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純娜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程標準”)總結了21世紀以來的課改經驗,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進一步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教師應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注重優化和精選課程內容,利用歷史遺址遺跡、名人故居等地方社會資源開展學習活動,將課堂知識與社會實際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真實地感知歷史,促進核心素養的落地,更好地發揮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
《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專欄十九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實施策略,故將地方優秀文化融入初中歷史課堂顯得尤為重要。巴金蘭在《核心素養下農村高中歷史教學滲透優秀地方傳統文化研究》一文中指出: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要立足于核心素養,將中華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歷史教學,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程度,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以歷史課堂為陣地,厚植家鄉歷史文化,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常德從建城至今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常德人民在長期的腦力和體力勞動過程中,經過不斷總結、升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楚韻文化。城頭山遺址、常德紅色教育基地、常德絲弦、高腔、荊河戲、花鼓戲等豐富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為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為“傳統文化進校園”奠定了基礎。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為更好地落實這一任務,新的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落實“五大核心素養”的目標。地方歷史文化在培養核心素養的過程中,其效用不容小覷。基于此,楊柳是這樣認為的:利用鄉土資源培育核心素養,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史學素養。收集利用鄉土史資源過程中,指導學生站在唯物史觀角度客觀、全面地認識歷史,樹立時空觀念,培養史料實證的意識,提高歷史解釋的能力,增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繼而產生對家鄉和國家的認同感、自豪感和歸屬感,增進學生的家國情懷。可見,地方歷史文化對核心素養的落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整合利用常德地方文化的同時,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培育,“立德樹人”任務也順其自然地得以落實。
質量是學校賴以生存的生命線。教師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不能忽略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筆者認為,要實現新課程標準的育人目標,提升教學質量,教師須從轉變教學方式上“著手”,要善于創新,敢于“放手”,讓學生在“做中學”,踐行體驗式與探究式的教學模式。豐富的地方歷史文化與國家教材相結合,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是轉變教學方式和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調研、走訪等方式,突破傳統“教材內容講述”的教學模式,倡導學生在“做中學”。整個教學模式中,教師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在獲取和加工歷史信息的過程中不斷探究思考,其唯物史觀、時空觀念等核心素養逐漸得到培育,也能在活動中主動、輕松地掌握知識,進而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
歷史素養是指在核心素養提出的背景下,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必備能力和關鍵道德品質。沈紊儀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一文中指出,培養學生歷史素養,主要包括以下五點:歷史的理解、歷史的時空觀念、歷史資料的實證能力、歷史的解釋能力和歷史的價值觀等,旨在通過對人類歷史客觀發展規律的認識,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基礎上,能夠秉持客觀、科學的態度對歷史發展進行解釋,在深入歷史學習的過程中,使其具備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因此,教師在施教過程中,除了深入對教材本質的理解,還應充實課堂內容,使學生加深對歷史的橫向和縱向理解。將常德的遺跡、名人、民俗等文化融入初中歷史課堂中,利于擴展學生對歷史現象的認知,加深對歷史本質的理解。學生在了解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提升歷史核心素養。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創造趣味型歷史課堂尤為重要,能夠使得學生具備較強的內驅力,不揚鞭亦能自奮蹄。