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花玲 劉青林 陳仲偉 劉兵 黃麗芬 陳松光
(廣東省東莞市橫瀝醫院 東莞 523460)
肌筋膜疼痛綜合征在臨床中非常多見,其主要表現為骨骼肌肌筋膜組織局部疼痛、肌肉緊張僵硬或可觸及條索或痛性結節,按壓時可引起遠處牽涉痛[1]。Sadosky 等[2]總結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的誘因包括運動導致的急性超負荷損傷、長期不良姿勢導致的慢性損傷、關節功能障礙以及長期失眠、焦慮等精神心理因素。流行病學顯示,在我國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的發病率高達30%~93%[3]。隨著手機、電腦的廣泛使用,“低頭族”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且日益呈年輕化趨勢,主要表現為頸肩部疼痛、僵硬、頸部活動受限等,讓患者苦不堪言。本研究以浮針配合沖擊波療法治療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綜合征,觀察其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6 月至2023 年6 月醫院康復醫學科門診診療的64 例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綜合征患者,按照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2 例。治療組男14 例,女18 例;年齡24~52 歲,平均年齡(35.19±4.37)歲;病程3 d 至1 年,平均病程(3.71±1.28)個月。對照組男12 例,女20 例;年齡20~58 歲,平均年齡(34.13±4.56)歲;病程1 d 至3 年,平均病程(3.62±1.59)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2021)第(025)號]。
1.2 入組標準 采用2015 年Pain Medicine 雜志中關于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的診斷標準[4]。納入標準:符合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的診斷標準,疼痛部位在斜方肌區域包括上、中、下斜方肌;年齡18~65 歲;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肺部腫瘤、心肌梗死、腦卒中急性期患者;存在頸椎結核、脊髓型頸椎病、頸椎腫瘤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以浮針配合沖擊波療法。浮針(廠家:南京派福醫學科技有限公司,規格:中號)采用一次性浮針,先仔細觸診尋找患肌,肌筋膜觸發點(MTrP)常為僵硬,有條索的肌緊張帶,可在肩井穴、肩峰內側巨骨穴處、肩外俞、膈俞處重點查找。在距離MTrP 約5~8 cm 處進針,針具迅速透入皮膚后,放平針身,待針身平行進入皮膚后,向后抽出針芯約3 mm,然后反復地進行掃散動作。掃散時間為半分鐘至2 min 不等,治療囑患者配合聳肩抗阻、同側側頭抗阻、擴胸抗阻等再灌注活動增強療效。每次選擇2~3 個點進行掃散治療。沖擊波療法采用瑞士E.M.S 電子醫療系統有限公司生產的聚焦式沖擊波(型號:Swiss DolorClast Smart),囑患者端坐位或者俯伏坐位,先用記號筆標記激痛點,以激痛點為中心給予沖擊波治療。能量范圍選擇2.5~4.0 bar,根據患者對疼痛的耐受度進行調整,頻率為8~10 Hz,每次沖擊波的次數共2 000 次,每次選擇1~2 個激痛點進行治療。治療時遵循沖擊能量由低到高頻率逐漸增加的原則,避開重要神經和大血管。治療時若患者出現心慌、胸悶、劇烈咳嗽等不適則及時停止治療。為避免治療部位腫脹,浮針及沖擊波治療不在同一天進行。沖擊波治療每周2 次,第1 天、第7 天進行沖擊波治療。浮針治療每周3 次,隔日治療一次。即第2 天、第4 天、第6 天進行浮針治療,第3天、第5 天休息。1 周內完成為一個療程治療結束。對照組予以物理治療:給予中頻、中醫定向透藥及磁熱共3 種物理治療。中頻治療使用河南翔宇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電腦中頻治療儀(型號:XYZP-ID),選擇治療處方2(適應證為頸椎?。?,中頻每次治療時間為20 min。中醫定向透藥使用西安金佰潤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中醫定向透藥治療儀(型號:JBR-1A 型),透藥所采用的中藥為自制中藥藥液(頸腰腿痛專用1 號處方)。中藥藥液藥物組成包括:蒼術、秦艽、海風藤、益母草、伸筋草、威靈仙、雷公藤、木瓜各45 g,甘草、川芎各30 g,郁金、醋制元胡、地龍、赤芍、制附子、蜈蚣各45 g。具有祛濕通絡、行氣活血止痛之功效。中藥藥液制作方法:以上中藥配75%的酒精5 kg 浸泡2 周后使用。治療時取中藥液適量在治療部位皮膚上涂勻,貼上透藥電極片,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調整電量到合適的強度。透藥每次治療20 min。磁熱治療使用河南翔宇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磁振熱治療儀(型號:XY-K-CZR-Ⅱ),治療模式選擇M1,溫度模式選擇低熱模式,每次治療時間30 min。以上物理治療均為每日一次,治療部位以激痛點為主,配合阿是穴,連續治療1 周為一個療程。兩組均給予預防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綜合征復發的健康宣教、日常防護措施指導。如頸肩部注意防寒保暖、頸部勿長時間固定一個姿勢,長期低頭伏案工作者,每工作1 小時站起來做工間操、乘車或運動時注意避免突然轉頸、遵囑進行頸肩部功能鍛煉等。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擬定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的療效評定標準:頸肩部疼痛等癥狀、體征完全消失,頸部活動度恢復正常為痊愈;頸肩部疼痛等癥狀、體征大部分消失,頸部活動度明顯改善為顯效;頸肩部疼痛等癥狀、體征部分消失,頸部活動度有所改善為有效;頸肩部疼痛等癥狀、體征及頸部活動度均無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傆行?痊愈+顯效+有效。(2)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6]:分別在治療前后對患者進行評估。使用一條長度為10 cm 的標尺,每1 厘米為一個刻度,共0~10 個刻度,標尺的最左端為0,最右端為10。讓患者依據其疼痛程度客觀地指出標尺上對應的分數,醫生及時予以記錄。其中0分為無痛,分數越高疼痛程度越重。(3)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DI)[7]:治療前后分別進行NDI 評定,NDI包括頸痛及相關癥狀、對個人生活能力的影響共兩大類10 個項目的內容,每個項目包括0~5 分共6 個選項,由患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其中一項。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各項原始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總有效率組間比較時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88%,其中痊愈率為37.50%;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5.00%,其中痊愈率為18.70%。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 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分,)
?
