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玲 侯太甫 王文爽
(河南省浚縣中醫院 浚縣 456250)
厭食癥是兒科常見病,好發于6 歲以下兒童,與過分溺愛使其長期偏食高熱量、高糖零食造成微量元素缺乏,或家長喂養方式過度嚴苛造成小兒畏懼進食有關[1]。該病以食欲不振、食量減少為主要表現,可伴有嘔吐、便秘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則不利于兒童正常發育,長期營養不良可降低患兒免疫力,誘發貧血、佝僂病等,對患兒危害極大[2~3]。當前臨床主要通過補充維生素、微量元素以改善患兒厭食癥狀,但效果并不顯著[4]。中醫在該病治療上有一定的優勢,且隨著研究不斷深入,其治療效果不斷提升。推拿是傳統外治療法,以中醫學人體內臟經絡學理論為依據,可調暢全身氣機,調理臟腑功能,且綠色、無毒副作用,用于兒童疾病治療中,患兒及家長易于接受。從中醫辨證角度分析,該病多屬脾胃虛弱之證,治療上應以健脾益氣為主。扶正健脾湯由10 余味中藥材組成,具有健脾、消食、開胃之效。本研究探討脾胃虛弱型兒童厭食癥應用小兒推拿聯合扶正健脾湯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醫院2021 年6 月至2022 年8 月收治的96 例兒童厭食癥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8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22例;年齡2~6 歲,平均(4.01±0.50)歲;體質量8~25 kg,平均(15.03±2.20)kg;病程3~20 個月,平均(11.20±2.85)個月。觀察組男25 例,女23 例;年齡2~6 歲,平均(4.07±0.48)歲;體質量9~26 kg,平均(15.11±2.17)kg;病程4~18 個月,平均(11.06±2.91)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倫理編號:2021514KT)。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5]:不良飲食習慣或存在喂養不當史,體質量增長停滯甚至有所減低;長期食欲不振而不思飲食,食量降低1/3 以上。中醫診斷標準[6]:辨證為脾胃虛弱,證見厭食或拒食,精神稍差,面色萎黃,肌肉松軟,或形體消瘦,大便夾不消化食物,舌質淡,脈無力。
1.3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病程≥3 個月;患兒家長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2~6 歲;首次接受治療。排除標準:合并意識障礙、癲癇等無法配合治療者;低體質量兒或早產兒等先天稟賦不足者;伴嚴重佝僂病、貧血、內分泌紊亂等疾病者;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者;患胃腸炎癥、神經性厭食、消化系統器質性病變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小兒推拿治療。(1)捏脊:先在患兒背部輕輕擦幾遍,待患兒肌肉完全放松后,操作者輕輕將患兒皮膚捏起,沿督脈經絡循行方向,從尾骨部的長強穴至頸椎部大椎穴,總共捏拿7遍。(2)擦脾俞、胃俞:操作者用拇指螺紋面擦雙側脾俞、胃俞,各1 min。(3)補脾經:將患兒拇指屈曲,從指尖向指根方向一直推,手法宜輕快、輕柔,推200次。(4)點揉板門:于患兒手掌大魚際平面用拇指指紋面輕輕揉按,揉3 次掐1 次,共1 min。(5)推四縫、四橫紋穴:操作者將患兒手掌置于掌心,患兒四指用一只手拇指輕壓住,用另一只手拇指螺紋面由食指向小指推,各推100 次。(6)順時針摩腹:以肚臍為中心,四指手指腹面輕貼腹部,順時針方向做環繞移動200 下。(7)揉按足三里:以拇指螺紋面按揉雙側足三里1 min。共治療3 周。觀察組加用扶正健脾湯。方組:炒白術、木香、茯苓各5 g,山藥6 g,人參、炒山楂、炒麥芽、肉豆蔻、焦三仙、柴胡、白芍各3 g,甘草、陳皮各2 g。加1 500 ml 水浸泡60 min 后煎煮,水煎至100 ml 左右,2~3 歲患兒分早中晚3 次服用,4~6歲患兒分早晚2 次服用,1 劑/d。共治療3 周。
1.5 觀察指標 臨床療效[7]。證候積分降低≥95%,食欲、食量恢復至正常為臨床痊愈;證候積分降低≥70%但<95%,食欲明顯改善,食量恢復至原水平3/4 為顯效;證候積分降低≥30%但<70%,食欲有所改善,食量不足原水平3/4 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臨床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2)血漿胃動力指標。采集患兒治療前、治療3 周后3 ml 肘靜脈血,檢測血漿胃泌素(GAS)、神經肽Y(NPY)、胃動素(MOT)水平,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法。(3)血清營養指標和免疫功能指標。于治療前、治療3 周后采用AEROSET 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Abbott 公司)檢測血清纖維粘連蛋白(FN)、白蛋白(ALB)和瘦素(LP)水平,并檢測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4)中醫證候積分。于治療前、治療3 周后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評估,按無、輕度、中度、重度對患兒精神稍差、面色萎黃、肌肉松軟、形體消瘦4 項癥狀分別計0、1、2、3 分。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血漿胃動力指標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GAS、NPY、MOT 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漿胃動力指標比較(ng/L,)

表2 兩組血漿胃動力指標比較(ng/L,)
?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營養指標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FN、ALB、LP 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營養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營養指標比較()
?