教師將趣味濃厚的常德民俗、文化、人物等地方文化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并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為課堂設疑,使課堂充滿懸念,激發學生探知欲。同時,也利于開展探究式和啟發式教學,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將常德地方文化融入初中歷史教學,能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強調“四有”好老師內涵,其中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是有扎實的學識。“要給別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是對教師應具備“扎實學識”這項基本功的最好詮釋。歷史教師挖掘整合常德歷史文化時,學習吸收專業知識以外的擴充史料,能達到提升專業功底、豐富學識、開闊眼界的目的。
時空觀念是指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因此,將事物放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才能準確地判斷理解史實。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思維導圖、歷史地圖、人物圖片、年代尺、音像資料等要素,運用多種手段創設教學情境,以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高愛菊所著的《時空觀念視野下中學歷史教學案例研究》一文中指出:“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并不應僅僅局限于校內課程資源,鄉土資源的開發也有利于拉近歷史跟現實之間的聯系,進而有利于學生時空觀念的培養。”足以見得,挖掘整合常德歷史文化創設情境進行教學是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良好途徑。適用于歷史教學的情境可包括懸念情境、圖畫情境、虛擬情境等。
1. 基于常德歷史文化創設懸念情境
懸念情境是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強的心理特征,在新課引入時,融入常德歷史文化創設懸念,激發學生揭秘欲望的一種情境模式。如在進行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遠古的傳說》這一課的教學導入時,教師可做如下設計:展示善卷中學的圖片,設置問題:你們知道這所中學的名稱是以哪位常德名人命名的?他生活于什么時期?他有哪些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帶著重重迷霧,讓我們走進《遠古的傳說》,一步步解鎖以上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常德地方文化,創設懸念情境,可以拉近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是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有效手段。
2. 基于常德歷史文化創設圖畫情境
圖畫情境是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地圖、人物畫像、文物圖片、遺址照片、民俗文化圖片等資源,利用多種手段創設情境的一種情境模式。圖畫情境是一種適用性較廣的情境模式,在導入、新授、總結等多個環節皆適宜。如在教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的“原始農業文明興起的標志”這一知識點時,展示常德澧縣城頭山遺址的稻田遺址和稻谷遺存、氏族墓葬、使用過的器具等珍貴文物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原始農業文明興起的要素包含哪些?通過閱讀教師展示的圖片信息,分析得出原始農耕文明興起標志:農作物的種植、家畜飼養、聚落出現、磨制石器的發展。通過這一設計既能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也能讓學生跳出課本,聯系身邊的歷史,拉近時空距離,使學生學會以身邊歷史現象為跳板,進一步加深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
3. 基于常德歷史文化創設虛擬情境
虛擬情境是指以特定的歷史背景為藍本,將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歷史再現”情境中,感知過往的歷史事實的一種情境模式。它并非“人造史料”,必須是以史實為架構的再現。虛擬情境可包含他人攝制的影視劇片段、自制視頻、情境現場模擬表演等多種形式。利用常德歷史文化創設虛擬情境進行教學,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如在學習禪讓制時,教師可根據“善卷傳說”的歷史故事,引導學生認識堯帝曾經欲禪位于善卷的傳說,以堯帝南巡碰到善卷用黃牛耕田這一幕為背景,編寫善卷與堯帝對話的歷史小劇本,并請學生進行現場表演。演畢,教師設問:“看完表演,大家知道堯帝為什么欲禪位于善卷了嗎?這一時期禪讓的條件是什么呢?”以善卷為例子,引導學生認識這一時期部落聯盟首領應具備的品德。通過創設虛擬情境進行教學,能將抽象的歷史形象化、具體化,從而利于時空觀念的培養。
基于常德歷史文化的史料教學更利于實現史料實證素養的落實。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和方法。史料是學習和探究歷史的重要依據,按照形式特點劃分,史料可分為三類:文字史料、實物史料、口傳史料。學生要從最基礎的搜集史料、分辨史料類型、分析史料信息發展這三方面入手培養用史料證明史實和史料互證的素養。因此,教師可拓展史料素材的多樣性,挖掘地方文化,作為史料融入課堂教學,豐富課堂內容,促進初中歷史課堂的多元發展,進而推進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3課《盛唐氣象》“多彩的文學藝術”這一內容時,可補充唐朝常德籍詩人李群玉“詩筆妍麗,才力遒健”的詩歌進行賞析,引導學生認識唐朝詩歌特征的多元性。在講述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時,可以引用《常德地方志》的南宋時期關于人口、經濟發展等史料,引導學生認識“人口迅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透過現象看本質,進而認清“經濟重心南移的史實”。學生在史料研讀、分析過程中逐漸培養史料實證的素養,也能增進學生對家鄉歷史發展的了解。
