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言 張淑芳 吳曉嬌
(重慶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重慶 401331)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螅瑸橛行Ы鉀Q“三農”問題,實現鄉村現代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多l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進一步明確“產業興旺”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1,2]。鄉村地區的主要產業是農業以及服務業,然而由于勞動力短缺和勞動技術水平低下原因,鄉村地區產業發展水平較低,這也是今后鄉村振興重點研究問題,以產業經濟帶動鄉村地區經濟發展面臨最緊迫的問題。此外,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3,4],全國960萬km2的土地有超過65%的地域是山地,山地鄉村由于其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水平往往落后于平原地區的鄉村,相較于平原鄉村,其人居環境問題如人口流失、人地矛盾、鄉村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山地地區的生態環境脆弱,工程開發建設難度大,又為山地鄉村的產業發展增加了不小的阻礙。面對鄉村經濟基礎薄弱,自然條件限制大的問題,如何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展鄉村經濟,實現鄉村振興,任重而道遠[5]。
近年來,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涌現出大量學者研究成果,國內鄉村產業振興相關文獻非常豐富,研究的熱點詞顯示為鄉村振興、產業振興、產業融合、動力機制等,從發文趨勢來看,國內研究的熱點逐漸由城鎮化、發展路徑,轉向城鄉融合、新發展格局、生態文明等。從不同創新視角研究旅游業來帶動鄉村發展[6-8],充分挖掘鄉村文化、歷史、風俗、建筑等旅游要素;研究城鎮化對鄉村帶來的影響[7],城鄉協同發展[9],探討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新的發展出路,進行產業融合[10,11]構建產業集群和大尺度的鄉村重構[12-14]、鄉村轉型[15]等方向。這些研究大多默認的鄉村是平原地區,鮮有針對山地地形特征下鄉村產業發展的研究,尤其是研究山地和鄉村產業之間的關系更是甚少。我國多山的國情,迫切需要大量對山地鄉村如何發展的研究成果和指導性建議。本文選取西南地區典型山地代表漢源縣,以縣域為研究對象從微觀角度去分析山地產業特征更加具有針對性和符合現實情況,對西南地區鄉村振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漢源縣是一個典型的山地縣,位于E102°16′~103°00′,N29°05′~29°43′,隸屬于四川省雅安市。全縣坐落在四川盆地與西藏高原之間,境內大渡河橫貫東西,流沙河縱貫南北。位于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交界處——橫斷山山脈北段東緣,是川西高原與四川盆地過渡帶,全縣以山地地形為主,空間分布呈“西北高、東南低”,受地質構造的影響,境內山巒起伏,地表崎嶇,地形復雜,切割破碎,形成中部河谷堆積地貌和四周剝蝕,侵蝕構造中山、高山2大地貌類型。漢源縣全縣河流資源豐富,交通相對便利,下轄30個鄉鎮,包含了10個鎮,5個民族鄉,共計210個行政村。

圖1 研究區概況圖
漢源縣210個行政村(不包含城區)列為研究對象,由于山羊坪社區、流沙河社區、西園村、飲泉村、濱湖村、市榮村等6個村莊數據缺失,實際研究對象為204個村莊。同時由于數據缺失,漢源縣所轄的國有林場和園藝場不計入研究范圍。研究收集的基礎數據主要有矢量數據(漢源縣國土空間規劃數據)、柵格數據(地理空間數據云)、社會經濟數據(來自2019年漢源縣鄉鎮農經年報、統計年鑒、實地調研數據)。統一對所需要矢量、柵格數據進行預處理,經投影轉換將坐標系統一為Xian_1980,經重采樣將分辨率統一為30m×30m,并將社會經濟數據(基礎農業收入、特色農業收入、服務業收入、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家庭組織水平等)在GIS中關聯到相應的行政村進行可視化。
2.2.1 熵值法
原始數據標準化處理。由于各項指標選取的單位不同,數據有很大的差異性,為了消除量綱影響,必須對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16]:
式中,Yij為標準化后第i個樣本的第j個指標的數值,i=1,2,…,m;j=1,2,…,n。
熵值法確定權重:
計算第j個指標的熵值:
差異性系數:
gj=1-ej
計算各個指標權重:
計算綜合得分:
2.2.2 山地特征數量表征
漢源縣是典型的山地縣,根據漢源縣的高程,設置山地特征指數(ST),具體計算公式:
ST=f(st)