2.4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IgA、 IgM、IgG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g/L,)

表4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g/L,)
?
2.5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表5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
中醫學將兒童厭食癥歸屬于“不食、惡食”等范疇,小兒臟腑嬌嫩,行氣未充,素有“脾常不足”的特點,故該病以脾胃虛弱較為常見。兒童時期,不知控制自己食量,時饑時飽,若父母不予控制,會影響脾胃受納運化功能,進而誘發厭食癥[8~9]。同時服藥不當、久病體虛均可造成脾胃損傷,從而造成患兒不思飲食。《扁鵲心書》中記載:“一小兒因觀神戲受驚,時時悲啼,如醉不食”,說明驚嚇、憂思過度也可造成厭食癥[10]。而不論何種病因,都與脾胃虛弱存在關系,脾胃虛弱是本病重要病機,治療本病的關鍵在于調理脾胃。
GAS、MOT 作為調控胃動力的主要胃腸激素,與進食效率和消化功能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11]。MOT 可促進胰腺、膽道及胃腸道分泌消化液,并反饋中樞神經食欲控制區域以提升個體食欲,GAS 可增強胃腸動力,提高營養攝入和轉化效率。NPY 可調節食欲,啟動并維持攝食。FN 是一種存在于血液循環中的糖蛋白,是防御的主要物質之一,并可維護機體的完整[12]。ALB 由肝臟合成,可反映機體營養狀態,是人體重要的營養物質。LP 由脂肪細胞合成,可參與調節脂肪、糖和能量代謝,反映營養狀態[13~14]。此外,有研究表明,與正常兒童相比,厭食癥患兒免疫力明顯低下,IgA、IgM、IgG 水平均較低[15]。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GAS、NPY、MOT、FN、ALB、LP、IgA、IgM、IgG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脾胃虛弱型兒童厭食癥應用扶正健脾湯聯合小兒推拿治療效果較佳,可改善胃動力、營養狀態及免疫功能。小兒推拿通過輕快、柔和的手法進行治療,患兒及家長均易接受。本研究中采用捏脊手法,可疏通背部經脈,調節內臟,固本培元;脾俞、胃俞是脾、胃之氣輸注于背部的重要穴位,可促進胃氣下降、脾氣升清;通過補益脾經可補益脾氣,脾升而胃降,脾胃功能有所好轉,可加強消化功能;點揉板門可調和脾胃、消食化滯;四縫屬經外奇穴,推之可消食導滯、化積;四橫紋主化積消脹、理中行氣,推之可化積消疳、平肝補脾;摩腹可健脾和胃、消積導滯;揉按足三里可調理脾胃,提升機體免疫力。小兒推拿過程中注重表里相配,將點狀穴、面狀穴、線狀穴結合,并配合四橫紋、捏脊、四縫穴,可增強健脾和胃之效,提升胃腸功能,促進患兒恢復正常飲食[16]。扶正健脾湯中炒白術、人參、茯苓具有健脾滲濕之效;山藥、肉豆蔻具有補脾養胃之效;炒山楂、炒麥芽、焦三仙具有滋補胃陰、消積開胃之效;木香具有行氣導滯、健脾消食之效;柴胡具有疏肝解郁之效;白芍具有養陰柔肝、緩中止痛之效;陳皮具有健脾開胃之效;甘草調和諸藥,共奏補中益氣、健脾運脾、消食和胃之效。藥理研究顯示[17~18],山藥可調節免疫細胞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焦三仙、炒麥芽可促進消化,增強食欲;人參可調節胃腸道功能,促進胃腸功能恢復。脾臟作為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與全身免疫功能、營養狀況密切相關,扶正健脾湯聯合小兒推拿相輔相成,內外治相結合,可增強治療效果,改善脾胃功能,促進疾病恢復。
綜上所述,脾胃虛弱型兒童厭食癥應用扶正健脾湯聯合小兒推拿治療,可改善患兒胃動力、營養狀況及免疫功能,利于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