歷史教學不應僅為簡單的歷史追溯,還應體現在愛國主義情感教育上。新課程標準提出了五大核心素養,其中家國情懷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情感基礎和理想目標。可見,家國情懷對其他素養的培育具備“蝴蝶效應”。因此,歷史教師更應注重人文情懷的培養,引導學生形成對家鄉、國家、中華民族的認同感,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擔當的時代青年。曹志學所著的《地方歷史文化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開發應用》一文中提到:“中學歷史教學中,較多地使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尤其是通過同學們自己家鄉的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因此,筆者認為,地方歷史文化的合理運用助于家國情懷的培養,身邊的紅色文化對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則更勝一籌。學生從熟悉的街道、一花一木、紅色文化中感受家鄉文化的積淀和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引發其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常德地區劉澤遠烈士墓、賀錦齋烈士墓、林伯渠故居、帥孟奇紀念館、城頭山遺址等歷史文化基地為初中歷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利用英雄人物樹立榜樣,弘揚革命精神,也是推動家國情懷素養培育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開展紅色人物主題教育活動、紅色主題實踐活動等。如以劉澤遠、賀錦齋等人物為線索,組織詩歌朗誦會、演講會等,讓學生自己營造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以活動為契機,讓學生體會革命英雄主義的偉大精神;教師還可開展以紅色人物為主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實踐,自主了解相關人物的英勇事跡,激發學生思想情感共鳴,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此外,學校應加強紅色文化的宣傳,營造濃厚氛圍。如學校勵志墻可張貼紅色文化相關人物及事跡,以班級為單位開辦紅色文化為主題的黑板報等都是宣傳紅色文化的可行辦法。
將紅色文化資源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熟知常德歷史文化的同時,感受家鄉文化的魅力,使他們的情感價值觀在家國一體教育中得以升華,利于家國情懷和人文素養的培養。
王一新的《新課標背景下中學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探討》一文中指出,“歷史學科不是一門孤立的學科,歷史的特點要求我們樹立跨學科的理念,博覽群書,從不同方面剖析歷史,既完善自己,又服務教學,提高教學效益,使學生理解歷史的寬度和深度日益提升。”因此,教師借助地方文化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引導學生從身邊歷史多層次地理解歷史發展的規律,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使唯物史觀素養得以落實。跨學科主題學習是新課程標準為落實核心素養而提出的要求,其內核是將歷史課程內容與其他學科的知識、技能、方法等相融合,深入開展探究、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教師結合常德地方文化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進行實地調研、走訪,從經濟、文化、交通等多方面了解常德歷史,使學生窺一斑而知全豹。如在學習中國近現代生活變遷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提問:“不同時期,人民生活水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從我們的成長家庭、社會生活中可以找到哪些物證反映這些變化?”將學生分為若干組,搜集身邊或常德博物館陳列的不同時期的物品資料,包括老街道、郵票、糧票、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社會主義建設的文學作品、展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音樂作品和美術作品等,涉及多學科內容。小組分工合作,查找記載物品反映的時代背景、生活狀況,并對搜集資料進行解釋說明。最后召開發布會,對各組的成果及想法進行交流展示。
基于常德歷史文化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能使學生走出課堂,體驗在“做中學”的成就感。在合作交流的碰撞中,學生逐步學會從多角度分析歷史的變遷及發展的規律,并學會客觀辯證地認識歷史。
綜上所述,充分挖掘地方歷史文化,并將其應用于初中歷史課堂,對重塑鄉土情結、拓寬視野、落實核心素養大有裨益。歷史教師要將地方歷史文化包含文字、圖片、影像等整合成系統資料,編訂校本教材,構建與國家課程相融的必備的地方歷史文化體系。施教過程中,教師以此體系為助推劑,借助多種教學模式,打造高效、有特色的趣味歷史課堂,進而更好地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有國際視野,有理想、有擔當、有人文素養”的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