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志鵬,曾香玲
(南方醫科大學,廣東 廣州 510515)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1]42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具有緊迫性和艱巨性。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是對生產生活方式的顛覆性轉變,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必須順應以低碳為特征的全球新一輪能源和產業革命趨勢,穩妥有序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我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的關鍵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雙碳’工作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是順應技術進步趨勢、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動擔當大國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需要。”[2]371-372充分認識這些迫切需要對于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之策。”[2]363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要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要注重處理好發展和轉型的關系,堅持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摒棄以犧牲環境換取一時發展的短視做法,這是新發展階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的必然選擇。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推動綠色發展,堅決向污染宣戰,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2]362。“‘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2]362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加快實現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變革,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是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我們迎來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既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又面臨著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有的歷史性交匯期可能產生同頻共振,有的歷史性交匯期也可能擦肩而過。”[3]246-247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把握科技革命趨勢、抓住綠色變革機遇、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要重視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堅決摒棄依賴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粗放型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是復雜的系統工程,要立足實際、循序漸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有一個過程,傳統產業所占比重依然較高,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尚未成長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能源結構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污染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任務艱巨,資源環境對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2]362這就迫切需要探索發展和保護相協同的新路徑,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制定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的行動方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362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滿足物質和精神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要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2]363。注重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協調好經濟增長、民生保障、節能減排、低碳循環。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不能只講發展不講保護、不能只講利用不講修復。而是要注重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著力發展、聚集起綠色轉型的經濟力量,又重視民生、維護了綠色轉型的社會依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期望值更高,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容忍度更低。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2]364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的必然選擇,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雙碳’目標,不是別人讓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2]371氣候變化和能源問題是當前突出的全球性挑戰,事關國際社會共同利益和地球未來。保護生態環境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和共同責任,需要多邊合作并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主動承擔同國情、發展階段和能力相適應的環境治理義務。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將力爭于二〇三〇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二〇六〇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這無疑將是一場硬仗。”[4]255生態環境關系各國人民的福祉,中國要發揮發展中大國的引領作用,積極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以綠色轉型為驅動,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同時“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資金、技術支持,幫助提高環境治理能力”[2]365。
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作為制造業大國,目前碳排放仍處于上升階段,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艱巨性和復雜性,面臨諸多挑戰。
我國將于2030 年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這將對全球政治和經濟格局帶來重大的變化。與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碳排放的歷程相比,實現這一目標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挑戰高。碳排放與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能源資源狀況以及消費水平密切關聯。在工業化進程中,碳排放水平隨著經濟增長會經歷一個從增長、達峰再下降的過程,呈現倒U 型變化。當前總體情況是歐美等多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先后實現碳達峰,正在追求碳中和,而發展中國家的碳排放仍在增長。“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是國際潮流所向、大勢所趨,綠色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產業競爭的制高點。一些西方國家對我國大打‘環境牌’,多方面對我國施壓,圍繞生態環境問題的大國博弈十分激烈。”[2]362歐美國家實現碳達峰后有個相對平穩期,再到實現碳中和目標,一般需要50年到70年的過渡期。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2030年實現碳達峰的時間比較緊,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只有不到40年的時間,壓力大、難度高,必須付出艱苦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需要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是對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顛覆性轉變,具有艱巨性和復雜性。我國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能源效率偏低,導致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高”,要繼續發展制造業,未來對能源資源的需求仍會保持剛性增長,產業和能源結構向綠色低碳轉型壓力較大。
