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歷史、實踐、理論:中國學界對文化安全研究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

2023-12-16 00:58:34□劉
理論月刊 2023年10期
關鍵詞:建構文化研究

□劉 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如何認識、理解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關的一系列問題,成為國內外知識界普遍關注的問題。顯然,在西方話語霸權下,以建立在西方歷史經驗基礎上的西方知識體系解釋、說明、規范中國發展已經被實踐所證偽。進而言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客觀上要求以立足中國實踐、充分反映中國實踐的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加以解釋、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成功推進也亟待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提供理論支撐。可見,客觀現實決定了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目標之一,也是實現文化自信自強的關鍵環節。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的文化安全研究,是中國知識界對文化安全領域歷史和現實問題的回應,鮮明地體現了中國學術界建構這一自主知識體系的嘗試,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研究。探討中國知識界建構文化安全研究自主知識體系的探索,將有助于進一步推進這一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

一、文化安全研究體現了中國學者對人類文化發展的關懷

推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我們不僅要關注自身發展的問題,同時也需要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建構中國文化安全研究自主知識體系不是孤立于世界問題和其他國家優秀文化成果之外,理應胸懷天下,通過回應世界問題,吸收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

(一)對非西方文化安全問題及文化安全意識覺醒的回應

“在借鑒了這一切外來的知識之后,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或之后,世界也許會發問,以理論、思想和學術表現出來的對于世界的解說,什么是你——中國——的貢獻?”[1](p36)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需要體現對世界問題、對人類發展的關懷。中國文化安全研究首先就是對近代以來,西方對非西方的軍事、物質侵略擴張,進而造成非西方文化安全問題及文化安全意識覺醒的反應。

16世紀30年代左右,葡萄牙、西班牙等率先開始在非洲、亞洲、美洲等地進行殖民擴張和掠奪。19 世紀中期,西歐資本主義崛起,此后開始了對亞、非、拉地區的殖民入侵,進而這些非西方國家逐步淪為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附庸。19 世紀末期,隨著西方列強加強對非西方的殖民擴張,出現了西方國家瓜分世界的狂潮,更多非西方國家、地區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之中。這一殖民擴張的過程,在文化領域造成了多種后果。

第一,西方文化對非西方文化的直接沖擊,客觀上引發了文化安全問題。法儂認為,西方殖民者對非洲的文化侵略,以及白人在非洲的文化統治及其中混雜的種族歧視,使得黑人在文化心理上產生了心理和文化焦慮,并使黑人萌發出想成為白人的文化想象[2](p279)。殖民主義的妖魔化宣傳不僅宣揚白人文化的高貴與優越,而且從根本上摧毀了黑人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并使其產生了強烈的自我否定。歐洲在亞洲、非洲的文化殖民,造成了亞非等國家、地區文化上的危機。薩義德指出,“東方”正是西方所制造出來的,是從屬于西方的[3](p2)。近代之后,西方文化對非西方的侵略擴張導致文化安全問題逐步成為文化層面的現實且日益尖銳的客觀問題。

第二,隨著文化安全問題的產生,文化安全意識開始在非西方國家、地區覺醒。伴隨著西方文化在殖民地的擴張,殖民地造就了一批既熟悉西方文化,又熱衷于本土文化的精英。在反抗殖民統治過程中,這些文化精英的民族文化意識開始覺醒,文化安全意識也開始在非西方國家、地區覺醒。面對西方的殖民侵略,印度啟蒙運動代表人物羅姆·摩罕·羅易(Ram Nohan Roy)強調要珍惜和保護自己的民族文化:“要感謝我們的祖先,因為知識的曙光是從東方升起的,感謝智慧的女神,我們還有我們自己的哲學和豐富的文字使我們有別于其他的民族,因為他們不借用外國文字就不能表達科學的或抽象的概念。”[4](p18-19)

此外,近代以來文化領域之間的界限也不斷被打破。正如馬克思所指出: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5](p276)。這意味著世界各地的文化日益聯系為一體了。這從客觀上要求中國知識界在提出、探討文化安全時首先必須帶有世界文化問題的眼光。

