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峰
(河北博物院數字資源部)
近年來,隨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數字化進程的推進,博物館也逐漸迎來了數字化轉型的浪潮。數字化的引入使得博物館能夠更好地保護和展示文化遺產,同時也給觀眾帶來了更豐富的參觀體驗。AR技術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并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尤其是AR技術走進博物館數字化空間,為藏品的數字化應用與展示帶來了一種新的視野與體驗方式,成功促進了博物館數字化的可持續發展。
AR技術又稱增強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是一種將虛擬內容與現實世界巧妙融合的技術,廣泛運用了多媒體、三維建模、實時跟蹤及注冊、智能交互、傳感等多種技術手段,將計算機生成的文字、圖像、三維模型、音樂、視頻等虛擬內容,應用到真實世界中,兩種信息互為補充,從而實現對真實世界的“增強”。在目前的信息化技術中,AR技術在多種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專家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在研究的基礎上試圖提出AR技術具備“虛實結合、實時交互、三維注冊”的特征。
AR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但真正得到廣泛應用卻是近年來才開始。到目前為止,AR的發展歷程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60年代至1990年代,早期AR技術的誕生。AR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當時美國哈佛大學的伊凡·蘇瑞茲教授提出了“頭戴式顯示器”的概念,這是AR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由此,AR技術的應用開始逐漸發展。第二階段,2000年至2010年,AR技術的發展和應用。2000年代初,AR技術開始應用于商業領域。2004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了一款名為“眼鏡式顯示器”的AR眼鏡,可以將虛擬信息疊加在真實世界中。2016年,Niantic公司推出了一款名為“口袋妖怪GO”的AR游戲,用戶可以通過手機在真實世界中捕捉虛擬口袋妖怪。這款游戲風靡全球,成為AR技術的代表性應用之一,AR技術也開始大規模進入大眾的視野。第三階段,2010年至今,AR技術的創新和發展。2010年代,AR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AR應用也開始向醫療、工業、文化、教育等更多領域拓展。
隨著技術和文化發展導向的融合,AR技術在數字文博方面已經得到廣泛應用。不僅在文旅、出版和教育等領域,AR技術也開始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博物館展覽方面發揮起重要的作用。例如,杭州良渚博物館的AR導覽,利用AR眼鏡設備呈現遺址地圖,并在游覽過程中展示區域內相應的知識內容。此外,AR技術在文博領域也出現了AR明信片文創周邊、AR虛擬導游講解、AR交互游戲等創新性應用。
河北博物院現有眾多數字文物,大部分通過二維、三維形式陳列展示在官方網站,互動體驗性較弱,無法足夠激發觀眾的體驗興趣,也沒有與線下博物館實體文物進行有效關聯。為充分利用館藏數據,滿足觀眾的體驗需求,河北博物院由此開發“AR珍寶游”文物數字化展示系統平臺,應用AR增強現實技術,利用虛實融合的技術優勢,提升數字文物的展示效果,同時吸引觀眾進行更好的體驗。
“AR珍寶游”系統基于AR技術特點、文物展示內容和觀眾參觀體驗方式多方面因素,設定了“物與境”輕量化情景體驗的定位。輕量化情境設計主要體現在“可擇、可觀、可識、可探、可感”多感官輕量化的交互引導,帶來“物化于境、景中有境、身臨其境、處境生情、情境內化”的情境體驗,最終引導用戶產生“懸置、好奇、心動、感概、認同”的情感認知體驗。