2.2.3 產業發展指數(IDI)
用于表示漢源縣鄉村產業經濟發展能力的強弱,數量越大,表示產業發展能力越強。基于農業子系統(ADI)和服務業子系統,建立產業發展指數[17]評價相關評價公式:
式中,BAP表示單位村莊農用地面積基礎性農業產值;CAP表示單位村莊農用地面積特色農業產值;AM為農業機械水平;AI為農業產業化水平;LSO為家庭組織水平作為農業發展的系數,系數越高,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就越大;SI表示村服務業發展在全縣水平的高低。
遵循科學性、全面性、代表性和數據易獲取性等原則,通過查閱相關文獻以及實地調研等方式選取能表征鄉村產業發展和針對地區所擁有的傳統農業產業、特色農業產業、服務業設計的相關指標,以便更加具象的測評山區產業發展水平[16-18]。
基礎性農業收入情況如圖2所示。數量上,基礎性農業收入的高值區域主要是集賢村、茂盛村、黎家村、三強村、雙海村等5個村莊,其基礎農業收入分別為2401.45萬元·km-2、2988.44萬元·km-2、2161.18萬元·km-2、1744.24萬元·km-2、1691.12萬元·km-2,水稻、玉米、大豆、蔬菜等產品為這幾個村莊的主要收入來源,低值區域主要包含了白云村、合江村、大坪村等36各村莊,其中最低值出現在陳河村,為97.07萬元·km-2??臻g上,基礎性農業收入呈現出明顯的“多點連片”式分布,高值區域以點式分布在縣域范圍內,但明顯可以看出,高值區域均出現在流沙河和大渡河沿岸;低值區域的村莊也以點或連片式分布在縣域中部或南部山區。值得一提的是,東部高山區的里坪村、新合村、萬盛社區的畜牧業(豬、牛、羊)較為發達,為村莊經濟發展提供了極大的支持,西南部的河南村、順坪村、平等村、大灣村等村莊雖處于西南部中山區,這些村莊各項基礎農業發展較為均衡,雖無明顯優勢產業,但基礎農業收入也較高。

注:數據為下載文獻數據整理;下同。

圖2 基礎農業收入

圖2 2003—2022年農民就業質量研究作者共現網絡分布
特色農業收入情況如圖3所示。數量上,最高值出現在前域社區、三江村、富康村等11村莊,特色農業產值分別為3213.57萬元·km-2、3137.12萬元·km-2、3004.83萬元·km-2,說明這些村莊的梨子、蘋果、花椒等特色農業發展具有明顯優勢??臻g上看,主要呈現出連片集中式分布,高值區域主要集中在漢源縣中部和北部區域,尤其是流沙河沿岸和高速公路沿線,發展較好。

圖3 2003—2022年農民就業質量研究文獻的研究機構

圖3 特色農業收入
服務業收入情況如圖4所示。數量上,服務業收入高值出現在紅光村、劉家村、民主村3個村莊,服務業產值分別為1226.05萬元·km-2、941.9萬元·km-2、1482.67萬元·km-2??臻g上,高值區域成條帶式分布在流沙河沿岸,次級區域則沿大渡河北岸分布,全縣大部分區域的服務業發展均較差。

圖4 服務業收入

圖4 2003—2022年農民就業質量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
農業機械化水平如圖5所示。數量上,高值出現在黎家村、茍云村、小關村等3個村莊,其水平均達到0.9以上,說明這幾個村莊的農業機械數量遠超全縣其他區域,安樂村、白玉村、柏樹村等107個村莊,農業機械數量極少??臻g上,呈現出“一條、多點、連片”式分布,高值區域出現在流沙河河谷東側,其余高值區以點式零散分布在縣域各區域,全域以低值區域為主,連片分布在西北部、西南部、東南部山區。

圖5 機械化水平

圖5 2003—2022年農民就業質量關鍵詞聚類網絡圖譜
農業產業化水平如圖6所示。數量上,高值主要存在于富厚村、前進村、青富村、香樹村等4個村莊,其值分別為8.77、7.99、11.7、7.5,大部分村莊沒有農業加工業收入,其值為0。空間上,農業產業化水平以離散式分布為主,連片式分布為輔,高值區域出現在大渡河和流沙河沿岸,尤其是有高速公路通過的鄉村,值得注意的是,東南部區域出現了連片式分布的次高值區域,究其原因在于該區域分布在成昆鐵輪沿線,有農業加工業發展的道路基礎。