事實上,中國學界就是通過提出并開展文化安全研究對上述近代以來世界文化發展產生的特殊境遇、特殊問題給予回應的,中國學界比較一致地認為:西方對其他落后地區的侵略、殖民導致近代落后地區文化安全問題的產生。“國家文化安全問題的真正出現和突出表現,只有到了近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以后,特別是在西方列強對東方國家實行殖民侵略政策、東西文明沖突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才逐漸成為現實。”[6](p145)同時,中國學界在探討文化安全問題之初就強調,文化安全意識是非西方世界對西方世界軍事、物質、文化侵入的反應:在世界近現代史上,西方少數殖民列強,因其在器物文化層面和思想文化層面上的“先進”“發達”,導致非西方殖民地國家人民飽受各種剝削和磨難,甚至一些民族、種族遭受滅絕的悲慘結局。但同時,這一過程也讓那些“落后”的非西方國家的人民,跳出自己的文化“洞穴”認識西方,深刻認識現實的差距,從而促成非西方“民族”“國家”意識覺醒[7](p50)。這充分體現了中國知識界對世界文化歷史發展的關注,對人類文化發展的關懷。

(二)核心概念建構過程中對西方知識理論的吸收

建構核心概念是建構自主知識體系的關鍵。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科學知識體系的構建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借鑒、吸收西方相關理論成果。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求中國知識界能夠而且應該善于吸收國外的相關資源與成果。中國文化安全研究界從“安全”屬性這一角度建構“文化安全”這一核心概念時,就是建立在對國外知識理論的吸收和發展基礎上的。

第一,客觀狀態的文化安全。有研究者認為安全是一種客觀狀態,強調安全具有客觀屬性的特點,這一觀點源自國外學界。有國外學者提出,安全是“一種客觀的能力,是國家保衛其內部價值不受外部威脅的能力”[8](p40),是“國家保衛自身不受攻擊、侵略、征服和毀滅等的能力”[9](p7)。在此基礎上,國內學者在討論國家安全時進一步強調安全是一種客觀狀態:“安全是沒有危險的客觀狀態,‘安全’概念指向的正是這樣一種客觀狀態。”[10](p62)

從安全的客觀性角度建構文化安全也成為文化安全研究界的主流觀點。國內學者在建構“文化安全”這一概念時,強調安全的客觀性與國外學者的認識是一致的,但進一步提出了文化安全的幾種客觀狀態。一是文化安全是國家文化主權不受侵犯、得到尊重的狀態:就國家主權意義而言,國家文化安全包括國家的文化主權神圣不可侵犯、文化傳統及其文化發展的選擇權等得到尊重[11](p96)。二是文化特質得到保持和延續,“文化安全的本質是文化特質的保持與延續。而國家文化安全是一個國家文化特質的保持與延續”[6](p145)。三是國家身份與認同的安全,包括文化主權和文化實力的安全,以及文化溝通與社會整合[12](p38)。四是文化安全是一個主權國家保持文化不受侵犯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上采取各種手段,最終建構的本國的文化安全狀態[13](p145)。

第二,主觀感受的文化安全。在國外學界,諾曼·帕德福德(Norman J.Padelford)等人較早地從主觀的維度界定安全的內涵,他們認為安全是指主體免于恐懼的一種心理感受:“安全是對國家能否威懾、抵御外來攻擊和維護自身無風險狀態的一種感覺,這種主觀感受涉及對國家自身實力、對友國和敵國的相對實力與意圖、對當前國際發展形勢的信心等。”[14](p180-181)有中國學者則把安全說成是一種純粹主觀的感受,認為安全首先體現為主體沒有恐懼的主觀感受:安全是一種心理狀態[15](p157)。