我國是全球制造業大國,在三大產業中,第二產業占比高。工業產業是傳統用能大戶,其能源消費占總終端能源消費的三分之二,是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領域,占總排放的80%左右[5]12-13。要堅決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著力提高綠色低碳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產業結構具有高能耗、高碳排放特征,高能耗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比重偏高。工業用能占全社會用能的百分之七十,其中鋼鐵、建材、石化、有色、化工等五大耗能產業就占近百分之五十。”[4]76-77“從2015 年起,我國第三產業占比首次超過50%,到2020年我國三大產業占比為:7.5∶37.5∶55.0,第三產業的占比不斷提升,預計到2025 年三大產業的比重將為7∶34∶59”[5]12-13,第二產業的比重將進一步下降。但是,維持制造業大國的地位,將導致第二產業的占比保持在較高水平。因此,推動制造業綠色化、低碳化轉型的任務比較艱巨。與此同時,我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要從實際出發,既要增強全國“一盤棋”意識,形成合力,又要兼顧各地資源分布和產業發展的客觀現實,不搞齊步走。要堅持因地制宜、安全有序、合理規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低碳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轉型的復雜工程和長期任務,能源結構、產業結構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脫離實際。如果傳統能源逐步退出不是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就會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沖擊。減污降碳是經濟結構調整的有機組成部分,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2]215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搞“碳沖鋒”、不能運動式“減碳”,更不能“拉閘限電”。
能源是工業的糧食、國民經濟的命脈、民生改善的保障,是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主戰場。我國能源資源特點是富煤、貧油、少氣。從近兩年的數據看,“2020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為49.8億噸標煤,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煤炭所占比重高達56.8%,石油、天然氣分別占18.95%和8.4%,水電、核電、風能、太陽能等非化石能源僅占15.9%。”[5]50“2021 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化石能源占比約83.4%,其中煤炭占比仍高達56%。”[6]158短期內改變以煤為主能源消費結構不太現實,能源結構的低碳化轉型任務非常艱巨。同時,能源效率偏低、能源消費總量過多,碳排放比較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決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尤其是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有序減量替代。”[2]373我國推動能源革命、優化能源結構、探索能源生產和消費新模式的形勢比較嚴峻。“2020 年,我國化石能源燃燒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占全球的32.5%,超過歐盟和美國的之和,在所有工業大國中占比最高。”[5]21“‘十三五’時期,我國能源資源粗放利用問題較為突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5 倍、經合組織成員國平均水平的3倍,加之我國仍然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期,未來能源資源消費還會持續增長。”[6]推動形成多種渠道的能源供應體系任重道遠,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我國能源資源相對短缺的國情特征決定必須大力促進粗放型用能方式向集約型用能方式轉變。要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逐步實現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
科技創新是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動力,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和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解決好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科技支撐不足問題。”[2]363當前,要加快碳達峰碳中和核心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構建低碳技術支撐體系,建立基于全球合作的低碳科技創新體系,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先進低碳技術的深度融合,全面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通過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引領和倒逼機制,在發展潛力大、帶動性強的數字經濟、智慧能源等高科技、高效益和低排放領域培育新動能,打造世界一流綠色低碳制造業集群。我國科技創新有發展機遇,但也面臨比較嚴峻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業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不足,工業母機、高端芯片、基礎軟硬件、開發平臺、基本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瓶頸仍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3]246延伸到綠色低碳科技創新上,有些核心技術和關鍵材料尚不能自主可控,部分環節存在“卡脖子”風險。關鍵材料依賴進口,關鍵組件制備工藝亟待提升。在國家綠色發展政策鼓勵下,不少企業扎堆研發核心技術,人才稀缺、資源分散、各自為政,出現重復建設和低效率競爭現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技術研發聚焦產業發展瓶頸和需求不夠,以全球視野謀劃科技開放合作還不夠,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強。”[3]246我國提升綠色低碳科技水平,要加大高新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強化科研平臺的建設,突破綠色低碳技術中關鍵材料、儀器設備、核心工藝、工業控制裝置等方面的技術瓶頸。綠色低碳科技發展的要求比較高、難度比較大,需要長期的努力。
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必須從實際出發,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發揮制度優勢,借鑒有益的實踐經驗,探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具體路徑。