此系統精選河北博物院多件館藏數字文物進行AR展示制作,例如:透雕龍鳳紋銅鋪首、彩繪石散樂浮雕、錯銀銅雙翼神獸、中山王銅圓壺等。所選文物的類別、特點各有千秋,豐富了AR珍寶游體驗系統的文物庫,在一套系統中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內容,獲得不同的文化體驗。
整套系統基于微信小程序端AR技術進行開發。選擇微信小程序端進行開發部署,觀眾只需要掃碼獲取,不需要下載App,最大化的降低了觀眾的使用門檻,減少學習成本。整套系統目的在于打造人人會玩、人人能玩、隨時隨地把玩的AR珍寶游。小程序的展示構架主要包括:(1)系統待機引導頁面,設計數字時空歷史長河,畫面中動態沉浮著博物院珍貴數字文物,并設置“探索”按鈕,點擊“按鈕”仿佛與此即可開啟文物數字時空之旅;(2)數字文物列頁面,陳列著臻選的數字珍寶,觀眾可以點擊選擇文物進行交互體驗;(3)文物AR展示頁面,設計三維文物交互展示、文物數字化交互探索兩種體驗模式。此外,為了方便觀眾查看其它文物,每件文物AR體驗結束后,設置了返回文物列表功能,觀眾可以快速切換其它文物進行AR探索體驗,既可以滿足不同的體驗需求,同時讓整套系統更加完整,形成閉環。
產品開發滿足博物館館內應用和館外隨時隨地應用兩種場景。在館內時,在文物展位前通過掃描二維碼進入AR程序,然后通過小程序對準實體文物進行AR掃描即可獲得AR數字內容,從實物導向虛擬互動內容的體驗。在館外時,可直接打開河北博物院微信公眾號開啟AR小程序,從文物列表中選擇想要探索的文物,對準文物圖片進行AR掃描即可獲得AR數字內容,從文物圖片導向AR數字互動。“AR珍寶游”系統連接線上與線下,從館內走向館外,滿足了觀眾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體驗數字文物的需求。
“AR珍寶游”系統設計“三維文物講解模式”與“情景互動探索模式”兩種模式。“三維文物講解模式”設計了三維文物模型展示,觀眾可自由探索模型文物,模型左側顯示文物基礎信息介紹,同時還增加了語音講解功能,通過第一人稱講述文物自己的故事。“情景互動探索模式”設計了情景轉場、交互探索兩部分。“情景轉場”根據文物特點構建轉場動畫,情景代入引導觀眾中展開體驗。“交互探索”根據文物特點進行交互設定,包括互動游戲、動態長圖、交互視頻、圖文等形式進行體驗。比如:“中山王銅圓壺”文物AR體驗,在“三維文物講解模式”下,手機端會展示圓壺的三維模型,觀眾可以左右旋轉或放大縮小觀看,文物左側顯示文物的名稱、時期、出土、特點等基礎信息,同時伴隨語音講解,以文物自我介紹的形式為觀眾講述自己的故事。觀眾還可以點擊“探索”按鈕,進入“情景互動探索模式”。“情景轉場”根據圓壺中山篆銘文的特點演繹銘文浮出并形成長篇銘文的動畫,觀眾可以滑動查看銘文,也可以選擇“圓壺由來”“圓壺釋義”“圓壺字體”交互按鈕,通過動態長圖、交互視頻、圖文的形式,以銘文為線索了解圓壺的歷史來源、銘文釋義、字體特點的遞進層次。
情景互動探索模式-情景轉場圖片來自河北博物院“AR 珍寶游”系統
散樂合奏圖片來自河北博物院“AR 珍寶游”系統
觀眾認識世界的過程是由感知開始然后逐漸轉化為認知。“AR珍寶游”系統強化了觀眾的感官體驗,設定了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體驗,滿足了不同觀眾的感官需求。例如:彩繪石散樂浮雕文物AR體驗,通過對文物之上的人物進行色彩還原,增加了新的視覺感受。其中浮雕中突出了人物手中的樂器,展示了散樂合奏與每件樂器的獨奏,在聽覺上為觀眾帶來深刻體驗。在交互體驗上,每件樂器的形態呼吸引導觀眾點擊,觀眾觸控點擊樂器,樂器金邊勾勒高亮、人物彈奏動畫出現及樂器獨奏聲音響起,觸覺的體驗連接了觀眾視覺和聽覺,為觀眾帶來一場有趣的沉浸式感官盛宴。
在科技大步前進的時代,文博領域也走在了這場創新潮流的前沿。“AR珍寶游”文物展覽系統,通過AR小程序輕量化情景體驗設計,拉近了觀眾和數字藏品的距離。通過創新性的交互性、獨特的視聽感受,展示出了隱藏在文物背后深厚的文化,是值得同行業學習借鑒的。回歸博物館數字化發展的趨勢再次思考,先進技術并不是這場文化創新的重點,更需要聚焦在文物本身,挖掘文物的文化閃光點,利用創新性的技術手段為大眾提供日新月異的文化內容。未來,希望更多專業人士在博物館數字化發展方面走的更深更遠,通過新興技術優勢繼續創新創造,在保護利用文物的同時,促進博物館數字化可持續發展。
情景互動探索模式-交互探索圖片來自河北博物院“AR 珍寶游”系統
樂器獨奏圖片來自河北博物院“AR 珍寶游”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