從主觀方面界定安全,為中國文化安全研究界建構文化安全概念提供了重要啟發。有中國學者從主觀感受角度提出和建構文化安全概念:文化安全是一種安全感,即在全球化大勢下,人們對自己的“國家—民族”的基本價值、文化特性不會逐漸消失或退化的安全感[16](p28)。有研究者在上述界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文化安全是指民族國家由自己的價值觀、行為方式、文化遺產等免受他國文化侵蝕,并因擁有自身特定的文化身份和特征而獲得的安全感[17](p47)。可見,這種界定的關鍵之處在于將文化安全定義為主體對于自身文化處于安全狀態的體驗、感知及滿足,也就是說文化是否安全,關鍵取決于人們的主觀感受、主觀認可。

第三,主客觀統一的文化安全。阿諾德·沃爾弗斯(Arold Wolfers)指出,就客觀上講,“安全是自己所獲得的價值不存在威脅”;從主觀上講,“安全是對所獲得的價值不存在會受到攻擊的恐懼”[18](p28)。這是從主客觀統一的角度對安全進行的界定。巴瑞·布贊(Barry Buzan)更是提出:“安全是客觀和主觀的結合”,“某些問題被認為是安全問題,不僅僅是因為真正存在客觀威脅,而且還因為那些問題在主觀上被當作一種威脅而提了出來。”[19](p32)國內有學者在探討國家安全時,吸收了沃爾弗斯的觀點,并將其總結為:“安全就是客觀上不存在威脅,主觀上不存在恐懼。”[20](p26)

延續從主客觀統一的角度界定安全的思路,國內學界提出文化安全是一種主客觀的統一。有學者指出:文化安全是文化主體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所面對的客觀狀態,是文化主體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主觀感受,是文化主體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所追求的文化理想[21](p99)。

還有學者提出:從客觀的角度看,國家文化安全包括本國文化沒有受到外部威脅,擁有獨立自主傳承、發展本國文化傳統的權利,可以自由、自主選擇本國意識形態、文化制度的權利;本國文化內部的傳承、發展也沒有隱患。從主觀上講,國家文化安全是一種主觀感受,即本國民眾對本國家、本民族文化有強烈的認同感和自信心,沒有對本國文化及價值系統有可能受到威脅、襲擾、攻擊的憂慮和恐懼[22](p110)。

國內學界在吸收國外學界關于安全屬性研究的基礎上,從三個維度建構了文化安全概念及其內涵。一方面借鑒了國外學界關于安全的三種屬性的界定,另一方面又將這三種屬性的研究運用于文化安全研究領域。

二、文化安全研究堅持以近現代以來中國文化發展的實際問題為導向

哲學社會科學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要科學回答時代發展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并能及時總結、反思實際問題,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要求中國學者不能脫離中國歷史與現實,中國學界的文化安全研究正是出于對歷史和現實的關注而提出并建構的。

(一)回應近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困境及其發展訴求

鴉片戰爭后,隨著西方對中國軍事擴張、物質擴張的加劇,中國進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也在文化領域造成了多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一,近代中國文化遭遇危機,文化安全問題客觀上被提到了中國人面前。鴉片戰爭后,面對西方軍事、物質的沖擊,傳統中國社會開始解體。一方面,建立在傳統中國社會基礎之上的傳統文化開始陷入嚴重的危機境地之中。儒學經典中的綱常倫理觀、天下觀、夷夏觀、華夷秩序觀等都無法應對堅船利炮、鴉片、五花八門的商品的沖擊,“儒家在信仰和意識形態方面的統治地位被不斷消解,從動搖走向失落,從中心滑向邊緣”[23](p322)。“時代變了!西洋的文明打進來了!……孔門倫理的基礎就根本動搖了!”[24](p187)這反映了近代中國面臨的深重的文化危機的現實。另一方面,西方文化隨著侵略強勢地侵入中國。鴉片戰爭后,特別是19 世紀60 年代開始,西學開始大規模進入中國,諸如民主、科學等西方文化觀念也逐步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話語。這樣,近代中國文化危機既表現為傳統文化不能適應新的形勢,同時也表現為西方強勢文化的入侵。這兩個方面都說明中國文化安全已經成為一個現實而尖銳的問題。