圖6 產業化水平

圖6 2003—2022年農民就業質量突現詞圖譜
人口規模組織水平如圖7所示。數量上,人口規模組織水平高的村莊主要有富和村、富塘村、太坪村、萬工社區、萬坪村等5個村莊,其值分別為2.09、1.96、2.35、1.83、1.83,最低值出現在栗園村,為0.39??臻g分布上,人口規模組織水平以離散分布為主,高值區域離散分布在縣域范圍內,且大渡河北岸村莊的規模組織水平相對高于其他區域,低值區域的空間分布也沒有明顯的分布特征。

圖7 人口規模組織水平
如圖8所示,整體上鄉村產業發展指數數值偏低,這也表明漢源縣整體產業發展水平不高,亟需針對性的研究,提供產業發展路徑和支持。其總體格局呈“一條多片”式分布,“一條”主要沿河分布,表現出明顯的高值集聚,“多片”則以離散分布且以低值集聚為主。產業發展指數高值區域呈中部集聚性式分布,主要是清泉村、民主村、劉家村、黎家村、大木村發展指數較高,分別是0.501、0.482、0.459、0.408、0.398,這些村莊在基礎農業、特色農業、服務業收入、機械化水平、產業化水平以及人口規模方面都處于高值范圍。產業發展水平最低值出現在杉樹村0.013、橫山村0.014、竹坪村0.015,這些村莊農業產業化、機械化水平數值為0,其他因子數值也處于低值范圍。

圖8 產業發展水平指數
如圖9所示,從山地特征指數相關性來看,山地特征指數與農業產業化是負相關關系,隨著山地海拔升高農業產業化水平越低,地形是影響大規模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A農業收入、特色農業收入、服務業收入、機械化水平以及人口規模組織水平與山地特征呈現正相關,但正相關關系不大,圓圈數值較小,說明山地對這些因為還是有一定影響,由于漢源縣是山地條件,農業主要以山地特色農業為主,特別是高山蔬菜水果業在一些海拔較高村莊發展的比較好,以高山地區為主的里坪村等村莊發展山地畜牧業對當地村莊具有很大帶動作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從圖9可以看出,地均特色農業收入與人口組織規模也呈現負向相關,說明人口增加會帶來房屋修建等需求,造成土地減少,地均特色農業收入下降。

圖9 山地特征相關性
在我國西南部的農村地區,存在著多種類型、自然資源豐富、產業發展水平各異的鄉村,其中不少鄉村傳統農業產業逐漸衰退、旅游等服務產業迅猛發展、迅猛城鎮化進程中的典型鄉村,針對這些現象探索鄉村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協調發展路徑,以達到在推動鄉村聚落發展過程中,充分利用技術手段與鄉村獨特資源條件合力,實現鄉村產業良性發展目標。本文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采用實證研究選取典型山區漢源縣為研究對象,分析山地產業發展水平以及山地特征對產業發展的影響,得出以下結論。
漢源縣基礎農業收入和服務業收入不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機械化水平較低,但特色農業收入較可觀,這也表現出基礎農業種植在山地區域并不能得到很好發展,需要發展山地高海拔區域特定的產業,利用好山地氣候優勢,打造出適應山地特征的發展路徑。
漢源縣產業發展指數較低,漢源縣產業發展水平明顯受山地影響,農業產業化水平與山地特征指數呈負相關,由于地形因素導致無法進行大規模的農業生產?;A農業、特色農業、服務業、機械化水平、人口規模組織水平受山地影響較小,說明漢源縣山地特色產業發展較好,打造以鄉村特色產業為主的發展之路,而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農業優化升級提供了機遇,突出地域特色,形成優勢品牌。
農業是農村的核心產業[1,19],如何圍繞傳統農業、特色農業將三產進行很好融合,這也是今后鄉村振興任務重中之重。本文對西南區域山地產業發展具有一定借鑒意義,之后應大力倡導重點關注山地區域鄉村振興,完善基礎設施,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吸引人才回流,促進各發展要素向山區鄉村集聚,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高效和持續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起推動作用[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