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悅(江蘇:灌云縣南崗中心幼兒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科學探究作為幼兒園一日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幼小銜接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在幼小銜接背景下,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重要內容。幼小銜接過程中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具有很大的難度,幼兒的生活經驗有限、科學探究意識薄弱等因素制約著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如何通過有效的方式來鍛煉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是每個幼兒園都要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全面提升幼兒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是實現科學教育價值的重要途徑。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對提高幼兒科學素養、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幼兒科學探究活動不僅要求幼兒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能,同時也要求幼兒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手腦協調能力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條件。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幼兒要充分利用雙手操作材料,將對現象的觀察、實驗和記錄等通過手、眼、口等多種感官來完成。因此,手腦協調能力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前提和基礎。幼兒手腦協調能力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在不斷實踐與探索中才能實現手腦協調能力的提升。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幼兒需要運用雙手完成多個操作任務,并通過不同感官來進行觀察與記錄,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精細動作技能,同時也有助于發展幼兒的手腦協調能力。
幼兒的思維是一個多種成分、多維結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復雜系統。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幼兒會經歷一定的觀察、操作、比較和分析等活動,對幼兒的思維發展有很大幫助。
例如,在《可愛的動物》一課中,教師通過各種活動引導幼兒了解各種動物有哪些特點、生活在哪里、吃什么等,并通過操作材料讓幼兒認識動物。在《認識水》一課中,教師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感知不同性質的水在植物生長、人體健康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具有不同的作用。在《水中生活》一課中,教師引導幼兒通過對水的循環和利用了解水在生活中的作用等。這些活動都是對幼兒思維發展的一種促進。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幼兒不是孤立地進行科學探究,而是通過合作學習來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強調幼兒之間的相互配合和協作,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同伴的合作作用。通過開展合作學習活動,不僅可以讓幼兒在合作交流中獲得知識經驗,也能夠讓幼兒學會分享與謙讓。在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幼兒互相幫助、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在合作學習中共同進步。這種學習方式對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具有重要作用。通過開展科學探究活動,不僅可以讓幼兒學會與同伴合作學習、共同探討問題,還可以讓幼兒在探索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不斷強化合作學習意識。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幼兒園和小學有很大的差別。在幼兒園階段,我們主要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以及行為習慣。在小學階段,我們更注重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現在很多幼兒園都有幼小銜接班,主要針對孩子入學前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
例如:拼音不會寫、數學計算不會算、語言表達能力差等等。通過入學前的測試了解孩子的入學情況,然后制訂教學計劃。很多家長都覺得這樣做是正確的,因為可以讓孩子在幼兒園階段提前學習一些小學知識。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首先,教師并不清楚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比如有一些孩子拼音已經學完了,但是有些孩子沒有學完。如果教師在教學時按照順序來進行教學,那么很有可能會出現一些孩子沒有學到新知識的情況。其次,教師很難全面了解每個孩子。雖然有些學校有專門針對幼小銜接班的教師,但很多都是兼職,并不是從幼兒園直接過來的,所以對每個孩子的了解程度不夠。最后,在幼小銜接班學習時間很短,一般只有1~2 個月。所以孩子會出現不適應新環境、不適應小學生活等問題。以上就是目前幼兒園和小學銜接教學現狀。
良好的科學探究環境能夠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為幼兒探究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在幼兒園中,科學探究環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創設豐富的科學環境,為幼兒提供觀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二是要創設有趣的科學環境,為幼兒提供觀察、實驗和探索的機會;三是要創設安全的科學環境,為幼兒提供安全、舒適和愉快的探究環境。
例如在《有趣的植物》一課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身邊常見植物并收集相關資料,以激發幼兒對植物進行研究的興趣。教師可以創設“秘密花園”,在“秘密花園”里種植各種植物,讓幼兒在“秘密花園”里觀察不同植物生長過程中所具有的特點;通過觀看視頻、在小花園里種植各種植物等方式來培養幼兒對科學知識的興趣;還可以鼓勵幼兒嘗試種植蔬菜、盆栽等,并引導他們發現蔬菜、盆栽等有什么特點。
在幼兒科學教育實踐中,我們往往會發現,在一日生活各個環節中,幼兒的科學探究意識和能力都是非常薄弱的。因此,我們在幼小銜接過程中,要注意關注和挖掘一日生活各個環節中的教育因素,通過科學、有趣、有效的教育活動來激發幼兒的探究意識,同時也要重視培養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在一日生活中要合理安排一天的作息時間。良好的作息習慣是幼兒學習和生活的保障,因此,要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合理安排幼兒的作息時間。例如:上午小班可以讓幼兒進行戶外活動,下午可以開展小組活動、談話活動等。通過合理地安排一日生活環節來激發幼兒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幼兒的天性就是愛玩,喜歡游戲。在游戲中,幼兒可以自主探索、自由創造。因此,在幼小銜接背景下,利用游戲來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幼兒園開展的游戲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適宜的游戲來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水果大搜索”游戲中,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和認知水平選擇一些水果類游戲來幫助幼兒了解不同水果的味道和口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合理安排材料、給予幼兒適當幫助等方式來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游戲對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作用。可以說,利用游戲來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幼小銜接階段,幼兒教師要與小學教師一起制定科學探究的具體目標,設計科學探究的具體內容,選擇適宜的活動內容和形式,并注重活動過程中幼兒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發現幼兒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幫助幼兒解決問題;要為幼兒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注重培養幼兒的自主性,促進幼兒自我發現、自我解決問題。
例如,在觀察蝸牛時,可以讓幼兒先自己觀察蝸牛身體的顏色、形狀等特征,這樣,通過引導幼兒觀察與思考問題的方法,幫助他們主動發現問題、主動思考、主動解決問題。在這些活動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科學探究是一種“從錯誤中學習”的學習,幼兒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應及時捕捉這些問題,并根據幼兒的學習需求進行有效的引導,幫助幼兒積累經驗。
例如,在進行“小水滴為什么會掉下來”的科學探究時,幼兒在觀察中發現水滴在不同物體上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于是他們會對小水滴掉下來這一現象產生疑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幼兒對小水滴下落原因進行探究。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不同形狀的物體、不同溫度等因素對小水滴下落的影響,并引導他們尋找這些因素與小水滴掉落之間的關系。
幼兒園教師可以將科學探究活動與日常教學活動結合起來,以開展豐富多彩的科學探究活動為載體,讓幼兒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和提升科學探究能力。在一日生活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科學探究活動。例如,在科學課上,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到大自然中去尋找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并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需求,自行選擇材料進行操作,然后觀察記錄下來。在觀察記錄的基礎上,幼兒可以圍繞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在這樣豐富多彩、有趣生動的科學探究活動中,幼兒不僅可以學習到豐富的科學知識,還能鍛煉幼兒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等。在豐富多樣的科學探究活動中,幼兒可以主動探索和發現科學規律,掌握科學知識和技能,培養觀察和比較、歸納等科學探究能力。
綜上所述,科學探究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它涵蓋了觀察、提出問題、實驗驗證、描述分析、表達交流等多個環節。在幼小銜接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通過多樣化的方式,引導幼兒主動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此外,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通過家園共育,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明確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之間存在的差異,引導家長對幼兒園的教學工作進行有效配合和支持。相信只要教師做好科學銜接工作,一定能夠讓每個孩子都能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