第二,隨著文化安全成為現實問題,中國人的文化安全意識開始覺醒。近代中國人文化安全意識的覺醒,表現為多種形態。首先,中國傳統文化面對西方先進的軍事、物質擴張的現狀,本能反應是自我保護。在中國文化的自我保護反應下,頑固守舊思潮興起。19 世紀中后期的倭仁、徐桐、李鴻藻、王先謙、葉德輝等就是這一思潮的代表性人物。他們認為,古圣先賢創造的中國文化,無論是總體還是部分,都遠優于西方文化,只能認同固守,不能批評拋棄,外來文化不管其本末,都是“奇技淫巧”。其次,調和中西。面對強勢西方沖擊這一現實,頑固堅守中國傳統文化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因此,調和中西的文化發展路徑開始萌發。19世紀60年代初,馮桂芬提出“以中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的主張,這一觀點后來由張之洞發展為“舊學為體,新學為用”。在儒家知識分子看來,中華民族的一線命脈寄于華夏固有的文化價值系統(儒教),華夏民族數千年的發展史,就是以固有的價值觀念為本,不斷融合吸收其他文化的歷史。再次,全盤迎受西方文化。隨著洋務運動失敗,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相繼興起,中國對西方文化的學習進一步深化到了制度文化層面。錢玄同、胡適等激進的知識分子公開主張拋棄一切“國故”,“死心塌地向西走”。20 世紀30年代,胡適、陳序經等人更是明確提出了“全盤西化論”。

第三,中國文化向現代轉型。西方的侵略導致中國的文化危機,但是同時也促使中國文化走出固有的發展軌道,向著現代轉型。隨著對中西文化關系的深入探索,近代中國文化發展進入了實現自我發展的層面,即如何以自身文化重構解決中國文化面臨的所有問題。近代中國文化首先經歷了由器物層面到制度層面的轉型,但是這一轉型并沒有解決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危機。進入20世紀后,人們對中國社會問題的思索開始進入觀念層面的文化問題。由此,新文化運動開始興起。作為對近代中國文化轉型發展的回應,有學者強調新文化運動對于文化安全的意義,認為新文化運動“是中國人進行文化反思,重新進行自我認知的文化自新運動,它立足于批判傳統,卻又未完全否定傳統,而是致力于傳統精髓與西方優秀文化的結合,在文化‘自知之明’的基礎上重塑文化自信。自新文化運動開始,中國文化走上全面更新的征程”[25](p68)。

近代中國文化是在西方文化裹挾之下前進的。這無疑使擁有數千年文化傳承的中國始終都要思考、解決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如何因應西方文化的沖擊,如何處理與西方文化的關系等問題。與此同時,近代中國文化發展還要通過找到自身文化發展道路,實現自身文化的自主性建設來解決。正是建立在對近代中國文化發展的獨特問題和獨特訴求思考的基礎上,中國學術界提出并開展文化安全研究。中國學術界不僅以文化安全研究對近代中國文化危機作出回應,而且通過對近代中國文化轉型發展作出回應,將文化安全研究拓展到了文化發展研究領域,即文化安全研究還應該有以文化發展維護文化安全的思路,極大地推進了文化安全研究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

(二)因應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現實訴求

“只有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26]。因此,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必須以中國實際問題為導向。改革開放之后,伴隨著國際國內的發展變化,中國文化發展中出現了諸多新的問題,文化安全研究的提出和開展就是以這些現實問題為導向的。

第一,全球化深度發展引發的文化問題。20世紀90 年代之后,全球化發展成為時代發展的一大顯著特點。全球化本身并不對文化發展構成直接威脅,但是,全球化最初是由西方國家所主導,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發展處于弱勢地位,中國的文化產業、文化觀念都受到直接的沖擊。中國學界提出并探討文化安全研究就是對這一現實問題的回應。1998 年,有學者強調,全球化必將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和研究工作,這是我們所無法回避的。因此,關于全球化問題的討論就成為東西方文化研究者們的一大熱門話題[27](p54)。在中國學界開始探討文化安全問題之初,全球化與文化安全就是學界關注的一大熱點。胡聯合等人的《經濟全球化與國家安全簡論》[28]、胡惠林的《中國國家文化安全論》[29]等都對全球化與文化安全的關系進行了探討。