“雙碳”工作是黨中央在統籌國內外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要堅持全國“一盤棋”,強化頂層設計,增強制度銜接;要堅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壓實責任,嚴格監督考核,推動形成工作合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2]364首先,全國統籌規劃、各地分類施策。把“雙碳”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既立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有限的基本國情,又考慮各地經濟特色和產業分布的實際情況。各地區應樹立全局觀念,明確責任,穩妥有序地推進降碳。在降碳的同時確保群眾生活,堅持科學降碳、精準減碳,確保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其次,健全降碳治理體系。從主體層面健全黨委、政府、企業、其他社會組織和群眾共同參與的降碳治理體系,“要實行黨政同責,壓實各方責任,將‘雙碳’工作相關指標納入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增加考核權重,加強指標約束。”[2]375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走出符合中國國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最后,完善法律政策保障。健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法律法規,為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我國陸續發布降碳重點領域和關鍵行業落實碳達峰的方案和一系列保障措施,構建起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加快制定出臺相關規劃、實施方案和保障措施,組織實施好‘碳達峰十大行動’,加強政策銜接。”[2]373以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提供可靠的保障。
綠色轉型是系統性工程,必須統籌兼顧、整體推進,堅持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好發展。堅持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首先,促進產業結構綠色轉型。依靠創新推動產業結構轉型,由傳統產業為主轉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為主,推進能源結構、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其次,發揮科技的支撐作用。制定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把創新作為綠色低碳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是國家發展的關鍵,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作用,解決好綠色低碳發展科技支撐不足問題,依靠科技賦能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加強低碳基礎科學研究,推動低碳核心科技創新,推進節能減排關鍵科技的研發與應用,支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最后,推動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提高綠色低碳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要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引導產業布局、產業結構向綠色低碳循環的方向發展。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必須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化石能源占比高、以煤為主是我國能源的實際國情。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控制,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1]42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費,推動能源革命,就要積極促進能源結構的優化與調整,探索能源生產和消費的新模式。要注重處理好發展與減排之間的關系,“減排不是減生產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2]372首先,統籌能源布局。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的實際狀況、分布特征,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實際與現實需求,確定各地能源發展布局與規模。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逐步建立以新能源為基礎、以煤炭等化石能源為輔助、安全可靠的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循序漸進地改變化石能源在能源結構中占比較大的狀況。其次,確保能源安全。要保證煤炭、原油以及天然氣的供應安全和穩定增長,加大煤氣油資源的勘探與開發力度,完善傳統能源的儲備能力建設,積極推廣相關領域的先進能源儲備技術,推動其系統化、規模化應用與發展,確保能源安全。同時“大力推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2]373。最后,構建新能源體系。加快規劃與建設新型能源制度體系,促進新能源的發展。“要把促進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有序發展光能源、硅能源、氫能源、可再生能源。”[2]373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進能源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要加快發展有規模有效益的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氫能等新能源”[2]373,形成以新能源為主導的能源體系。
氣候變化和能源問題是當前突出的全球性挑戰,事關國際社會共同利益和地球未來,保護生態環境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和共同責任,需要多邊合作并致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主動承擔同國情、發展階段和能力相適應的義務,打造綠色“一帶一路”,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注入新動力。其次,積極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向世界展現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以綠色轉型為驅動,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中國堅守承諾,為全球經濟綠色轉型作貢獻,匯聚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最后,踐行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努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國切實履行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環境相關條約義務,認真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巴黎協定》《生物多樣性公約》等國際公約,加強南南合作以及同周邊國家的合作,堅持為發展中國家減污降碳提供力所能及的資金、技術支持,幫助提高發展中國家環境治理能力,共享綠色發展成果,“以更加積極姿態參與全球氣候談判議程和國際規則制定,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2]374此外,要積極應對一些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借口碳排放問題對我國進行打壓的企圖,堅決維護我國的發展利益。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是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生態雙贏共生的必然要求,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迫切需要,是踐行多邊主義、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必然選擇。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充分認識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緊迫性和艱巨性,對于推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第二產業占比較高,產業結構綠色轉型的形勢嚴峻。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占比大,優化提升的任務艱巨。綠色低碳科技支撐不足,創新的要求較高。
從實際出發,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發揮制度優勢,借鑒有益的實踐經驗,探尋適合中國國情的碳達峰碳中和的實現路徑。堅持系統觀念,發揮協同作用,以全國統籌、多方參與的方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綠色轉型。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點任務,推進能源革命。堅持互利共贏,深化國際合作,爭取全球環境治理的話語權。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