2.3 兩組治療前后NDI 比較 治療前兩組NDI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NDI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NDI 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NDI 比較(%,)
?
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綜合征是由斜方肌長期慢性勞損導致肌肉及肌筋膜形成的無菌性炎癥,分布其間的感覺神經受到壓迫刺激,從而出現頸肩部肌肉僵硬、疼痛等臨床證候綜合征[8~9]。有研究發現,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綜合征好發于31~40 歲的青中年女性,與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工作、工廠流水線長期低頭工作、從事縫紉工作、運動過度等有關,容易誘發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綜合征。
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目前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利多卡因、激素等藥物局部封閉注射,小針刀松解、針刺治療、推拿治療、物理治療等。由于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綜合征激痛點大多位于肩背部,不可深刺,進針過淺影響療效,進針太深容易引起氣胸。浮針針刺部位在皮下淺筋膜層,不深入肌層,大大避免了氣胸的風險。浮針避開痛點進針,進針痛感少,易于為患者接受,朝向痛點進行掃散操作,能達到針至病所的效果[10]。浮針治療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綜合征,找到激痛點是關鍵。激痛點是骨骼肌纖維內可觸摸緊繃肌帶上結節處的局部壓痛點,激痛點活化程度越高,肌肉張力就越高,牽拉范圍受限就越嚴重。通過臨床觀察發現上斜方肌激痛點一般在斜方肌肩上前部游離緣的中部,相當于肩井穴處。中斜方肌激痛點常于肩胛提肌在肩胛骨上的附著部內側約1 cm 處,約肩外俞附近。也可在肩峰內側約巨骨穴處找到附著性激痛點。下斜方肌的激痛點常在肩胛骨內側緣下方,接近膈俞穴處。通過對激痛點進行浮針掃散治療,根據病變的不同部位,囑患者配合相應的再灌注活動,能迅速緩解患肌的張力,提高患肌血流的再灌注,改變患肌的缺血缺氧狀態,從而減輕或者消除疼痛。體外沖擊波療法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最先應用于泌尿系統結石(腎、膀胱結石)的體外碎石治療,并逐漸被推廣及進入臨床應用[11]。國外Silvia 等[12]認為沖擊波療法本質上就是“激痛點沖擊波療法”。沖擊波利用其高幅度頻率的機械性脈沖壓強波產生直接的機械應力效應,導致沖擊部位局部微損傷,產生松解粘連的作用[13]。沖擊激痛點時可對痛覺神經感受器產生過度刺激,降低患者痛覺神經的敏感度,使痛覺神經的傳導無法輸出,從而緩解疼痛。同時沖擊部位發生的微創傷,可以刺激機體產生愈合反應,周圍軟組織中產生血管生成因子,增加肌肉的血供和營養,最終緩解臨床癥狀[14]。Abed 等[15]研究發現體外沖擊波療法止痛可能是由于沖擊部位P 物質的釋放抑制疼痛信號產生,阻斷了疼痛信號的傳遞。
本研究結果顯示,浮針配合沖擊波療法治療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綜合征在減輕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頸椎功能障礙方面有明顯作用。從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變化來看,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后VAS 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治療組的VA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從兩組治療前后的NDI 變化來看, 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后NDI 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治療組的NDI 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1 個療程后,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90%,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5.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提示,浮針配合沖擊波治療、物理治療均能有效治療斜方肌筋膜疼痛綜合征,能明顯降低患者的VAS 評分、頸椎功能障礙指數。本研究創新性地將浮針和沖擊波療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沖擊波治療的機械效應、鎮痛效應和化學效應,聯合浮針皮下掃散、再灌注,能快速有效地松解淺筋膜和深筋膜,緩解肌纖維粘連,改善局部微循環,達到治療疼痛的最佳效果。該法比物理治療具有更好的臨床療效,在VAS 評分改善、NDI 改善均優于物理治療。
綜上所述,浮針配合沖擊波療法治療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見效快,臨床上有些患者甚至能達到立竿見影的療效,治療后緊張的斜方肌明顯松軟,緊繃帶、條索變小。治療時間較物理治療明顯縮短,患者更容易接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