第二,信息化的挑戰。1994 年,我國正式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此后,我國互聯網迅速發展。對于中國而言,網絡技術為文化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渠道,但也產生了一系列新的文化問題:西方國家利用其在網絡技術方面的明顯優勢,以網絡為手段對中國進行文化滲透;不良文化、錯誤思潮借助網絡產生嚴重影響;網絡上充斥的各類虛假文化信息、色情文化信息、反社會文化信息、攻擊性文化信息等也對社會文化構成直接沖擊;等等。互聯網加速普及成為中國文化發展必須要面對的現實,學界則通過探討網絡文化安全問題對這一沖擊給予了反應。因此,從2001年開始,網絡文化安全成為學界關注的新熱點。

第三,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恢復對中國進行意識形態施壓和文化滲透、擴張。20 世紀90 年代初,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國將向非西方國家輸出文化、價值觀念作為鞏固其全球霸主地位的重要手段。1990 年,布什提出,要“使我們的理想不但能生根,而且還能開花結果”[30]。1994年,在美國商界的游說下,克林頓政府決定將人權問題與對華最惠國待遇審查“脫鉤”,美國對華戰略開始進入“擴大接觸”時代。從本質上看,美國采取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試圖通過擴大接觸,在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文化方面促進中國“美國化”。布熱津斯基曾說:“從長期看,隨著中國接受國際規則,并融入更大程度的相互依賴,其將不可避免地日益尊重人權。”[31](p87)作為對現實問題的回應,學界開始將中國文化不安全歸因于西方國家的文化滲透和文化擴張。1999 年,朱傳榮就將“西方國家的文化滲透和擴張”作為中國文化安全面臨的第一位的威脅與挑戰[32](p10)。此后,中國學界基本形成了共識,即西方文化霸權、文化帝國主義等是造成中國文化安全問題的直接原因。

第四,當代中國文化發展方面出現了諸多困境。首先,多元社會思潮帶來了新挑戰。改革開放后一段時期內,國內出現了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普世價值論”、“新聞自由”、公民社會以及儒化思潮等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泛濫。它們假借多元化名義向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發起挑戰,對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構成了沖擊,導致意識形態領域出現比較嚴重的安全問題。同時,伴隨著多元社會思潮興起,帶來的是價值觀的多元化。多元化雖然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選擇空間,但造成了人們道德和價值判斷的日趨模糊。人們在精神文化領域出現諸多問題:功利主義價值觀興起,精致利己主義涌現,社會上甚至還出現了榮辱顛倒的反道德現象[33](p68-69)。其次,改革開放后,傳統文化再次陷入矛盾境地。一方面是20 世紀80 年代中期,在文化討論中出現的反傳統主義觀點,以及隨后出現的“全盤西化論”等民族虛無主義再次對傳統文化構成嚴重沖擊。另一方面是20世紀90年代再次興起的文化保守主義。持文化保守主義觀點的人要在中國實現儒教復興,主張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是不容否定、不容忽視的。這兩種取向都不能解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問題。

全球化發展、網絡技術普及帶來了文化領域的新問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文化的沖擊、滲透,以及中國文化自身發展中出現的一系列新問題,是20 世紀90 年代后中國學者面臨的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從本質上看,提出并探討文化安全問題就是對中國文化發展中所遇到的各種現實問題的因應。正是中國學界始終堅持以文化現實問題為導向,由此為建構文化安全研究的自主知識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立足中國經驗建構中國特色的文化安全理論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有中國特色,這也是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一個重要任務。中國特色需要立足中國經驗,以解決中國問題的成功經驗為基礎,通過將中國成功經驗知識化、理論化、系統化,從而形成中國特色的知識體系。學界提出并開展文化安全研究就是建立在解決中國文化安全問題經驗的基礎上。

