邊緣化的兩種可能的演化路徑:一是經典理論中基于文化沖突視角、群體關系視角和社會變遷視角而產生的“情境變動→結構邊緣→心理邊緣”路徑。二是“情境變動→心理邊緣→結構邊緣”這一社會邊緣化的非常規路徑。社會工作者可根據邊緣化的兩種路徑充分發揮社會工作治療、預防、發展的三大功能[7](p22-26),預防、緩解、阻斷其邊緣化進程以實現介入目標。一是經典邊緣路徑的介入。社會工作者首先要科學評估社會邊緣人群的結構邊緣狀態,尋找結構性排斥因素;其次依照服務對象所處的結構邊緣階段來預防、緩解、阻斷結構邊緣引起的心理邊緣,以防止“結構+心理”雙重邊緣的產生。二是非常規邊緣路徑的介入。針對處在非常規邊緣路徑的社會邊緣個體,社會工作者要將修復其心理邊緣狀態作為工作重心,運用小組和個案的工作方法增加其與社會的優質聯結,預防、緩解、阻斷心理邊緣引發的向結構邊緣的演化,盡量避免陷入“結構+心理”雙重邊緣的絕境。

總之,社會邊緣人群的需求呈現出多樣性、復雜性和變動性態勢,社會工作者需要堅守社會性和專業性的實踐追求,把握介入的根本方向,找準科學化的實踐依據,實現動態進程管理,消除專業實踐與現實環境的張力,達成社會邊緣人群的善治成效。

五、結語

中國社會工作在實踐過程中因工作對象寬泛、工作重心不明確而陷入專業優勢難以發揮的發展困境。從理論關懷層面來說,本研究為社會工作的研究和實踐提供了可借鑒的路線指引。本研究通過將社會邊緣人群的表征和困境本質與社會工作的學科屬性對標,將兼具社會性特征和專業性需求的社會邊緣人群厘定為重點工作對象,認為社會工作應當直面社會治理中最緊要、最尖銳的難題。從操作執行層面來說,本研究為社會工作實踐提供了可參考的行動框架。社會工作者通過依循邊緣證據,聚焦邊緣化進程,重塑優質社會聯結等維度的專業服務為社會邊緣人群提供柔性關懷。如此一來,社會工作的工作對象可聚焦,工作中心可明確,其本身回歸了社會性,提升了專業性,可更充分地在社會善治過程中發揮專業作用。

猜你喜歡
心理服務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今日農業(2019年14期)2019-09-18 01:21:54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今日農業(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今日農業(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今日農業(2019年15期)2019-01-03 12:11:33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今日農業(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招行30年:從“滿意服務”到“感動服務”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亚洲视频二|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日韩| 久久国产热| 午夜日韩久久影院|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在线最大成人|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欧美成人国产| 久久毛片基地|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高清码无在线看|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免费激情网址|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α片| AV网站中文|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中文字幕资源站| 国产乱论视频|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黄网在线|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精品| 一级爆乳无码av|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www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8090成人午夜精品| aaa国产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直播完整版|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久久国产拍爱|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久久综合久久鬼| 99草精品视频|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久久黄色小视频| 福利一区在线|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色综合激情网|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欧美成人一级|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国产一在线观看|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色综合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