(一)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作為文化安全研究的理論基礎

文化安全研究理論要實現自主知識體系建構,首先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第一,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破解了中國文化安全的根本性問題。馬克思主義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指明了方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還必須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以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以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破解了文化安全領域的根本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國家安全,特別是維護文化安全問題,作出了一系列深刻闡述。習近平總書記首先強調了文化、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指出了當前我國文化建設、維護文化安全面臨的客觀環境;在此基礎上,闡述了我國維護文化安全的主要內容: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切實把我們自身的文化建設好;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等等。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安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指引下,我國文化安全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對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事業日益繁榮,網絡生態持續向好,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34]可見,以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解決中國文化安全問題的基本經驗。正因如此,文化安全研究也必須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第二,國內文化安全研究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覺的優良傳統。建構中國文化安全研究自主知識體系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國學界提出并開展文化安全研究伊始,就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覺。

首先,文化安全研究界始終自覺強調堅持和維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1999 年,朱傳榮明確提出,維護中國文化安全“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32](p12)。此后,維護中國文化安全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堅持和維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成為學界的共識:“要保障我們的文化安全,捍衛自身文化主權首先就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35](p39)“確保中國文化安全首先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36](p30)其次,學界明確提出馬克思文化思想,特別是馬克思文化安全思想是維護文化安全的理論基礎。學界普遍認為,馬克思等經典作家并沒有提出完整的文化安全思想,但是,馬克思等關于文化問題的相關思想對于維護中國的文化安全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37](p26)。“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國家文化安全的思想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國家文化安全思想的理論來源。”[38](p30-45)“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國家文化安全觀是新時代國家文化安全建設的理論之基。”[39](p53)再次,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文化安全研究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方法。這一點是學界自提出文化安全研究以來就一直堅持的。研究者普遍在研究中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40](p3),“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唯物主義為研究工具,主要運用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研究方法、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的方法、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等”①參見包仕國的《全球化進程中中國文化安全的衍進與重構》,2007年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與此類似的還有:孫寧的《新世紀中國共產黨的國家文化安全戰略論析》,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王春閣的《維護我國高校文化安全研究》,2020年遼寧大學博士論文;等等。。最后,關于馬克思主義文化安全思想、中國共產黨文化安全理論成為學界研究的一大熱點。這既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加強對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研究闡釋”[26],同時,也為文化安全研究堅持、貫徹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建構文化安全研究理論與維護文化安全對策

關于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思路,習近平總書記首先強調,要“加強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26]。對于文化建設而言,中國學界提出并開展文化安全研究鮮明地體現了這一要求。

第一,高度關注我國文化安全面臨的挑戰和困境。如前所述,我國文化安全面臨的現實挑戰是學界開展文化安全研究的直接原因。學界在開展文化安全研究時,始終立足于這一客觀現實,并對這一客觀挑戰進行了比較全面、深刻的分析。學界比較一致地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文化安全方面存在的挑戰主要有: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挑戰、西方文化對我國文化安全的滲透②持這種觀點的主要有于炳貴、郝良華:《中國國家文化安全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1—33頁;趙波、高德良:《西方文化滲透對我國文化安全的影響》,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51頁。、市場化的挑戰③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成果是曹澤林:《國家文化安全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6年。以及中國文化自身發展所存在的具體問題帶來的挑戰等。

第二,注重總結中國共產黨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經驗。學界通過回顧、梳理中國共產黨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歷史,總結了維護文化安全的歷史經驗。學界認為,這些經驗主要有: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制定符合實際的國家文化安全戰略④參見李想、肖永輝:《建國70 年來文化安全建設取得的成就和經驗研究》,載《西部學刊》2019 年第10 期。程偉在《改革開放40 年我國文化安全建設的基本經驗與現實啟示》(載《治理現代化研究》2018 年第6期)一文中也持有同樣觀點。、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推進文化改革創新、發展哲學社會科學[40](p75)等。對于維護文化安全經驗的總結,充分體現了中國知識界建構中國文化安全研究自主知識體系的努力和成果。

第三,關于維護文化安全的對策。建立在對文化安全現實挑戰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維護文化安全的經驗,中國學界提出了維護文化安全的對策:堅持黨的領導、確立科學的國家文化安全觀、構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和改善文化的管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等⑤參見張潔:《我國文化安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載《社會科學家》2014年第9期;劉榮:《全球化時代中國文化安全問題及其應對》,載《西北民族研究》2015 年第3 期;張興華、雷琳:《全球化時代中國文化安全現狀及其治理向度》,載《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5期;關進禮:《新形勢下國家文化安全威脅及對策研究》,載《思想理論導刊》2013年第10期。。此外,還有學者提出創建民族集體認同的國家文化規范體系,制定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的國家文化戰略;合理借鑒他國處理文化安全問題的經驗;提高我國文化的傳播力;強化對社會思潮的控制;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①參見趙子林:《中國國家文化安全論》,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頁;劉先春、李睿:《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國家文化安全的內應維護》,載《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高勇澤:《我國文化安全的形勢研判與對策思考》,載《行政論壇》2013年第2期;劉榮:《全球化時代中國文化安全問題及其應對》,載《西北民族研究》2015 年第3 期;蘇毅:《國家文化安全戰略下的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載《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 年第5 期;胡惠林:《中國國家文化安全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7頁;陳大民:《捍衛國家文化安全》,載《求是》2012年第16期。;等等。對于維護文化安全對策的建構,體現了中國知識界立足實際,從理論和實踐上破解實際問題的探索。

第四,關于文化安全研究的理論。學界在開展文化安全研究的同時,也開展了有關文化安全研究理論的建構。首先,學界圍繞文化安全概念進行了探討。學界除了前述圍繞安全屬性,在吸收和發展國外理論認識基礎上建構文化安全概念外,還有學者從文化自身的角度,探討文化安全到底包括哪些方面的安全。其次,學界探討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安全理論。黨的十八大以來,學界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安全的重要論述形成了研究熱潮。有學者探討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文化安全重要論述形成的背景和過程②參見張麗麗、段妍:《習近平國家文化安全觀探析》,載《廣西社會科學》2019 年第2 期;萬鈺瑩:《習近平新時代文化安全觀探析》,載《廣西社會科學》2020年第10期。;習近平國家安全文化安全觀的主要內容③參見周逢梅、邵小文:《習近平對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戰略思考》,載《黨的文獻》2019 年第1 期;李鳳亮、楊輝:《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文化安全論述的哲學底蘊探析》,載《學術研究》2021年第1期。。

四、結語

建構中國文化安全研究自主知識體系需要中國知識界既要具備天下情懷更要立足中國的歷史與現實,以中國問題為導向,從而形成中國的知識體系,并讓這種中國的知識體系進一步回到實踐中加以發展。

中國文化安全研究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研究,體現了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文化安全研究體現了中國學者既立足于近代以來世界和中國文化發展的特殊歷史境遇,也充分回應、解決中國文化發展的現實問題,進而在此基礎上提出并形成文化安全研究的概念和知識體系。中國文化安全研究也體現了中國知識界對中外相關研究的繼承、吸收和發揚。中國學界在建構文化安全的核心概念時,既借鑒了國外學界的研究成果,也立足中國文化安全研究提出了自己關于文化安全的理解。中國學界立足中國經驗建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安全理論,體現了中國學界對這一問題自主探索的深化。文化安全研究體現了中國學術界建構自主知識體系的努力和成果。這對于其他學科建構自主知識體系也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但是,也必須認識到,建構中國文化安全研究自主知識體系依然有諸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化研究并加以解決。

猜你喜歡
建構文化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誰遠誰近?
建構游戲玩不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国产精品丝袜视频|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中文字幕自拍偷拍| 亚洲综合香蕉|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在线免费观看a视频|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性生片|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AV熟女乱|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第4页| 国产第一页亚洲|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婷婷亚洲最大|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三级|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91久久夜色精品|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成人日韩欧美|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97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亚洲天堂2014| 成人蜜桃网| 国产成人夜色91|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91偷拍一区| 一区二区午夜|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在线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国产a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下载| 日本在线国产|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国产丝袜啪啪| 中文字幕第4页|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 日本91视频| 天天综合亚洲|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在线毛片|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三级色|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欧美成人一级| 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va| 4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色偷偷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